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栏目
不少读者表示希望能够见到更多关于文化与书籍的内容,充实书单、丰富精神。机器人特地邀请了 Matrix 社区作者们来聊聊自己近期阅读的有意思的书籍。喜欢本栏目的话,欢迎充电或评论文章来表达自己的喜爱,你的每一次真心夸赞或建议,都是作者们前进的动力。
所有内容均遵循 原创、首发、非商务 原则,投稿细则可查看文末。
@潘誉晗:《被抹去的一家》
【骨肉至亲的他们,被互相残杀】
——读上海译文出版社译文纪实系列之《被抹去的一家》
他,是个天生的「天才杀人魔」……他命令这一家人互相残杀。但是,那一家人完全不抵抗,完全不逃跑,而且完全顺从他的指示,一个人又一个人地自相残杀,人数是一个又一个地减少,而尸体则是一具又一具地被肢解。但是,他,完全就像是在棋盘上驱动棋子一般,仅仅对杀人者和被害者发出指示,一丝一毫也没有弄脏自己的手。
说实话,开篇第一页的序言已经足够令我震惊了,虽然曾经听说过北九州的这一个连环监禁杀人案,可是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位杀人魔的手法,竟然如此令人震惊。
书里的这位天生的杀人犯松永太,逼迫和自己事实婚姻的女性绪方子以及与纯子有着血缘关系的原本相亲相爱、互相扶持的一家人,互相残杀,其中,被绞杀的纯子的侄子和侄女,去世的时候年仅五岁和十岁。而松永太没有脏了自己手的虐杀手段极其残忍,他逼他们互相电击、虐待对方、残忍肢解(甚至为了「方便」事后的肢解,在临死状态的时候就刻意减少了他们的进食)。活着的时候,严格控制了食物的摄入、如厕的时间,如果违背他所制定的绝对原则,他会让他们吃下自己的排泄物……如此这般令人匪夷所思的设定,竟然不是某位导演异想天开的脑洞,是曾经真实存在过的案件。
记得第一天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拍下了肢解那部分的文字放在了自己的朋友圈,那也我第一次,在分享书摘的时候没有选择谐音,而是真实打出了「我操」两个字。因为在我看来这真的一种让我觉得很后怕的存在,书中看上去才短短的那么几行字,是这一家人和无辜的服部生前曾经所经历过的无尽的折磨和凌辱。
书的封底有这样一句话:「他们为什么不逃走?语言暴力、电击殴打、社会隔绝、指示谋杀,摧毁受害者人格的恐怖深渊。」我想这大概是所有人的疑惑,为什么绪方一家不选择反抗呢呢?哪怕松永太有着日本人中少见的180的高个子,但是绪方家里,可是有着五位大人,尤其是纯子的妹夫,曾经还是一名刑警。于是在这本书中,我们似乎从作者的记录中,窥见了一个真相,那就是松永太非常聪明(不得不承认)地利用了人类的心理,操纵了绪方一家。
先从和自己有着事实婚姻的纯子出发,他通过家暴的形式让纯子对自我产生了怀疑,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在他长期的PUA下,「纯子的行为倾向和价值观在遇到松永之后发生了变化,具有被家暴女性的典型特征。特点包括自我评价低、自己承担施虐者的行为责任、否认愤怒和恐惧的同时又感到内疚等等。」就这样,纯子从原本的天真善良的少女变成了一个极度依赖松永又极度自我否定的人。
他们先是通过诈骗的手段认识本案的第一位受害者服部清志(化名),虐杀服部之后,松永让纯子对其进行了肢解,然后用这样的方式暗示了纯子父母,纯子是一名杀人凶手,而他,看着纯子、管着纯子,是不希望这样的丑闻被世人所知晓。而做了一辈子好人的纯子父母,也因此受限制于松永。至于纯子的妹妹和妹夫,他又从二者的婚姻入手,离间二人的感情。就像序言说的,松永太真的是「天生」的罪犯,即使是最后在法庭上,他的谎言仿佛不需要打草稿般的从自己的口中说出,而他的说辞,甚至数此引发了法庭上的哄堂大笑,然后接着,法庭上又充满了叹气声:「自己居然被那种人逗笑了,是多么荒谬、多么残忍的一件事啊。」
