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参加了飞书在深圳的城市大会,现场聆听谢欣讲了飞书的整体逻辑,组织管理的关键点是文化、制度、工具,前两者都很难改变,只有工具才是最佳切入点。回想起少数派折腾工具,建立团队协作的过程,有一些值得分享的幕后故事。

作为一群研究并推荐工具的年轻人,自然也要真正用上这些「先进」工具,所以我们很早就开始启用 Slack 和 Quip 这些海外工具应用。应该说,海外工具的开放性和创新性,确实给团队协作带来了很多有趣的玩法,穿梭于个各个工具之间,用机器人建立各种自动化流程,避免了很多重复劳动,我们也很快开始为这些工具付费了。

后来,团队成员慢慢变多,每个新人都要注册一堆海外工具账号,学习成本不断增加,数据风险也开始不可控。我们也不断尝试国内的协作工具,定位和文化的各种原因,确实没法满足团队的需求。

同一时间段,上万人规模的字节跳动,也在经历这个过程,各种折腾之后,他们决定开发自己的团队协作工具——飞书。

少数派接触飞书其实非常早期。我们一直用媒体资源扶持中小开发者,其中有一个日程工具产品被字节收购,创始人并入了飞书项目组。他作为少数派的资深读者,一直推荐我们关注飞书产品,并且敢打保票,包你满意。

我当时就质问他:你们大公司做项目,经常是壮士断腕,万一市场反馈不好,说停就停了,我们整个团队也跟着白折腾了。

他说:你放心,字节几万人都靠这套工具运作,每年节省下来的人效成本,都足够养活整个工程部门了,放心大胆用吧。

于是,我们就成了飞书最早期的小客户,虽然那时的产品还有很多小 Bug,但确实保持了其他平台欠缺的开放性和创新性,团队成员直接从海外工具平移过渡,用的顺手,很快就升级付费了。

我们自己用好之后,还推荐给内容同行们试试,包括小特社区、影视飓风、先看评测等团队都开始尝试和采买飞书,整体反馈也相当不错。

紧接着,2020 年疫情爆发,大家纷纷开启了远程办公模式,飞书为了帮扶更多中小企业转型线上,下放了整个 Office 的协作功能,开启了阶段性的免费模式,这也带来了很多效率工具的个人用户。

借着这个机会,我们也开始琢磨飞书产品的外部生产力价值。于是,我们将几百人的作者社群,从微信搬到了飞书,用即时通讯模块讨论选题,用飞书文档来约稿创作,用飞书表格来进行内容排期,最后我们还开发了「少数派助手」企业应用,帮助作者把飞书文档上的成稿,一键同步到少数派,并直接发布。飞书不仅解决了内部协作需求,也变成了少数派整个内容创作流程的生产力工具。

转眼两年过去了,飞书从 Office 工具切入,不仅提供了完善的在线文档、多维表格等功能。现在已经开始提供基于人员管理的 People 服务;基于产品研发的飞书项目;基于行政财务的财税综合服务。企业协作体系更加健全了,也开始制定了新的收费策略,价格虽然已经是当年的好几倍,但我们还是选择了付费。

另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是,我们发现身边有大量的生产制造企业也开始使用飞书,包括安克、飞傲、渴创等等,少数派很多品牌客户、联名合作商,都把微信沟通群迁移到飞书上,用文档讨论项目,用表格处理货品,用飞书开会,大家的效率都得到了提升。

如今,飞书已经开始服务理想汽车、元气森林、华润等各个领域的中大型企业了,我们却还是一个几十人的小公司,没能跟上时代的大潮,倍感惭愧。但我们在飞书上有数百人的作者群,还有数千人的会员群,他们都是来自各行各业的精英,都在跟少数派一起体验着飞书的产品魅力,这也算是给未来的「先进企业」埋下火种了。

当然,工具再好,效率再高,也不要了忘了我们追求效率的最终目的,不是攀比谁更狠,谁更卷,而是要把节省出来的时间,更多的放在兴趣爱好和品质生活上,人生不能只活在科技和效率之中,还有广袤的田野和动人的音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