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rix 首页推荐 

Matrix 是少数派的写作社区,我们主张分享真实的产品体验,有实用价值的经验与思考。我们会不定期挑选 Matrix 最优质的文章,展示来自用户的最真实的体验和观点。

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

本文参与数字文具盒征文活动。


软件的选择与流程的建立

在漫长的学习之路上,我遇到了学习软件,它们和我磨合、指导我的学习、被我不断的筛选。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有了一些想法来选择软件,并最终建立流程。

软件的主要特性:一切的基础

我也许从来都是一个缺少方法的人,直到软件进入我的生活,与其说它们是工具,不如说它们是我的一部分关于学习的性格。 我从不对软件硬性要求,要求它符合我的工作流程或是符合我的方法论,我对它们抱有了更大的期望,我对那些能做我以前做不到的事的软件抱有期望,因为它们的价值是难以衡量的。 于是我要求它有某种特性,可以与我使用的软件区别出来,完成我曾经难以完成的工作。

方法论:以实际的场景体现

软件的诞生一开始就会被打上开发者的烙印,就像是同样的教科书,不同的主编会有不同的侧重一样。如果一个软件有着鲜明的主要功能特色那它几乎一定体现着某种思想,但是方法论存在着问题,就是难以证伪,越是想用思想捏合成一座大厦最后会发现地基可能都是不牢的。那么如何使用方法论呢?

  1. 与科学接轨,学习有关知识;对信息源可信度进行筛选
  2. 在使用中验证方法论,最好有一定程度的量化
  3. 简化抽象方法论,细化具体方法论不至于在臃肿中走向模糊
  4. 重视全面和逻辑性

扯远了,在软件的方法论验证中,重要的无疑是第二条。 如何验证呢,就是在它主张的场景使用它(或仅仅是想象使用),注意它的价值,这是我认为最好的方式,一个好的软件应该是向你描绘了一个出色高效的使用过程。 另一种方法是看受人欢迎的软件,某种意义上来说它的有效经过了人的验证,注意它的独特性即可。

软件的使用与功能的解构

当我们使用一款软件,很多情况下并不是按照作者给出的使用场景进行使用,但这不意味着这种使用是错误的,因为开发者不可能列出所有的使用场景,也与你的面对的场景不尽相同。了解软件的边界重点在于对其功能的理解。

使用场景与思维方式

具体的使用场景下蕴含的是一般的思维方式,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就比如使用 OmnioutLiner,作为一个大纲软件它可以组织多层级的信息,还可以通过加栏的方式给每一个条目补充更多信息。至于具体的使用场景就可以自由的发挥。

功能的解构和使用方式

理念决定功能,同时功能决定使用方式。这其中不考虑后期进一步开发的问题,理念是十分重要的,但有时又是隐蔽的,你所面对的始终是它展示给你的功能,而且为了丰富使用场景很多时候开发者会保持软件足够的自由度。

最典型的比如 DEVONthink ,我很认同它的哲学,作为一款文档管理软件它不止局限于某一种组织文件查找文件的方法,尤其是它可以作为枢纽参与工作流程(包括提供 URL),你很难对它提出一个共用的、一定特别适合所有场景的使用方式,所以 DEVONthink 用功能堆砌的方式做到了时,我感到认同和心满意足,这时候利用不同的功能组合和别人的使用经验,会让你收获很多。

关于自动化

当然,我也很看重能自动化的软件,某种意义上说自动化无处不在,所以这种自动化特指可预知的自动化。这种自动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重要,这些软件能能节省大量的时间,甚至能使没有因为不划算没有价值的工作变为有价值的,这直接改变了软件的可用性。对于我来说,如果把软件系统比作一个桶,把之前提到的能够展示信息的软件比作石块,把自动化工具比作小米,向桶里装好石块后,再像里面放入小米,小米会自动进入石块的缝隙中;对应到现实就是能够展示、检索信息的软件作为主体,自动化的过程随后进入你的工作流中。当然这也是理想的,很多时候功能和自动化难以两全,这时就要抉择了,不过这种抉择也是在同类和替代品之间选择,只有框架定好了才会真正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用 OmniGraffle 绘制

关于工作流

下面介绍一些我对工作流构建的一些想法:

工作流的长度与损失

我始终认为工作流不应该拉的太长,资料在传递的过程中几乎不可避免的会有损失,因为强大的功能很难完全通过通用的格式展现(当然如果是记录的话,为了避免损失,能够导出数据是十分重要的)。

