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系列的文章,是笔者和朋友在30天自驾环游中国西线时候所发生的故事。希望你能从我们的故事中获得一些有用的信息。也希望这些旅途中的见闻和思考能带动各位观众和读者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旅途中的故事。

本期的内容非常多,只能讲述2021年1月19日的前半天内容,后半天的内容我会放到下一个章节讲述。本期的素材同样很丰富,如果大家喜欢看素材,可以在下面B站观看我们的纪实素材。本期的核心内容部分,我主要讲述 214 国道的一些特点,还有冰雪路面的注意事项,还会简单说明几个有特色的地方。本期大部分的内容是在后半部分的感性随笔中,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性阅读和观看。不得不说,冬季的中国西部真的很美。

本系列在B站上也做了视频,如果大家喜欢影音接收信息的话,可以移步到B站观看我们的视频栏目,如果你是偏好文字的读者,在这里你也可以获取我们的节目内容,这里也可以看成是对视频做的一种笔记。

B站我们分成了两个版本,如果喜欢看真实记录不想浪费时间的,可以收看我们的【纪实版】,如果想要听故事,了解旅行过程中的有意思见闻,可以收看我们的【谈话版】。

本篇在B站的【纪实版】视频地址是: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6L4y1V7JR/

 

【谈话版】的地址是: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eB4y127fK/

 

本文采取核心内容+感性叙述的方式来展现,文章的前半部分主要分享核心的信息点给大家,文章的后半部分主要从我个人的视角来叙述内容和过程,感性部分比较多。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偏好,来选择阅读到哪里。

当日计划

2021年1月19日,当天起来,并没有看到日照金山,而是下起了大雪,整个梅里雪山被雾蒙蒙的大雾掩盖了,完全看不到。

于是我、“不可”和新加入的【Max】计划早上从梅里出发,走滇藏线 214 国道进入西藏,中午的时候预计能够抵达西藏的芒康县,夜晚的时候可以抵达左贡县,我们决定夜里在左贡县进行留宿。如果当日路途不顺利,有意外情况发生,那么当日就在芒康县休整,处理突发情况。

当日的路线计划图

但是,在进入西藏前,我们还要更新一下我们的核酸检测,因为我们是1月12号从广州出发,当时是1月19日,距离第一次核酸检测已经过去一周的时间了,必须要对核酸进行刷新。如果检查我们有问题,我们就地隔离,结束行程;如果没有问题,就可以继续出发上路。

关于核酸检测,在这里我也特别说明一下,我们当时的时间线距离现在已经过去一年了,如果按照7天一更新的节奏,显然与当下的防疫要求不符合。鉴于此,我强烈建议大家,每到一个地方就做一次核酸检测,大家要秉承“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来看待这件事情,有责任心是自由出行的准则之一。

214 国道

一般情况下而言,大家自驾游经常走的路线是川藏线,而不是滇藏线。川藏线是从成都出发,经过雅安走 318 国道进入西藏,中途也会经过芒康县。

川藏线 318国道 示意图

而滇藏线从丽江出发,走 214 国道,从西藏的东南地区进入,抵达芒康县之后,切换路线,走 318 国道继续入藏。总之,在芒康县之后,滇藏线和川藏线的路线就一样了。

滇藏线 214 国道 示意图

这里我主要分享一下滇藏线 214 国道的道路状况,大家可以参考:

  1. 214 国道,地处西南,人烟稀少,基本山只有自驾游的游客车辆,几乎没有重型车辆走经 214 国道。
  2. 由于没有大型货车走 214 国道,所以,路况特别好,路面平坦,视野开阔。
  3. 214 国道由于建设时间比较早,大多都是盘山公路,经常要爬坡上山、下山,起起伏伏,身体素质不好的人容易晕车。
  4. 214 国道由于地势起伏多变,各个地势的自然环境个不一样,低谷地区气候宜人,桃红绿柳,高峰地区空气稀薄温差大且寒冷,总是会有积雪,植被枯黄。我记得高中地理上将这种情况称之为垂直自然带(挺复杂的,还有阴坡阳坡的区别),大家如果自然地理比较好的话,不妨回忆一下,我们的【纪实】视频里有明显的展示。
  5. 214 国道由于在不同的地势上变化,所以两边的风景也别具一格,我们最难忘的是低谷区的【澜沧江】和高峰地区的云雾地区,真实感受到不同地势下的美景,214 一路下来堪比观光游览。

总之,214 国道带给我们的惊喜远甚于我们最开始的预期,如果未来大家也有兴趣走滇藏线,214 一定不会让你失望。我们走完整个 214 国道,抵达芒康县的时候,只用了一个早上,差不多5个小时的时间。

雪地开车

我个人雪地开车的经验为零,由于第二天早上便下起了大雪,我们并没有准备好防滑链,所以只能硬着头皮开。

一开始,并没有感觉雪地开车有什么问题,直到遇到下坡的时候,我才体验到雪地路况时开车的危险。最惊险的情况莫过于被冰雪覆盖的下坡路段,车子飘逸,方向失控,刹车失灵。其实主要问题还是我不会开雪地路况,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把刹车踩死。

然而在开雪地路况的时候,最忌讳的就是踩死刹车,它会让你无法控制方向,你会因为惯性不断下滑。而且,这个时候,会有一个恶性循环,即越是害怕,越是踩死刹车,车辆越是无法控制,人就更害怕,更紧张,刹车踩的更死,最后不幸撞车。

