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栏目
不少读者表示希望能够见到更多关于文化与书籍的内容,充实书单、丰富精神。机器人特地邀请了 Matrix 社区作者们来聊聊自己近期阅读的有意思的书籍。喜欢本栏目的话,欢迎充电或评论文章来表达自己的喜爱,你的每一次真心夸赞或建议,都是作者们前进的动力。
所有内容均遵循 原创、首发、非商务 原则,投稿细则可查看文末。
@包包呀嘿:《踏浪 in waves》
起初是被这本书的封面颜色吸引了:漂亮的松石绿加上富有动感的海浪线条,画面远处还看到冲浪的人🏄♀️在浪里隐隐约约,再搭配着画面上半遮半掩的银色压印文字「IN WAVES」,一瞬间会觉得浪借着海风打到我面前,非常有度假海岛的氛围。
沉甸甸的书也很厚实,这让我很好奇这本书里到底装着什么内容。
翻开书之后发现这是一本绘本,作者非常有意识地限制了整本书的用色,以松石绿和海贝桃色作为主要色调,其他颜色都是这两个颜色的同色系延展,起到映衬和对比的作来制造画面层次,这种颜色的搭配好治愈,可以更安心地沉浸在一个色调的气氛里。
翻了几页之后,发现这本书是在讲故事,这更让我想继续读下去了。
开始,作者在讲一个关于冲浪运动的历史故事,我甚至以为这是一本冲浪爱好者用绘本的方式向大家讲述冲浪历史,逻辑上完全说得通,书名和用色都非常海浪。不过这个念头我一闪而过,因为讲述冲浪历史故事的画面,并不是封面那个动人的松石绿色。翻完第一节的故事之后,另外一个故事线出现了,包括伴随着作者给定的另一个不同于遥远历史的现代时间——2015 年夏天,这是属于作者和他故事女主人公克里斯汀的故事。
原来两种主色调是两条故事线,一个是冲浪运动的过去,一个是作者的过去,当然这个故事里也包括冲浪。从冲浪出发,既有历史上冲浪运动的起源,先驱冲浪者们的精神,也有他和恋人之间对冲浪、对生命的追寻和探索。颜色的不同,既是表示内容的区分,也传递了不同的情感表达。
这两条线也慢慢在我的脑子里形成印记,随着故事的推进,越来越清晰。他没有从一开始就把故事的背景交代清晰,这一点倒是不像海浪直冲过来的样子,而是等浪的过程,看着用色克制、情绪也克制的画面,等着作者缓缓地讲述,似乎每一页都会自然而然流露出一些征兆,是浪要来了的征兆、汹涌的情绪也跟着来了的征兆。作者故事的主人公克里斯汀也拥有和冲浪先驱们一样的对冲浪的热爱,成功的喜悦和注定的孤独。之后我也在书里等到了属于我的浪🌊,我被它饱含的情绪包围,裹挟着前进,直到海面又恢复了平静,故事也在遗憾里延续着爱的结局。
书看完了,浪走了,反而我的心绪久久不能平息,深深陷在松石绿的浪花带来的情绪里,深邃又浪漫,感动又悲伤。
@潘誉晗:《隐谷路》
只可惜这一条路,并没有隐藏住真相
吸引我读这本书的的理由,并不是什么「上市及登上《纽约时报》畅销榜非虚构 NO.1」「看美国前总统奥巴马 2020 年度特别选书」「奥普拉感动推荐」这样看上去就特别了不起的宣传标语,而仅仅就是一句话:「这个有 12 个孩子的美国家庭,6 个孩子先后患上精神分裂症,另外 6 个则在恐惧中等待……」
12 个孩子 6 个精神分裂症,这样几率的家庭,到底是什么样的天选之子,我实在是很好奇。只可惜当我抱着猎奇的心态去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书中所讲述的这一份真相,是那样令人惋惜。
本书的主人公一家是来自美国斯普林斯市隐谷路上的一个看似完美的中产家庭:父亲多恩是空军学院的军官,母亲咪咪来自得克萨斯州的一个上流家庭。自由恋爱结婚之后,他们一共生下了 12 名孩子(前面 10 个是男孩子,最后两个是女儿)。可也正是这个看似圆满的大家族背后,还有一股看不见的力量在向他们逼近。十年内,12 名孩子中的 6 名孩子前后罹患精神分裂症。我想一个家庭只要有一个病例就已经是难以接受的情况,而多恩和咪咪所面临到的问题更是严峻。
