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 12 分钟

封面为 阿基·考里斯马基 电影《没有过去的男人》(2002)

上网约车,报四个数字就可以不用再说话。那个代表我身份的手机号码末四位,就是我的名字。去除身上的名号和身份、籍贯、岁数、性别、职业、经历等表格上会填到的空,作为人,我是谁?

01 动物主义

“我是谁”是一个常见问题的通俗表达——“自我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是什么?”永远在变动中的自我却好像有唯一不变的身份,近代哲学将这种困惑称为人格同一性问题。即不同时刻的自我永远都和他人区分开来,并且始终保持一致。这是有什么依据吗?

自我可能是我的四肢、躯干和头脑。总之,我是我的肉体。第一种普遍看法被称作动物主义。

无论贫穷富有,躯体都与我相伴一生,经历一切。我为它卖命挣钱交医保,费尽周章做核酸,隔三差五还得忍受饥饿、酸痛和疲劳,以及衰老生病后力不从心的幽默感。根据动物主义,一个躯体就是一个人。哲学家埃里克·奥尔森提出植物人案例来支持动物主义。

植物状态的大脑皮层神经元坏死了,不可能具有思维和意识。但是皮层以下的部分有时能继续运作,它们控制着呼吸、循环、消化和新陈代谢。植物人有时会表现出清醒的样子,对光和声有反应,但不能有目的的反应。能移动自己的目光,但不能有目的地跟随自己的目标。植物人没有脑死亡,大脑中维持植物性功能的部分还是完好的。病人绝对活着,在生物学的意义上,他和牡蛎和橡树一样是活着的。

我对植物人案例提的问题是,皮层损坏因而只能维持生命体征的个体还是他本人吗?还是说跟他死后立的雕塑没什么区别?

Eric T Olson,The Human Animal(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7-8,9.

根据动物主义,你之所以成为你,是因为你的身体。心灵没了但个体依然存在的情况是可以想象的。身体没了什么都没了。可以失去的属性就不是本质属性。躯体差异就成为区分人的属性。奥尔森当然也没把动物称作人,他认为人得有理性和自我意识。他也没把植物人称为人,但认为他们仍然继续存在着。

但是这种分类有什么意思呢?我们不知道植物人有什么感受,只知道植物人没有机会解释“我是谁”,而我们本身探讨的就是自我的话题。这就十分可疑了。

我有次听到艺术品鉴定不对名家本人开放,只对艺术家的研究者也就是专家开放,大为震惊。艺术家对自己的作品真伪没有发言权,只有相关专家才能说了算?人家的解释是,一来,刚入行业尚未形成自己风格但技法娴熟的年轻艺术家,很可能为了生存和收入,大量练习和仿制伪作卖去市场,这些如假包换的仿真品即使资深艺术家都难以复刻;二来,名人可能会因为巨大的利益诱惑做出违反事实的证词,必须要有利益无涉且有专业鉴定能力的第三方出具鉴定报告。

只有有自我,才能谈论自我是什么,才能谈论利益属于谁。血肉身躯不能完全代表自己。如果有生命活动的躯体可以算是对人之自我的严格定义,谁会愿意冒着变成植物人的风险,去做一台花光积蓄的手术,来治愈自己的绝症呢(如果可能的话)?

02 灵魂理论

相信轮回转世的人相信,他们的灵魂能够进入一个新的肉体,相信天堂的人则相信他们的灵魂会进入一个新的灵体。两者都相信,这个过程中使他们保持不变的是他们的灵魂。

传统认为,灵魂是思考的主体,是变动不居的想法背后唯一坚实不变的东西。你真正的自我就是你的灵魂。灵魂理论承诺了灵魂实体存在。只要你的灵魂存在,你就存在着。这样,灵魂理论就为人格的同一性创造了基础。

