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聆听音乐似乎变得无比简单。无论是打开流媒体软件、轻触播放按钮,还是「嘿 Siri,在客厅播放周杰伦」,都能让我们在顷刻间进入音乐的世界。音乐不再会被一次又一次的播放抹去,我们不再需要用铅笔卷起纠缠的磁带,频繁的换碟、等待,也不再担心捉襟见肘的储存空间存不下杰伦即将发布的新歌。
从留声机的发明算起不过 140 余个年头,承载音乐的载体却随着时代车轮的滚滚向前迭代了一次又一次。让我们坐上时光机,从 1877 年的那一声「Mary had a little lamb」起,一起回顾聆听音乐方式的变迁史。
起源
1877 年,爱迪生在对电话进行改进时发现,碳粒送话器中的振膜会在声音的作用下发生震动。我们亲爱的「发明大王」想着「如果我能记录下振膜的运动,是不是也能从运动中还原出声音呢?」说干就干,爱迪生根据从电话中得到的启发和天马行空的想象,设计了第一台留声机,并在草图上画出了声音载体最初的模样——一只由锡箔纸包裹、刻有螺纹的金属圆筒。爱迪生在草稿上写上了「$18」,这是工匠制作它可以获得的报酬。
第一个接下这个活儿的工匠在即将完工时,询问爱迪生这个奇怪的圆筒能做什么。爱迪生答道「它可以记录声音,然后用机器来回放」,但工匠似乎并不相信。圆筒完工后,爱迪生将它放到预先准备好的留声机上,吟诵起了「Mary had a little lamb……」。当爱迪生调整完扬声器,扬声器近乎完美的播放出了他的吟诵。那一刻,他仿佛看到了幸运之神在向他挥手。
此后,爱迪生、贝尔等人持续不断地改进着圆筒,用蜡或赛璐璐等材质代替锡箔,圆筒的音质和寿命也被不断提升。虽然圆筒上记录声音的纹理仍会在多次播放后被磨平磨平,记录的声音也会随之消逝,但这滚动的锡筒翻开了聆听声音的新篇章——或许无需亲临现场。
1889 年起,爱迪生的公司开始发行刻制了音乐的蜡筒,起初只有一些商场和小酒馆会购买投币式的留声机,这可能也是两元解锁一首音乐的起点。后来,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购买这种圆筒录音机,在家中欣赏音乐也成为了可能。
如果你想聆听已知最早的音乐录音之一——阿瑟·萨利文的作品《失落的和弦》,不妨点击 这里。
黑胶时代
虽然爱迪生在十年后用蜡筒替换了裹着锡箔纸的金属铜,让声音不再被播放磨去,也让还原出的声音更加真实动听,但是易碎导致的不易运输、繁琐而复杂的制作流程和昂贵的成本等注定了音乐难以借着这样的形式广泛传播。而这一切,似乎随着圆形唱片的出现发生了改变。
1888 年,在圆筒留声机问世 11 年之后,德裔美籍发明家贝利纳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记录声音的媒介——唱片。唱片的出现解决了当时蜡筒面临的许多问题:片状的形式让唱片可以通过压制的方式被赋予信息,生产的速度得到了大幅的提高;扁平让唱片比圆筒更易存放,让运输成为可能。由于刻纹、唱针等技术的限制,唱片不得不使用大约每分钟 70 转的高转速来保证音频的播放,这也让当时的唱片音质不如圆筒,但简易的生产和更高的信息密度让唱片与圆筒有了竞争的力量。
随着贝利纳和他的同事约翰逊的不断努力,唱片的音质逐渐提升至与圆筒相似的水平。且圆盘直径的增大以及双面压制工艺的出现,唱片可以记录的时长增长到了单面 4 分钟左右。一张唱片可以记录 8 分钟左右的声音,这是当时只能记录两分钟的圆筒遥不可及的。在种种因素的影响下,爱迪生的圆筒逐渐被唱片替代。
1930 年,第一张商业化黑胶唱片问世。但并没有采用之前惯用的每分钟 78 转的转速,而是选择了每分钟 33⅓ 转,再加上 12 英寸的直径,它可以记录的声音远比贝利纳那时的唱片更长。这种唱片被称为密纹唱片。后续还有一些密纹唱片采用了每分钟 45 转,来提高唱片的音质。