我们最开始便处于这样的恶性循环里,中间几度差点撞车,在恐惧中我开始放弃,心想要不撞车好了,这样就停下来了,只要不是侧撞,人就是安全的。然而当我松开刹车的时候才发现,车子又可以控制了,于是赶紧打方向避开撞车路线。在那一刻起,我突然明白,雪地开车不能踩死刹车,在后面慢慢开的时候,我也差不多摸清楚了雪地下坡时候开车的注意事项:

  1. 精神要注意,人要放轻松。
  2. 切莫踩死刹车,否则无法打方向。
  3. 刹车要点踩,踩一下松一下。能够在减速的同时保障方向的控制。
  4. 慢慢点刹,利用刹车降低档位,从而控制势能加速,循序渐进利用摩擦力减缓车速直到完全停下来。
  5. 如果真的控制不住,尽可能选择车头撞车,安全系数高。不要选择侧撞,容易伤及性命。

我能想到的大概只有以上几点,当然了,我个人总结得依旧不是很好,毕竟生活在南方,实在没有机会遇到雪地路况,如果各位老司机朋友们在这方面有经验,不妨在留言区留下你们的雪地开车技巧,帮助未来有需要的人掌握一些实用技巧。

澜沧江

关于澜沧江,我不知道大家对它会是一个什么印象,我的固有印象中,它是跟黄河水似得,浑浊狰狞,汹涌澎湃。因为我在学习地理的时候,课本上的图片就是这样刻画的。所以,我一直以来,对它的印象就停留在课本上。

印象中的澜沧江是这样的

但是,这次走 214 国道,直接刷新了我的观念,可以说是把我的固有认知摁在地上摩擦。【澜沧江】实在是太漂亮了,它就像是一条玉带一样,碧绿碧绿的,它和我印象里的澜沧江完全不一样,我也第一次感受到了“买家秀”远远超越“卖家秀”的体验!

我们看到的澜沧江是这样的

澜沧江如此美妙,陪伴了我们100多公里,几乎占据了一半的 214 国道路程。我们三个人当天的心情也是一片大好,他们和我一样,印象里也都认为澜沧江应该是像黄河水那样,脏脏的,就是水土流失的河水一样,但是实际来到这里,大家都在疑问:为什么会如此美丽?

对于这个问题,当时我也在思考,一边开着车一边在想。直到我看到了两山之间的纵横交错的沟壑时,我突然想到了一个关键词【冰雪融水】,于是想到了这种现象的可能成因:

  1. 冬季,非雨季,河流补水依靠上游冰雪融水和中间的积雪融水。
  2. 不论是冰雪融水还是积雪融水,都不会对山体进行大量冲刷,所以,河流补水水质相对干净。
  3. 由于是融水补水,补水缓慢,不会出现高压水势,所以河流流速平缓。
  4. 214 国道人烟稀少,没有人为破坏,环境的自然净化能力强。

以上是我对这种现象的猜测,并不一定是百分百准确,如果大家有地理知识更好的朋友,也不妨留言告诉我们。

从上面的推测,也可以反推得出,如果雨季的时候,可能就没有这么好看的澜沧江了,雨季多的时候,雨水对山体的冲涮力强,很多的泥土也会流入到河水中,雨季也会让河流的势能增强,从而变得汹涌澎湃。所以,我们地理课本的图片可能是拍摄自雨季的时候。当时我把自己的推测讲给他们听的时候,他们也觉得这样的推测可能性很大,于此同时,我们自己也庆幸选择了冬季进入藏区,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能看到如此美丽的澜沧江。

芒康县

芒康县是川藏线和滇藏线的交汇处,也是我们进入藏区的第一个县城。我们当时在芒康县发现了一些比较有意思的现象:

  1. 这里的牛是真的多,而且牛不怕人,它还会走斑马线,过人行道,刚开始把我们看的怀疑人生。
  2. 牧牛在这里依旧是佛系牧牛,牛基本上可以随意跑,你也不知道它的主人在那里。
  3. 可能因为是冬季的原因,本地居民喜欢在餐馆里围坐在一起喝酥油茶、聊天、烤火,街道上很少能看到人,他们都窝在屋子里,尤其是餐馆,这种情况非常类似广东的早茶和下午茶。
  4. 这里的建筑不高,路面开阔,城市建设很不错,风格特色与内蒙古建筑很像。

芒康县的情况大致上如此,藏区的畜牧业最有趣,在这一路上给我的印象就是佛系,放牧纯天然散养。

总结

本期内容相对比较零碎,建议大家通过观看我们【纪实】版视频和【谈话版】视频来获得更多的信息补充。大致上的时间线顺序是,早上起来我们发现下大雪了,日照金山没有机会得见。于是计划当天赶去X,如果路况不好、走的慢就到芒康县停留。一路上风景非常优美,我们看到了碧绿清澈的澜沧江,也遇到了梦境一般的云雾地区,非常感叹 214 国道的景色优美,开车等于观光旅游,最后我们在2021年1月19日的中午,抵达芒康县,出乎意料地顺利。

下午的时候,我们出发前往X。接下来的路程就切换到了318 国道,在半路上,我们被一辆红色的车辆逼停,至于原因的话,我们就留到下一期再讲。

下一期的内容会更多,我应该会分成两期的内容进行制作和说明,所以下一次更新的时间会比较久一些,我会尽量加快自己的制作效率。

下面的感性随笔里,我会按照时间线顺序进行讲述,上面的核心内容比较零碎,大家有印象即可,感性随笔里,我会梳理好整体的时间顺序。如果你只是对核心内容感兴趣,那么上面的信息也能辅助你了解 214 滇藏线的一些特色,想要深入了解,不妨接着看下面的感性随笔。那么,我们下一期,再见~