尽管灵魂理论有大量的支持者,但它比动物主义面临更多的问题。因为身体的样子和概念是十分清晰的,但没人说得清楚灵魂是什么。

在分析哲学看来,拿一个概念不清晰的实体,去解释另一个概念不清晰的实体,是各种矛盾、误会、混乱的来源。我们付钱占卜后被告知的那些有关灵魂转世的故事实在是太可疑了。我们的前世通常是一些有趣、身份显赫、多姿多彩的人物,有时候甚至都没有改过模板。或许前世们享有了更多的社会资源,以至于他们的故事更容易被传播和保存。我们没有那些前世们的记忆,与他们没有心理连结,无法想象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个灵魂仅依靠自我会对所遇到的事情做出什么样的判断。自我要能持续存在,似乎必须靠心里持续性,而非某种奇怪的非物质实体。没人愿意变富的代价是失去自我,哪怕成为近代最富有国家的统帅。一个失忆的我,怎么能确认被财富围绕着的我,是不是原来那个我?

有没有一种可能:有谁的意识,就能成为谁。举起雷神之锤就能成为雷神,意识在灵魂之间流淌。作为同一个人并不需要拥有相同的灵魂。康德用撞球之间的能量运输来类比同样的观点。

像直线运动的弹性球一样,正面把动能全部传递给第二个,第二个传给第三个。我们假设一些实体,第一个把全部状态连同意识传递给第二个,第二个传递给第三个。以此类推,每一个都把自己从上一个实体那儿得到的状态和意识传递给下一个。于是最后一个实体将能意识到前面所有实体的状态,并认为这些都是他自己的状态。因为这些状态在传递给它的时候全部附带着对他们的意识。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康德认为,如果你的意识占据了一系列不同的灵魂,你仍然会认为自己与这个系列中最开始的那个灵魂是同一的。因为这样你拥有他的所有记忆。因此,拥有相同的灵魂不是人格同一的必要条件。

定义我们的同一性特征似乎不会具有超自然的起源,它们完全能够通过我们的基因组成或养育方式得到解释。因为我们不用设定灵魂实体的存在就可以解释人类个性,所以我们就不要灵魂来为人格同一性奠基。

03 记忆理论

许多人相信,自我感觉依赖于私人记忆。公共的事实记忆每个人都有,像“2+2=4”或“民法典颁布于2020年5月28日”。但私人记忆,比如初恋的心境、一段反复出现的梦、常去面馆的味道、深夜干活的奋斗史、力排众议的决定性时刻,都只有自己明白。经验记忆对于每个人都是唯一的,它们构成了人格同一性的基础。

记忆理论不需要为人格同一性虚设一个理论实体,仅依靠人人能经历的经验和回忆,就能解释我们对自我的感受。记忆理论认为,同一个人,就是共享同一项经验记忆的人。由此,变化的自我就能用多样的经验来解释。

人格同一性的理论是由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提出来的。他最初发展这项理论是为他对惩罚的看法提供支持。因为他主张不应该为自己不记得的事情承担责任。

但记忆常常会出错。不能回忆起任何善举和恶行,可能来自自我以外的因素。醉酒、药物、皮层病变都能导致记忆功能失效。复员的战士可能因为非自愿的脑部受创变得性格暴躁,醉酒的人却可能因为内在的看法,在喝多后沾花惹草。

许多上了年纪的人大脑会开始萎缩,部分记忆开始失去。年轻时的兴奋和挣扎,老了通通不记得。战功显赫的年迈将军,不记得自己少年时代因为偷吃了领居家的果实而被鞭打的经历。他们就不是同一个人了吗?我们怎么回忆,回忆起什么,和为什么回忆,形成了我们最为个人化的 人格地图。每个人的记忆不可能从始而终,因为记忆就是大脑发育健康时的一部分功能。几乎所有人都没有出生两三年内的印象,我们对幼儿时期的记忆全部来自于长辈的记录。健忘的人对过去的印象也多数依靠记录。那么5-25岁的人是记忆力还没呈现衰退趋势的岁数,只有青少年能拿身份证和驾驶证来获得身份认同和自由迁徙的权利,似乎是不道义也不自然的。

