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所示,这满满的一背包现金,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摸过这么多钱,大概四十万左右,真的相当有份量。2017 年,我在微博发出这张照片的时候,大家都纷纷羡慕,以为是用来发奖金的,看来少数派是发财了,甚至连银行的营业员都变得十分热情,指望着我多买点理财产品。但实际上,这是我用个人信用担保,借出来的第一笔高额贷款,是用来保障少数派接下来两个月的工资和运营成本。

这可能就是「钱」的双面性,我们不能只用数量和数字来定夺结论,还要知道钱的来源和用法。很长一段时间,都有很多用户问我们:少数派靠什么赚钱,能赚到钱吗?这可能是理想主义之外,大家最关心的话题,我这里具体说说吧。

理想中的内容付费

我们想象中最理想的赚钱方式,当然是「内容付费」,我们从 2013 年就开始给作者发稿酬,从一年 20 万,到现在每年超过 100 万。作者提供有价值的内容,用户为内容付钱,逻辑很简单,但实操非常难。尽管已经十年了,有付费习惯的用户依然是小众群体,而作者分享的内容,也不一定对所以用户都有价值,匹配和触达目标用户的成本也越来越高。

所以我们先尝试推出了「付费栏目」,把聚焦一个领域的系列内容变成付费阅读,跟软件工具结合,涵盖设计、编程、信息等诸多方法论。我们今年也在迭代栏目,比如以年度为单位,从原来的纯内容付费,增加了在线沙龙、实操任务等更丰富的形式。我们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这些栏目,帮助用户沉淀和成长。但这毕竟是一种逆反人性的学习模式,付费栏目尽管也做了五年,这部分收入也只能占 10%,并且有大部分收入要分给作者和开发者。

这期间,能赚钱的付费内容,大多是普世性的,比如缓解时代焦虑的成功学,刺激底层人性网络小说,但从长期价值角度,我们不想也不善于赚这个钱。所以从赚钱层面,我非常不成功,也冒出过放弃的念头。但总有用户会回来告诉我们,通过学习少数派某个栏目,对它的职场和人生带来了重要帮助,此时我们又更加笃定,要坚持做下去。

延展的周边定制电商

既然付费内容没法支撑公司发展,我们又扩展了周边定制电商业务,我们不希望只是基于信息差卖货,或者只是叠加品牌溢价,而是希望去参与设计,共创产品,给用户带来超出预期的产品体验。

我们从熟悉的品牌中筛选合作商,就有了大家看到的背包、键盘、充电器等产品,后续还有耳机、插座等等,我们比厂商更懂需求和场景,可以围绕用户,优化创新产品体验。同时基于自有 IP 设计文化产品,包括鼠标垫、贴纸、水獭公仔等等。这部分坚持三年了,目前占收入的 35%,看起来份额不小,但制造业和渠道成本不断上涨,这部分的利润并不算高。

虽然利润不高,但我们做的非常开心,很多痛点都是我们自己想去解决的,与其等待厂商发现,不如我们一起动手。而且我们有一套不错的共创流程,团队的每个成员都可以参与,甚至可以主导和发起项目,把自己在内容领域的储备,变成真正的实体产品。

这也是少数派整体能力的跃迁,我们不像大部分媒体那样纸上谈兵,也不像大多数贸易商那样巧取豪夺,而是真正进入产业和供应链,一边学习,一边尝试,打开了更大的视野。而我们的做法,也正在影响着不同行业,向高品质和个性化的方向去不断努力。

回归用户的会员服务

有了优质内容基础,有了广泛周边品类,有了产品开发能力,我们开启了少数派会员服务。它首先是一个少数派综合服务的权益合集,成为会员,你可以获得专属生产的深度内容;会解锁常用付费栏目;获得专属会员周边产品,以及各种定制产品的专属折扣;在专属会员社群里,可以跟少数派成员(包括我)实时沟通,参与少数派内容和产品的共创。

为了储备各方面的能力,会员服务是去年才开始尝试的,今年正式变成长期订阅服务,目前也占到了收入的 15% 左右。这块投入成本不低,但会随着会员数量增加而递减。

会员服务对少数派有更大的价值,过去十年,我们专注内容,构建创作系统,却没有建立真正的用户交流模块,而会员将成为少数派内容和产品共创的新核心,我们会不断吸纳各个领域的创作者、开发者、品牌主,一起交流和碰撞,产生更多的可能性。

而少数派团队,会变成一个能力中台,不断为大家衔接资源和搭建桥梁。少数派最终会变成一个高品质的内容共创和产品孵化平台。我们一直保持完整的开发团队,坚持自建平台,就是在等待这一天。

品牌合作与广告推广

前面这么多业务加在一块,还不如品牌广告赚的多。依然有 40% 的收入自品牌推广的内容合作,可能是文章,可能是视频,可能是活动。

我们并不排斥品牌广告,只是会筛选品牌,同时坚持内容价值的原则进行合作。事实证明,随着用户对内容的要求变高,通过场景还原,科普挖掘等形式,让读者获得品牌和产品之外的更多认知,比直接浮夸产品效果更好。

而且,在建立品牌合作的过程中,我们才能深入了解更多品牌的理念和价值观,并因此扩展到更多的合作模式,比如品牌报告、消费报告,追求更好的三方共赢。

广告不是什么洪水猛兽,它是当下最成熟的商业模式,但内容平台确实不能过度依赖它,因为好的品牌有限,能尊重内容的品牌更少,但值得庆幸的是,这样的品牌正在慢慢变多了。

所以少数派赚钱了吗?

综上所述,少数派的营收虽然每年都有稳定增长,但并没有爆发性的变化。同时更多收入又进一步投入到内容采买和产品研发上。除此之外,还有渠道推广、经营缴税、薪资调整的成本增长,目前为止,还没有多少可分配利润,偶尔可能还会亏一点。

至于我个人来说,之前借的债还了又借,收入也没啥实质变化,如果跟前几年相比,唯一的区别,就是有能力买点自己想体验的新设备了(特斯拉还得自己贷款买),这些设备用一段时间之后,还必须要产出内容交公才行。

如何平衡品牌、内容、商业之间的关系,找到一个良性闭环,是我们一直在探索核心命题,可以说每一块都相当不容易,都要去挑战既定的赚钱规则,还要找到创新的赚钱模式,同时也需要时间的考验,随时都可能面临淘汰和结束,这里也特别感谢用户和客户的一路支持和包容。

所以,少数派啥时候能真正赚钱呢?我也不知道,只要身体不垮,再坚持十年看看吧,能不能坚持的住,最终还是要靠大家的。

最后,每当面临困难和诱惑的时候,我就是思考一个三环平衡理论。这三环分别是:做喜欢的事(动力来源)、赚合理的钱(能力基础)、创造社会价值(可持续性)。如果你集中精力去做其中一环,那肯定发展的很快,但就有可能透支另外两环,造成失衡,变得不可持续。而这三环之间的交汇区,才是最佳的卓越状态,这个状态是相对的,跟你做的多大,并没有直接关系,但要想在三环平衡的状态下做大,你就需要多花三倍以上的时间,也要面对更多的困难和风险。

最终决定这一切的,其实是你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