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花了三四千入手一款头戴式主动降噪耳机后得到了什么?
答:除了得到一副主动降噪耳机应该有的功能外,它的设计理念让我窥探到了未来的一角,甚至让我在现实世界中也能打开勿扰模式。
让我纠结是否入手 AirPods Max 的两个原因: 一是 4399 的官网售价,二是目前已经使用 AirPods Pro 两年了。在我纠结买不买的那段时间里,几乎把网上所有关于这款耳机的评测视频刷了个遍,吐槽和吹爆这款耳机的评价都有。
当拿到耳机真正开始使用后,发现在好的方面, AirPods Max 还是超出了我对它的预期,在不好的方面,似乎也没坏到哪里去。经过大概三周的高强度使用,下文是这款耳机吸引我的优点和忍不住吐槽的地方,以及超出耳机本身的作用——现实世界中的勿扰模式。
吸引我的优点
淘汰了电源键
是的, AirPods 全系列上都没有电源键,个人认为这是 AirPods 上最具前瞻性的设计。无论是半入耳或入耳式的 AirPods 系列,还是头戴式的 AirPods Max,从收到货打开包装,到成功连接设备开始播放音乐的整个过程中,都没有「长按电源键开机」这个步骤。要么是直接打开充电仓的盖子,拿出左右侧耳机分别戴上耳朵,要么是直接从保护套中拿出 AirPods Max 本体直接带上耳朵。使用 AirPods Max 大多数时候甚至是直接从桌上随手拿起戴上耳朵就行。
没有传统「电源键」这个设计直击我的痛点,夸张点说甚至让我感觉窥探到了未来的一角。
单点设置
当然了,谈到 AirPods 近乎随拿随用的体验,肯定绕不开 Apple 产品配对新设备时的「单点设置」,和耳机能够在不同设备间进行「无缝接力」这两项功能。 收到货后,打开包装拿出耳机取下保护套,接着解锁 iPhone,不一会就能看到屏幕下半部分出现的新设备连接弹窗,只需点击连接,iPhone 就完成了和耳机的配对,期间还有简洁的入门引导,所有步骤无不简洁中透着优雅。
我估计如果一位朋友只用过 AirPods ,从没有接触过传统的蓝牙耳机,那他肯定无法理解市面上绝大多数蓝牙耳机「长按配对键进入配对模式」的匹配方式。在 Apple 生态下,有很多新设备之间的第一次系统初始化设置,或者第一次连接新配件的操作,绝大多处都被封装成了一个个优雅的屏幕弹窗,我们只需简单的在屏幕上轻点几下就能完成所有操作,对不是数码产品发烧友的主流用户来说简直不要太友好。
无缝接力
WWDC2020 更新的「无缝接力」功能,让耳机能够在登陆了同一个 iCloud 账户下的不同设备间,按照一定的逻辑自动选择播放哪个设备的音频,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在各个 Apple 设备间无缝使用 AirPods 最后一米的问题。 举个例子,AirPods 最开始连接在iPhone上播放音乐,这时随手拿起床上的 iPad,开始播放视频,这时耳机会自动连接到 iPad 上输出音频,这时候想到还有一个视频会议要参加,走到桌上的Mac前,加入线上会议室,这时 AirPods 会自动切换到 Mac 上,如果这时候 iPhone 上来了一个电话,AirPods 会自动连接到 iPhone 上。
而传统的蓝牙耳机得事先在两台设备上进行配对,当耳机同时连接两台设备后,这时在任意一台设备上播放媒体内容,就会挤掉另一台设备对耳机的控制权。传统蓝牙耳机如果在只有两台终端设备的情况下也能实现类似于「无缝接力」的体验。可一旦设备数量超过两台就有点捉襟见肘,不能做到像 AirPods 一样在多设备间无缝接力,自己平时同时使用两台以上设备的场景还是挺常见的。
如果同时使用 Apple 和非 Apple 的产品,传统蓝牙耳机反而体验更好。
没有续航焦虑
在使用 AirPods Max 的三周中,从来没有听到过耳机的低电量提示音。不过续航还是得取决于具体的使用场景,像我每天断断续续使用两三个小时,不用的时候直接往桌上一放,大概三四天充一次电。充满电后,官方数据说可以连续使用20小时,而 AirPods Pro 最多使用4.5小时后就得把耳机放回充电仓充电,AirPods 3 代可以连续使用6小时。