唱片的出现让欣赏音乐的成本不再无比高昂,音乐也不再是权贵的专属,它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走进更多人的生活。唱片的成功商业化也带动了音乐的发展,更多优质的音乐被创造和传播。借助着一张张黑色圆盘,无数上个世纪的宝贵声音在今天依然能够被聆听。
《Thriller》是迈克尔·杰克逊在 1982 年发行的唱片,也是截至目前全球销量最高的唱片。这张专辑占据美国音乐排行榜冠军位置 37 周,是历史上第一张连续两年拿下年度冠军的唱片(1983年和1984年)。《Thriller》帮助迈克尔·杰克逊赢得了 8 项全美音乐奖和 8 项格莱美奖。
时至今日,黑胶仍然是音乐的重要载体。许多音乐爱好者仍会在家中常备黑胶唱机,只为聆听最原始声音。许多艺术家们也会为自己珍爱的作品发行黑胶唱片,留作纪念。周杰伦在出道二十周年时,为自己的十四张专辑推出了黑胶唱片。宇多田光的《One Last Kiss》更是为不同地区推出了不同色彩的彩胶唱片。
磁带时代
还记得小时候总是会被爷爷用巨大的立式录音机听鼓词从睡梦中唤醒;小学时会偷偷给周杰伦磁带贴上课本录音的外标签,妈妈以为我在好好学 ABC,我在听周杰伦唱「为什么要听妈妈的话,长大后你就会开始懂了这段话」。磁带播放时伴随的沙沙声似乎是回忆里永远的温暖。
1898 年,波尔森发明了第一台磁记录仪。磁记录仪不再是直接将声波的振动刻画在圆盘上,而是利用磁头将声波转化为的电信号将钢丝磁化。相较于脆弱易碎的黑胶,钢丝无疑是更好的选择。然而钢丝的价格较为高昂,且重量较大,为运输和销售增加了成本。后续人们用覆盖磁性粉末的纸带或是塑料带取代了钢丝,也就有了盘式磁带。
1963 年,荷兰飞利浦公司「重新发明」了磁带,全新推出的盒式磁带大小仅为盘式磁带的 1/4。1979 年的 7 月 1 日,索尼为世界带来了初代 Walkman —— TPS-L2,仅比盒式磁带稍大一些的小巧体积让音乐从此可以装入口袋。1980 年代,盒式磁带和随身听一起,逐渐取代了密纹唱片,成为了便携音乐的代表。
而此时,恰逢改革开放之际,磁带为 70 后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无论是张国荣、邓丽君,还是 Beyond、小虎队,一首首金曲以磁带的形式广泛流传。拿着铅笔卷磁带、抄歌词,与朋友交换磁带,也成为了一代人的记忆。
《秘密警察》是 Beyond 在 1988 年发行的第三张录音室专辑。无论是隐喻台湾海峡两岸长年分隔的骨肉分离的沧桑的《大地》,还是在许多年后因为邓紫棋翻唱再度翻红的《喜欢你》,Beyond 和《秘密警察》都在一代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时至今日,仍有一些独立音乐人制作磁带发行。比如五月初,和少数派一起带来线下活动的 HumorBeing 幽默饼就为他们的作品《落水人给答案》制作了磁带。也有一些人仍然执着的听着磁带,或许是因为对模拟音频的追寻,又或许是因为磁带可以存储更久。
CD 时代
1977 年秋季的音频博览会上,索尼发布了数字音频光盘,引发了轰动。 有一天,当时的索尼副总裁大贺收到了飞利浦高管奥滕斯的电报,希望大贺可以到飞利浦参观。 1978 年 6 月,当大贺访问位于荷兰的飞利浦总部时,奥滕斯先生向大贺展示了他们正在研发的光盘。从盒式磁带就开始紧密合作的索尼和飞利浦有着十足的默契,两家公司决定共同开发。 最终在 1981 年秋天的音频博览会上,展出了 CD 播放器的原型。
索尼和飞利浦共同为光盘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数据读取方式:光盘用激光刻制的小凹痕存储内容,播放器无需物理接触光盘,只需要将光照射到光盘上,即可读取内容。这样的技术路线让 CD 不再会因为播放被磨损,使用寿命也得到了有效的延长。 即使没有得到非常妥善地保存,也可以反复聆听更接近原始状态的声音。很快,音质远比磁带好得多的 CD 便得到了音乐爱好者们的追捧,销量也很快便超越了磁带。
