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能回想起,上一次偶遇一本好书,是在多久之前吗?

虽然当下行动受限,但没有什么能拘束思想的自由。无法漫游银河系,不妨漫游图书馆。

让我带你重拾散漫与随意的阅读生活,兴起而读,兴尽而归。

前言

「长文预警,可选择性跳过。」

我们正在逐渐丧失「挑选」的能力。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面对海量的信息,我们常常不知所措:打开手机,铺天盖地的信息奔涌而来,大字号标题、生动而富有冲击力的图片、令人怒发冲冠或想入非非的报道内容……煽情新闻从小型报(tabloid)转移到了赛博空间,藉由电子媒介撒播、弥散,而我们可怜的大脑还停留在「邓巴数」1时代,对于瞬息万变的信息世界无所适从。每一条信息看起来都那么重要,每时每刻都有新的信息,以有限的注意力,对付无限的信息,令我们陷入了难以取舍的处境。

然而与此同时,内卷的时代,又催生了对效率的追求,阅读逐渐被纳入功利的体系,人与书籍的关系也逐渐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精神享受,变成了「写 800 字读后感明天交」的思想检讨。

阅读被赋予了额外的要求,即「读完必有感悟,而且是可以用文字表达的感悟」。属于心灵的隐秘而玄妙的感受,被外力强行要求「落实到纸面上」物化为书面文字,颇有些禅宗从「不立文字」到「不离文字」的变革——但请注意,并非每次阅读都能了悟禅机、有偈语可作,更何况是八百字的长篇大论。

漫游偶遇的好书之一,推荐文字禅和宋诗感兴趣的朋友去看,不是广告

单纯阅读的快乐被视为低效、浪费,你可以为了获取知识而看书,你可以为了思考而看书,但你不能不带目的、散漫而随机地去看书。于是,书单推荐成为热门话题,「干货十足」的工具书经久畅销,图书馆的书架鲜有人问津,书桌上的考研考公资料却堆积如山……

我们如同一个精明的商人,将阅读当成一桩小本生意,小心翼翼沿着前人探索的「最优路线」,按照安排,将分配好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回报率最高的书籍当中,毕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你瞧,古人这不是把功利都明明白白写在诗里了吗?

我们要承认,生活很残酷,不会给我们多少容错的空间。我们习惯了被安排,主动放弃挑选的权力,按照前人总结的「最优路线」按部就班、精打细算,计算着脚步,稳稳踏在社会时钟的指针上。

但生活也同样很珍贵。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死亡如同休止符,而我们看不见属于自己的那张乐谱。是按照自己的心意演奏,还是加入社会的和谐共鸣?这应当由你自己来决定——事实上,这也是一次挑选。

如果你选择前者,那么请继续往下阅读,我将向你展示如何在图书馆漫游,如何放下对结果的期望、对目的的追求,带你重拾随意散漫的阅读心态。

如果选择后者,那么你可以退出浏览、关闭网页了,阅读剩下的内容只会浪费你宝贵的时间,而我无意做你成功路上的绊脚石。衷心希望你将时间全心投入到产出效率更高的地方,达到自己的目标。

图书馆漫游指南

一、准备阶段:有备而无患

(一)时间准备:充足的「漫游时间」

在开始漫游之前,我们首先需要确保自己拥有充足的「漫游时间」。

根据我的个人经验,「漫游时间」应当具备以下三个基本要素:

  1. 完全属于你自己,确保不会被他人打扰:漫游这事,最好独行。如果和朋友结伴而行,很可能漫游到一半、刚看入迷,就被朋友拉去吃饭,影响漫游体验,很难体会到书海漫游、浑然忘我的快感。
  2. 心无旁骛,确保不会被外物打扰:选择学习、工作任务不多的时候,来图书馆漫游。亲身体验,期末强行漫游,往往会变成「在图书馆坐麻了,走两步活动活动」,难以享受驻足书架、静静阅读的快感。即使看到一本不错的书,也只能遗憾地匆匆看个开头,下学期再来,又会失去那种初见的怦然心动。「相见不如不见」,不如等待下次漫游再来寻宝。
  3. 时长充足,不少于 2 小时:时间不宜过短,否则容易走马观花,即便在浩瀚书海中很快偶遇心仪的书籍,可刚读了个开头就时辰已到,只能戛然而止,多么扫兴!

