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笔记软件的知识管理方法

引子

我曾经尝试过挺多种的笔记软件的,印象比较深的包括语雀、Notion、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wolai、幕布、石墨笔记、XMind 等。最后选择 Obsidian 和 XMind 作为日常使用的笔记软件。obsidian 是因为整个笔记软件完全开源,本地储存,采用 Markdown 文档相对较为开放;XMind 是因为在对书籍做笔记时,真的好用,足够形象化和逻辑条理化。

但是在使用很长时间笔记之后,逐渐发现现有笔记系统总是出现挺多的 Bug,需要我不断的修正,并且隔很久就需要重构。在反复重构和修正过程中,我发现了一条规律:
笔记软件并不是知识管理的核心,知识管理的核心是一种具体的方法论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知识管理框架

先手给出具体的管理方法。

==草稿箱==
flomo 收集平常的点子、想法和小的知识点
固定每周末时间对收集内容进行整理,整理至 Obsidian 中。

草稿箱中的内容整理后,归档至“过期原始记录”中。

==自我管理==
Obsidian 主要分类分为“领域”“知识数据库”

领域
领域主要包括:【健康、学习】【工作、投资、分享】【关系、感恩】三大类七小类

项目
领域下分类为项目,通过一个个项目促进领域的前进。

知识数据库
知识数据库下分类为具体的知识,通过“知识数据库”文件夹进行管理和输出。
知识数据库下分类为具体的知识类别:

  • 整体采用 3 层左右的树状结构;
  • 树枝末端采用“N+1”的方式进行组织。

问题

在之前考研的过程中,各类笔记往往都是采用非常标准的树状层级结构,也确实将笔记做的清晰易懂,在复习过程中给我带来很多便利。在接触到笔记软件之后,也很自然的将纸质笔记的使用习惯直接移植到笔记软件中。类似于下图:

在实际使用笔记软件的过程中,发现这样的结构并不适合积累知识。出现了一堆问题:

  • 树状结构及其他标签体系,都需要对整个标签分类有明确的了解,而实际上往往是很难对所有标签都能记忆的很清晰;
  • 在记录一定数量的笔记后,就会出现新的细分类型,较难进行更进一步的分类;
  • 在已经划分了一些领域之后,新的知识可能并不完全属于其中的一个,可能同时属于多个类型。

在少楠的 小报童专栏 中提到这样的一个观点,人的知识并不是线性的树状的,在接触一个领域的知识点时,是先接触某一个具体的知识点,多个知识点逐渐扩充成对于整个领域的认知。而在类似考研课程、培训课程,采用树状结构有比较好的效果,是因为课程本身就明确的采用树状结构,两者相吻合。

目标

为了找到合适的方法论,首先需要明确我对此的需求。我希望知识组织方法论能帮我:

  • 更有效的储存并组织我的知识,辅助我生成知识之间的连接
  • 辅助我回顾并记住相关的知识,在需要的时候可以使用
  • 高效的查找某一知识点和相关知识,并能协助我想起相关内容
  • 自行生长,尽可能不用进行维护(维护和知识的回顾需要区分开来)

可以同我的目标进行对比,不断靠近你需要的和想要的。

已有方法&想法

最近看到的笔记方法,或者说人生管理方法,大都大同小异,其中也有很多点可以互补。

8+1 System 方法

from: 8+1 system (qq.com)

将生活的各方面分为 8 个盒子,确保每个盒子都有填入,这就是+1 系统里的“+1”。

  • 赚钱、投资、助人
  • 学习、健康
  • 家庭、社交、ego
    与其特定领域做的好,还不如将生活所有领域都尽可能做的好。为了事业上的成功,不应该牺牲其他活动的时间,而是应该把其他活动做的又快又好。

想法

8+1 System 方法与其说是一种笔记软件的方法论,不如说是一种生活方式,平衡了生活、工作和努力之间的关系。

在笔记记录方面,可以参考这样的方式,向每一个点/盒子中填充内容,并在周末的时候进行总结,复盘这周在各方面是否有做到同时有所得,并在下周进行修正。

以 ego 为例,可以在笔记系统中的【领域】部分增加该类别,并在【缓存/收件箱】等临时记录笔记的地方,增加该分类,在偏向性明显的时候进行提前区分。对于 ego 这个项目本身,当记录足够多的内容时,可以知道自己在哪个方面有足够的热情,可以对[[知识积累方向]]进行指导。

IARP 标签技巧

from:

问题
对于树状结构,经常出现一个卡片同时属于多个标签的情况,比如按摩椅同时属于家具和家电两个领域。树状分类方式建立的标签体系,一经设计好就面临着彻底重构的问题。

启发
脑神经和宇宙都不是按照树状的结构组织的,对于一个领域的知识的学习也不是这样。(不同于系统学习高数这样的情况)。参考 Tiago Forte 的 P.A.R.A 方法,在 flomo 中尝试采用更简单的 i.A.R.P 方式对内容进行索引。