虽然将耳机放入智能保护壳后,耳机会开启超低功耗模式。但是作为一名合格的懒人,这一步也干脆懒得做。下班前直接把耳机往桌上一放,第二天早上发现耳机会掉电7%,大概过了10小时左右。
非常优雅的交互体验
整个耳机只有两枚按键,位于右侧的耳罩上方,被中间的头梁分隔在左右两侧。左侧圆形的旋钮可以控制音量和媒体,右侧长条形的按钮单独控制降噪/通透模式。
只有真正上手用过之后才能体会到这是个堪称教科书级别的耳机按钮交互设计。
得益于两枚按钮分布在头梁两侧的设计,只要知道耳机戴在头上时,「数码旋钮」在后面,「降噪切换按钮」在前面这个相对位置,我们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进行盲操作。
想要调节音量,只需随意地将自己的手指轻轻划过右耳罩上方,位置和大小经过精心设计的旋钮总能被手指很容易的操控到。伴随着耳机内模拟 Apple Watch 数码表冠转动时的音效,优雅又不失风度地完成了音量调节。
想要切换「降噪/通透模式」或者「开始/播放媒体」,只需要以非常符合人体手臂肌肉发力方式和运动角度地抬起自己的手掌,用大拇指先抵住右侧耳罩的下方,食指和中指可以瞬间通过中间头梁定位到旋钮和按钮的位置,按下后伴随着苹果优化过的按压反馈完成操作,似乎本就该这样控制耳机,非常符合直觉。
想要听清对面的人在说啥,还是仅需一步操作。得益于媒体控制和降噪控制是两个单独的按钮,且两个按钮都在耳机上方,当我们抬起手掌想要控制耳机的时候,食指和中指在大拇指的借力下,可以同时按下两个按钮。原本降噪开启和同时播放音乐的状态,瞬间就切换到了通透开启同时暂停播放的状态。
这在不想频繁摘下耳机,同时又不太想理对方,但又不能直接不理的场景下非常实用。
即解决了快速听清对方的需求,同时又隐晦传递出「现在不想理你」的言外之意。
同样的场景在 AirPods Pro 上就复杂多了,得短按手柄暂停音乐,接着长按手柄切换到通透模式,还不如直接摘下一侧的耳机。这里也有一个体验非常优秀的小细节,如果降噪开启的情况下,当摘下单侧的耳机时,另一侧的耳机会自动从降噪模式切换到通透模式,就像同时摘掉了两边的耳机一样。将单侧耳机戴回耳朵后,会自动无感重新开启降噪,满满的细节。
这里苹果对两枚实体按键的按压效果做了特殊处理,即保持了一定的按压段落感,又极大消除了耳机上的听诊器效应对听觉的影响。戴上耳机,用手指轻敲耳机,就能听到原本轻柔的动作经过耳机听诊器效应放大后形成的噪音。
达到要求的降噪效果
一开始就是奔着比 AirPods Pro 还要优秀的降噪效果入手 AirPods Max 的,到手后也确实没让我失望。
在室内,不管是电脑散热风扇的噪音,还是空调出风口风扇的噪音,甚至是机房交换机的风扇噪音,只要开启主动降噪,所有由于风扇产生的噪音瞬间消失的一干二净。这种体验非常神奇,就像瞬间被剥夺了对风扇这种特定声音的听觉。
交通工具上,不管是汽车还是高铁引擎的轰鸣声,还是风噪声,主动降噪都能轻松应对。甚至在乘坐地铁时,遇到地铁加减速过程中那种风啸声或者比较尖锐的噪声,开启主动降噪后也能用正常音量欣赏音乐。
街道上,由于现在南方正值酷暑,只要一出空调,自己就完全没有使用头戴耳机的欲望,所以这方面的真实听感暂时略过。
像人声之类的高频噪音,这款耳机的表现只能说中规中矩。只开启主动降噪不播放音乐的情况下,还是能听清对面的人以正常音量说话的声音,不过播放音乐后就基本上听不清对方说话的内容了。总体上还能接受高频部分的降噪效果,毕竟这是目前所有耳机的主动降噪技术还在攻克的难关。
不会难受的佩戴体验
个人认为耳朵上不佩戴任何东西才是最自然,最舒服的状态,所以我不会去用「舒适」来评价任何一款戴在耳朵上的产品,因此对我来说「不会难受」可以说是对一款耳机佩戴体验最高的评价了。
网上对这款耳机诟病最多的地方,除了 4399 的售价之外,想必就是那 384g 的重量了。将近两台 iPhone 13 Pro 放在头上,光想想确实很重,但真正将耳机戴在头上时,实际的佩戴感受却神奇般地没有想象中那么重。甚至这款耳机戴起来似乎比一些参数上更轻的耳机还要无感,前提是自己的坐姿比较端正,颈椎处于正常的生理曲线。