感性随笔

2021年1月19日早上,我从梦中醒来,看到旁边的“不可”还在呼呼大睡,我就知道他昨晚上一定是找到人聊天聊很久,所以当时就没能起来。【Max】也在我起来后缓缓起身,开始起床前的挣扎。

当天早上不算很冷,只是比较安静,出乎意料的安静,感觉时间就像是被静止了一般。那个时候,我很期待“不可”对我们描述的神迹一般的“日照金山”,我猛地拉开窗帘,满怀憧憬,希望能够让我眼前一亮。

然而没想到的是,映入我眼帘的,并不是辉煌震惊的梅里雪山,而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令我感到梦幻的冬季飘雪。当时的雪很大,已经看不到梅里雪山了,整个天气灰蒙蒙、雾气腾腾的,我们正对面梅里雪山的山峰早已经被大雾笼罩,躲在了那片仙境一般的帷幕之中。而眼前的飘雪,和前两天在洱海双廊遇到的完全不一样,那个时候的雪只是小冰粒,而1月19日早上起来看到的雪,它们一片片、一酥酥,淅淅沥沥地从天上飘下来。

当天起来已经看不到梅里雪山了
一夜之间,大雪下的很厚

雪下的慢的时候,能看到那种课本里描述的鹅毛大雪,落在身上不算多,但很快能铺满一片。下的快的时候,就没有那么大了,但是能感觉到它的重量,砸在身上、车上,摩擦着声音,淅淅沥沥。虽然没有看到令人精神升华的“日照金山”,不过,能遇到如此的良辰雪景,我依旧没有任何遗憾,尤其是对我这种没有怎么见过雪的南方人来讲,看到这样的场景,如梦如醉。

沉醉在雪景里有一会儿时间,我和【Max】决定去叫醒“不可”,如此美好的早晨时光,躲在屋子里睡觉是何其浪费。但是我们发现,我和【Max】两个人怎么叫“不可”都叫不醒。他就像是被梦魇了一样,只能听到哼哼唧唧,就是没办法起来,后面和【Max】决定吃个早餐之后再叫他。当我们吃完回来的时候,“不可”已经起来了,但是精神状态很差,看起来像是生病了一般。

据“不可”当时的描述,他能听到我们在叫他起床,只是没有办法起来,听我们的声音就觉得像是在水里听外面的声音一样。我当时反应过来,他这是疲劳过度,没有休息好的症状之一,我们海南第一站的时候,也出现过这种状况。不过听他这么说,我还有另外一种担心:他会不会感冒了?毕竟当时也是疫情防控时期,感冒症状与疫情症状极其相似,如果发烧的话,不论如何我们都要就地隔离,停止后续活动。

我用体温计测了好几次“不可”的体温,庆幸的是并没有发烧,“不可”表示没有别的不舒服,就是头疼。当时是1月19日,我们出发的时候是1月12日,刚好也有一周的时间,为了坚守原则,所以我决定,为了自己安全和他人安全,我们就近去周边做个核酸检测,确定没有问题了再出发。

鉴于“不可”当时的情况,我和新加入的【Max】商量了一下当日的计划,原则是:优先做核酸检测,确定我们都没有问题之后再出发,对别人负责也对自己负责。【Max】很赞同,表示没有问题。后面也商量了一下当日的目的地,如果路况好走,那就过芒康县之后当日在左贡县休息,有了充足的体力才能应对第二天的怒江七十二拐;如果路况不好,当天尽量要赶到芒康县,在芒康县休息之后再走,“不可”和【Max】他们两个也表示没有问题。

决定好了方案之后,我们就收拾好行李,开始出发。临走的时候,雪已经下的很小了,不过雾气依旧很重。其实我们都很舍不得这种雪景天气,如果不是害怕后面雪下大了会封路的话,我们真的想在这里停留一天,喝喝茶,烤烤火,聊聊天,看看雪。然而旅行总会或多或少留下一些遗憾,所以,下一次旅行才有了弥补遗憾的机会。

我们收拾东西准备出发
我们对雪爱不释手
车子上的雪厚厚的

在出发上路的时候,起初觉得,雪地路况也没有什么大不了,马路上看起来只是湿湿的一片,并没有积雪。然而,出了城之后,我就傻眼了,国道上的雪厚实饱满,车子开在上面有那种挤压的“咯吱”声音,就像是踩着雪在行走一样。其实这种没有被挤压过的雪,开起来依旧没有问题,也不太会打滑,然而,最要命的是那种被反复挤压过的积雪路面。原本厚厚的雪被来往车辆挤压、摩擦,最终变成了光滑的冰面,看起来人畜无害,和普通路面差异不大,但是上面早已经结上了一层薄薄的冰霜。车辆走过去就和我们走在冰面上一样,车子也开始飘着走。

