推理应在小说外

虽然在科学研究上,研究“水变油”,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民科”实在不是个什么好词,但在文科领域中,民间学者却未必不能作出点贡献来。其中就有这么一位,他在历史、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不断变换笔名写作,却从不在大众面前露面。时至今日,有太多人读过他的书,却几乎无人知晓他的面貌,甚至连他的真实名字也不清楚。据说他没有读过大学,也没有在正式的学术机构工作过,所以人们只能称他“思想隐士”,在关心、喜欢、保护他的人的帮助下,他仿佛一个世间传奇。

熊逸网络形象

这里,我们叫他熊逸吧。

虽然读过他以“苏缨”这个马甲写的书,但署名“熊逸”的书,我最先读的却是他早年在论坛上连载的《月谜踪》和《隗家村》(同为“叶子侦探离奇事件簿”系列小说)这两部悬疑小说。诚实点说,如果不是“熊逸”这个名字,可能看过也就看过了,但正因为是熊逸写的,我总想试图从其中读出点什么来。

《月谜踪》:不纯粹的推理小说

《月谜踪》,熊逸著,中国画报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

经搜索,这本小说在网上连载时,标题为《名侦探离奇事件簿》(小说的章节标题以及后记内容都有调整),作者署名“北极木有熊”。小说的简介里诚实地说,“如果你看腻了推理,那就当这是个鬼怪故事好了;如果你不喜欢看鬼怪,那就当这是一个搞笑故事;如果你连搞笑也不喜欢,那你就还当这是一个推理故事。”事实上,如果把几个元素排列组合,武侠推理故事有古龙的楚留香、陆小凤系列,武侠搞笑故事有“三天两觉”的《盖世双谐》,甚至武侠推理搞笑故事也有《长安街探案》,那么,《月谜踪》有什么特别的呢?

这本书的主角叫叶子,和楚留香、陆小凤相比,他只是“一个卑微的小人物,一个有着平平的头脑、平平的武功、能背上几句莎士比亚经典台词的私家侦探”,也不像《盖世双谐》里的孙、黄二位自带天命,总能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在《月谜踪》里,叶子虽然担任了最后解谜的侦探角色,但实际上对于案件的解决算不上有太大功劳(许多关键线索依赖另外两位主角周雪儿和韩诤,而书中脑力最强的角色是女主周雪儿的大哥周原,但他却认为小问题让叶子来解决就行),在书中主要负责插科打诨的叶子,实在很难让读者有代入感。

虽然整本书看起来像是一本推理小说,但一来开篇长风镖局那气势恢宏的谜题到了最后却草草收尾,二来叶子最后解谜时用到的线索,在前文并没有公平地给到读者。所以最后叶子“夸夸其谈”时,给读者的感觉并不能算太好。虽然熊逸自己说,“无论我写什么,有一种风格总是贯穿始终的,那就是逻辑推理”,但这本小说其实也不能算“纯粹的本格推理小说”(见本书后记)。它更像是在一个悬疑故事里面加了炫学,加了讽刺,加了搞笑,以及一些或许要细细品味才能读出来的东西。比如我读完小说,也不知道为什么小说标题要起“月谜踪”这三个字。

我曾经设想过,一个脑子里装了许多杂七杂八东西的人,有什么方式可以尽可能多地将它们用上呢?一种是做校对工作,但这有点“瞎猫碰上死耗子”的感觉,作者的东西得刚好和自己的知识相匹配才行,另一种就是写作了,在自己主宰的这片天地里,作者可以随意挥洒知识和才华。所以在一个悬疑小说的框架里,我们能读到熊逸对社会现象的调侃乃至批判,也能读到颇具颠覆意义的结尾,而更进一步的东西,或许要到《隗家村》才能让读者感受到吧。

《隗家村》:不纯粹的悬疑小说

《隗家村》,熊逸著,中国画报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

书接上回,叶子等人并不圆满地解决了长风镖局事件后,接到周雪儿大小姐“非你不可”的口信后,千里迢迢赶赴京城。路上叶子和韩诤来到了隗家村, 而整个故事,就围绕这个村子展开。

跟着小说中叶子的推理,我们深深地陷入到了这个村子的谜团之中,各种解题的思路纷至沓来,比如有两个隗家村,又比如叶子等人陷入了“一日囚”(指困在同一天里),但剧情的发展总是出人意料,最后的结局经历一波三折,吊足了读者的胃口,至于能否让读者满意,只能说见仁见智了。

《月谜踪》的“叶子+韩诤+周雪儿”的铁三角模式在本篇中被拆散,周雪儿直到小说结尾处才露面,交代了“非你不可”究竟是什么样的难题。而替代周雪儿的有理和尚,又有着一个敌我难分的设定,这个和尚不但能聊波德莱尔,又有高明的武功。而且正如他的名字一般,他每一句话都是真话。但是,“把他这些完全正确的一句句话连贯起来,得出的却总是很荒谬的答案,而我(叶子)又不知道这里面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可以说,这个有理和尚,才是本书的真正主人公。

据说,熊逸写小说,是将其在其他书籍中不便说的观点,用小说的壳子写出来。所以这本《隗家村》背后,或许就隐藏着熊逸的历史观、佛学观。小说中最打动我的,是最后几百年和一刹那的对比。“几百年,就是为了这一刹那!”正如本章标题《创世纪》那般,作者便是小说世界的创造者,而他创作这个故事,将其圆融完满的“一刹那”,背后是一代代人所贡献的精神财富:波德莱尔、雨果、古龙、拜伦、顾城、爱伦坡、郑愁予,以及《后汉书》和《心经》。和《月谜踪》一样,炫学和讽刺仍然是熊逸小说的两大支柱,但相比上本书整体轻松愉快的基调,这本书却显得沉重了一些。

作为熊逸的早期作品,叶子侦探系列可能要面临长期的拖更。“化身千万”,在多个领域雁过留痕的熊逸,是否还会想起用小说来包装他的思想观点呢?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所谓大图书馆”(Rexlib)、少数派专栏“六蠹集”、豆瓣阅读“六蠹集”。

本篇相关:

读书笔记125《若还有爱,我便与你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