最后作者的后记是真的看哭了,作者带着无穷的同情前去探望被判终身监禁的纯子,发现即便是被判处了无期徒刑,纯子的心情仍然如释重负。当作者问纯子在拘留所的生活如何时,她甚至觉得宛如天堂:「可以吃饭,可以洗澡,想去厕所就可以去厕所。甚至还有读书的时间。只是有一点小小的奢望,就是希望可以见到更多的人。现在的我,最大的乐趣就是能和别人进行交流,即使是在监狱里。」于是便突然想起来,在20年前,在纯子还没有遇见松永太之前,她和自己的家长都活得单纯而幸福。
本书的作者丰田正义非常关注家暴相关的新闻事件,这一期令人瞠目结舌的案件,他也全程参与了一审的庭审,虽然对纯子本身有着强烈的同情,但是在还原案件过程的时候,他还是极力保持了冷静和公正,最近读了五本译文纪实的新闻,这本是我最为推荐的一本。
@jindunwaiting:《厌女》
《厌女》是一本好书,观点明晰,通俗易懂,逻辑严密。从题目看,它是在讨论「厌女」这件事情,其实所论述的范围远远超过了「厌女」。潜藏在东亚文化冰面下的潜意识与近代社会的时代症状,它都有所涉及。
看得出来,上野的观点其来有自: 诊断症状靠的是精神分析,给出的药方是存在主义。
一、作者及主旨
相信不少的朋友都已经听说过 上野千鹤子 这个名字了,这些年来,随着社会事件频发,性别的问题不断引入到人们的视野之内,以今年为例,从徐州到唐山,一场场社会事件不断发酵,引发一场又一场的讨论。在性别议题不断被提及的舆论之中,上野千鹤子这个名字也频繁亮相,也因此,上野同女权主义二者几乎共生,也正因此,上野的最为知名的两本书,《厌女》和《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总是位列「女性主义书单」之中。可以说,如果想要了解女性主义,了解性别议题,上野这两本书是必读。我派也曾有不少作者曾推荐过这两本书,如果感兴趣可以搜索搜索一并阅读。
上野千鹤子是谁?我们可以简单地通过「女性主义研究者」这个标签来理解,尽管这样做是片面的。上野几乎一辈子都耕耘于女性主义,并不遗余力地在文化、学术、社会各界发声,呼吁女性的解放,揭露日本社会不公正的父权制,是一位女性主义理论家,也是一位实践者。
女性主义属于政治哲学的议题之一,是关于女性解放和女性争取平等政治权利的学问。我个人在 2017 年左右开始对女性主义感兴趣,断断续续接触了一些文章和书籍。提到女性主义,首先就会想到女性主义哲学理论的始祖波伏娃和她的《第二性》,所以,当时我试图从《第二性》这本书开始了解女性主义,但是没有成功。
不同于《第二性》的晦涩难懂(可能是法语词汇翻译和哲学基础不够导致的个人感觉),《厌女》这本书读起来格外通俗,读了几页之后我就发现了这本书非常口语化,而且作者很擅长抛出问题,引导读者去思考。于是我猜想书籍本身可能是博客的合辑,直到读完后记得到验证,这本书果然就是上野连载文章的合辑。所以,我们大可不必被其所冠以的「女性主义」、「哲学」、「文化」这些标签所吓倒。放心去阅读吧。
二、这本书写什么
这本书写什么?刚刚提及了一个词是「女性主义」,实际上,书名已经提到了本书的重点 —— 厌女。更准确一点,这本书就是在探讨「厌女」这种社会文化心理是什么?在社会各种群体中如何表现的?以及,怎样才可能告别厌女的世界。
书名为《厌女》,也正因此,这本书的每一个章节几乎都有「厌女」两个字。从《喜欢女人的男人的厌女症》(第一章)到《厌女症可以被超越吗》(最后一章),整本书可以被拆解为 理论武器、实证分析和超越厌女 三大部分。当然,理论和实证并未完全分开,多数文章都是夹叙夹议、娓娓道来。
1. 理论武器及实证分析
