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受欢迎的白板工具

最近几年市面上出现了很多白板工具应用,白板顾名思义就是在手机、平板、或者电脑上模拟现实生活中白板的应用。

白板应用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来讲及其简单,因为白板应用的的概念模型足够简单——就是一张白纸、或者办公室放着的一块白板。

如果仅从概念模型上来看,白板应用似乎没啥可做的,你只需要写一个白板,然后做一个手写功能就可以了。

那么为什么市面上还是有那么多的白板应用呢?以及决定一款白板应用好不好用,我们是不是有什么样的评价标准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说的是,在保证使用体验的前提下,工具产品本身是没有好坏之分的,评判一款工具产品好不好其实没有意义,工具产品只能基于你的使用场景,评判适不适合。所以基于这个逻辑,我使用一个框架对市面上的白板应用进行了一个简单的分类。

 

在纵向,我根据使用场景来进行划分,就是你使用白板更多的时候是个人使用,还是需要和别人协作?

在横坐标上,我使用白板本身的功能性来进行划分,目前市面上的白板应用在功能性层面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主打真实书写体验,无限书写区域,完全书写自由度,第二类则主打提供模块化的组件,弱化书写体验,强化沟通模版的白板应用。

从这种分类方式可以发现,其实个人的更偏向于自由度高的,而协作的更偏向于模块化的,为什么呢?

因为这和实际的工作场景是匹配的,个人使用白板,无论怎么发散书写,书写的信息的上下文都在个人脑中。但如果是协作场景的话,沟通的效率就变得至关重要,所以一些通用的,模块化的,标准化的沟通方法可以让所有对一个事情的认知都对齐,这种方法本质上是弱化了个人化的表达方式,用更标准的沟通方式来提升沟通效率。

也许以上分类方法并不是一定合理,但就目前我自己用起来是OK的。

在聊具体的白板应用之前我想,先聊一个问题。

为什么白板这么好用?

“我们在描述一个复杂的系统时会怎么做?许多人会使用带有圆圈和箭头的图标进行描述。”-伯纳斯 李。

我们通常会掏出一张纸来描述一个复杂系统,或者我们脑海里混乱的想法,这似乎是我们的一种本能,如果我们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做一个东西出来,那么制作这个东西的过程大概分为一下几步。

我们会在想法和方案之间使用白板,这个阶段我们的核心目标是整理脑子里面混乱的信息,如果我们闭上眼睛去在脑子里慢慢的整理这些信息的话,我们会需要一个思考空间,而白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这个思考空间的物理化,我们的想法和思想是无边界的,我们需要一个无边界的思考空间来容纳我们无数的想法。

而一旦我们整理完成之后,所有的想法就尘埃落定,这些方法不再混乱无序,而是具有高度的确定性,他们被称作方案,基本白板的使用到方案层面就结束了,剩下的将交给哪些能够生成秩序的工具,如设计软件和开发软件等。

赫伯特 西蒙在他的小书《人类的认知:思维的信息加工理论》中提出这样一个研究观点:

如果一个问题得到了正确的表征,可以说它已经解决了一半,信息加工心理学如果只讲问题解决,不讲问题的表征,那是很不完全的,表征是问题解决的一个中心环节,他说明问题在头脑中是如何呈现的。

白板工具是一个非常好的表征工具,习惯使用白板的朋友,会更愿意将自己的想法视觉化,这种视觉化其实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本身可以训练更好的表征问题和想法的能力,其次这种方法让我们更高频的去审视自己的想法,这种方法可以让我们以第三者的方式去看自己的那些想法,不知道大家会不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时候一个想法当你闷头在脑海里想的时候发现非常通畅,但当你使用一张白纸写下来的时候,发现有地方不对了。

有哪些好用的白板应用?

根据我在第一部分提出的那个坐标,我会推荐几款白板应用。

高自由度,个人使用场景:无限草稿

‎无限草稿 - 超大画布插入各种文件

对与个人使用白板应用而言,我以我自己的使用经验为例,我使用白板最多的场景是两个,一个是用来梳理一些想法,另外一个场景是使用ipad的分屏模式,边看书边梳理书的结构,大概如下图这样(我的ipad截屏)。

在左边是正在阅读的书籍,右边是书籍中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点,以及重要的概念之间的关系。

为什么我要推荐无限草稿?首先我要澄清的是,无限草稿其实并非无限,但是它的可书写范围特别大,已经完全够用了,精确的说是几乎无限。

我在前面提到,对于个人使用而言,我们需要的是一款具有极高的书写自由度的白板,原因是因为个人的想法就像一只猴子一样,来回蹦跶,我们需要给它一个足够大的空间。

所以个人使用白板的核心体验是书写自由度,书写体验将是拉开这类白板体验的关键要素,书写体验要多好呢?