而且,不管是自己记得的事情,还是他人帮助记得的事情,记忆是可以被伪造的。我们有时能回忆起没有发生过的事情。记忆被假定成联系个体关系和时间的东西。而“同一个人”也是这样的东西。两个概念被互相解释,就有循环论证的嫌疑。

04 心理连续理论

如果两个人在心理上是连续的,他们就是同一个人。这个理论认为,是心理因素各方面的共同作用,才使得我们成为自己。心理连续概念不仅不需要别的模糊概念来解释它,而且最符合“人格”一词的用法。亡故的人可以从躯体的损坏中得以幸存,只要还存在与他心理上连续的人,他就还活着。

自我就超越了个体寿命,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形成人格。这个理论暗指个体的信仰和价值观为确定“我是我”指明了方向。“我们是同一类人”,“我找到了另一个自己”,“我梦想成为他”,都是这种用法。在电影《复仇者联盟·奥创纪元》里,产生出自我观念的超级人工智能“奥创”,将自己的意识像复制数据一样传到每一个“自己”中。所有的奥创都是同一个人。如果心理连续理论是对人格同一的正确描述,遇到谁声称自己是别人并进而犯罪,我们是不是就被冒名顶替了?任何在心理、性格因素上继承了某人的人,都能声称自己是某人。如果是的话,某人就可以同时存在于两个或更多的地方了。2022年,世上有近70亿人,233个国家和地区(民族共同体观念),却只有16个人(流行的性格模型)和他们的衍生品在生产制造、商业买卖、能源开发、理论探索、传播交流、核酸检测、发布新闻,这是荒谬的。

心理连续性是一个一对多的关系,量的同一却是一对一的关系。因此,心理连续关系太薄弱以至于无法构成人格同一性对“量的同一”的要求。

05 复本难题

有个叫帕菲特的哲学家可能是受到《星际迷航》剧情的启发,将剧中能够把人分解成原子再传送到火星组装起来的机器,多加了一个功能。他让本地机器留下一份复本,包括心灵。这样等于为同一个心灵造了一个复本。心灵传送就是超级版的传真机和3D打印机。帕菲特的意思是说,复本和原件保持着同样的欲望和目的,但心理连续的两个个体不是同一个人。

复本难题表明人格同一性不仅仅包括心理连续性,还要严格限制在一个事物和它自身之间。这种量的同一性表明其他事物(躯体、灵魂、记忆、大脑)不应对这个事物(自我)的同一性造成影响。

06 自我是一个过程
 

人格同一性不在于心理或物理上的连续性,因为同一性只能是一个事物与它自身的关系。心理和物理上的连续性是可以在许多不同事物之间都有效的关系。两个心思、性情可以存在于同一个躯体中,两个躯体也可以共享同一个意识。为了回避复本难题,也为了确认每次做梦醒后的自己还是不是原来的自己,人格同一的理论要么排除任何形式包括心理和物理上的分裂,要么在诸多分支线上找到能确定同一个人的继承原则。比如《盗梦空间》中的陀螺,一个只有自己知道运行规则的标尺。

为什么人的同一性条件如此难以发现呢?最好的解释是,人并不是东西,人是一个过程。琐碎的自我不必要设想一个完整的像自己一样的敌人。

参考材料

1.人格同一性 // 做哲学,小西奥多·希克,刘易斯·沃恩,柴伟佳 龚皓 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后浪,2018.

2.斯坦福哲学百科-“人格同一性”(personal identity)

扩展阅读

1.(54)琢磨不定的我、(2)瞬间移动装置、(38)我是大脑、(65)灵魂寄居、(88)完全失忆 // 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100个让人想破头的哲学问题,朱利安·巴吉尼,张容南 杨志华 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

2.蝙蝠侠与同一性、人格同一性、反驳人格同一性 // 10分钟速成课:哲学-Square Space,PBS digital studios.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fx411b7Hp?p=19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fx411b7Hp?p=20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fx411b7Hp?p=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