其中,理论武器主要由塞吉维克的「男性同性社会性欲望」「同性恋憎恶」「厌女症」三个要素构成,也包括弗洛伊德、福柯、拉康等人的精神分析理论。这些武器用于解说「厌女」这一现象,对于上野来说可谓得心应手。她放肆地用这些理论武器来解读社会事件和文化,使得整本书丰富多彩。
「男性同性社会性欲望」 ,通俗地讲就是「男人之间的友谊」,或者叫「哥们儿情谊」、「手足情谊」; 「同性恋憎恶」 自不必言,是对同性恋群体(特指是男同性恋)的排斥; 「厌女症」 是指对女性的嫌恶,在男性身上表现为对女性的蔑视,在女性身上表现为对自我的厌恶。
有了这三组概念,解读社会的各种现象就非常方便。我们也可以自己来进行尝试。比如,古装片里面常常出现的 「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 ,潜藏的含义是「女性是物,是有所属(属于男性)的,是可以随时可以(被男性)抛弃、更换的」,这句话的表达者潜在的「厌女症」便被揭露出来。更进一步,这句话通常是男性向男性表达的,也正是在这样的表达中,男性群体之间得以结盟,也就发展出了所谓的「男性同性社会性欲望」。而「厌女症」往往也伴随着「同性恋憎恶」,因为男性群体的相互认同是以自身作为主体,以女性作为客体的,而男性同性恋的出现则改变了这一格局,使得男性也有可能成为与女性同样地位的客体(同性恋意味着作为主体的男性恋上作为客体的男性),因此,同性恋必须被排除出男性同盟,被指责为「不男不女」、「娘娘腔」之类。
写到这里,我想到这两天看到豆瓣上的一个 帖子 分析了 「功臣」 一词的潜在含义。不得不说,父权制下的不少语言总是伴随着男性权力的傲慢,而这种傲慢所反映出来的「厌女」也深入文化之中。
书的第十五章名为《权力的色情化》,上野借福柯之口阐述了以下观点:近代以来,权力通过对快乐(包括性愉悦)的管理来达成对性的控制,其结果就是使得「权力以色情的方式出现」,更方便了家庭内男性(强者)对女性(弱者)的控制。「性属于隐私」的观念是近代之后才有的,也正因此,「家庭暴力」这样的事件往往被冠以「家事」而难以被公共权力所干预,于是方便了家庭内部强者对弱者的控制。
与上文类似,我们也可以用书中的理论来解读上面这个帖子。即: 性只是表象,其根源在于权力,在于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就像教宗为皇帝加冕一样,上面这个「功臣」如同贞节牌坊一样的称呼背后也反映出了权力的强与弱。教宗是加冕者,皇帝是被加冕者,故而君权神授,神的权力高于君;「功臣」是男性给女性的称呼,是男性赋予女性的那顶帽子,所以女权男授,男性的权力高于女性,男性支配女性。从根本上看,性别还是不平等的。只有当拿破仑从教宗手上接过皇冠戴到自己的头上那一刻才意味着权力秩序改变的可能,同样,只有当社会文化把这些性别歧视词汇从某一性别头上摘掉才意味着平权的可能。
我把整本书的目录放到这里,可以清晰地看到整本书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展开。在书中,你可以看到上野如何巧妙地解读不同性别群体、皇室、春宫画以及日本社会事件中的「厌女」倾向,你可以把它当作一部性别研究的著作来读,也可以把它当作文学批评、文化批评或者社会时评来看,不论从什么视角来读,总会有所收获。当然,你也可以秉承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把书中的武器拿来,用来反思自己所处的生活与文化情境之中的厌女现象,并思考如何改变。
2. 超越厌女
如果说理论武器与实证分析部分是对现有状况的解读,那么第三部分——超越厌女——就是对未来出路的探索。既然父权制下存在着如此多的厌女现象,那我们是否可能超越厌女呢?
