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责和警示信息:本文作者与文章所涉内容之间无直接利益相关。文中介绍的自助按摩手法和工具皆出自合法出版物。自助按摩存在禁忌症和禁忌部位,在实施时务必预先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并小心行事。按摩不能代替任何医学诊疗,如患有任何疾病或有慢性健康问题,在自助按摩前务必获得医生同意。本文作者对滥用或误解本文信息而引起的后果不承担责任。


如果医师用手指触碰引发身体疼痛的触发点,有没有一种疼痛扩散开来?延续或者放射到身体其他部位,然后又一起消失不见?直至此时,这种延续的疼痛让我们觉得模糊不清却又恐惧,无从阐明,无从定位,我们都觉得这种疼痛是无法治愈的。

——马丁·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

普鲁斯特笔下的这种疼痛并非文学作品中的虚构现象,而是许多成年人都有过的人生体验。

无论是否热爱运动、经常运动,我们每天都要大量运用我们的身体进行各种活动。有些活动天生违反人体的设计原理和结构,例如久坐、葛优瘫、伸着脖子敲键盘、弯腰低头玩手机。另一些活动并不违背自然结构,但却持续过久、负荷过重,例如用手臂提拉或搬运过多重物或长时间跑步。久而久之,我们的身体可能会以疼痛的方式发出警报。

错误使用、过度使用或滥用身体功能的一个后果便是这种「看似不明原因的疼痛」。

在疼痛发生的早期,我们去就医问诊,可能查不出什么明确的病理改变。但疼痛本身是真实存在的,疼痛带来的活动受限也是真实存在的。使用止痛药、服用中草药、尝试针灸或热敷……这类方法也许能暂时缓解疼痛,稍后疼痛就会很快再度袭来。

因为疼痛,一些人不得不放弃或被迫改变运动和生活习惯。另一方面,长期持续的疼痛,有时可能确实促成或伴随着身体的病理性改变,例如肩峰撞击综合征、颈椎曲度拉直或足底筋膜炎。我们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

如果你是这样办公,疼痛迟早会找上门

为了预防或缓解这类疼痛,有没有什么行为是我们伸伸手就能做,而且时时刻刻都有可能做的呢?有,那就是俗话说的「没事儿给自己揉一揉」,或者说,本文将要讨论的自助按摩。

在不懂得原理和操作方法的情况下,自助按摩或许只能起到安慰的作用。但如果我们懂得了原理,用合适的手段刺激了正确的部位,是否就有可能实现缓解疼痛甚至改善功能的目标呢?答案是肯定的。

这就是本文讨论自助按摩的出发点。

理论基础:肌筋膜与触发点

人体有 600 多块骨骼肌。每一块骨骼肌都像一根有弹性的橡皮绳,通过肌腱、韧带等软组织与骨骼相连。按照《解剖列车》作者 Thomas Myers 的观点,一连串骨骼肌-结缔组织相互关联,就会构成一条「肌筋膜经线」——所谓解剖列车,就是对这种经线的一个形象类比。或者,我们还可以把它继续简化,比作一根又一根牵拉骨骼的橡皮绳。

人体的骨骼偏向于刚性,负责承受压力。肌筋膜负责提供张力,维持骨骼的排列,也即「让骨骼处在它应该在的位置上」。日常生活中的不良体态或者说「不良排列」意味着某一些肌筋膜「橡皮绳」过度缩短,另一些过度拉长。运动也会让骨骼肌反复地经历收缩-拉长的过程。一根橡皮筋经过连续的拉长-缩短,可能会在中间的某些位置卷曲、打结,原本平顺的皮筋会出现一个又一个的小疙瘩。这就是触发点。这个比喻与我们的主观触感是一致的。我们按压肌肉时可能会摸到这样的「疙瘩」,轻轻揉动之下可能嘎嘣作响,或者产生明显疼痛。「触发点(Trigger Point)」正是由此得名。

黑色的点(冈下肌触发点)与其在手臂上的牵涉痛区(红色)

