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栏目

为了满足读者们对于《新玩意》栏目加更的需求,机器人特地邀请了 Matrix 作者们也来聊聊自己近期购买的新奇产品。喜欢本栏目的话,欢迎充电或评论文章来表达自己的喜爱,你的每一次真心夸赞或建议,都是作者前进的动力。

所有内容均遵循 原创、首发、非商务 原则,投稿细则可查看文末。


@rubber9soul:给iPod找个家

  • 购买渠道:咸鱼二手
  • 购买价格:500元

最近迷恋从二手平台淘一些音频设备,这些「老家伙」使用起来不像现在的很多设备那样便利,但是声音上还是非常讲究的。

因为手里还留了几部 iPod,一直想买一个 Dock 音箱让它们继续发光发热,看了一圈之后锁定了 Bose SoundDock II。

在 iPod 鼎盛的时期,很多厂商会专门推出 Dock 音箱,其中 Bose 也非常积极,先后推出了很多代产品。Bose SoundDock II 最早发布于 2008 年,到现在已经十四年「高龄」了。它使用的是 30pin 接口,也是 Bose 最后一代兼容这个接口的 Dock 音箱(之后换为Lightning)。

SoundDock II 的声音也是 Bose 典型的调音风格,声音浑厚注重氛围感;因为两个全频喇叭有一定的横向间距,所以还能听出一些立体声效果。可能是最近听了太多智能音箱的缘故,听到SoundDock II 后突然有一种「这样才对嘛」的感觉哈哈。

我找了几款同价位的智能音箱对比下,大家可以听下声音风格的不同(可能有点不太公平,毕竟Bose当年也卖一千多,大家听个乐吧):

和一代 SoundDock 相比,SoundDock II 还支持 3.5mm 音频输入,我之前买的一个 AirPort Express(A1264) 就派上用场了。

AirPort Express是苹果已经停产的路由器,它长得就像是一个MacBook电源,除了基础的网络功能之外,它还支持输出模拟和光纤信号,可以把普通的音箱接入AirPlay,虽然只支持 AirPlay 一代,但是放个音乐是足够了。

Dock 音箱的好处是,播放的同时可以给 iPod 充电。在使用它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一个事情:把 iPod 插在底座上,音频从 iPod 转移到音箱上,这种体验算不算如今 HomePod 音频接力功能的雏形呢?

@SanKo:KOKONI 3D打印机

  • 购买渠道:七夕礼物
  • 参考价格:1399 元

虽然听说 3D 打印很多年了,但是一直都认为是工业级的产品。最近终于有了机会体验。

这台 KOKONI 的 3D 打印机体积比我想象中要小巧许多,快递员帮我塞进了最大格子的菜鸟快递柜,还稍显宽裕。拆开箱子之后,机子本身甚至可以放到茶几上做个饰品,本体大概和一台小米 1.6L 的电饭煲差不多。

打印机配套了一个手机应用,APP 开发得还不错,简洁易用。内置了大量的「推荐模型」,从中选择一个即可开始打印。

选择模型后,在确认打印之前,可以对模型进行尺寸、比例的调整。最后,点击「打印」,打印机便会开始工作了。

手机 APP 和打印机之间通过互联网连接。第一次启动时,需要用手机为打印机配置 WiFi 账号,整个网络配置过程和各品牌智能家居中的联网过程相似。

由于打印机是连接到路由器的,因此可以远程查看打印进度。例如早上离家时我开启的打印,到现在打印到 70% 的进度。

之所以选择离家的时候打印,一方面因为打印的过程还是稍有噪音的,虽然不响,但是嗡嗡嗡滋滋滋地听久了也心烦;另一方面,打印的过程比较漫长,动辄两三个小时起,与其充满期待地干等着,不如回家收获成品的惊喜。

根据手机 APP 中的提示,模型来源主要是下面几种:

  1. 使用照片进行人像建模,只要输入一张正面照片,软件会自动计算并制作成模型,但是我看到的模型预览毫无美感以至于有些可怕……所以没有尝试打印。
  2. 使用推荐模型,也就是系统预置的模型库,种类丰富、上手简单,兼顾美观、趣味和实用,还是很不错的。
  3. 在官网上上传 gcode 或者 stl 文件后,会自动同步到手机上,可以操作打印。虽然我并没有绘制 3D 模型的能力,但是网上有不少免费或收费的模型资源,我尝试从网上下载了一个 stl 模型,导入到手机上并打印,效果还不错,不输官方模型库。
  4. 用相机给特定物品拍摄 360° 全景图片至少 25 张,上传之后会自动进行建模,「复刻」出物品的模样;对于不会使用专业软件的我来说,这或许是一种自己建模的捷径了。

因为定位相对入门,打印出来的制品并不总令人满意。打印的精细度上来看,虽然可以临摹出模型本身的细节,但总是会在平滑的表面多出一些「拉丝」或者「刺角」,影响观感和手感。打印的成功率上来看,即便使用自带库中的模型,我打印的「笔筒塔」的塔顶整个没有固定住,只留下了断壁残垣。

出乎意料的是,耗材还是比较省的。每次打印大概会消耗 4-5% 的耗材,一份耗材在淘宝上的售价在 60 元左右,折算下来,每个小物件大概是两三块钱的样子。例如自己打印一个手机支架,甚至比去网上买一个还便宜。——当然,打印机自身的成本并没有计算入内。

@清顺:智能可折叠综合塑形机

  • 购买渠道:有品众筹
  • 众筹价格:1999 元

家里关得太久,体重又涨了 10 斤,再次陷入健身器材焦虑之中。虽然划船机、跑步机、动感单车的结局都是闲鱼出,但我对健身器材的追逐始终没变。这次的新玩具是综合塑形机。

这款塑形机原理与飞鸟龙门架类似,号称可以充当家庭健身房,锻炼全身的肌肉,包括练肩后束、练背、练上胸、练胸中缝、练下胸、练三头、练二头、练核心、练臀大肌、练大腿外侧。

之前我就想练飞鸟,不过龙门架实在太大,而这台机器折叠后只占 0.18 平,还能移动位置,完美匹配屋内使用的需求。虽然这是众筹产品,要等 2 个月,还是心动下单了。

左侧为龙门架,右侧为塑形机

等待收货时间内,体重继续上涨,总想着健身器材到了就瘦了。但是当收到货后,我终于理解了「什么叫做众筹」。

锻炼时必须用身体抵住塑形机,否则机器会跟着你的动作滑走。虽然滑动的原因在于机器较轻,只有 60 KG,但我无法理解的是,厂家连基本的防滑措施也没有做,仿佛生产前从没人真的用过机器。防滑降噪脚垫在拖动时倒蛮好用的,拖起来特别丝滑,完全没有阻抗。为了避免塑形机不断滑走,我只能买了个阻门器,装上后就能避免机器乱滑动了。

右下方是红色的阻门器,硬拉终于不会滑了

解决滑动问题后,我打开塑形机官方视频,才发现其中 90% 的动作用不到塑形机,甚至是根本就扯不上关系。买之前,我看着详情页感觉动作特多功能特强,用过后,才发现「这就是所有的动作」。

不过,机器都收货了,动作少也得跟着练。可是,按照塑形机官方教程锻炼一组后,我的肩膀和手臂都被勒伤。原因是与身体接触的部分都是特粗尼龙绳,没有任何缓冲,一用力就容易勒伤。两千的机器连块 PU 皮都要省,可能是想让大家穿着特别严实来锻炼吧。

钢板间隙过大,凳子要蛮力打开,锻炼视频无法暂停,APP 没有语音提示,视频教程无法切换动作,几乎机器到处都有问题,只能将原因归于众筹了,第一款模具真的是无语。

当然,这款塑形机也是有好处的。传统龙门架使用铁块配重,重量最少也得上百公斤,而且占地大无法移动。塑形机采用磁力配重,重量只有 60KG,机器折叠后 0.18 平方,配上防滑降噪脚垫非常方便移动。