在发布 CD 播放器后,索尼似乎仍然执着的希望 CD 播放器可以和 Walkman 一样,可以被随身携带。在 CD 量产两年后,索尼发布了 D-50,这台比全尺寸的 CD 播放器小得多也便宜得多的设备后续被称为 Discman,再后来则更名为 CD Walkman。在 1988 年,索尼发布了 D88,一台比十二寸的 CD 还小的不可思议(丧心病狂)的设备。
即使在流媒体盛行的今天,CD 仍然是我为音乐买单的首选项,毕竟比起两元一首或者数字专辑,我更喜欢拿着 CD,观察它的装帧设计,也不用担心哪一天它会突然变灰消失。还记得从前会把杰伦不同专辑里的歌拷贝出来,刻录到一张空白的光盘里,这样便不用频繁的换碟、切歌。
MP3 时代
2001 年,iPod 发布,聆听音乐的方式再次被改变。「1,000 songs in your pocket.」的广告语,似乎是在野心勃勃地宣告 CD 时代的终结。「大容量」的机械硬盘、火线接口和滚轮式的交互在这台设备上结合,为聆听音乐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伴随着 MP3 开始流行的,还有盗版音乐。无论是购买 CD,还是从音乐订阅服务下载音乐,在 P2P 传播的盗版音乐面前都显得「性价比过低」。被联合绞杀的 Napster、随手点击就能下载的百度音乐搜索,又或者是 BT 下载,人们总是能找出一万种方法获得想听的音乐,却不交出口袋里的金钱。
除了 iPod、索尼之类,还有一类 MP3 默默无闻,但却存量庞大。它们是来自数码城或是淘宝的平价 MP3。外形无需考究,音质不需太好,只要体积小巧,最好容量不小,若是老板能帮忙把歌下好,那便最好。正是这些五花八门、百家齐放的 MP3 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中学生的成长。上课时透过藏在袖管里的耳机偷听音乐,晚上熄灯之后躲在被窝里用只能显示三五行的屏幕看看小说。正是这些「百元好物」,让中学枯燥乏味的时光有了一抹色彩。
今天你依然可以从各大平台购买数字专辑或者单曲,下载音频文件导入 MP3 聆听,按下播放,享受不被消息通知打断的音乐时光。
流媒体时代
在 2016 年前后,国内网络音乐版权逐渐收紧,逐渐形成了腾讯、网易云瓜分天下的局面(还有拿着运营商版权的咪咕),全球范围内大型流媒体平台也就剩下 Spotify、Apple Music 等几家。订阅制已经被人们广泛接受,我们更多时候不再购买音乐本身,而是购买进入音乐海洋的通行证。我们可以在海洋中畅游,但不曾拥有海洋里的一滴水。
当打开流媒体软件、轻触播放按钮便可以享受音乐时,仍有人坚持着用 CD、磁带又或者黑胶聆听音乐。它们谁都没有被取代,它们可能永远也不会被取代。
关联阅读
参考文献
- Phonograph - Wikipedia
- Phonograph record - Wikipedia
- Thriller (album) - Wikipedia
- Wire recording - Wikipedia
- Sony Group Portal - Sony History Chapter8 "This Will Replace the LP Record"
- Sony Group Portal - Product & Technology Milestones−Personal Audio
- 秘密警察(1988年Beyond音乐专辑)_百度百科 (baidu.com)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 / B 站账号,感受精彩数字生活 🍃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 sspai 官方店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