触发点本身会引起疼痛。但它的影响不止于此。解剖列车理论将人体视为一个整体,特别强调同一条肌筋膜经线上的肌肉是相互关联的。这可以解释一块肌肉上的触发点对其他部位的影响。位于 A 肌肉上的触发点可以引起 B 部位的疼痛,甚至将疼痛「传递」到一个看似没有关联的部位 C,这种现象称之为「牵涉痛」。存在触发点的肌肉也会一定程度上保持紧张状态,并因此压迫穿过肌肉或位于肌肉附近的神经。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上交叉综合征或者「霸王龙式体态」。处于这种体态下的人,其胸大肌和胸小肌都会紧张,将肩胛骨向前拉动并导致脖子前伸。此时颈部和上背部后侧的肌肉如斜方肌和菱形肌就会被过度拉伸,出现触发点,并感到疼痛。同时,由于胸小肌紧张,从其下方穿过的臂丛神经和血管会受到压迫,导致前臂、手掌和手指等位置的麻木。这些症状同时也属于「胸廓出口综合征」的表现。也就是说,肌筋膜和触发点的理论有助于我们将不良体态(或不良的生活 / 运动习惯)与疼痛和其他症状联系起来,而对相关的肌肉和触发点进行适当的按摩,则有助于缓解疼痛,同时可能有助于改善一些症状。

 

根据《触发点疗法》作者克莱尔·戴维斯和安伯·戴维斯的估计,75% 的疼痛都由触发点引起。在按摩治疗的实践中,我们也确实能够体验到,针对触发点的按摩(包括自我按摩)能够有效缓解疼痛、改善功能。

有关「触发点」的实证研究仍然很有限,现有的证据还存在各种争议。但另一方面,我们由于「某种缘故」产生的疼痛、疼痛的具体点位、因疼痛导致的活动或功能受限,以及由按摩导致的疼痛缓解,都是真实的存在的。虽然原理和机制不明,但作为非研究者,我们仍然可以站在实用的角度,了解和利用有关的知识和手段,并以此作为一种自助工具。这就好像驾乘汽车,我们无需理解汽车的全部工作原理,只要知道它基本安全,并小心行事即可。

开始行动:找到触发点

想要有效地按摩触发点,我们首先要学会如何找到触发点。许多此类书籍——特别是《触发点疗法》一书——中都以图示的方法明确列出了人体各部位的主要骨骼肌群,每一块肌肉的常见触发点,以及每一触发点通常对应的牵涉痛区域。如果手头有一本这样的书,我们可以(1)确定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正在受到疼痛困扰,然后(2)查阅与该区域对应的肌肉和触发点。接下来就可以按摩这些触发点缓解疼痛。

或者,如果我们有一些基本的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知识,明确自己的日常生活和运动习惯,也可以主动找到相关的肌群,以「排雷」的方式从肌肉的起止点之一出发,沿肌肉走向一路摸向另一点,逐个按压、探查可能的触发点。

如果你没有规律的体育运动,没有参与过瑜伽或舞蹈一类的活动,也没有专门学过相关知识,那么你可能对自己的身体非常陌生,也不习惯触摸和感知自己的肌肉、骨骼或关节。此处探查触发点的操作有助于我们习惯和了解自己的身体,本身也是一种与自己沟通、照顾自己的方式。希望各位能稍稍放下一些陌生感或偏见,学会一本正经的「自摸」。

运动会导致肌肉酸痛,同时可能导致肌肉出现触发点。运动引起的肌肉酸痛和触发点引起的疼痛是不同的:前者是整块肌肉平均的疼痛,后者则会明显聚焦于触发点本身。我们通过疼痛部位和「自摸」时的触感就可以区分这两种疼痛。在进行自我按摩时,我们要处理的是触发点和触发点引起的疼痛,而非运动酸痛。