出了住宿的地方,外面的雪很扎实

令我记忆深刻的则是进入核酸检测城镇的那个下坡路面,车子刚一走下去就完全失控,就像我上面核心内容里所说的那样,进入到了恶性循环中:我紧张,踩死刹车,车子不受控制,我就更紧张,继续踩死。。。车子就像是没有转向的玩具一样,在路面上左漂右摆,稍微用力打方向,就会出现《头文字D》里的转弯飘逸。那一霎那,吓的“不可”和【Max】抓紧了自己安全带上方的拉手。而我,原本是打算放弃的,打算让车头撞到防护栏上,这样能至少能够降低受伤可能性,如果是侧面撞车,容易伤到他们两个。

我们三个在飘逸的路上都很紧张

然而就如我核心内容里所讲的那样,当我放弃踩刹车,等待撞车的时候,车子突然就能控制了,打方向不会飘逸了。在那个时候,我的大脑飞速运转,突然明白刹车确实不能踩死但是可以轻踩的道理,于是我踩一脚降一下速度,调整方向,然后再轻踩,再调整。最终我们在那个大下坡的冰雪路边上成功降速刹车,顺利地走上了平缓路面。当时的方法,也为后面的路程增添了很多的帮助。

在梅里最近的小镇里,我们做了核酸检测。那里当时人不多,核酸检测的地点是临时使用的小棚子,在一个很小的小巷子里。虽然检测地点看起来不起眼,很朴素,但是工作人员的服务热情却是少有的。在当时的条件下,核酸检测的登记和数据上传还没有现在那么方便,能给我们的只有纸质版证明,核酸的结果大概是1个小时内出来,然后给你一张纸张证明,上面会盖章签字。由于我们属于游客,之后还会进入藏区,一张纸质证明没有联网数据的话,对我们会有一定的影响。要是我们不小心弄丢了这张纸质证明,之后再进入其他地方需要核酸证明的时候,就会非常尴尬。一张纸质的证明远远没有电子证明方便。

所以,我们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和当时的工作服务人员进行了沟通。医护人员很热情,表示可以帮我们上传核酸数据的证明,只不过会慢一些,如果当天不能上传成功,她后面几天会帮我再试试。听到这里的时候,让我心里暖洋洋的,我没有想到工作人员竟然能如此热心,其实即便人家不帮我们上传数据,那也是人家的本分,毕竟他们是服务我们做核酸的,没有必要一定要帮我们去做这件事情。然而她们出乎我们意料地帮助了我们,这让我们觉得这趟旅行很有意义,我们在一路上都能感受到不同的人对我们不同的帮助,这种互助的精神也让我更愿意去帮助别人,从而传承这样的社会文化。

大家如果阅读到这里,不妨回忆对比一下,我们的时间线是2021年1月份,疫情了一年,当时的各项资源、防疫措施、应对方案、核酸检测手段等等,远远没有现在这么方便。如果当时大家还有印象的话,应该知道,很多时候需要我们自己去医院里面做核酸检测,上传数据也是由医院一方去上传的,流动核酸检测地点之中,很少有可以直接上传数据这样的操作。现在已经是2022年,疫情的第三个年头,做核酸检测简单方便,各个地方都有方便的流动检测地点,而且检验的速度之快远超疫情初期,我们普通人只需扫个码就可以直接进去检测,一会儿的功夫就走出来了,整个过程最快5分钟完成。现在一边写着旅行笔记,一边对比现在的生活现状,不得不感慨咱们国家如今防疫工作的先进性,远远超越了别的国家,也感慨这一年以来,各个行业为抗击疫情做出的贡献。

话说回来,当时工作人员答应帮我们上传数据之后,我们就互加了微信,大姐表示如果上传完成了告诉我。当时我们三个人也就没有什么心理负担,然后就陪着“不可”去吃早餐,大概也就过了半个小时不到一小时的功夫,大姐就发信息告诉我,说我们三个的核酸结果已经出来了,都没问题,信息也已经上传到系统里,估计等一下我们手机这边就能更新到核酸检测的证明。当时我很震惊,震惊这个速度,万万没想到这么快,我们当时旅行出发,在医院里做的核酸证明都没有这么快。我连忙对大姐表示感谢,大姐也祝我们一路顺风,还特意叮嘱我们要注意高原反应引起的不适。大姐的贴心让我们当天的心情变得特别好,如沐春风,能够感受到社会和谐的友爱。

不过说起来高原反应,当时“不可”的状况看起来更像是高原反应,应该是没有休息好,让他的高原反应表现得比较明显而已。吃过早餐的“不可”,比早上起来的时候好了很多,容光焕发,我们在出发前又给他测了几次体温,都没有异常,早上悬着的心也就放下了,于是我们就开开心心地出发,前往西藏。

走出小镇之后,起初路面上还是有一些薄薄的积雪,但是并不影响我们行驶。但是走着走,天空上的阴霾逐渐开始消散。一坨坨的云雾中开始漏出天空的本色,看起来就像是有人凿破了云层,漏出那么一块天空。继续走着,天上的云层开始变化地剧烈,风起云涌地突变,但是那种感觉不是要下雪或者是下雨,而是残卷风云一般地消散,就好像天空之中有着神仙一般,一口仙气吹跑了这些阴云,它们积卷着翻滚着,迅速地从我们头顶上跑掉了。

我们一边走着,天气也在一边放晴,道路两边的环境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起初两边都是茫茫一片的雪景,冰封原。然而等到天上的风雪不再飘落的时候,两边已经是略有略无的积雪,在两侧的天地里,在山野间,匍匐着,不肯消散。最后等到天气彻底放晴、能看蓝天白云的时候,两侧已悄然转换为桃红绿柳的景色。

