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或许拥有类似的经历:雄心壮志地制定着各种假期弯道超车计划、月度阅读计划乃至年度精进计划,准备大干一场。然后在假期中有意或无意地将计划束之高阁,发出了「之后再说」、「下次一定」的咕咕声。

毕竟大家平日的学习或工作都那么累,先好好休息,至于计划?那就等我们状态好了再做嘛,状态好说不定就短时间内一鼓作气地完成目标。我们经常期待会有一个时间节点,在这个节点里我们处于最佳状态来解决我们日常问题。

「心流」触发方案

那么有没有这种时间节点呢?有的,相信不少朋友或多或少都在特定领域感受过「心流」,在「心流」的特殊状态下我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情绪昂扬饱满,进度势如破竹。而等我们回过神来,目标主体已完成大半,这种感觉实在太美妙了。但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心流」是一个可遇而不可求的状态,难道我们只能干等?未必,《The Art of Impossible》一书详细讲述「心流」的原理和触发方式。

那么如何让自己主动进入「心流」状态来解决我们各种拖延任务呢?
我们一起来看方案,心流时刻 = 明确动机 + 调查背景 + 落实闭环 + 时间区块

明确动机

动机分为外在驱动(工资、奖金)和内在驱动(兴趣、爱好),动机直接影响我们愿意为这件事情付出多少以及设定明确的边界。各类企业和商家的拿手好戏就是制造或扩大各种客户需求,无论是营造各种XX焦虑或营销话术。他们都在不断告诉我们「应该做这个」。如果我们放任他人随意增加自己的待办事项,大量低收益乃至于负收益的事项就会侵蚀着我们本就有限的时间精力。

因此咱们第一步就是把过去想做但没做的计划翻出来,看着上面的待办事项,问自己几个定性问题:

  • 做这件事情的原因或动机是什么?
  • 如果做这件事情,我要放弃什么?我能承受住成本吗?(成本是放弃的最大代价)
  • 如果做这件事情,我能获得什么?我能抓得住收益吗?(相对于成本到底值不值)
  • 有没有其他收益类似,成本更低的途径?(出行你可以步行,也可以坐交通工具)

可以看到从这一刻开始我就在试图添加新的任务到你的清单🤣,我们有太多负担不需要去承受,想清楚「为什么要做」而不是被其他人灌输「要做」,先从一些无意义事情中解脱出来,轻松上阵。

背景调查

在明确动机并精简待办之后,我们还要思考一个问题:「对于这项待办,我们是要打赢?躺赢?还是说想赢?」。什么意思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比如当前待办事项是洗衣服。

  • 「打赢」就是我们自己上手把衣服给洗了,我们亲手解决事情
  • 「躺赢」就是我们从钱包里掏出几张钞票请人把衣物给洗了,付出一些成本让其他人解决事情
  • 「想赢」就是你们都是成熟的衣服,我希望我睡醒之后,你们自己洗好

信息收集

我们先把梦里想啥都有系列的「想赢」丢进垃圾桶。其实无论「打赢」还是「想赢」,都需要掌握基础信息才能落实待办事项。比如「旅行」,可提前在网络上搜索旅游攻略与注意事项;又如「看书」,可提前确认书籍摘要、评分或来源。

事前调研是分析拖延任务的有效手段,它能给予我们新的决策信息,针对「躺赢」的任务,我们可以不去了解具体如何完成和实现 ,但我们需要确保所托付的对象可信可靠,能够满足需求并交付结果。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不重要又不紧急的事情,但不能不做,通过定期「躺赢」或设计「自动化」流程可以让我们从无数类似「文山档海」的地狱中解脱出来,将精力放在重要的事情。

针对「打赢」的任务,掌握基础信息有助于我们去判断待办任务可不可行。如果待办任务的条件不成熟,那就放弃待办或延后待办,这不是拖延症,这是识时务。

事前调研不是简单地打开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随缘查看资料就可以了,我在这里向你提供一个辅助思路,供你参考和改造:

明确信息面需求与信息深度要求

比方说我们的任务是调研「XX技术」,从时间维度我们起码可以分为「既往历史」、「当前现状」、「未来发展」。落实具体场景,如果给小孩子科普,「既往历史」和「当前现状」就是重点信息面,但如果是给上级汇报技术前景,「未来发展」就是重点信息面。抓住重点信息面更有利于我们安排任务,信息深度也是同理,许多任务只需要新手或入门水平就可以解决,不要过度拔高任务难度。

明确信息质量与信息来源

如今互联网已经不同于十几年前搜索引擎一招鲜吃遍天的时代,目前许多高价值高质量内容被人为放在付费墙或封闭生态内部,因此搭建自己的靠谱信息源非常重要,基于上一点的信息深度或信息面选择以下的方向进行信息收集:

  • 基础信息来源
    科普文章或视频、领域畅销书、官方入门手册、各类新手XX教程
  • 进阶信息来源
    领域优质综述、专业课程与书籍、专业人士咨询
  • 前沿信息来源
    领域顶刊最新论文、研究大牛讲座报告、特定行业智库报告、特定行业Newsletter

拓展阅读:如何搭建高效高质量的信息源收集体系?