塑形机确实能帮我练到平常少运动的肌肉,目前主要用它练背,等有了新玩具再出闲鱼。

@SunsetYe:Fellow Carter 咖啡保温杯 12oz

  • 入手渠道:授权淘宝店
  • 入手价格:213 元(淘宝促销价)

成为社畜之后,我就需要逐渐适应生活中的各种变化。例如,在一小时以上的长通勤面前,如何将提前做好的咖啡尽可能「原汁原味」地带到公司。

之前我一直使用的是 @赵小柱 哥哥倾情推荐的 Rivers 随行杯,塑料材质 + 超给力防漏一直是我外出的首选。最近,为了喝到冰爽的咖啡,我尝试过使用 Rivers 随行杯外带满杯冰块 + 双份浓缩。然而,在上海现在 40 °C 的高温环境下,一小时后「渣男」冰块仿佛和我开了个世纪大玩笑:处处都是它的痕迹,却丝毫不见它本人的身影。此时的咖啡不冰、也不热,正好处于尴尬的温度区间,令人难以下咽。热手冲也是同理,到公司时液体的温度便会回到室温附近,其中的香气物质也会一起挥发,变得不再好喝。

那是不是用保温杯装咖啡就可以了呢?咖啡中的风味物质来自于丰富的有机物与无机物,当然也包括多种酸类物质。它们可以和 304 不锈钢材质的保温杯内胆发生反应,使得液体尖酸、苦涩,时间一长甚至会有一股铁锈味。抗腐蚀能力更好的 316 保温杯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这个问题,但依然存在「反应底物」。既然如此,不如直接砍掉这个因素。Fellow Carter 保温杯的内胆采用了白色的陶瓷涂层,从根本上将「反应底物」隔绝,尽可能地减少风味的劣化。当然,如此「天才」的想法不可能是独一份,我买过同类更便宜的产品,但每次清洗时总有一种诡异且类似油漆的味道,用过几次后便搁置了。

白色部分为陶瓷涂层

使用几周下来,Fellow Carter 确实借助陶瓷涂层将负面影响降到了最低,而它的保温效果同样令我满意。在经过一小时的通勤后,咖啡的味道与在玻璃器皿中冷却的味道相差无几。在保冷方面,我曾放入满杯冰块 + 室温纯净水,20 小时后仍然可以看到固态的冰块,轻松达到标称「保温 12 小时,保冷 24 小时」的效果。

总的来说,想在户外喝到自己熟悉的咖啡味,Fellow Carter 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它在保温、保香、无异味等方面上做得很棒。即便如此,如果条件允许,我还是推荐你尽可能现场制作咖啡,会比提前做好的强不少。Fellow Carter 保温杯有 8oz、12oz、16oz 三种大小,瓶身设计也有胖版、瘦版可选,我购入的是 12oz 瘦版,对大手来说握起来是刚好不吃力的程度。胖版的直径还要再大上 8mm,可能对小手人群不够友好,购买时需要稍加注意。

瘦版握持参考

@ThomasTeng:iMac 的新零件

  • 京东自营:内存、硬盘
  • 淘宝:屏幕胶条及拆屏工具、吸盘、iMac 拆机硬盘 SATA 线

入手价格:

  • 三星 870 EVO 500GB:369 元
  • 英睿达 16GB DDR4 2666 内存:369 元 ✖️ 2
  • 屏幕胶条及拆屏工具:52 元
  • 一对吸盘:13.61 元
  • 硬盘 SATA 排线:28 元
  • 升级用时:3.5 小时
  • 升级难度:困难(需拆解全部零部件)
boxcndzqryUgWZxxu290YodGvBe
成果
boxcnAbEjb1PnC8oYzyUflO5Yei
boxcn7okbDGwbq2vqBB5fP9jSdh

2020 年春节期间购入定制款 iMac (Retina 4K, 21.5-inch, 2019) ,迫于预算有限,只更换了固态硬盘和键盘,当时就有自行拆开升级配置的想法。无奈不想失去保修且当时没有拆机指导,勇气值得以积攒至今。