当然,信息的简化的摘录的工作和用通用格式储存(如稍后阅读,文件管理软件)的工作行成稳定的工作流是十分合适的。

工具使用的界限清晰

从工具在工作流的作用的角度来说,明确工具在工作流中的位置是十分重要的,比什么时候该用大纲;什么时候该用思维导图?什么时候该用 LiquidText;什么时候该用 Marginnote?不要让你的工作流程完全的模糊化。当遇到功能相近的软件时一定要有明确的适用场景的区别。

工作流中人的作用

我认为十分重要的是把人也打入到工作流中,工作流少不了人的处理,软件会赋予我们一些动机,但有时这些动机会限制作为个人的思考,人的加入也会让工作流更加的灵活,可以根据你的需要更好的定制工作流。

我的工作流

以下展示的是我的工作流,在制作这个工作流时我尽可能的提升全面性,能对于各种情况都有很好的效果,同时拥有一条完整的哲学,让我更好的更容易的把握更好的软件使用的方式,并对以后的体系扩充进行指导。

用 OmniGraffle 绘制

哲学:信息管理

信息管理的核心是信息与你的交互方式,在工作流的构建中我尽可能地展现我可以遇到的信息源。

信息的初读

对于信息源需要筛选,我认为筛选最重要的是经验,对世界足够的了解,知道如何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信息的回看

对于已经学过的知识也要有回看的机制,这里列举出一些回看的机制。其中非触发性回看是不需要在一定条件下的,触发性回看代表着需要触发的条件。

非触发回看:

  • 第一,即时刻铭记在心,我会在上面打上「第一」的标签
  • 关注,即目前关注的领域
  • 回看,即可能有用随时回看,以期不同的感悟
  • 间隔复习,即类似 Anki、SuperMemo 的模式

触发回看:

  • 检索:即需要时根据关键词找出
  • 关联:即推送,链接或是双向链接
  • 相关,即扩充体系时回看,比如利用标签筛选,文件夹组织,向 Marginnote 导入新的书和之前的书关联

信息的处理

我把信息的处理分成了简化和结构化,简化是结构化的基础,如果不把原来的结构打破就无法产生新的结构。

你可以通过软件组织结构的方式,结构化的方式比较不同的软件能带来的新的视图,  新的视图留存更复杂的关系和更大的知识视野。

动机与视图

软件的使用是功能决定动机和视图,动机和视图互相影响的过程,视图根本上是知识展示的方式,是知识的切面,任何书籍、软件都是如此。

信息存放的位置也是信息的一种,无论是对于你的系统还是互联网。

哲学:时间管理

在任务管理方面 GTD 是十分有效的,可以说管理的核心就是把可执行的任务都展示出来,进行选择,在这其中预筛选十分地重要,Omnifocus 可以完美的满足,并且可以很好的回顾任务。

目标同样是很重要的,了解自己的愿景、了解行动力、进度或是督促自己行动。可以使用如 Vision 之类的个人 okr 软件,设立周期和分数,专注于目标。也可以是 3*3 这样的时间计划软件,可以通过制定周计划、月计划、年计划等等,进行更多纵向的思考,想的更长远,层层关联,最后落实到每一天干什么和付出多少时间上,对于这些的把握有助于你了解自己的方向,行动的方向更加的具体。

3x3 ,一个很好的规划软件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应该注意的方面:

  • 定一个更高的目标就是压力本身,不过也要考虑风险。
  • 可以设计一个时间表把握每天的安排,这种安排应当是那种习惯性的,能帮助你养成好的生活方式。
  • 最有价值的是中期设立目标复盘行为方式、选择、得失,短期考察专注、提升细节,长期关注发展的方向、领域。
  • 将时间模块化,这样就可以分析和预测,Atimelogger Pro 使用柳比歇夫时间记录法,可以记录一些客观的数据,从而能督促我们改变时间的利用方式、分析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了解自己的行动能力,同时可以当作番茄钟。
  • 倾听内心的声音,并且了解它是否正确,用实践加以磨合,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 放松的时候顺着自己的大脑发散,不必想要达成什么,但要避免陷入消极或情绪激动。
  • 对于时效性较强的任务,Due 是一个很好的应用,能够很方便的设置时间和重复提醒。

工作流的主要软件

双向链接类软件:RoamEdit

由于没有使用过其他双向链接软件,这里只提 RoamEdit,不是说它更好,而是其他的没用过。

即使我曾经表达过 RoamEdit 的不少缺点但是此类软件还是难以替代的无论是简短的语句还是复杂的的庞大的大纲结构,使用 RoamEdit 都能把他们很好的组织起来。当然我也不希望滥用它,因为有时候一本严肃的书籍就能提供完整的知识结构,更多的是如何花费时间阅读它、理解它;同时在组织复杂的关系时仅靠双向链接只能体现关联,难以重构、组织复杂的关系。但是支持微信输入和在自动找出重复的关键字后可以添加双向链接,配合双向链接的强大组织能力,用来组织零碎文章的信息和自己的零碎想法是再合适不过了,同时需要组织大量信息的学科,比如历史似乎也是有价值的。