上图左侧为胸大肌纤维走向,右侧为胸小肌纤维走向。图片来源 www.statpearls.com

还是以上文提到的上交叉综合征为例。我们现在知道,与这种体态直接相关的一组肌肉(或者说元凶)是胸大肌和胸小肌。为了探查位于浅层(表面)的胸大肌,我们要先找到胸大肌的止点——位于上臂前侧、靠近腋窝处的肱骨大结节。从这个位置,胸大肌分为三束,呈扇形向锁骨内侧、胸骨和肋软骨三个方向展开。我们可以从上臂前面靠近腋窝的地方出发,向内侧斜上方、锁骨的方向触摸,这就是胸大肌的上束。沿着这一束肌肉,我们可能会在靠近锁骨下方的位置上找到 1-2 个点。这些点在触压时有一种特殊的酸痛感,和你上周是否练过胸无关。这就是胸大肌上束(锁骨部)的触发点。

遵循同样的操作方法,我们可以在乳头上方、比较「狭义」的胸区摸到若干个触发点。这些触发点属于胸大肌中束(胸骨部)。在大致和乳头水平的位置上,及更低处靠近肋骨的地方,可能还有几个触发点,它们属于胸大肌下束(肋骨部)。

在我们找到的触发点中,有一些无需触摸就会自发疼痛,触及时疼痛还会加剧。另一些触发点只有在被按压时才会感到疼痛。这些触发点称为「潜在触发点」。对上交叉综合征的人来说,背部肌肉的触发点和疼痛往往较为明显,而胸大肌的触发点大部分都是潜在的。但如前所述,斜方肌和菱形肌都是被动拉长,属于「受害者」。受害者在哭泣,而作为「凶手」的胸大肌却沉默不语。此时若是哪里疼就揉哪里,只会让背侧的肌肉更加放松,进而被紧张的胸大肌进一步拉长,最终导致上交叉综合征更严重。要想缓解上交叉综合征,关键在于处理紧绷的胸肌。

胸小肌(上图中的蓝色部分)也会有触发点,在按摩胸大肌的过程中可以部分得到处理。

日常劳动和运动(特别是力量训练)也有可能加重胸肌的紧缩。健身房里的大多数人都懂得做二头弯举和卧推,但是肯下功夫练背的人就少一些。训练完之后懂得拉伸放松的人可能更少一些。如果这三个习惯你都有,那么长此以往,手臂前侧链的胸肌和二头肌会过强且过短,而后侧链肌肉缺乏足够的肌力加以平衡。这可能会加剧圆肩、驼背和颈部前伸的问题,并且让你的上背、肩颈更加容易疼痛。同上,解决问题的一个关键,仍然在于放松紧绷的胸肌。

上交叉综合征是一个典型的「凶手」与「受害者」处在对侧的例子。另一种情况下,处在同一根链条上的肌肉会相互影响;一块肌肉的过度收紧(或拉长)有时候还会沿着肌筋膜传递到相邻的肌肉,或者链条上位于远端的某块肌肉,引起貌似「莫名其妙」的疼痛。这些疼痛可以通过找到并按摩「凶手」的触发点得到缓解。例如,处理小腿肌肉的触发点有时能缓解踝关节或足底的疼痛,按摩胸肌和上臂的触发点有时能缓解前臂或手部的疼痛。

综上可知,根据自己的症状(疼痛)寻找触发点的时候,我们不仅要排查主动产生疼痛信号的肌肉,也要在看到「受害者」之余去找到与之相关的「凶手」——常见的两种逻辑是(1)到对侧触摸那些并没有主动疼痛的肌肉,或者(2)沿着同一根链条向上下游溯源。

有关人体的 12 根主要链条,可参阅《解剖列车》一书。

基本操作:两种处理触发点的手法

在找到一个或一组触发点之后,我们就可以利用手法对其进行处理。处理一个触发点最常见的手法有两种。第一种是「推压」或者「剥离」:沿着触发点所在的肌肉,从触发点的一端开始施加力量,滑动到另外一端。在此过程中,手或按摩工具不是水平方向用力,从皮肤表面「摩擦且滑过」,而是向肌肉下方的骨头斜向下施力,一定程度上深入肌肉。这就好像用搓板洗衣服:我们要把衣服压向搓板,然后向运动方向施加压力,将里面的「脏水」挤出去,而非用手贴着衣服的表面滑动。每次推压后放松 1-2 秒,然后回到推压的起点,再开始下一次。每个触发点每次推压 10-12 次即可。