阅读信息并提取关键信息

收藏文章不等于阅读文章,付费知识不等于学会知识。我们的大脑对于高度未知的任务会有天生的恐惧感。当一件事给予我们过高的压力、恐惧或挑战性,负面情绪会不断纠缠我们的注意力,从而无法进入「心流状态」。所以在这里我想明确一个共识:

当状态不好就来源于对任务本身的恐惧与焦虑的时候,我们将永远无法迎来状态好的一天,除非我们主动去了解它或被逼着去了解它(截止日期)。

主动了解和被动了解的本质都是通过让我们真正去深化对任务的理解,增加任务的确定性和掌控感,让我们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调整应战状态。

落实闭环

在「信息收集」模块中我们便掌握任务的基本信息并调整好心理状态,但这还不足以让我们进入「心流」,我们还至少需要完成一次「最小实践闭环」。举个例子,我们玩电子游戏的沉浸体验类似于「心流」。

回想我们过游戏的新手教程时,是不是一步一疑惑,一步一踌躇,全新未知且极高频的障碍会接连打断我们的思考,这种状态不是「心流」,但它是典型的「最小实践闭环」,它是完成我们最低目标的行动集合,通过这个闭环我们能够提前锁定和了解哪些关键环节我们缺失或不足,为正式进入「心流」打好基础。

对于很多拖延的任务而言,「最小实践闭环」就足以解决它们,最小实践意味着成本并不会高,可以大胆放心去尝试🌝

准备好基础的工作与实践方法之后,此时我们需要安排具体实践任务并调整难度,难度过小的任务我们会无聊,难度过大的任务我们会畏惧。这两类任务都比较难以进入「心流」。

所以任务最好是我们跳一跳就能够到的难度,不要给自己前一脚完成「1+1=2」的初等数学实践,后一脚提出「学习概率密度函数」的高等数学任务;也不要给自己安排「今日要好好锻炼」的宽泛指标任务,请安排「今日跑X公里,X个俯卧撑」的具体指标任务。

我们可以对低难度任务引入新的变量,比如换个工具或实现方法从而让我们获得新体验,对高难度任务进行流程或时间上的划分,设立不同阶段的里程碑事件,让自己获得正反馈和明确的前进感。

时间区块

「心流」需要相对整块的时间(如连续的1-3小时),充足的时间是我们在假期或周末能够完成复杂任务的信心来源。我们可以在整块时间到来前询问自己,你已经做好计划的前三步准备工作了吗?有,那太棒了!

我们前面一直在做加法,保障大脑明确要做什么并建立行动预期,接下来我们开始做减法,减法核心是大脑无法同时思考多件事情,因此要避免突发事情打断思考。

突发事件分为外源事件(如邮件、短信)和内源事件(如想法、灵感),整体解决方案是设立「批处理」时间段,非重要的任务集中在一个时间段进行统一处理。

针对外源事件,我们在「心流」期间关闭通知来源和渠道(开启iOS的专注模式,关闭电脑微信、飞书等应用),只保留电话联系的紧急渠道。针对内源事件,典型案例是我们在全神贯注中,突然想起衣物是不是没放进去洗衣机,待会要吃什么等一些无关当下事项的灵感,他们会在大脑不断盘旋,占用大脑内存,此时我们只需要把它顺手写下或发语音到自己的记录软件,告诉自己「放心,我不会忘,待会再看」。就可以帮助我们静下心来,继续集中注意力。

至此,所有的准备工作已完毕,请享受你独享的「心流」时刻吧!🥤🥤🥤

总结

我们的时间终究有限,做少而重要的事情比多而琐碎的事情有价值的多

完整的「心流」方案是一把相对繁琐的牛刀,但我们可以拆开不同的小匕首来灵活使用,「明确动机」足以淘汰随性任务,「信息收集」可以筛选靠谱任务,「落实闭环」可以解决简单任务。同时如果对特定任务有基础有现场攻略,我们可以基于经验灵性决定下一步怎么走,基于现实状态使用不同策略的决策也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小贴士

感谢各位看到最后,辛苦啦!这里还有一个小提醒,「心流」其实相当消耗精力,因此务必在「心流」之后留有一段休息时间,我们可以从电脑桌前站起身换换姿势、走到户外透透气或是找朋友同事聊聊天。高效工作,合理休息,劳逸结合可以让我们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