又挖掘出一项这款耳机的隐形卖点:纠正体态。如果弯腰驼背,颈椎不在自然的生理曲线下,时间一长,脖子该酸还得酸。而正常坐姿下,目光平视前方显示器时使用,就算长时间佩戴也几乎不会疲惫。不过有经常低头看桌面需求的朋友入手这款耳机时就不得不考虑重量因素了。
除了头梁自身的弹力外,耳罩与头梁的连接转轴处有一个向内扣的力道,这就保证了整个耳罩能够无缝贴合在耳朵周围,轻轻将耳朵包裹在耳罩内。耳罩内留给耳朵的空间足够大,长时间佩戴也不会出现夹耳朵的难受感。同时耳垫上特制的网面织物和里面的记忆棉保证佩戴舒适的前提下,提供了出色的降噪效果和音质。
让我忍不住将耳机摘下来唯一的原因就是闷热,不知道有生之年能不能用上自带空气循环的头戴式耳机。
音质-最具争议的话题
这款耳机的卖点之一就是「计算音频」,相较于感知不怎么明显的「自适应均衡」功能,「通透模式」非常惊艳。
而「空间音频」又一次让我仿佛窥探到了未来的一角。
由于头戴式耳机的音质会受耳垫佩戴贴合程度的影响,苹果宣传的「自适应均衡」技术就是想让我们每次佩戴耳机都能体验到相同的音质。听着似乎很高级,但实际使用起来似乎体会不出和其他耳机的区别,由于音质比较玄学,仁者见仁,我只能说 AirPods Max 的音质中规中矩。
戴着耳机时其他人想要和自己对话算是一个比较常见的场景。「通透模式」出现之前,我们为了听清别人说话迫不得已得摘下耳机,现在我们只需要轻轻按下降噪切换按钮,就可以达到类似摘掉耳机的效果。如果不是耳朵还有被包裹着的感觉,估计会产生一种耳机掉了的错觉。
空间音频技术,指的是耳机通过计算音频技术,能够模拟出类似于真实在三维空间中的听感。
首先,空间音频技术可以细分为「空间音频」和「空间化立体声」。空间音频播放的音源在录制时就记录了声音的空间维度,而空间化立体声则是将原本的双声道立体声 ,通过计算音频「算出」类似于杜比全景声带有空间维度的声音效果。
空间音频 | 空间化立体声 | |
英文 | Spatial Audio | Spatialize Stereo |
音源格式 | 杜比全景声 | 双声道立体声 |
其次,两种类型的空间音频都可以选择开启「头部追踪」效果。就是声音在三维空间中的绝对位置以屏幕为坐标固定了下来,不管我们头部怎么转动,我们感知到的声音的位置不会发生变化。通俗的说就是不管怎么转头,听到的声音始终是从屏幕那边传来的。
不过让人遗憾又期待的是,国内目前支持空间音频的内容和平台还比较少,为了体验「空间音频」这项功能看剧是什么感受,特意去团了个「家庭版 Apple TV+」订阅。从立体声切换到空间音频后,用官方的话说就是更加身临其境,具体点说就是可以明显感受到视频中说话人的声音与环境的声音分离度更高,而且四周的环境音更加具有空间感。虽然效果还远远不及在 Dolby Atom 规格影院的观影体验,但是已经可以感受到未来的发展方向了。毕竟 AirPods 把这项技术普及到了大众消费品的层次。
忍不住想吐槽的地方
闷热
夏天只要不在空调内,我绝对没有使用头戴耳机的勇气。只要气温超过30度,在室内不开空调,使用耳机一段时间后,两只耳朵就感觉像是在蒸桑拿。而且我是夏天随便动一动就会一身汗的体质,需要走动或者有大幅度动作的时候绝对无法使用头戴式耳机,记忆棉虽然戴起来很舒服,但是吸汗效果同样也很不错,默默心疼那 499 一套的耳垫。
无法侧躺使用
躺在床上几乎无法使用头戴耳机,头部稍微一转耳机就会压到耳朵。由于自己喜欢侧卧,所以躺着使用头戴耳机唯一的场景就是在公司半个小时的午睡期间,躺在折叠床上,设定好闹钟,开始播放睡眠白噪音,戴上眼罩,最后带上耳机,得益于耳机优秀的主动降噪效果,30分钟午睡惬意的不行。记得暂时打开手机的勿扰模式哦~
播放过程中的卡顿
可能是我耳机本身的问题,在播放音乐时偶尔会卡顿那么一瞬间,虽然出现的频率不是特别高,但还是比较影响体验,毕竟这是 4399 价位的耳机,而且流畅播放音乐算是最基本的功能。另一个问题就是当我将耳机连接在 Mac 上播放着内容时,这时如果有有系统通知的提示音,会有一定几率打断我正在播放的内容,体验有点奇怪,希望后期能通过固件更新解决这个问题。
切换降噪/通透提示音量过大