升级准备

21.5 寸的 iMac 作为「自行升级即为大工程」的一体机, 必然要做一番准备工作。早在两年前就已托朋友下载了 OWC 分享的 2019 款拆机视频并熟记于心,确认了 2019 款 21.5 寸仍可自行更换内存,但「定制款机器内是否保留了 SATA 硬盘位的支架?」这一世纪难题却难住了我,毕竟不想空欢喜一场,在尝试搜索定制款拆机视频、询问 Apple Store 员工、咨询淘宝维修店铺客服后,仍旧一无所获。

事情在前几天迎来转机,当我抱着「大不了只升级内存」的想法搜寻拆机工具时,意外发现店铺里还有 SATA 硬盘排线售卖,翻过多页评论后也发现了同为 21.5 寸机主的肯定,正式开干。

boxcnrvHmGDKysJRF6SoAXuJuIh
  • 配件选购:秉承仅拆一次的想法,内存选择了原配内存同厂的英睿达,虽然按照平时的使用强度 8GB 就能应付,我还是咬咬牙加至 32GB。硬盘最初想使用 8T 的 2.5 寸机械硬盘,但目前已经很难买的靠谱机械盘的现实打醒了我。毕竟在 NAS 的加持下,iMac 并不需要太大的空间,升级前,256GB 都能常年剩余 80~100GB。迫于想偶尔 Steam 一下,加配一块 500GB 的固态也足够了。在简单比较了 MTBF 和 TBW 参数后,我选择了三星 870 EVO,因为在某些人眼中,三星固态硬盘的缺点只是「贵」。至于屏幕胶条,自然选择可以二次拆解的所谓原厂海绵胶。不过通过实际对比,这次买到的胶条在手感和尺寸准确度方面的确非常接近原胶条。
  • 工具及环境准备:拥有螺丝刀套装的我理论上不存在此问题,可开工一小时后就卡在了螺丝刀长度不够的问题上,思索片刻,我用拆下的屏幕胶条粘住一根延长螺柱解决了。电子产品怕静电,因此我也找到了一处拥有良好防静电接地的工作台。
  • 时间准备:毕竟从没拆解过 iMac ,心里有些打鼓,为防止意外发生,我专门挑选了一个周六(写本文的今天),早早地给娃做好早饭,随后装箱打车进入了「美妙的一人世界」。

升级过程

屏幕拆解出乎意料的顺利,很快我就把金贵的 Retina 屏轻轻地安置在别处。无心欣赏苹果完美的做工,第一眼确认了机械硬盘支架的存在。心安,继续。可以看到,经过两年多的使用,散热风扇的叶片中已积满了灰尘,甚至屏幕下方也已有棉絮。

boxcnxh98fh5UKGdSYCoHgJfWsb

为了升级内存,几乎拆解到仅剩一个空壳。

boxcnpHKmcY1ETHQU4IN24RvgYE

拆下主板,金属屏蔽罩内就是将要转战到 NAS 里的两根 4GB 原装内存。

boxcnode7xDrpjbYDFo67MFFAbb

使用吸尘器和无尘布蘸酒精清洁各个配件,开始一步步装回,到了硬盘这里遇到问题,幸好没有选择使用机械硬盘,定制款机型虽然保留了支架,但去除了硬盘排线和缓冲垫。于是,我找来一块防静电泡沫,剪出两个长条用于固定硬盘,配合还算紧密。

boxcnz178yFf3fHprDhGDtn4Sih

完工前留影纪念,这里又有一个小插曲。由于担心拆装过程有所遗漏,装好胶条后没有揭掉保护膜,先链接好屏幕排线开机测试,第一次开机并未点亮,心头一紧,好在老练的我伸出一只手放在背部散热孔感受到了冷风,排除开关线缆问题。轻轻掀起屏幕,重新插拔排线后终于进入桌面。

boxcnmVppq7oEqICehyjAz3qiEd

全程站立,在 3.5 小时紧张有序地操作后,iMac 终于升级成功,然而喜悦转瞬即逝,饿了。

后记

这些都是传统的装机配件,本身并没有什么新意,对于我来说却是真正意义上的「新玩意」,这段经历让我重拾大学时期 DIY 的乐趣,让我这个坚定的「够用就好」主义者有所转变,让我对制造工艺改进有了新的认识。