DEVONthink:工作流程的心脏

作为一个文件管理软件,它的确实做到了能做到的一切,它在这个流程中的价值体现在完整地储存原始的文件供我以各种方式回顾查看:无论是用标签筛选、检索内部的文字、生成链接连到原文件、推送相关文件(see also)等等,这些都是它能够做到的(详见之前知识回看的内容)。

它还能抓取信息(比如邮件、网络上的文章、RSS 等)、格式转换和处理文件,在这些功能中我一般会用它保存我想保留网页的原始文件,保存和标记课件。

我的 DEVONthink 分区

这是我对于 DEVONthink 的分类,借鉴了 para 的方法,project 对于我来说我用工程取代,仅用于存放工程性的东西,不对后来的生活产生指导作用。对于真正项目要使用的文件,我选择弱化它们和 area of responsibility 的区别(因为我觉得那是 gtd 软件该区分的)。

同时 archive 我只用于存放完成的工程文件,这就是我标注的工程——完成。

资源和资源——结构是我对 resource 的改造,但是这里没有关心的领域和不关心的领域的区别。资源——结构是根据专业分的类别(当然并不一定要用专业分类,这里知识用专业当骨架),当我打上 to-do( DEVONthink 自带的标签)时,里面的内容就变成了 area of responsibility ,即我关注的领域、有任务的领域,这里打 to-do 的原因是不破坏原有的结构,正如我之前所说资源结构是专业的、有完整框架的。而资源是弱框架的,主要通过标签来组织,当然,这不代表完全不使用文件夹,而且如果足够成熟,我就会转移到资源——结构。

领域,来源于 area of responsibility ,或许会有疑问,之前不是说打上 to-do 就算 area of responsibility 吗?实际上这是我为正在学习、还不知道明确分类的领域准备的。

我的书架这个分类,就单纯是我放书的,书籍为什么要单独分类,主要是我很多书没暂时没读过,所以它有特殊性。为什么叫书架?因为我希望书是可以抽出来放到资源——结构中的

最后再来说说更好的我这个分类,这是我针对我在生活中普遍的思想行为而建立的,代表着更加个人化的事物。

MarginnoteLiquidText

这两个都是辅助阅读的工具一般用到比较严肃的书/文献上。

这两者对比来看 Marginnote 是更加僵硬一些,但这种僵硬带来的是组织结构更加明确,也更能组织更大量的信息,我一般用它读大头的书籍。

而 LiquidText 则更加灵活,另外捏合指尖折叠文章的体验真的很好,能让你轻易的探求上下文的联系。

其他的方面关于这两个应用的教程真的太多太多,这里不班门弄斧了

我的写作与输出工具:Writeathon

写作是一种对知识体系的运用,同时也能锻炼人的表达能力,对于知识体系来说,如果你在某一方面积累了足够的素材不妨把它写出来,这是对于你知识体系完整性的检验和又一次创造、补充的机会。在写作的过程中也要正视自己的一些问题,你会更容易发现没有把握的地方。

而作为一个对外输出的运用知识的方式,也是可以与人交流想法,提升自己,让找出自己的不足。

Writeathon 有着丰富的功能,首先有一个简洁的 markdown 编辑器,在此基础上提供了能够专注的白噪音和 zen 模式(简单的来说就是让你能专注在你写的一段上)。

我最喜欢的是它的卡片写作功能,提供了双向链接,能够通过卡片盒、标签进行筛选(也能查看引用关系),另外与看板系统也有不错的结合,对于文章而言也可以插入卡片,并且 Writeathon 还提供了两种拼卡写作模式。

另外 Writeathon 还有激发写作动力、寻找写作灵感的相应功能这些功能对于我来说没有太大的作用(实在是时间有限)。

Anki 的间隔复习是很重要的,它可以让重点的信息一直保存在你的脑海,并且启发你对于重点在书籍中和书籍外关系的思考,当然我也不想也滥用它,我认为它应当用在重点上,更重要的是实际的应用(或做题)。

用于输出内容的载体软件

OmnioutLiner 与思维导图

OmnioutLiner 是一款大纲软件,它能理清知识的脉络、很好的展现并列关系、组织起同类的事物,强大的筛选能力也是它的杀手锏之一。我在使用它时会利用它发散思考,将自己关于某一方面的全部思考方向一起展示出来;另外我有时会利用分栏增加其他的信息,甚至我还将其作为数据库或表格使用(当然是轻度的),比如我用它来做软件的选择,通过分栏列出软件的多种属性进行筛选。