阅读整本书的时候用四个字来概括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不可思议」,很难想象世界上竟然有这样发病率的家庭存在,也很难想象因为兄长们的关系,多恩一家最小的这两名女孩子身上所经历的痛苦是多么让人心疼:被这种未知的高病发率的恐惧所笼罩,她们的整个童年,也被患病的哥哥欺负甚至性侵。而这,明明是可以被避免的。因为那个伤害她们的哥哥,她们向母亲提出了自己的害怕,但是这样的声音,咪咪并没有选择去接受。
这也就到了整本书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点上,为什么在这个家庭,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会这么高呢?从书中前半部分可以看得出,这个家庭很大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母亲咪咪身上。虽然她来自一个上流家庭,可因为童年父亲一角在自己生命中的缺失,她急需用不断地生孩子来形成一个自己心目中完美和谐的大家庭。也正是有着这样一份执念在,最后在她,成为了一名控制欲非常强的母亲。她追求完美,安排好了孩子的一切,甚至严格要求。我想这样的长期的高压教育其实并不会提高概率去教育出多么优秀的孩子,反而让孩子们的身心受到了严重侵害。这并不是本书作者的危言耸听,而是在研究精神分裂症这一疾病的历史上,确实有一个专业术语叫做「精神分裂症妈妈」。
于是也是因为在看这本书的时候这样佩服这个家庭的最后这两个姑娘,她们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去逆天改命。甚至用改名这样的方式来改变自己已经被催毁的生活。最后,她们真的成功走出了家庭的阴霾,有了更美好的人生,也成立了属于她们自己的家庭。哪怕最后因为父母去世之后,患病的兄长多少需要她们的照顾,但这个时候的她们,已经足够坚强,也有了那个能力去应付了。
除了对于多恩一家人的记录之外,本书作者还提到了有关精神分裂症这一疾病的研究历史,所以最后一部分就专门提到了那些医学专家们以这一个特殊家庭为样本所作出的不断努力,进而提到了原来精神分裂症的根本性原因,可能还是需要回归到基因身上。
总而言之,这本书无论是从这个有着古希腊悲剧级别苦难家庭的生活记叙上,还是从精神分裂症这一疾病研究和探讨的科普上,都做了很详尽的介绍,加上所有的内容都取材真实,所以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找出来看看。
@潘誉晗:《爱,死亡和机器人》
死亡比爱更动人,机器人比人更永恒
《爱,死亡和机器人》第三季回春的热度还留有温度占据榜单,而这边译林出版社趁热打铁把三季的实体书给做了出来,第一季单独一本,二、三两季合为一本。两本读完的感受就是特别好,尤其是是第三季上个月刚看完,所以在阅读的时候脑海里的画面感就更为强烈了。
书籍装帧
拿到书的时候就觉得很亲切,因为是 Netflix 官方授权的关系,所以书本封面上的中文标题还有英文 logo 都延续了剧集的风格,所以作为剧粉,看到这个设计就觉得非常亲切。整体的色系是灰色的冷色调,配合亮色的橘色和黄色,去掉外包的封面之后的书籍是硬壳制的,根据图案的颜色做了纯色设计,很是简洁大方,又仿佛在冷静之中透露出一丝聪慧。5 月 20 日推出这一个系列的时候,译林出版社有进行了为期 22 天的特装征订,第一本赛博星闪版,第二本深渊幽灵版,这两本我也全部都购买了,只不过还没有发货所以这里就不能和小伙伴们分享实际到手的特装书籍了。
书籍内容
两本《爱,死亡和机器人》的内容就是剧集原著的呈现,除了第一季剧集中的《天鹰座裂缝之外》和《齐马蓝》,所有故事的文字版都被很好地还原在了这两本书中。
阅读感受