@这个任有毒:FTN-T20电动自行车

今年不同以往的离谱高温,让我本来十分方便的摩托通勤,在烈日下体验变得十分糟糕。所以我决定改变通勤方式,把摩托换成了这辆电动自行车FTN-T20。

之所以选择这辆车主要是它能满足我的各项需求:能代步、够方便、装备少、颜值高、低碳,并且兼顾了自行车和电动车的优点。骑行方面有人力、助力、电力三种模式可以选,变速器是禧玛诺的7速变速,人力骑行四五档力度刚刚好,上班路上心血来潮冲刺一下,真是健身好帮手。

电量实测:电机一档纯助力骑行,续航在180km左右,对我来说就是满电够用一个月。而如果纯电力,速度控制在30km/h,续航70km左右,反正比我家那位平时骑的新国标雅迪要强很多。

从摩托车换到电动车的这两个月,最大的感受:

  1. 重量上相比于400斤的摩托来说,可谓真的小巫见大巫了,挪动调整都很轻松
  2. 行驶在相对灵活性更高的非机动车道,也不用时刻紧绷神经防御性驾驶
  3. 空闲时间能骑到公园、湖边,不扰民的同时自己也能享受惬意时光
  4. 充电比加油省钱多了,毕竟现在油价确实离谱

接下来说说这辆车最大的吐槽点:座高。虽然座位高度可以调节,但是哪怕降到最低(离地85cm),我一米八的身高,都只能一边脚尖着地,所以这一点真的很劝退。FTN-CT20这款车其实是T20的座高改良版,不过价格高了一点。

最后讲一下我对这辆车的改装,正所谓有车不改不如推向大海,把一辆车改成你自己喜欢的样子这个过程其实也很有意思,当然简约风的素车也很好看。

首先是原来海绵的座位改成多弹簧牛皮座,质感稍微硬了一点但还可以接受,后座车架加了一个很普通的垫子,前后各加了一个NOMAD家的复古包,整个风格会更统一一点,另外就是加了一个没什么动静的小铃铛,黄铜的锤 配 磨砂黑的铃 觉得挺好看就加装了。

摩托车换电动车的这一个月,这是一种生活习惯的改变,也让我思考了很多。我也知道在将来我肯定还会买一辆摩托,因为和朋友一起摩旅、跑山的快乐是永远无法被替代的,但回归生活本身,电动车的便利也带给了我从未有过的轻松,他让我卸下了装备,也让我放下了全程防御驾驶的压力,他让我来去自如,也让我获得慢下来生活的节奏。

@委座大人:日常元素 Daily Elements 5.0

  • 购买渠道:小米有品
  • 入手价格:219元

对于我这种脚上不安分的运动爱好者,鞋子永远烂的比牙刷快,换得比牙膏勤。传统制鞋品牌数来数去就那么几个,造型不能说是一模一样,也能说差之毫厘,完全没有新鲜感。所以,尝试一下造鞋新势力也不错,换个口味换个心情。

作为小米有品旗下的生活品牌,日常元素满是其熟悉的基于产品、服务、体验的方法论,也有了更多充满科技感的设计语言,而 Daily Elements 已经迭代到第五代了,其主打的理念是「运动通勤,高能舒适」。从外形上来看,别具一格的设计、厚重敦实的足底以及透气绵软的面料,里里外外都透露着「我很舒服」且「能帮你增高」的潜台词。

Daily Elements 5 的做工足够细致到位,除外黑、白经典色外,还有一款「蛋羹黄」的配色,这个颜色对于我来说几乎无法抗拒,但仅限女款的设定,让猛男看了都潸然泪下。

Daily Elements 5 的设计是在线的,我这款白色的鞋子点缀上抹茶绿,整个一夏天的感觉;配上透气的网面设计,即便是在夏日的酷暑中,也能做到清凉又透气(我是在最高气温 30℃ 的贵阳,对处于 35℃ 以上地区的同学,本经验不能作为参考)。