其余要素,因人而异,留待读者自寻。留出令人满意的「漫游时间」,才可能有兴尽而归的「漫游时光」。

(二)空间准备:漫游不等于迷路

诚然,有些图书馆以建筑艺术而闻名,但漫游毕竟不等于迷路、瞎逛,阅读为主,欣赏建筑艺术为辅。

为了能在书架间从容漫步,避免出现在楼道中迷糊暴走(虽然后者不失为一种健身方式)的情况,我们应提前了解图书馆的建筑结构,特别是各层的图书分类。

最直观快速的方法,是看图书馆内部的地图导航。地图导航通常位于图书馆入口大厅,每层的电梯间也会有该层的缩略版地图,标注各层的图书类型,如社科、哲学、经济、语言等。

此外,还有一些隐藏空间可以解锁。如果你时间空闲、乐于奉献,又想了解图书馆的特殊地点,可以申请做图书馆志愿者——不仅能在整理、摆放书籍的过程中接触图书馆上新的书籍,还可以解锁地下书库、期刊分拣室等特殊地点。

 

图片来源:国家图书馆官网

二、漫游及其原则

漫游:走、停、看

不是我想偷懒少写,但这着实是最简单的一步。

一言以蔽之,就是闲溜达。走、停、看,就这么简单。

在哪层溜达都不拘束,看当天的兴趣:腿脚累、懒得走,就在本层溜达;兴致来了,经济、语言、文学等任君采撷,哪个领域来了兴趣,就去对应的楼层转转,爬楼也不是一件苦差事。

在书架间漫步,看到感兴趣的书,停下翻两页。如果觉得这书不错,找个座位坐下,享受阅读时光;反之,不感兴趣的话,也不必强求自己有始有终,放回原处,继续找下一本。

两个原则:不怕拿,不要借

(a)不要怕拿书,大胆尝试。

书店和图书馆最大的不同,在于所有制。

在书店看书看的太久,可能会被店员训斥,但如果贸然买下,又怕是「兰因絮果」的烂书——开头美好,结尾潦倒,成为家里断舍离的负担。

但图书馆则不然。公立图书馆的所有东西,都是公有资产,任君翻阅,想看多久看多久,大可以消磨一天的时光。

所有书籍你可以借阅,但无法拥有。这意味着,不用担心书籍会成为自己的负担:开头好看后面烂尾,大可以看个开头;看到无聊的地方不想看了,把书放回书架就好。这种理念,颇有些极简主义「不持有的生活」的意味。

觉得书的装帧好看,翻翻。觉得书名有趣,看看。没准哪本书就是你今天的「真命天书」。

不要瞻前顾后,不要被规矩拘束,放下自己的心理负担,大胆尝试。

(b)尽量不要借书。

漫游过程中遇到的好书,倘若读不完,可以拍照记录书籍的编号和所在位置,下次有空再来读完,但是要尽量避免借阅、外带回家。

这么做的理由有三:

  1. 人性本惰。场景往往会给人以心理暗示,从而改变其行为。离开图书馆后,有些人可能更倾向于干其他的事情,比如做家务、打游戏,久而久之,忘记自己借了一本书,直到快归还时才想起来,但那时大概已经忘记读到哪里、失去那种阅读兴趣了。人生何其短暂,请珍惜每一次怦然心动。
  2. 道义使然。公立图书馆具有知识共享的性质,借阅制度使书籍在短时间内被私人占有,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别人发现和阅读这本书的权利。如第一点所言,与其让好书被自己带回住处吃灰,不如给它在图书馆被人发现闪光之处的机会。
  3. 功利私心。「书不来就我,我来就书。」读到一半的书往往最具吸引力,借此机会,我们可以敦促自己多去图书馆漫游读书,还能在去图书馆的路上和漫游爬楼过程中锻炼身体,形成正向反馈。

当然,人生没有什么事情是必须的。就如这篇文章一样,上述方法原则,取舍由人,具体执行还需读者量体裁衣,适合自己的是最好的。

三、总结:三年漫游,得失在己

我漫游的契机,是摸鱼,或者说,是对规训的反叛。

当时我大一,刚进校图书馆,心情仿佛清真教徒去麦加朝圣。可转了几圈下来,却颇为失望:

乍一看,晚间座无虚席,学风颇浓。然而细观桌上书籍,要么是考研笔记,要么是考公资料,满桌尽是「经世致用」的学问——除了科目改变,其余和高中生的书桌并无区别。书籍和书架一起成了摆设,中外圣贤空寂寞,唯有灰尘留其影。

「大学不应该是这样的。」我对自己说。

边沁与福柯的知名论断:全景监狱,类似1984里的电幕

于是,怀着这样的想法,我从图书馆坐着的人群中,主动将自己区别开来,站在书架旁,开始了我的漫游之旅,一漫游便是三年。

后来,漫游这件事,从对外界的反叛,变成了我放松的方式。

中途也曾试图把漫游体系化,但这样反而背离了初心:把市民生活的闲逛,变成了便衣警察般的搜寻,这样目的性太强,再好玩的事情,也变得不好玩起来。

举个例子,就像学钢琴,刚开始随便弹弹,可能觉得很好玩,但天天上班打卡一样练够几个小时,好玩的事情也变得无趣。

这个时代,我们力争卓越、可拿来内卷的事情太多了。兴趣拿来考级,万物都能和成绩挂钩。

我希望,图书馆漫游不要成为其中之一。

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