两本书阅读的整体感受就真的是太爽了。倒也并不是说故事真的写得有多棒,毕竟对于已经看过剧集,并且其中自己特别喜欢的那几个故事已经 N 刷的我而言,读这两本书就是一个大大彻底剧透过的世界,但是阅读起来还是会觉得特别愉悦的最大原因就是我这一头看着眼前的文字,那边的脑海同步回放着记忆中的深刻画面。尤其是涉及到有着或瑰丽或奇幻或震撼人心画面场景的《鱼出现的夜晚》《机器的脉搏》还有《希巴罗》等,文字和画面感的结合就很棒,更别说那些曾经记忆深刻的台词还有画面,都因为这一次的阅读,记忆复苏。
除了这样的阅读过程让人觉得欢喜,文字补充的那些内容也让我对那些自以为是掌握得很充分的故事做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比如在第一本书中的《狩猎愉快》,这一则又古典又充斥着蒸汽机械时代的故事,无论是剧集动画的改编还是原著的文字本身都非常有魅力。读这个故事的时候真的有拿出做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那一种认真劲,所以狐狸母女前后动作有呼应到同一个动词的时候就觉得分外动容。
还有《援手》这个故事,在看剧集的时候其实也非常喜欢这一集内容的发展,尤其喜欢标题式的一语双关。读了这一则故事之后则更是对主人公斯蒂芬斯感到钦佩,因为在原著中,对于她心理描写的补充是读了之后更加佩服她这样的选择的。
还有像第二季中的《沙漠中的雪诺》,在看的时候其实觉得只是不差的故事,读了原著之后发现原著的故事更为精彩。不过当然,也有像第三季的《坏旅程》《迷你僵尸之夜》和《梅森的老鼠》这样,我觉得是改编比原著更棒的存在。
@ElijahLee:《柏青哥》
今年 3 月 Apple TV+ 推出了由尹汝贞、李敏镐、金敏荷主演的电视剧《Pachinko》,豆瓣名为《弹子球游戏》。凭借多线条交叉叙述、青灰调色的高级感、尤其是沉重历史叙事下的人情冷暖,这部剧几次都让我潸然泪下🥲。
不过电视剧第一季仅八集,实在不够看,我便迫不及待地找了原著开始阅读: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柏青哥》,作者是韩裔美籍作家李敏金。
这部小说以战争期间在日朝鲜人的苦难经历为背景,讲述白氏、金氏、高氏等几个家庭共四代人物的命运纠缠。从宏观主题上来说,这是一个民族性的沉重话题,日本是战争发起国同时也是强国,而朝鲜是被侵略国而且是弱国,主人公从朝鲜逃亡日本,依靠重组家庭在夹缝中艰难度日,隐藏故事背后的是民族觉醒与认同的深刻内涵。
从文学性来说,《柏青哥》的语言过于朴实,平铺直叙,尽管可以用洗尽铅华来描述,但勾引读者的情绪常常点到即止,远不如电视剧渲染得动人心魄。可能这是作者用英文直接书写的原因,经历三种语言的转换让文学性大打折扣。国内同类型的作品有《小姨多鹤》,比之更胜一筹,《秋园》则较之以下。今年读过另一本韩国小说《鹿川有许多粪》,也让我有类似的感觉。
作者试图在三十万字的篇幅里,容纳国家、民族、战争、宗教、政治、家庭、女性等的努力也显得徒劳,抛出这些宏观问题,试图以故事的走向与人物的命运来简单地回答,并不能让人信服,在如今和平为主题的世界中,更不易引人深思又缺少感同身受。相比而言,电视剧以视觉听觉的艺术性处理,更能增强这方面的不足,尤其是对原著人物的改动,既无伤大雅地忠实于原著,又能把民族冲突的拷问以猛烈回应,这里不得不佩服韩国编剧的功力。
在电视剧的末尾,镜头采访了如今上了年纪的在日朝鲜人,他们在镜头前面讲述那段真实的历史。这与作者的努力有着异曲同工的意味,作者为美籍韩裔,为了写出真实血肉的故事旅居日本,才能刻画出命运不同、命途多舛的人物与故事。从这一层面上来说,这本书已经超越了文学的范畴,它成了供我们讨论历史遗留问题的媒介,是反思与自省的桥梁。
家族的最后一代,已经是在日本土生土长的朝鲜人,但他们对民族认同的感觉已经消退。他们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孕育成长的一代,国家、团体对他们而言是一个「想象中的政治共同体」,他们没有世代意义上的故乡,从小长大的「他乡」才是故乡,难离难弃。这样说来,背井离乡漂泊打拼的你我,谁又不是如此呢?