Daily Elements 5 的脚感绵软有弹力,足跟的支撑也足够到位,在铺装路面行走的感觉是十分舒适的,即使是走长时间,也不会觉得疲倦。因此,Daily Elements 5 十分适合长时间通勤、旅游。

Daily Elements 5 主打的运动则略显尴尬。由于鞋底偏软,且稍微偏厚,导致这款鞋子缺乏足够的侧向支撑。因此,Daily Elements 5 并不适合作为综合训练鞋。同时,如果你想进行长时间的跑步训练,也会因为足底的绵软,导致足部的疲劳感加重。虽说如此,但时不时的追赶公交车,亦或者追逐夏日的花蝴蝶,Daily Elements 5 都不在话下。需要尤其注意的是:这双鞋子在足跟外侧有相对较硬的支撑部分,因此对于有足内翻的同学,应该谨慎选择。

整体来说,Daily Elements 5 作为 200 元价位区间的新晋选手,相较于传统厂商,其设计及穿着感绝对对得起这个价格。Daily Elements 5 可在多个场所下作为主力装备长时间穿着,尤其适合城市长距离通勤及市郊旅游等场景使用,还能偶尔进行一些轻运动,性价比棒棒哒。

@延祯:Huel Ready-to-drink 代餐饮料

  • 购买渠道:英国官网
  • 参考价格:£2.81/瓶,约 23 元
boxcnjHt82U9CItFIFibinqy9ne

不上班在家的时候总是懒得做饭,又不想总是花大价钱点外卖,于是决定试试看代餐饮料。基本上说到英国的代餐那就是 Huel 了,叠加订阅优惠和 NHS 折扣,最终可以 8 折到手。

在官网发现各种各样的形态都有,粉末版均价最低,但是一次只能买一大袋。去小红书稍微搜索了一下,发现对口味的评价差异巨大,于是我决定从可以拼盘的液体版开始。

说是可以拼盘,但其实只能从给定的几种口味组合里选。这次我选的是莓果、香草、巧克力和香蕉的组合。另一个版本则是冰焦糖咖啡、肉桂卷、盐渍焦糖和草莓奶油的组合。

最先让我感到惊讶的是送货速度非常快,周六下午下单,周日中午就收到了……难以想象这是英国的免费送货可以达到的速度。

boxcnOM7Jj9aG8Glpd7D1Ke44we

饮料版的口感比较接近奶昔,质感比蛋白粉更浓稠。里面夹杂了一些可以嚼的颗粒,有点像麦片,但总体来说还是更像一杯饮料。这也导致了如果我把喝了一半的瓶子放在桌子上,那就很容易在口渴的时候下意识的喝上一口,一不小心就会喝撑了(。

饮料的口感基本还原,没有踩雷,几乎可以类比同口味牛奶的味道,只是味道略淡。唯一的不足之处就是这四个口味实在太常见,喝了两瓶后新鲜感尽失,就未免有些无聊了。

代餐饮料的最大问题就是很难像普通食物一样带来足够的饱腹感,在喝代餐的最初几天确实感觉到身体处于一种诡异的「又饱又饿」的状态,大概就是能感觉到吃了东西,但胃里似乎是空的,还想要吃更多,这种空虚感应该又促进了胃酸分泌……在我选择每顿喝半瓶代餐 + 小份普通食物后得到了缓解。

但是这种饱腹感在急着出门前格外好用,哪怕为了赶车一路小跑也不会感到腹部不适。生病时没胃口吃东西,喝这个也比喝粥健康多了。

我之前没有试过其他代餐,唯一可以拿来对比的就是作为蛋白质补剂经常出现在处方里的 Fresubin Plus。从下表中可以看到,每 100 mL 中,Fresubin 中尽管不含各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但每 100 mL 中能量及蛋白质等营养元素的含量更高,喝了 100 mL 就能有很强的饱腹感了(作为对比,Huel 要喝至少 200 mL 才有感觉)。不过 Fresubin 最致命的就是它那个仿佛工业塑料融化一般的口感……很难不去想 Fresubin 带来的的饱腹感里有多少是身体在警示我「这东西有毒别吃了饱了饱了!」,所以综合一下我还是选择 Huel 吧。