剥离肌肉的操作可以使用指尖、指腹或掌根操作。例如,在按摩小腿外侧腓骨长肌时,我们可以用双手的拇指进行剥离。如果你留了指甲,或者手指和手掌上有比较厚的老茧,就应该绝对避免用手指和手掌做任何形式的按摩。又或者,如果肌肉较厚实或面积较大,那么为了避免手指受伤,我们也应当用身体的其他部位进行操作。例如,你可以手握拳,用四指的近端指关节压在对侧胸肌上,再用同侧手压在手背上辅助发力,来剥离胸大肌的触发点。

以大图的手法沿右上小图中的绿色线,从上向下逐段按压或推压。注意笔者的指甲已彻底修剪过
手握拳按摩胸肌,走向大致沿着胸大肌的纤维方向,尽量避免重压或用力刮擦乳房组织(包括乳头)

如果肌肉更加厚实或位于深层,又或者单个触发点的疼痛较为强烈,我们也可以使用第二种处理方法,即「按压」:将手指或其他身体部位构成一个稳固且坚硬的「支撑点」,将其放在触发点上,以恒定的力量从表面向身体深处压下去,保持 20-60 秒,感到疼痛稍微缓解,然后再换下一个触发点。

一个例子是手掌大拇指侧的大鱼际肌。久坐办公室敲键盘,或者用拇指大力按摩其他部位,都会导致这几块肌肉出现触发点。这里的触发点经常不止一个,而且疼起来非常尖锐难忍。此时我们可以对侧手握拳,令食指的掌指关节凸起,将疼痛手的大鱼际对准凸起,按压上去。这个动作幅度很小,因而很合适在办公的休息间隙实施。

用食指掌侧关节按压大鱼际,沿黑色箭头方向垂直按压

另一个例子是小腿后侧的腓肠肌和比目鱼肌。无论是久坐、久站还是剧烈运动,这两块肌肉都很容易出现触发点。我们可以用拇指轻轻按压找到触发点,但拇指的力量可能不足以有效处理这些触发点。此时我们可以翘起二郎腿,将上方小腿的腓肠肌或比目鱼肌触发点压在下方那条腿的髌骨上,用坚硬的髌骨作为支点进行按压(也可以进行推压)。这个动作在坐姿状态或平躺状态下都可以进行。如果你是二郎腿爱好者,可以通过这种操作,让它变得更加「健(zi)康(nve)」一些。

用髌骨按压小腿后侧肌肉

无论是推压还是按压都可能引起或加剧疼痛。每个人对疼痛的耐受能力是不同的。因此「应该用多大的力量按摩」并没有标准答案。如果以 1-10 对疼痛评分,且 10 分为最高,那么你在按摩时感到的疼痛应当控制在 5 或 6,也即「可忍受甚至令人有些舒适的疼痛」。

对一个或一组触发点,每天可以按摩 3-5 次,每次做 10-12 次推压,或者 1-2 次、总时长 1 分钟以内的按压。我们的目的并不是通过一次或一天的按摩就消灭一个触发点或「杀死」一个疼痛。我们应该通过多次、间歇的刺激逐渐消除触发点。这些按摩可以在碎片时间进行,成为你日常休息和放松的一部分。

在刚开始探查触发点并进行自我按摩的时候,你可能会发现有许多肌肉和大量触发点亟待处理,以至于记不清所有的肌肉,也无暇一一顾及。我们的疼痛或体态不良往往是长期累积的结果,不要急于求成、指望一次性解决问题。可以先找到并记住 2-3 块与当前疼痛相关的肌肉和 7-8 个触发点,每天三次按摩所有这些触发点,持续一周。然后下一周再按摩另外 2-3 块有关的肌肉。按摩与运动相同,零星从事即可获益,但最好遵循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计划。