@bakamio:《今日店休》
一本关于书籍、书店与爱的小书。
说它是「小书」,因为它很薄,开本也比较小,大半的插图与故事穿插在一起,每一个故事也是小小的,娓娓道来,读起来非常轻松。只是我很舍不得阅读它时那种平静安和的感受,还是花了许多天才读完。
作者坂本健一老先生在大阪黒崎町经营一家叫做「青空書房」的古书店,主要经营文学、思想、历史书籍。成书时(日文版发行于 2013 年)他已 90 岁,店铺也有 67 年的历史了。本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小古书店,因为店主上了年纪后身体不如以往,便把每周四和周日作为定休日,又不想让客人们扑空,就在店外贴出各种「今日店休」的手绘海报,风趣幽默,简单而富有哲理,饱含对书籍、对人生的眷恋和感慨,令许多人慕名而来。
店主开店颇有一种「做慈善」的意思。他是爱书之人,但年轻时正值日本战后,生活贫苦,不得不卖书换饭钱。按他的话说,「心疼得就像血被抽走一样」。他想让年轻人多读书,就高价收低价卖,生意上的营收可想而知,但他的信念就是让更多人体会读书之乐,让书籍与人相逢,为此要「做别人双倍的工作,卖别人一半的价钱」。在妻子和美的支持下,家计、生活也算是安排妥帖(不过我看了故事,觉得他们的生活还是比较辛苦的,古书生意本就难,又是这么实诚的店家)。
他卖书不像是「卖」书,而是像做「心理咨询」,很注重与客人的交流,会推荐符合客人喜好和生活方式的书籍,想让更多人爱上「读书」这件事:
读书,能使有限的人生,得到三倍的乐趣。
不论是谁,都看不见自己的后脑勺;能让你看见后脑勺的,是读书这件事。
我想爱书之人一定能从他的话语中感受到共鸣。
经营书店也让他结识了形形色色的人,其中不乏著名作家如筒井康隆、田边圣子、山本一力等。山本一力先生评价他的书店是「照亮爱书之人航路的灯塔」(青空書房は、本好き全員の海路を照らす灯台だと確信する)。因为待人真诚,晚年尤其是妻子过世后,一个人开店并不容易,也有许多人帮助、扶持,一步步走下去。
书的后半部分讲述了他与妻子的故事。他说,父子、祖孙这样的纵向关系跟夫妻那样的横向关系是截然不同的:纵向的关系自己无法选择,生来就已注定;夫妻的横向关系却是和自己所选择的人在一起,要是不牢牢维系,夫妻之间就会疏离。书中也收录了许多他写给妻子的情书、寄给病榻上的妻子的明信片,也像定休日海报那样画着插图,满怀爱意和温情。
以下是我很喜欢的一段话:
我生来贫困,为了想做的事情总是忍了又忍,就这样一路咬牙坚持下来,最后居然把这些事都做成了。如今的生活就好像人生的留白,并非空空荡荡,而是一个充满空气的空间。我置身其中,想尽情玩耍直到死去。这段留白若能用关怀和善意填满的话,那就最好了。
看这本书会让我想到和长辈聊天的感觉,沉淀又安稳,时间过得很悠长。
有一些小遗憾的是,海报和信件上面的文字翻译有些不准确、没翻,或是加入了自由发挥的成分,有机会可以读一下日文版。
如果你也想分享你的读书笔记🔉:
- 获取 Matrix 社区写作权限并签署 Matrix 共创计划 ;
- 新发布一篇文章,在标题中标注「试播集」前缀;
- 以你的文字风格,认真介绍你读完的某一本书;
- 在网站个人信息中补充支付宝账号。
成功入选本栏目可以得到不低于 108 元1的「不释卷奖励金」🧧。如果你有兴趣参与,就赶紧来稿吧!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 、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 ,了解更多的新玩意 🆒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 sspai 官方店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