具体方法
将所有标签分为两类:主要分类标签和连接标签;前者用于组织整体的知识框架,后者用于构建知识之间的连接从而形成网络。

主要分类标签包括:

  • Inbox 收件箱:用于存储临时性的,未消化的内容,定期进行归档、整理和删除。大脑的临时缓存,避免纠结放在哪里。
  • Area 领域:想要精进的“领域”,通过一个个项目推动每一个领域的深入,比如健康和跑步,写作和公众号文章
  • Resource 资源:对应到卢曼的卡片笔记法,更像是永久笔记。一般对应兴趣、主题、资产等内容。是消化过的内容,而非机械的储存。
  • Peoject 项目:将要发生的 分为多个部分/步骤的 独立事件。比如组织一次旅游,写一个专栏等。
  • 这里的领域、资源和项目的概念可以参考《该积累什么方面的知识》

想法

这是 flomo 的创始人少楠一直传播的一种笔记方法论,有效的避免了不断增加的标签难以记忆的问题。

这样的一种分类方式可以和 8+1 System 相结合,领域这一部分可以参考 8+1 的分类方式。另外,这四种标签可以并不在一个软件中,根据不同标签的特点选择不同类型的笔记软件,可能是比较好的选择。

少楠实际使用该方法的分类:

  • 少楠的 8+1:工作/投资/学习/关系/感恩/分享/健康
  • 分类最简:尽可能找到一个维度对知识进行有效划分,比如用处/类别
  • 少楠的 I.A.R.P.:Area(相对明确的领域)/Project(独立事件)/Object(按沟通对象进行划分)/每日碎碎念&反省(每日三省吾身)

把博客变为知识库

from: 抛弃知识管理软件的尝试:把博客变为知识库 - 少数派 (sspai.com)

通过网页的方式,构建自己的知识库

主要特点

  • 公开分享想法:通过网页的方式公开发布自己的笔记,带有评论区,因此可以获得很多不错的反馈,反过来不断督促自己进行改进
  • 输出分享:网页的方式便于进行分享
  • 少的知识<->树状管理:一个人常用知识的范围不会超过 100,如果笔记上千,那很可能没消化甚至根本没读过,只是在记笔记。较少的笔记数量,采用简单的树状结构比较适合
  • 知识软件作为中转站:小的知识点存入知识库,成体系的形成博客

想法

这里主要侧重于输出,在积累足够多信息之后需要成体系的进行输出。并且通过反馈不断改进该方面的内容深度。

这里主要的特点是较少较成体系的知识,形成较少的专栏和文章,在精不在多。因为文章相对较少,因此采用树状结构即可获得较好的分类效果。

作为参考,有一种类似的总结形式:论文。通过不断向前链接的方式,结合当前论文网站的反向链接,成为一种双链的结构,作为一种非树状结构的知识组织方式,获得了不错的效果。

因此,可能这种的关键点在于:精炼、反馈

PARA 模型

from: 我是如何在 Notion 中运用 PARA 模型来整理第二大脑 - 少数派 (sspai.com)

CODE 模型中组织的部分可以采用 PARA 模型进行组织

  • Capture 捕获:Keep what resonoates 记录能让你产生共鸣和思考的任何想法
  • Organize 组织:Save for actionability 把你记录的想法加以整理,形成能行动或者可执行的形式
    • Projects 项目:Short-terms effects in your work or life that you are working now 表示你当前工作和生活阶段里正在进行的「短期项目」。项目一词可能过于正式,你可以理解为一系列可执行的任务 Task 的结合
    • Areas 领域:Long-term responsibilities you want to manage over time 表示你在当前生活或者工作阶段要涉及的「长期领域」,它跟 Projects 的区别在于期限的长短
    • Resources 资源:Topics or interests that may be useful in the future 在短期或者长期的未来里,你有可能用上的事情
    • Archives 档案: Inactive items from the other three categories 正如字面意思「归档」所描述的,当前已经用不上的不活跃的事情
  • Distill 蒸馏:Find the essence 找到所记录的事情、想法本身的核心思想
  • Express 表达:Show your work 利用你记录的事情和想法,产生出经过你思考和理解的知识,并表达和分享出来

想法

这种方式和 IARP 方式相类似,尤其是资源、领域和项目的部分,区别在于收件箱/档案:一个是存储临时记录的内容,一个是存储榨干后的归档内容,而这两者可以共存。

主要还是关注两者相同的内容:

  • 领域:长期领域目标
  • 项目:短期项目,推动长期领域目标
  • 资源:备用知识库

分析与选择

在上述多种笔记方式的基础上,选择以 IARP 标签方法为主在 flomo 和 obsidian 中进行部署。

主要的流程为:
收集 → 整理 → 反刍 → 输出 → 收集
反复进行迭代。

具体的分类参考开头的管理框架。
输出选择少数派、小红书、知乎作为主要输出位置,后期考虑自己搭建一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