boxcn89s4U24u5SsZc1zeMQhYse

@延祯:Huel Hot and Savory - Chick'n & Mushroom Pasta

  • 购买渠道:英国官网
  • 参考价格:£16.74/袋,约合 £2.39/餐
boxcn37mbRWzkyufTUJFmjU8XqS

试过 Huel 的代餐饮料后,我的魔爪也伸向了同品牌下的其他品类。第一个下手的就是 Hot and Savory,从名字即可看出是热食。不过我一开始以为这款的形态会更接近热水冲泡的蛋白粉,拿到手里才发现成品和普通食物看起来并没有区别,做法更是无限接近速食面。

官网推荐的做法是将食材袋子摇晃均匀后取 1-2 勺的量,并加入 100-200 mL 的开水(1 勺脱水食材对应 100mL,以此类推),搅拌后加盖静置 5 分钟后即可食用。袋子里是不知名粉末和脱水食材的组合,一大袋足够七顿饭的量,说实话摇起来还挺累的。打开时一不小心还会被扬起的粉末激到咳嗽。

在我实际使用的过程中,食材和水的对应比例关系基本没问题,多一点少一点对最终口感的影响不大,就是看我想要做出多「稀」的成品了。比较影响口感的是加入热水后静置的时间,5 分钟后的成品对我来说还是太硬,再多放几分钟会更好。是否盖上盖子对口感的影响更大,敞口放置 15 分钟加上不断搅拌,做出的成品也只能说是差强人意。我的猜想是盖子阻碍了蒸汽散发,所以加热更快、食材也能更充分地吸收水分。

boxcn7yMjDL1YeGYCmr1xNnFWkb

官网现在有十种口味可选,我从不辣的选项中挑出鸡肉蘑菇意面这个看起来成品最多只会淡到无味,而很难做得不能下咽的口味,事实上这个味道也确实符合我的期待。做好后的口感和自己做的鸡肉蘑菇意面没有太大的区别,连意面汁的粘稠口感都有复刻。少了些家常菜谱的胡椒味,换来了略重的咸味,配料表上也显示这个口味的盐分含量不低。不过它当然要比自炊省事;看看 Huel 写满营养物质和微量元素的配料表,想来也比超市里的速食要健康许多,均价更低,是性价比更高的选择。

更让我惊讶的是这一份的饱腹感实在是太强了。准备时加入的每一勺食材对应 200 卡的热量。一份(2 勺计)提供的能量为 1680kJ / 400kcal,约为我每天所需能量的五分之一。但吃下去后的感觉仿佛我一口气吃了十块炸鸡,失去了任何俗世的欲望,大约过了 6 小时才开始思考「是不是要吃点东西呢」。

无论是一餐提供的热量还是饱腹感,Hot & Savory 都比液体版性价比更高,相比自己下厨更是省时省力。现在感受到的唯一缺点就是「它是热食」,在这个高温的周末实在是,不太想吃热的……

最后附赠一个购买小 tips,在 Huel 官网的 Hot & Savory 单买需要三袋起送,不过在 Build your own bundle 页里可以和其他产品拼单,凑满 £50 即可发货,用来尝试各种品类和口味再合适不过。第一次购买时都会赠送量勺和用来准备的杯子,当然在家里泡面碗自己做也完全没问题。


如果你也想分享「新玩意」🔉:

  • 获取 Matrix 社区写作权限并签署 Matrix 共创计划
  • 新发布一篇文章,在标题中标注「新玩意」前缀;
  • 用至少 800 字介绍产品,并配上 2-3 张产品的实拍图片;
  • 在网站个人信息中补充支付宝账号。

成功入选本栏目还可以得到 108 元的「剁手红包」🧧。如果你有兴趣参与,就赶紧来稿吧!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 、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 ,了解更多的新玩意 🆒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 sspai 官方店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