上野的答案并不那么乐观,也不那么悲观。以书中的原话来讲:
厌女症与社会性别一样,不是因为我们懂得了那仅仅是在历史中被建构起来的文化产物,便意味着我们能从中得到解放。而且 …… 由于厌女症已经太深地刻进我们的身体、潜入欲望的核心,若是去掉厌女症,很可能 …… 将欲望本身也全盘否定。
因此,上野也说自己「无法想象一个没有厌女症的世界。」
当然,无法想象这个世界的存在,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方法到达这个世界。就像罗翔老师所讲的那个完美的圆一样,也许不能够画出来,但那个完美的圆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追求的理想世界即使无法达到,也是值得追求的,因此乌托邦在这个意义上有一定的可取之处。
不厌女的世界也同样如此,哪怕如乌托邦一般遥不可及,其作为理想的价值也弥足珍贵。原因是,厌女不仅是给女性的压迫,同样也给了男性压迫,使得一些男性厌恶自己「身为男性」而不得不背负诸如「家族责任」此类违背自身意志的东西,也使得一些男性被斥为「不够男性」(不具备社会习俗所认同的性别刻板印象)而遭受歧视。
基于此,上野说超越厌女有两条路,这两条均是存在主义的路径。其一是女人的路径,意识到身为女性自身的厌女症并决意与之斗争;其二是男人的路径,与包括身体在内的自己和解,停止成为身体及身体性的支配者,既不将他人视为支配的对象,也不视之为威胁恐怖的来源,完整接受自己,并且尽力去排除「将女性他者化」的行为倾向。因为女性主义并不否定个体的「男性存在」,只是否定所谓的「男性特性」,所以,即使是男性,也可以为打造一个不厌女的世界而出力。无论如何,超越厌女,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
三、总结及畅想.
一个不厌女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呢?对我而言,也难以想象。我愿意用「言说即抵抗,知晓即进步」这一句话来表达我对于抵达美好世界的想法。
言说即抵抗。 哪怕是发声的空间再怎样狭窄,也要试着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也是上野的实践,在报纸、杂志、论文、讲座,各种各样的发声渠道去表明自己的立场,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为之正名。毕竟,这是宪法赋予我们的权利,freedom of speech 。
知晓即进步。 如果感觉某些声音刺耳,不妨先尝试去了解这个观点及背后支撑它的论据。知晓这一观点的来龙去脉,本身就是在追求一种进步。上野的这本书并不那么令人舒服,尤其是身为男性读者,许多话让人感到刺耳,但在这种「刺耳」的感觉背后,疏离开来去反思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收获又不止一点点。这也就是我所讲的「知晓即进步」。
愿大家保持宽容与爱,知晓不止,言说不停。
@溪柴:《美丽的世界,你在哪里》
《美丽的世界,你在哪里》(Beautiful World, Where Are You) 是 1991 年出生的 萨莉鲁尼(Sally Rooney)的第三部已经出版的作品。似乎现在的作者们更倾向于用自己的笔触与眼光描写宏大叙事,他们将目光集中在那些关乎整个人类命运的主题上:斯里兰卡内战,人工智能,种族隔离,奴隶制,移民和人类的未来,这是 2019 年布克奖长名单上涉及到的主题。而萨莉鲁尼的每一部作品都无关乎这些主题,她的第一部作品《聊天记录》(Conversation With Friends),与第二部《正常人》(Normal People)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先后被改编成为电视剧广受欢迎。这已经证明即便描写寻常人在日常生活里的情感纠结与日常龃龉也足以被大众所认可。