正式出发前,还是在下雪
走了一个小时,完全放晴,春色满园

我自己作为司机,一直注视着两侧风景的转场变化,从冬季景色转化到初春消融之景,最后转场到万物复苏的浓春之色,这一切着实让我感觉到恍惚。我感叹这短短的一段路程又一次让我们经历了季节变化,可谓是,“山不重水不复处处皆有路,桃树艳柳树翠侧侧略生情”。

桃红绿柳的两侧

当时的“不可”和【Max】看到到这一幕的时候,两个人也非常兴奋,表示刚才还在冰天雪地里,现在已经能看到长着新芽的桃树和柳树,他们也在感叹这样的场景变换,还问我是不是穿越了。我笑了笑,没回答,云淡风轻、略带做作地对他们说,“也许这就是旅行的意义吧”,两人哈哈哈大笑,现在想起来都觉得有些羞耻。两个人后面调侃说:“这桃花都开了,说不定真有桃子?有的话咱们能吹一整年的牛!说咱们冬天的时候,在西藏吃到了新鲜的桃子!”我当时觉得,“不可”和【Max】真是敢想,再怎么神奇,这也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吧?然而遭到打脸的,竟然是我自己,因为我万万没想到,后面真的就遇见了桃子。

在“桃花区”的末尾,是西藏和云南的关卡区,过了这个关卡,我们才能算是正式进入西藏。当时我们正在关卡处接受常规检查的时候,我发现,这里的工作人员竟然有桃子吃!“不可”【Max】两个人也惊呆了,同时看向工作人员旁边的那框桃子。在工作人员的视角下,他看我们三个人都在盯着那框桃子的馋样儿,就明白了我们想吃桃子。于是他非常热情地捧着那框桃子到我们面前,让我们不要客气,多拿一点。

但是,当那框桃子凑近我们眼前的时候,我才真正看清楚这框桃子的面貌。这些桃子十分丑陋,都不能用“其貌不扬”来形容它们的丑陋,它们一个个皱皱巴巴,表皮看起来就像是老化的皮肤一样,全是褶子。除此以外,这些桃子的个头还很小,与平日里大桃子相比,它们几乎是桃核般的大小。“不可”【Max】两个人当时看到之后,可能比较嫌弃,自己也没有主动去拿桃子。人家工作人员凑到我这里,我也不好意思拒绝,然后我就拿了一个表示感谢,工作人员也嘿嘿一笑没说什么,然后祝我们一路顺风。现在回想起来,我们这样回应别人的热情是很没礼貌的,如果下次再来,我一定会在车上备些好烟好酒,遇到热情的工作人员我们也要有所回应,让彼此之间的心里都暖一些,这样也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走过关卡之后,我起初并没有打算吃那个皱巴巴的桃子,甚至想要扔掉,但是想起工作人员的热情之后,我觉得,这样对待别人的热情属实不好,于是我擦干净了桃子,吃了起来,然后,颠覆我三观的事情又来了。我万万没有想到,这个看起来如此丑陋的桃子,吃起来竟然如此美味!它的口感和水蜜桃、毛桃等等完全是不一样的,明明那么小的桃子,它的水果香味却是浓郁持久的,吃到嘴里的那一瞬间,所有的桃花香、果肉香全部迸发了出来,冲进了我的大脑里,然后就被这样的味道、香气震惊了。它的咀嚼口感是软糯丝滑的,吃起来就像是冰淇淋一样的感觉,没有那种普通桃子的爽脆。吃完之后,唇齿留香,时不时还能感觉到那种花香味、果香味残存在嘴里。更神奇的是,它的香味还会扩散,坐在后排的“不可”【Max】闻到之后,问我这个桃子好吃吗?怎么那么香?我回味着那种感觉,给他俩描述着那种口感和味道,两个人凭借着想象力和残留的香气,瞬间也妒忌了,悔恨当时“以貌取桃”了,两人表示后面一定要多买一点。

然而,旅行之中就是充满着惊喜,也充满着遗憾,后面“不可”和【Max】再也没有机会吃到桃子了。因为后面的地理环境又发生了变化,我们走着走着,天空就彻底变成了蓝天白云,彼时,公路连着天际,两边的黄土开阔平坦,十分广袤,自然环境已经悄然改变,再也看不到前面的花开树绿的春色之景,万物呈现出来的是冬季的肃穆,没有了前面春天般的生机。那会儿大家也都知道,后面不会再有桃子了,因为海拔会越来越高,环境只会越来越严峻,不会再有刚才那么好的植被环境,也自然不会再有桃子了。可能当时的一路上就只有那个地方有那样的环境,所以才会产出那么神奇的桃子。于是这种遗憾就深深地种在了他们两个人的心里,然后两人发誓,下次来一定要吃到那个桃子。这也正如我之前所说,旅行中的遗憾也许就是下一次旅行的答案。

然而,风景的变化还不止如此,当时原本以为,路过上面的“桃花源”之后,就应该是一路上坡,慢慢升高海拔,应该也不会有太大的风景转场。实际上也是如此,只不过在爬坡的时候和我们的认知有一些小出入,因为我们还是遇到了一些惊奇的景色。