至少要尽可能的接近真实的书写体验,使用起来就像是你在白纸上书写,以及使用马克笔在公司白板上书写一样的感觉,至少在我的使用体验来看,无限草稿目前是满足这个体验的。

在书写工具层面,无限草稿提供了中性笔,荧光笔和铅笔三种主要的书写工具,且无限草稿对于书写笔迹的处理采用矢量图的方式进行处理,即使把画布放大到最大的尺寸,书写的内容也不会像素化,这在视觉体验上是加分项,就目前无限草稿提供的功能来说,对于个人用户而言,完全够用。

高自由度,协作场景:微软白板

为什么我将微软白板划分到高自由度呢?因为从产品设计上来看,微软白板还是以手写为优先级更高的功能,它虽然也提供一些模板,但它产品的默认界面是手写界面,所以我将它划分到这个类别之中。

(不过我真的要吐槽一把ipad版本的微软白板,虽然书写体验挺好,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总卡死)

微软白板的手写体验如何?

我们在前面说过,对于手写体验的评价是看手写过程有多接近在屋里白板上的书写体验,这一点上微软白板的手写体验是相当优秀的,弹微软白板对于书写痕迹的处理使用了位图的处理方式,这使得书写的内容在放大的情况下会出现像素块,在视觉上会让用户觉得不是很舒服。

微软白板在模板这块也下了不少功夫,模板库是白板产品提升整体使用体验的一个核心功能,这种体验的提升主要体现在协作场景,微软白板将他们的模板库按照工作场景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的给做场景做了大量的帮助结构化沟通的模板。

 

如果你不在呼微软白板放大之后的模糊效果,单从手写体验上来讲,微软白板我力推,但微软白板在ipad上会卡死的问题,导致我无法正常使用,不知道是我个人问题还是普遍问题。

模块化,协作场景:Miro

The Visual Collaboration Platform for Every Team | Miro

当我们回到协作场景的时候,白板似乎变得不像白板了,更像是一个工作台,这一类的白板工具主打的是模板库和插件,正如我在前面说的那样,白板作为一个在协作中进行信息组织和整理的沟通协作工具,那么沟通效率就是核心的指标,一切个人化的表达都会影响沟通效率,模板化的表达之所以能够提高效率,在于模板将信息进行了一次结构化,降低了信息的理解成本 ,让人们按照既定的流程去理解信息。

在这里我主要还是想推一下miro,miro拥有强大的模板库,这个模板库长什么样呢?如图所示。

 

所以我说,miro的概念并不是纯粹的白板,更像是一个空的工作台,我们往这个工作台上摆放各种工具,以帮助我们完成任务。

Miro针对各种工作场景设计了不同的模板,这也是现在效率工具产品的一种趋势,无论是figma,飞书,以及还有其他的类似的产品,他们都在尽可能的完成工具+方法(最佳实践)的完美整合,让人们更好的使用工具。

因为Miro本身主打的是模版化,所以他们弱化了自由度更高的手写,这种弱化甚至影响到了手写模式下的体验,在Miro我写字会变丑,Miro的手写模式并没有对手写笔的轨迹进行优化,在这方面微软白板做得就比Miro优秀很多,下图为miro的手写界面,我要慢慢的写才能写出比较不错的手写字,

 

如果要说很好的平衡手写和结构化模板的白板,在协作场景下我首推Miro。

这里再推荐另外一款白板工具Creately,从使用体验上,就像是一个不支持手写模式的Miro。

同样是大量的针对各个场景的模板,可以上手直接使用。这款白板我使用的并不高频,但总体使用体验还不错,大家可以去尝试使用下。

Creately

最后

回到最开始我们说的那个问题,哪个白板比较好?

在保证基本使用体验的前提下,选择和你的工作场景合适的白板工具就可以,你可以使用我的那个二维矩阵来定位你的使用场景。

白板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梳理脑海中的想法,为什么白板比笔记本更好用?

因为我们在使用白板的阶段,我们的思维是处于发散状态,所有一切被规则化的、结构化的东西,都给我们的思维划定了边界,而这个阶段我们最不需要的就是边界,这就是为什么在这个阶段,我不推goodnote之类的笔记应用,我们需要的是一个纯粹的空白的,没有约束的思考空间,而白板刚好满足,正如之前说的:白板,是被物理化的思考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