延续了前两本书的风格,《美丽的世界,你在哪里》依然是描写普通人的情感生活,故事里的两对情侣:搬到陌生滨海小镇的艾丽丝(畅销书作家)与她在 Tinder 上结识的蓝领工人费利克斯,以及她最好的女友艾琳以及艾琳从小一起长大的西蒙之间的感情故事。他们已然年过三十岁,然而各自有各自的纠结在。依然是萨莉鲁尼特有的风格:故事起始于欲望与好奇心,在关系里纠缠试探伤害,最终和解后迈向下一个阶段。这里有一期跳岛 FM 聊的正是关于《美丽的世界,你在哪里》(爱一个人总比不爱好:聊天让我们学会坦诚和依赖),其中淡豹提到了她的作品里都有种关系里的「乱伦」状态,未必是在血亲之间,而是在寻常人们定义好的关系里突破那个关系本身的界限的情感。萨莉鲁尼试图在探索情感可以外延到关系的何处。
《美丽的世界,你在哪里》最出彩的几个部分在于:故事线里的艾丽丝与艾琳各自与各自的情感对象纠葛着,书里一半的文本在描述她们日常生活本身,而另一半则是两人类似于信件的邮件对话,这些对话包含着她们透过日常关于死亡,社交网络,写作,爱情,消费主义,宗教伦理等等话题的思考。事实上萨莉鲁尼的这些思考非常接近于现代都市青年的困惑,当意识到她自己也不过才三十岁时,就释然了:这完全就是真实的她自己的生活,甚至经常把这本书里的小说家艾丽丝视作萨莉鲁尼。
知名作家和知名作品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如果我举止粗鲁,性格恶劣,口音难听——我认为我的确如此——那这和我的小说有什么关系吗?当然没有。作品依然是作品,没有任何变化。那么将作品和我——我的脸,举止,以及它们令人失望的细节——联系在一起,对作品有什么好处吗?没有好处。那为什么,为什么我们需要这么做?究竟是为了谁的利益?它让我痛苦,让我远离生命中唯一有意义的东西,它没有为公众带来一点好处,仅仅满足了最低级最色情的好奇心。
看完这一段吐槽,你很难不将它与萨莉鲁尼本身这个年轻的天才作家联系在一起:想必因为诸多噱头和媒体采访,她必然也是恨透了这些无谓的好奇心才会有感而发的吧。而这本书另一部分让人印象深刻的点是,性描写与感情探索,萨莉鲁尼的作品里并不缺少性描写,在她前两部已经被改编成为电视剧的作品也可见一斑,然而故事里人物的性爱描写更像是爱的确认与表达,它不同一些其他作品里是为了取悦读者而存在的,你可以轻松地从中窥见人物独特的性格和他们之间交织的情感关系。The Economist 上是这么聊的:
Sex, which she describes unsqueamishly and arrestingly, is a beginning not a destination, and tends to lead to an enervating stasis (male domination and female masochism crop up frequently). Relationships meander in a state of quantum irresolution, the parties likely to have different perceptions of whether they are off or on.