在讲述景色之前,我们先说一下藏区的山路特征。藏区多数是高原山地,虽然是爬坡,但是实际上是一会儿爬坡,一会儿下坡,一会儿又爬坡,一会儿又下坡,来来回回,起起伏伏,总之,这里到处都是盘山公路。之所以会这样,还需要结合历史原因和客观的地理原因去分析。我们所走的是214国道,它的历史十分悠久,古时候叫做“茶马古道”“唐藩古道”,而建国初期的时候才开始慢慢修建现代化的公路。当时没有那么先进的科学技术,面对这样一座高山又一座高山和严峻则自然环境,唯一的解决方案就是盘山公路,从一座山到另一座高山,要先缓坡上山,上到山顶,然后再缓坡下山,下到另一座山的山脚下,然后再缓坡上去。。。总之反反复复,这样才能够跨越崇山峻岭、登上高原海拔,才能连通西藏和云南地区,才能够将物资输送到西藏去,才能慢慢建设西藏提高边疆地区的人民生活水平。。。时间来到现在,我们有强悍的基建工程,山川险阻的困难,我们可以打洞穿山,可以架桥连通,在这趟旅行中路过贵州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充分见识到了我国现代化修路的水准,能修出“空中公路”的奇迹,在世界上恐怕也只有中国能做到。虽然 214 国道没有使用那么多的现代化方案,但我们走在路上也在深深思考着,想象着当时修建这条国道的艰辛和不易,“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走在这条路上也深深缅怀着为祖国建设做出贡献的先驱和劳动人民们,是因为有了他们的付出,我们这趟旅行才能见识到如此绚丽多彩的美景,才能咏叹祖国的大好河山。

上坡之后,积雪变多,植被再次变化
我们看到的观景台工程
我们见识到了跨山大桥的工程

我开着车思考着,联想了很多的东西。不知不觉之中,我们便进入到了峡谷地势。从刚才的高山上下来,两边都是高耸的山峰,我们行驶的公路就在两边山峰的山谷之间,天空大部分的面积也被山峰遮挡了起来,看起来有些畏惧感和压抑。不过在公路的另一侧,有着一条别样的河流陪着我们旅行。起初我们只能隐隐约约的看到河流的一边,它是一种偏绿的颜色,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河流,由于各种地势的遮挡,也让我们看不清楚它的全貌。不过随着车辆的行走,地势越来越开阔,这条河流宛如从地上冒出的飘带一样,徐徐幽幽地呈现在了我们的眼前,看到它的全貌的时候,我们无不惊叹它的美丽。

我们进入到的峡谷地区
看到了河流的一角
看到全貌后感叹它的美丽

我们从来没见过这样的河流,它碧绿优雅,宛如刚刚雕琢出来的玉石美器,又像飘起来的丝巾绸带,缓缓悠悠,不急不慢。它清澈,但是并不见底,所以我们说它是玉器,晶莹而不剔透,但却可以用通透来形容,因为它非常干净。它流速柔顺,不汹涌也不沉闷,所以我们说它就像是丝绸一样,丝滑柔顺而不造作。这条河流绵延数十公里,陪伴了我们很久,从空中去看,一边是硬朗结实的长长的公路,一边是悠远碧绿、绵柔纯情的河流,一柔一刚,相互偎依,曲转悠长,宛如自然界的情侣一般,共同为我们这些进藏的人谱写了一段诗情画意的歌曲,以至于让我们自己看它们,都忍俊不禁地哼唱了起来,心情一片大好。

碧绿碧绿宛如玉石

在河流陪伴我们的过程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处梯田农家。在公路的对面是绿油油的梯田,而碧绿色的河流就在梯田和公路的中间。当时来看,它们之间的配色方案也是如此美妙,梯田的形状虽然大小不一、形状各异,但是相互分布地极有数学之美,看似没有规律,实则自然有序。由于种植的作物不一样,每一块梯田呈现出来的绿也是不一样的,有一些是新芽绿,绿得娇嫩,看样子像是成熟没多久,等待着茁壮成长;有一些是成熟绿,绿得深邃,一看就知道它们熟透了,等待被丰收;还有一些是苍茫绿,是土壤中带着星星点点的绿,是已经被收割了一批而留下的一些绿色根茎。别的梯田也有一些枯萎的褐色植被,具体是什么我们也不得知。各色样式的梯田和碧绿色的河流,它们组合在一起是那么相得益彰,不仅仅是色系临近所带来的视觉美,还有一种是农业文明之美和自然环境之美的相互结合、相互统一的美。我感觉自己仿佛是穿越了千年回到了农业文明初期一样,看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面。

梯田农家伴随着碧绿色的河流

这一处梯田农家的选址也颇有意思,座西北朝东南,大致和纬度线有30-45度夹角,这样的房屋两面采光,设计合理。而且这片地区靠山面水,三处环山,阳面通风,在古代也是非常优秀的生活选址。我在高中地理中学习过这方面的知识,所以看到这片场景的时候,理论和现实突然间结合了起来,一下子理解了知识点里的内容,并且感叹古人选址的智慧。其实古代选址和封建迷信毫无瓜葛,完全就是地理学知识,里面充满了自然科学,只不过封建迷信喜欢将科学的东西包装成魔幻的事物而已。但是我相信,这片梯田农家的设计者,一定是一位智者,绝对不是“赤脚大仙”,否则不会如此合理的平衡人文美和自然美,也不会有如此的画卷,可谓是“梯田环山下,玉带碧水伴,忘忧心自在,胜似桃花源”,自吟自编诗《藏区桃花源》聊表敬意。