进阶操作:善用按摩工具

无论我们的手有多么灵巧,肢体柔韧性有多么高,身上总会有那么一些部位是靠自己的肢体无法触及、无法施力的。此时就要靠各种工具帮忙了。市面上能用于自助按摩的工具很多。其中用法最简单的就是泡沫轴。泡沫轴与人体接触的面积比较大,而且要依赖人体自重(压在上面滚动),因此产生的压强和疼痛感较小,而且可控,这都是其优点。就上文提及的手法而言,泡沫轴更多地是在模拟对一个肌肉平面的剥离,而较难对单个触发点进行剥离或按压,更谈不上力量的深入。这是其主要缺点。

在运动前后要快速活动身体时,滚泡沫轴是很好的手段。对肌肉较薄、体型较瘦的使用者,或者对面积较大、较平坦的身体部位,泡沫轴也能起到很好的泛用效果。例如,滚泡沫轴可以比较好地放松背部竖脊肌,大腿后侧的腘绳肌,以及大腿外侧的髂胫束。对于小腿和上臂的肌群,泡沫轴的放松效果会稍微减弱。如果是针对胸肌或肩胛周围肌肉的触发点,泡沫轴就很难派上用场了。因此,如果你的目的是处理某些重点肌群特别是小肌肉、深层肌肉的触发点,就不要考虑使用泡沫轴。

泡沫轴滚压髂胫束的基本动作,图片来源

筋膜枪是用电力代替人力进行按摩的工具。它的设计原理是「以快速、连续的振动」对肌筋膜进行冲击。如果你偶尔想偷懒,又想获得一个泛用性比较强的工具,那么筋膜枪是很好的选择。建议在价格可承受的范围内尽量买大牌、买高价货,例如最原教旨的 Hypervolt。

配合特定的枪头,筋膜枪能对单个触发点提供刺激,可以帮助我们在按摩时节省一点力气。不过筋膜枪对单个触发点的刺激强度不如徒手按摩,也不像下面将要推荐的按摩杖和按摩球那么深入。笔者认为,筋膜枪更适合用来处理偏活跃的触发点——也即那些正在主动疼痛或「轻轻一碰就痛」的触发点。

 

 

第三个要推荐的工具是上图中的 S 型按摩杖。这种按摩杖通常由坚固的工程塑料制成,上面有大小、尺寸不同的多个按摩头,可以模拟按摩师手指、拳锋和肘尖等部位的触感。有了这种按摩杖,我们就可以触及自己身体的绝大多数触发点。它的使用方法非常简单:我们只要把它看作是手臂的延伸,以合适的握法将它抵在触发点上,然后就可以视情况进行「按压」或「推压」。

冈上肌触发点及其对应的牵涉痛区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冈上肌肉的外侧触发点(如上图背侧靠外的黑色 X 所示)。它位于锁骨和肩胛冈构成的「V 字形槽」里面。我们做力量训练或敲键盘都很容易引起该触发点,并进而导致肩外侧疼痛或抬肩时「咔嗒」作响;后者随时间推移可能促使肩峰撞击综合征发生。我们用徒手、泡沫轴或筋膜枪都很难对该触发点进行有效的自助按摩。如果有 S 型按摩杖,我们可以用图中的握法以按摩杖顶端的球状头向下按压。借助杠杆原理,我们的力量可以非常直接地深入触发点,并取得明显的效果。

用按摩杖按摩冈上肌,摘自《触发点疗法》

最后一种推荐的工具是小巧便携的按摩球。它可以是专门以硬橡胶制成的筋膜球,也可以是网球或高尔夫球。我们可以在包里随身携带一个这样的小球,便于工作间隙休息时的自助按摩。

典型的用法是把球放在身体和墙壁(或地板)之间,利用体重或身体的挤压,让按摩球对一个特定的触发点构成推压或按压。你也可以一手握着按摩球,将它当做一个支点,对某些触发点进行较轻柔的刺激。