性,她毫不犹豫地和引人注目地描述,是一个开始而不是一个目的地,并且往往会导致一种衰弱的停滞(男性统治和女性自虐经常出现)。关系在量子不确定的状态下蜿蜒曲折,各方可能对他们是关闭还是开启有不同的看法。
而最后让人感慨的一点是,萨莉鲁尼的描写里还带有禁欲主义与神秘主义的色彩,与艾琳从小一同长大的西蒙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他情绪稳定地接纳周遭的所有人:照顾朋友,提供情绪价值,关照恋人。然而对艾琳本身而言,她从中看不到西蒙这个人:他总是为别人提供什么,但始终不向他人寻求帮助。这点让她非常地绝望并感觉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关于不同类型人物的探讨和表现也如此有趣。
事实上,在我自己的阅读体验里,从萨莉鲁尼的作品里清晰地读到的核心观点在于艾丽丝的自述,她无时无刻不存在的自我反思与觉醒,相辅相成地发生着。「去爱总比不去爱要好,去爱一个人总比什么人都不爱要好,我在这里,活在这世上,没有一刻不希望自己活着。这本身难道不就是一个特别的礼物,一份赐福,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她的作品里始终传达着这个观点,她认为自己的人生或许需要一个中心,一个可以让思绪回归休憩的地方,当然未必每个人都需要或者都一样,但对于她而言(至少在作品里感知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羁绊,是他们之间无时不刻流动着的感情。
@ElijahLee:《魔鬼的晚餐》
川菜,毫无疑问已经在中国大地遍地开花,甚至有席卷各大城市主流商场饮食圈的态势。四川火锅、湘味小炒、麻辣香锅、成都串串、重庆小面……这些食物的火热,自有其食材廉价、工艺成熟的因素,但最根本的还要数那一味独特地域风味的加持——辣🌶️。
这两年,我热衷于食辣甚至有点嗜辣,做菜总爱加点小米辣,光顾川菜也已经成了我的每月KPI。对于在鱼米之乡长大的人来说,对辣椒的热爱与迷恋更多是后天养成。而放眼全球,辣椒已经成为人们最广泛欢迎的香料。辣椒是如何成为大众饮食的必需品?《魔鬼的晚餐》从辣椒的生物学、辣椒贸易历史和全球食辣文化三个层面,做了一次深度专题的研究。可以说是嗜辣之人必看!
关于辣椒的故事与辣椒的风味一样,注定不会平淡。辣椒的传奇从美洲开始,经历哥伦布大交换,抵达亚洲非洲,深入中国;从辣椒酱到辣椒粉,五大类辣椒品种,几百款辣椒详细的介绍……阅读辣椒生物史,你头脑中关于辣椒的知识会不断地接受刷新。
即使如我已经是嗜辣星人,仍对辣椒有着深深的误解。首先是辣椒辣味的来源是辣椒筋而非辣椒籽,那一条白白的筋膜组织正是那种令人口舌灼烧的快感来源,而辣椒籽不过是连带筋膜,沾染了辣椒素而已。正当你在川菜馆面红耳赤、呼啦吸溜、辣到不行的时候,不要再喊服务员加水加可乐加饮料了,最能解辣的饮料是牛奶!所有含乳脂的食物都能缓解辣椒入口时的炙热难耐,这是因为辣椒素可以溶于脂肪,牛奶中的酪蛋白就像是专门对付辣椒素的灭火器。另外酒精、热油都能缓解灼烧,冰镇白葡萄酒也是解辣神器。最后是测量辣椒辣味的辣度指数 SHU,它指的是将辣椒粉末稀释在几百至几百万倍的水里直到感觉不到辣味,稀释水的倍数就是辣度指数。在国内令人望而生畏的四川朝天椒,辣度在 5 万SHU,而海南的黄灯笼椒达到 30 万 SHU,「辣如其名」的死神辣椒可达 156 万 SHU。
在辣椒生物学科普之后,作者对辣椒文化也进行了探讨研究。辣椒风味的禁忌诱惑、辣椒代表的性感尤物、男子气概、性欲刺激,用辣椒制作暴力武器,还有食辣竞赛等等,这些都在深刻地影响人类与社会。在最后一节,作者将辣椒的作用拔高到了颠覆全球同质化口味的角度,读完我也觉得深以为然。
在后现代化社会,人类口味陷入了一场巨大的漩涡。尽管现在我们可以享受到的风味食物琳琅满目,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丰富,但工业流水线式的食物制作,让国际化饮食潮流轻易冲击了本土化的饮食习惯,以及更深层次的人际关系、文化渊源和社会认同。但是辣椒那种火辣辣的燃烧感,可以彻底颠覆我们与现代工业食品的关系,它在我们口腔留下的灼烧疼痛和令我们身体产生的火热反应,都在提醒我们正在品尝的是美食,而不是机械地摄取能量。