这片农家的选址十分优秀

其实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已经对这条河流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我们三个人都很好奇这条河流叫什么。于是我们打开了手机地图,定位了我们当时的位置,骤然发现这条美丽的河流竟然是【澜沧江】!!!我们三个人都不敢相信,毕竟大家都是文科生,都要深学地理知识,我们印象中的澜沧江都是汹涌澎湃,浑浊狰狞的样子,我们都对课本上的澜沧江很有印象。记得讲我国水土流失的时候,有讲过澜沧江的情况,当时课本上的图片所描绘的澜沧江完全不是我们当时所看到——如同玉石一般温润的河流,而是浑浊不堪,满是沙土的样子,气势汹汹地翻滚着。

我们几个人当时都不敢相信这是澜沧江,反复确认了 GPS 定位,最后不得不信这条河流确实是澜沧江。由于过于震惊,我们便开始推理原因,正如我上面核心内容所说的那样,我们一致认为,可能是因为我们冬季旅行的原因,这里不降雨,只是冰雪融水,它对土地的冲刷力弱,而且补水稳定,所以我们便看到了如此温柔娇媚的澜沧江;如果是夏季雨季的时候来,那很有可能会变成课本上所展示的浑浊河流。当然,也有可能是我们这么多年以来的自然环境改善的功劳,通过绿化植被从而减少了水土流失的情况。不过,我们还会感叹冬季旅行的美妙,总是能够见到不一样的自然风景。

万万没想到它是【澜沧江】
214 国道 和 澜沧江 相互缠绵了一半的距离

走到后面,虽然澜沧江依旧陪伴着我们,但是随着地势升高,海拔升高,我们从路面上已经看不到它了。不过,当我们升到山体的最高处的时候,通过路边的悬崖,还是能够看到谷底处的澜沧江,依旧是那么耀眼美丽,只是在高地势上去看,它小小细细的,就像是一根绿色的丝线一般,依旧陪着条蜿蜒曲折的公路沿前行,不离不弃。

尽管地势升高,但依然能看到下面的澜沧江

然而,正当我们在赞美 214 国道和澜沧江这对情侣的不离不弃的情愫时,我们发现,周边的雾气开始浓郁了,远处的路若隐若现,澜沧江消失在了白茫茫的雾气中。当时是我在开车,作为司机不由自觉地开始警惕了起来,接着就发现,在我们前面有一坨好大好大的雾区,用雾形容是不准确的,应该用“云区”来表述当时的场景。前面的公路好似穿进了一片大云朵里一样,整个区域被云层包裹着。用二次元的语言形容,看起来就像有谁在这里用了忍术,建立了一个云之结界一样。不过,这里的云气是流动变化的,一会儿快速吹散,一会儿曲卷上升,一会儿又像触手一样环绕在我们周围。我记得老版《西游记》里的天庭场景也不过如此,这里就像是里面的天庭一样,仙气缭绕,梦幻虚无,让人摇摇欲坠,又让人飘飘欲仙。当时我们三个人都在“哇塞哇塞”的,一时之间失去了言语的表达能力,完全被当时眼前的景象所俘获。

进入到了仙境一样的地区
道路能看清,云雾却不断
每座山的头顶都在冒仙气

我们在云区里,找到了一处观景平台,把车停在上面开始瞭望群山。我们看到群山之中处处有云雾,这些云雾就像是这些山的灵力一般,散发着自己的灵气,我一时之间觉得,这些山川就像是有了生命力一样,顿时让我有了敬畏之心。观景台上还插着藏区特有的“风马旗”,它们随着山顶的风在飘扬,仿佛在用自己舞动的身体来赞叹这自然之力的美妙。当我们用无人机飞上天空的时候,再一次被震感,大自然为我们创造了精妙绝伦的特效,云层流动变幻的同时,风景不一,就像是一个个碎片化的场景在随着云层的流动而变换,一个个美丽的自然界的短视频就像是在刷屏一样,飘散着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这比任何作品都精彩,大自然是最好的作者和导演,每一处风景都是它得意的作品。

下车查看的我们
遥看周边仙境
风马旗手舞足蹈

不过,走在路上,才是我们旅行的主旋律,在观景台瞭望片刻之后,我们便又继续出发上路,再梦幻的场景也只是旅行中的小酣而已。走了没多久我们便穿过了这片云区,当时的“不可”、【Max】还在不停地回头,留恋着,像极了两个爱而不得的追慕者,而我则是坚定不移地向前开,因为我的眼前只有目的地。

驶出云雾地区
走在路上,坚定不移

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和澜沧江分开了,发现的时候也算是告别了陪伴我们大半行程的美丽伙伴。之后的路程就很普通,我们没有再往山下走,而是一路平坦地前行。当时的路况开始逐渐变得平坦舒适,头顶之上,蓝天白云,竟然是那么纯净,是我们在城市里从来没有看到过的纯净的天空。那个时候依然是中午时分,大大的太阳也在我们头顶,夺目阳光将正片大地照耀的一览无余。这里并没有什么遮阴的绿色植被,全是矮矮的灌木丛,稀稀疏疏的,那里和山谷下面的绿荫葱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告别山谷,正式踏入高原平原

当时开着车,我脑子里回想着着一天的场景变化,见识了大雪纷飞,看到了桃红绿柳,走经了高山积雪,又看到了山谷碧玉溪流和世外蓝田,穿越了云层区域,如今又看到了一片晴朗但是却又广袤树稀的高原平原。我脑子里突然想起来自然里地理里的【垂直自然带】这个关键词,它是我高中时期中自然地理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曾经也是虐我千百遍的知识。