相比于泡沫轴,按摩球可以产生更大的压强,更精确地作用于单个触发点。例如,用按摩球抵在门框上,以下图所示的姿势,保持球的高度尽量不变,以身体上下往复、「野猪蹭墙」,可以比用徒手更好地处理胸大肌的触发点。

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用按摩球刺激足底的肌肉和筋膜群——俗称为「足底筋膜」。穿着高跟鞋、长期体态不良或运动习惯不佳都很容易让足底筋膜出现失衡,引起各种疼痛或排列问题。我们可以脱下鞋子,在站姿或坐姿状态下用一只穿着袜子的脚滚动一个按摩球。不脱袜子是为了减小摩擦力、避免出汗和灰尘弄脏皮肤。球沿着足底滚动的轨迹可以遵循下图中的三角形:三个顶点分别为大脚趾和小脚趾的根部,以及足跟的中心点。在进行滚动时,用力要均匀,速度要慢,要让压力充分渗透进足底,避免过快或过猛。每只脚每次 2 分钟,然后换另一只脚。

按摩球大致上可由一个方向,沿着上图中的红-绿-蓝三条线循环滚动

由上可知,S 型按摩杖和按摩球能够非常精确地作用于足底、肩胛后等位置,深入单个触发点。代价则是「比较痛」。如果想让这两样道具充分发挥作用,你得稍微能忍。使用时的疼痛感同样应当控制在 5 或 6 分——令人有些舒适的疼痛。

在笔者个人的实践中,按摩杖 / 按摩球和筋膜枪可以形成非常好的互补。例如,经过高强度的力量训练或体能训练,笔者的上背、肩袖、小腿腓肠肌和臀肌等位置都容易出现痉挛,引起非常强烈的牵涉痛和局部僵硬、活动受限。此时笔者通常会采用筋膜枪的最大档位先对痉挛肌肉做局部冲击,待僵硬感稍微缓解后,再迅速用按摩杖或按摩球对同一块肌肉的触发点做逐个松解。之后再为对侧肌肉或同一链条上下的其他肌肉做松解。最后进行拉伸。这一套操作每次都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放松效果,既降低运动损伤风险,也减少了次日的延迟酸痛,对第二天的训练和正常生活非常有帮助。当然,对于比较严重的疲劳和痉挛,上述操作只做一次可能不够,需要每隔几小时重复一次。供各位参考。

另外,市面上还有一些其他五花八门的按摩器具,其功能和作用完全可以上述四种工具代替。这里也就不再赘述。

写在最后:注意事项及禁忌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感到好奇:我应当从哪个部位(哪块肌肉)开始按摩?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我的建议是「你觉得哪里最痛(或最要紧)就先从哪里开始」。

但并非所有的部位都可以无差别对待。按摩只应该作用于肌肉或厚实的筋膜。我们不能按压或推压动脉、神经、淋巴结或者精细的小关节。因此,如果某个部位聚集了大量这类组织而没有肌肉分布,我们就应该避免对其进行按摩,例如膝盖后面的腘窝、腋窝正下方和腹股沟。

我们的颈部以上(包括头面部)有各种精细的小肌肉,它们与重要的神经和血管相邻,本身通常也比较脆弱,因此在按摩这些部位的肌肉和触发点时也要非常小心。《触发点疗法》等自助类书籍中会记载一些颈部和头面部肌肉的自助按摩手法。如果你希望尝试,可以先从最轻柔的力量开始,只按摩可以按摩的部位,待熟悉之后再逐渐增加力度。如果你不确定,或者担心发生危险,那么就别做。对颈部和头面部的任何触发点进行任何形式的按摩或自我按摩时,都绝对禁止使用除了手以外的任何其他工具或部位。

我们可以做不到让情况好转,但至少可以做到防止它继续变糟。

第二个可能的疑问是按摩和拉伸的关系:它们可以互相替代吗?不如说它们应该相互补充。还记得文章开头我将肌肉比作「橡皮绳」吗?如果说肌肉上的触发点就像绳子打了结,那么为了拉长绳子、增加其延展性,同时又要避免绳子断裂或粗细不均,我们就应该把这些结解开。也就是说,在有效拉伸之前,我们应该先探查和处理肌肉上的触发点,并且在一轮按摩之后衔接一段拉伸。这样一来,同一块肌肉以后再次产生触发点或牵涉痛的风险就会降低,今后进行力量训练时的收益也会增大。

