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因:加班太多,病倒了

之前公司赶项目进度,我所在的团队两个月无休连轴转,导致身体负荷太大,生了一场小病。医生的诊断是免疫系统出了问题,虽然对日常生活影响不大,但可能无法根治,只能慢慢调理。从诊室走出来后,我立即将「保持身体健康」这件事的优先级「置顶」了,决定开始改变以前一些不健康的生活习惯。

除了调整作息、加强锻炼,也开始研究日常的营养摄入。但是关于营养,我除了知道几个类似「高油、高糖、高盐要少吃」、「卡路里超标会肥胖」、「高蛋白可以增肌」的碎片化概念,似乎也没有更加深入的认知了,一时有点无从下手。

于是我决定先从书里找找答案。

灵感:从食物多样性入手

在豆瓣的书单和评分榜上一番搜寻,我注意到了《你是你吃出来的》这本书。看完之后,书里提到的一个概念让我印象深刻:人类是杂食动物,吃得不够全面,是营养失衡最常见的诱因。
1.身体器官出毛病,主要是因为细胞损伤得快,修复得慢。
人体内的细胞都是在以固定的速度更新换代,比如血管的内皮细胞 1 天就会死亡;胃黏膜细胞 3 ~ 5 天更替一次;肺表面的细胞寿命是 2 ~ 3 周。当细胞修复的速度高于损伤速度,就是健康的,「青黄不接」则容易出毛病。
2.上述过程所需的「原材料」,唯一来源就是日常摄入的食物。
虽然生病后吃药可以抑制、缓解症状,但并没有根本上改变细胞更新的平衡。更合理的方式是通过日常饮食提供充分的「原材料」,让细胞更新的平衡有序地运转下去。
3.人体所需的营养元素十分庞杂,很难靠少数几种食物就满足。
比如上皮组织,如果人体内缺乏胶原蛋白,细胞之间的缝隙会加大,上皮细胞的保护功能就会减弱,管腔中的血液就会渗透出去,形成皮下出血。比如摄碘不足或者过量都将影响甲状腺功能,造成甲状腺的损伤。不同的身体器官,所需要的营养元素不尽相同,综合起来,身体所需的营养是个相当复杂的集合。如果日常只是摄入少数几种食物,就容易导致营养「偏科」,被忽视掉的营养元素可能导致某些器官的细胞更新的失衡。反之,吃得越杂,营养越容易均衡。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2022 》中也有类似的建议。《指南》共有8条核心准则,其中第一条就是「食物多样,合理搭配」,并明确建议「平均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

来源:《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官网

动手:「吃得杂」简单易行,但似乎没有趁手的工具

作为一个打工人,我认为「吃得杂」的策略十分可行。一方面,我不仅仅满足于吃得饱、吃得爽,必须要提升下日常营养摄入的质量。另一方面,又也不想在营养搭配上花太多的精力,比如研究某些「神奇食物」、详细规划每一餐的卡路里、食物成分等等。「吃得杂」的策略就成了质量和效率的平衡之选。
 

「每周25种」开始成为我的饮食准则。

我开始有意每餐都吃一些不一样的食物,降低自己的营养「偏科」风险。 做起来似乎其实不难,菜市场买得到的,或者快餐能点的,随便组合下基本就能达到。 但这个策略执行了一段时间,我发现总是记不住这周吃了多少种。

为了记录饮食,我也尝试了几个现有的应用,但要么功能太庞杂,各种 Banner 、营销推送满屏飞,要么记录成本太高,功能太偏向专业用户,比如要记录食物的重量、卡路里等等参数,而实际上我并不需要这么精确的食物成分管理。

我既想知道自己有没有做到「食物多样」,又不想在这 [记录] 这个环节耗费太多的精力。既然工具不趁手,就自己做一个。

「杂食记」——帮你达成「每周25种」的健康膳食目标
 

量化当周的膳食目标达成进度,以及基本的种类分布。

记录时只需要记下种类,不需要输入其他繁琐的参数。

分析饮食数据,帮你更了解自己的饮食偏好,同时支持桌面小组件、iOS 16 的锁屏小组件。

可通过食物库管理食物,内置了常见的食物,当然你也可以自定义添加。

按日期查询每一天的详细记录,当然也可以删除。

 

其他小功能:定时提醒,帮你养成记录习惯;自定义每周膳食目标,给自己「加码」

希望大家一起好好吃饭

管理饮食不是只有「控制卡路里」这一种目的,相比「缓解身材焦虑」,更重要的是让身体器官健康地运转下去,少去医院。

调理营养可能是个很复杂的事情,你我身上也背了很多责任和限制,没法做到永远把「营养调理」摆在第一优先级,但我们也许可以从好好吃饭开始,日常习惯做一点微小的改变,就能帮身体的营养维持该有的平衡。希望我的 App 可以帮大家迈出第一步,从「每周吃够25种」开始,变得更加健康。

关于App的其他

  • 目前是买断制,另外App内有打赏页面,各位用得顺手可随缘投喂。
  • 发布才一个多月,功能和体验还在持续优化进步中。大家有任何建议或吐槽都可以通过站内信或者App内的邮件地址联系我。
  • Bug一定马上改,但功能不会随便加,尤其是与「每周25种」无关的功能会更加谨慎。同时,我觉得除了记录、查看分析之外并,大家没有必要在这个App中停留太久,希望做到「真·用完即走」、「真·小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