@Nick:《决战葛底斯堡》(The Killer Angels)
1863 年 7 月初,在葛底斯堡(Gettysburg)附近爆发了美国历史上著名的「葛底斯堡战役」,这场战争成为美国南北战争(American Civil War)的转折点。战争中,一直在内战中占优的南军一度占据优势,但随后被北军反击。在罗伯特·李(Robert E Lee)将军的带领下,南军迅速脱离战场,避免了更大的伤亡。而北军也因为由守转攻而士气大振,在乔治·米德(George G. Meade)的领导下一路追击,最终成为南北战争的胜利者。
《决战葛底斯堡》这本书就聚焦这段历史,以小说的方式讲述了从 1863 年 7 月 1 日到 5 日间发生的故事。
《决战葛底斯堡》读起来最有趣也最吸引人的一点就是其写作手法。除了用小说的手法写历史之外,作者 Michael Shaara 还运用了电影蒙太奇的技巧。故事整体以时间为序,每一天构成一个章节;而在每个章节内,视角在内战双方的核心人物之间切换,每个人物的经历构成一个小节,最终从不同角度拼出了葛底斯堡战役的全貌。
全书主要站在南军的角度书写,兼顾北军视角,几位重要人物——罗伯特·李、詹姆斯·朗斯里斯特(James Longstreet)、约叔华·张伯伦(Joshua L. Chamberlain)等——在书中轮番出现,并各自面对矛盾和抉择:李将军沉稳而富有经验,每一次战斗都能机智应对,但在战斗开始之初,李和他的同伴从一名间谍口中得知了北军已经抵达的消息,与此同时,自己的一支重要部队失去了联络——要不要相信间谍的话改变自己的战术成了罗伯特·李必须思考的问题,而他的决策将直接决定南军的命运;朗斯里斯特是李最信赖也最可靠的伙伴,但从战争一开始,朗斯里斯特就更希望南军采取守势,并采用自己更擅长的防守战策略击退北军,然而,老上司罗伯特·李在军事会议上还是给自己布置了冲锋的任务;战争中一直处于下风让张伯伦倍感压力,尤其是在葛底斯堡与南军的一次决战之后,自己的人马已经不足以撑过下一次进攻,张伯伦一边给同伴们打气,一边对抗内心的焦灼,直到援军赶来,张伯伦终于看到了获胜的希望。
尽管这是一部描写战争的小说,但故事从头到尾都没有过多渲染战争本身的场面,而把主要笔墨放在了各个人物的行为和心理活动上。他们代表不同阵营,有着不同的战争诉求,也对自己追求的事业有着不同理解。共性和矛盾让他们集结在葛底斯堡,为心中的理想而战。
不过,也不是参战的每名战士都有着崇高的理想。小说还展示了这些原本是工人、农民、流浪汉的普通人们如何看待价值观的冲突。在南军的战士眼中,「黑人是奴隶」没有什么不对,大家的日子也都过得好好的,讨厌的北方人口中喊着什么「自由」、「人权」之类,都是听不懂的词汇。但在北军阵营里,人群中会突然有人站出来认真地对大家说,黑人虽然有着黝黑的皮肤,但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相同的人类。
这部小说的行文简洁流畅,读起来很爽快,而且叙事手法相当现代,我在阅读过程中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是一部二十世纪七〇年代就已经发行的作品。如果你具备英语阅读能力或者想练习英文,我很推荐你尝试本书的英文版,因为书中充满了生活化的简单句,很容易理解。
《决战葛底斯堡》也被改编成了电影《葛底斯堡》(Gettysburg),同样非常精彩。
如果你也想分享你的读书笔记🔉:
- 获取 Matrix 社区写作权限并签署 Matrix 共创计划 ;
- 新发布一篇文章,在标题中标注「试播集」前缀;
- 以你的文字风格,认真介绍你读完的某一本书;
- 在网站个人信息中补充支付宝账号。
成功入选本栏目可以得到不低于 108 元1的「不释卷奖励金」🧧。如果你有兴趣参与,就赶紧来稿吧!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 、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 ,了解更多的新玩意 🆒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 sspai 官方店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