还有一个可能的疑问是我们为什么需要自助按摩,或者说,为什么不花钱找专业的按摩师或者理疗师?日常进行自我按摩,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寻求专业帮助,这两件事并不矛盾。我体验过各种不同层次的按摩服务,在这里给出一些主观体验,供你参考。

街边「SPA 馆」的大众按摩师(注意,是合法服务),其手法或许能够让人放松,但并不足以实现治疗效果。一些按摩师可能使用蛮力、造成额外的伤害,甚至以「出痧」「排毒」作为判断按摩效果的标准。如果你愿意相信这样的「按摩治疗」,可以冒险一试。

这种伪科学(嫌疑)产品或服务是不值得付费购买的

受过体育专业训练的按摩师,手法基本合格,但力量并不足以深入,而且只会按固定程序工作。这种按摩如同滚泡沫轴,能有限的时间里把全身上下「过一遍」。不过效果也就到此为止。这两种按摩师的价格至少都在 100-200 元每小时。

具备专业技能和认证的健身教练能有效深入处理各种触发点,也能根据你的实际情况实施个性化的按摩流程。具备医学背景的物理治疗师在专业仪器的帮助下,还能有效帮助你解决一些体态问题。这两种专业人士的收费会达到 500-600 元每小时,甚至更高。

花钱找专业人士做专业服务当然很好,但我们要考虑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另一方面,专业的按摩师、教练和物理治疗师都是稀缺资源,预约不易。至少,在加班或剧烈运动结束后、疼得龇牙咧嘴的当时,你可能未必保证能立刻获得这样的服务。因此,若能通过自我按摩解决一些疼痛困扰,在大多数时间维持正常的功能,岂非对身体和钱包都是个利好?

即使不差钱,可以天天吃大餐,在偶尔需要的时候自己下厨拍根黄瓜、做个番茄炒蛋,也不是一件坏事。

另外,有了基本的触发点和按摩知识,我们也能更好地与专业人士沟通,描述清楚自己的需求。「我的肩颈很酸痛,请您帮我揉一揉」,或者「我的斜方肌、菱形肌和冈上肌都有触发点,这里,对对对,就是这儿,还有旁边,对对对,就是那儿……」,你觉得哪一种沟通更有助于自己获得精确、到位的服务呢?

最后,按摩虽好,但并非万能。按摩存在一些明确的禁忌症,例如发热、皮肤感染、皮炎等。这类疾病的患者都不能接受按摩。若有肝硬化、骨折、严重高血压等疾病或健康问题,也不适合接受按摩。自我按摩不能代替任何医学诊疗,且仅适用于一般健康人群。如果你有慢性疾病或怀疑自己有运动损伤,请在接受按摩或实施自我按摩之前先咨询主诊医生的意见。


笔者系美国运动医学会认证私人健身教练(ACSM-CPT)。

在写作本文时,笔者请教了山西白求恩医院骨关节外科及运动医学病区的副主任医师胡鹏。在此特表感谢。

参考资料

  • 克莱尔·戴维斯 & 安伯·戴维斯,《触发点疗法》
  • 卡莱-热尔曼,《运动解剖书》
  • Laura Allen & David Pounds,《基础临床按摩疗法:解剖学与治疗学的结合》
  • Scott Powers & Edward Howley,《运动生理学:体适能与运动表现的理论与应用》
  • Thomas Myers《解剖列车》
  • 艾利克·古德曼 & 彼得·帕克,《顶尖运动员都在偷练的核心基础运动》
  • N Lucas, P Macaskill, L Irwig, R Moran, and N Bogduk (2009) Reliability of Physical Examination for Diagnosis of 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Clin J Pain, 2009 Jan;25(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