关于思维导图和大纲的使用场景问题,我认为大纲的组织可以承担更多的信息,对于展示句子有着天然的优势,更多用来承担记录知识;而在如果组织的是概念用思维导图,因为概念的关联性远大于一句话,句子的内部本身就有关联(名词,或是动名词即行为)我使用的思维导图是 iThoughts ,它可以对两个概念进行除了自上而下的大纲式视图以外的联系,更加有利于思考。

OmniGraffle 和 GAUA

流程图和概念图:OmniGraffle

一款流程图软件,正如我之前说的知识的结构化的问题,它无疑是组织多对象、长链条关系的好手,我上面的关于工作流的流程图就是它做的,同时也可以使用它来绘制一些视觉化的图示。

GUGA 与白板笔记

除了流程图软件,白板也能实现这样视觉化的复杂关系,比如 Heptabase ,但是这里介绍一款 iPad 上的白板软件 GUGA,有点像 Hepta 和 Muse 的综合体,可以导入各种类型的文件,可以在笔记间标线表示关系,可以用 Apple Pencil 自由发挥,对于想要再用的笔记也可以收藏后在其他白板上使用,甚至可以把其他的白板的链接整个引用过来。

GUGA

这种白板笔记的优点有:

  1. 对比写作软件,可以一直使体系处于未完成状态,更好地扩充,也可以在体系建立过程中更好的展示已搭建的信息和独立想法之间的关系,寻找空缺的位置,更好的思考、查阅信息来补充。更加视觉化,一目了然。
  2. 对比双线链接类笔记,更便于组织体系的架构,因为可以用链接说明复杂关系;结构更加牢固,在查阅相关问题时范围更加清晰,更加一目了然。

缺点则是:

  1. 对比写作软件:难以有效扩充和协调卡片间难以展示的信息
  2. 对比双向链接类软件:卡片固定的大小粒度不够,没有自动关联能力,难以组织大量零碎信息。在组织卡片时展示太多的信息不免会让人累,关系太复杂又难以让人理清关系。
  3. 卡片固定大小,对内部的知识难以展示关联。
  4. 难以体现树状结构(3、4这两点 GUGA可以用手绘、hepta也可以部分解决,但都仍然很困难)

综合来看:

  1. 在构建知识体系方面无疑是很棒的,展示信息的能力很强。但大量的、零散的信息会成为阻碍,所以对卡片的质量要求很高,会很累。
  2. 具体应用方面:很符合卢曼笔记法的特点,可以说组织严肃,信息密集的内容是再好不过的,尤其是未成体系的前沿知识。
  3. 最终效果上不可避免的因为链接的粒度问题损失表达效果,难以发挥链接的最大功用;而且不可避免的成为知识的切面而不是整体(制卡的时候的局限性让你很难在一个卡片中面面具到,并留下与其他卡片足够联系的方式)。

工作流之外的软件

没有纳入工作流程主要是我使用的场景局限,就稍微说下。

Muse + Yoink:我主要用这对软件组合来在摘取并组织信息写个学校作业什么的

Notability:很好的组织课堂笔记的软件,只是我现在基本用 DEVONthink 的移动版直接在 pdf 上标注,格式更通用。

Prodrafts:一款草图软件,主要能像用纸一样自由的画来辅助思考,但我一般只在头脑中思考,几乎没用过。

Ikes:用于临时存储信息,并打上标签,用于储存非任务、非知识的零碎信息(更多时我要在之后关注的)。

TheBrain:事实意义上的脑图 plus,但是量变产生了质变,其独特的展示方式决定了它有独特的价值,但不要把它想的太玄学,它不能完整的表达大脑,就是记录和帮助思考的工具,有用就行。在我的使用过程中,这个 app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做宏观体系最大的问题是对象不明确,容易混乱影响思考。
  2. 作微观关系的话不如流程图,联系多了重点不突出,而且没法表示确定的结构。
  3. 在我看来 TheBrain 最大的用途是进行头脑风暴这种草稿式的联想(这种流的感觉,不要想是否如此相关)或是记录多对象的大量的关系。因为严谨结构更多时候重视的是结构和知识而不是联系,除非你需要以对象和关联为主体(如历史人物)。
  4. 另外 TheBrain 也可以当文档树用,也是可以,粒度方面没有优势,但大结构的展示很棒
  5. 用作对标签的归类还好,我可以尝试用它做标签管理(这同时也是你的分类来展示零碎知识的结构),这点是主要是利用多重父级,但是也只适用于标签这类对象明确的(对象难以明确是大问题)。
TheBrain

> 下载 少数派 2.0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解锁全新阅读体验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