这是我在这款耳机交互层面唯一想吐槽的点。身边环境比较安静的时候,每次切换降噪/通透模式时,耳机里响起的提示音总能让人瞬间血压飙升,体验极差。始终无法理解苹果为什么一定要凸显切换模式时的音效。
「无缝接力」的逻辑漏洞
第一种场景是不想让耳机转移到其他设备它却转移。当耳机连接在 MacBook 上播放视频时,另一个人拿起自己的 iPad 开始播放视频后,无缝转移的逻辑会把耳机的控制权抢到 iPad 上,就算把耳机切换回Mac后,第二次iPad上重新开始播放还是会争夺耳机的控制权。
第二种场景是耳机应该转移到其他设备它却不转移。当耳机连在 Macbook上播放媒体,手机来了个电话,接听后耳机反而不会切换到 iPhone 上,这时候还得在iPhone 上手动切换输出,或者摘下耳机进行通话,说实话这种转移逻辑一点都不优雅。
贵
好吧,我承认这不是耳机的问题,是我的问题。总体上这款耳机让我爱不释手的地方远远多于让我忍不住想吐槽的地方,这就让我产生了一种很神奇的心理:这款耳机贵,但同时又贵的很值,让我产生这种想法的主要原因是下面提到「超出耳机本身的作用」。
在当下,专注力是最稀缺的心理资源。
超出耳机本身的作用
当我们在手机上开启勿扰模式,屏蔽掉烦人的消息提示,想要专心工作学习时,自身所处的现实环境却总会在不经意间干扰着自己。比如空调主机的嗡嗡声,比如窗外大爷大婶唠嗑的声音,比如隔壁的同事翘着二郎腿在刷抖音,还不带耳机外放,比如斜对面的同事们在小声谈论一件非常有趣事情的声音,比如在图书馆里老是进进出出灌水上厕所人们的动静等等。
这时候戴上 AirPods Max,按下降噪按钮,一键开启「现实世界的勿扰模式」。
就像飞书开启勿扰模式后,头像右边会出现的显眼勿扰图标一样,头上戴着的 AirPods Max 就是现实世界中自己开启勿扰模式的标志。这个「显眼」的标志不仅能够在无形中拒绝很多想来找你聊天的人,还能够屏蔽掉很多现实世界中存在的噪音,在喧闹中形成一片属于自己的小世界。虽然能够看到斜对面的同事们在交谈着什么很有趣的内容,但是自己就是听不到他们的声音,仿佛戴上耳机打开降噪开启勿扰模式后,自己就暂时脱离了同事们所在的空间。
继续深挖自己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想法后发现,这似乎是自己对这个喧嚣世界的逃避手段,或者说是一种妥协的态度。以一种互不干涉的方式去解决人与噪音,或者可以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在犹豫是否入手耳机的那段时间里,对官方的宣传片的后半段印象特别深刻,现在又产生了全新的感悟:主人公关闭降噪后,能听到楼下装修的噪音,而开启降噪后瞬间沉浸入属于自己的世界。苹果的广告是真的强,竟然让我像读一本好书一样,不同时间段不同心态观看之下都能产生不同的感悟,下方就是这则广告。
题外话:降噪耳机的好搭档——Endel
这是一款比较小众的白噪音 App,它最大的特点是能根据用户的心率,位置,光照,天气等情况,通过AI算法实时生成背景音乐。软件中有各种对应不同生活场景的「音景」,我比较常用的是睡觉,学习,和放松等音景。
相较于直接播放对应场景的歌单,Endel上不同的「音景」更能让自己专注于手上正在做的事情,而不是被音乐时不时地吸引注意力。
总结
以上提到的一些核心功能市面上很多耳机都能实现,甚至某些方面会实现的更好。我写了这么多 AirPods Max 吸引我的地方并不代表其他耳机就不好了,仅仅是因为每个人的使用场景和需求不同而已。在自己使用苹果的全家桶的情况下,个人感觉 AirPods Max 是真心好用,最吸引我的点是这款耳机不仅在一些核心功能上能有着和其他主流耳机不相上下的体验,而且在一些细微之处能够感受到 Apple 在用心对待用户体验这件事。总体上来说瑕不掩瑜。
最后,这篇文章是自己的日常真实体验和肺腑之言,可以说比较主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如果有哪点分享让你感同深受的话,不妨充电鼓励或者在评论区分享你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