不知道这张图能否勾起大家对于高中地理知识的回忆

没想到的是,今天一天的山路经历还帮我复习了高考知识点,属实不易。214 这条线路,应该是包含了热带、亚热带、高原温地、高原寒地等多种气候,不过我们当天应该是只经历了后面三种气候,看到的应该是山地温带植被和高原寒地灌丛草甸植被。这个科目还是非常复杂的,我记得当时这方面的知识我经常记错,主要还是我那个时候没有现在这么丰富的图文资料,上学时候的课本图片和网络的图片都少得可怜,远远不像现在如此丰富多样,还有各种各样的视频可以参考。当天看了那么多植被,感受着当时的场景,通过联想着就能把上学时期记不清楚的拗口的专业学名想起来。如果看到这里的读者,你也是一名备战高考的学生,请务必学习好地理知识,日后旅行的时候,你会在感叹自然的时候想起你的地理知识,届时,你就可以向你的小伙伴们展示一下你丰富的知识储备。

在那条广袤高原的平坦的公路山行驶,时间过得很快,没过多久,我们便看到道路两边开始陆陆续续地有房子了。它们是纯白色的建筑,大多数都是两层楼高,一栋一栋的,每一栋都是前面部分是一层高,后面的那一部分是两层高。偶尔能够在其中几栋房子的上面看到太阳能光伏板。那个时候我才意识到,可能是因为这里的光照条件太好了,所以房子才不得不统一刷成白色(隔热),也正是因为光照条件好,所以这里适合用太阳能取电。

普通的房区

再往前走,我们好似来到了一处乡镇级别的地方。这里建设得非常有意思,房屋看起来很普通,但是它们组合到一起的时候,我感觉到了一种对称美,四四方方,端端正正,而且道路也修得笔直笔直的,就像是几何图形一样。虽然当时不知道我们走经的是什么地方,但是我们知道距离芒康县应该不远了,路上的指示牌上也提示我们前方就是芒康县。在走过乡镇之后,大约过了30分钟,我们就来到了芒康县。

建设十分对称的城区

初入芒康县的时候,我们便发现了非常有意思的事情,这里的牛竟然是在路上行走,放牧对牛群来说就是在路上散步。在我们刚进入县城的路口上,就有一批小牛群,大概五六头的数目,它们慢慢悠悠地在公路上走着。当感觉到我们的车在靠近它们的时候,牛群彼此扭头看了我们一眼,不慌不忙,懒洋洋地挪了个位置让我们过去。在走经过它们的时候,我们看到领头的牛是一只白脸牛,样子憨憨的,一脸喜感。它看我们一眼,动了动自己的耳朵给我们打了一声招呼,“不可”直呼,这牛成精了!!!

刚进入县城就看到牛群
和我们打招呼的领头牛

更有意思的是,这些牛同样是没有人看管,和我们在香格里拉遇到的马群一样,看不到放牧人在哪,完全原生态放养。我们三个都顿时明白,原来佛系畜牧业是藏区的地区特色,放牧全靠生物自己自律!不过,令我们更震惊的是,这些牛群它们竟然还会过马路!当时我们在一个路口停下,一批牛群正好要过马路,有几头牛百无聊赖地走在人行道上,有时候它们给人让行,有时候人给它们让行,至于机动车辆,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在给牛群让行。动物、人、车辆,它们之间有着和谐温情的自然规律,有着优雅诙谐的幽默,一时之间我感觉芒康县竟然是那么地有爱,人与动物自然相处也无非是于此吧。

进入县城后,又看到了牛群
牛群过人行道
我觉得牛群致敬了这个经典镜头

只是我不知道“不可”是哪里脑回路有问题,他觉得这里挺魔幻的,牛比人多,关键是牛还那么有灵性。“不可”告诉我说,会不会这里像是《千与千寻》里的浴场街一样,进去的人都动物化了,然后还紧张兮兮地问我,会不会我们一会儿就会头上长角,变成牛了?我当时没有理他,嘿嘿一笑打了个哈哈,心里好奇的是,为啥“不可”想着这些怪力乱神呢?不过我确实觉得,这里的牛群是有点多,街上的人也少,可能我们抵达的时候是中午时间,大多数人可能正在家里吃饭。毕竟我们当时抵达芒康县已经是当天下午1点,我们自己也饿的不行,于是便掏出手机找了一家评分不错的藏餐馆就近吃饭。

芒康县的建设一览
芒康县的建设二览

当我们走进藏餐馆的时候,我愣了一下,仿佛看到了广州的下午茶。餐馆里坐满了人,有的已经吃完了,坐在那里聊天;有的则是三五个人围坐在一起,喝着酥油茶,玩着手机,聊着天,偶尔点几个菜吃。我当时心想,藏区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完全不输于广州,藏版下午茶应该是这里的常态。我、“不可”、【Max】三个人坐下,点了午餐,一边吃着,一边听他们在一起闲聊着。有些人说的应该是藏语,我不是很懂,但是还有一些人说的是普通话,只是不太标准而已,他们在内容上无非也是家长里短的事情。不过,中间他们有提到放牛的事情,大概说的是某个人的家里是谁去放牛了,所以他今天就清闲了,没事儿干,下午晚饭前回去数数牛就行了。通过后面的内容得知,他们基本上都是一家好几口人,每天有一个人放牧即可,其他人也都没有太多的事情,闲的时候就来外面喝喝茶聊聊天,忙的时候就帮帮忙,每天放牛的任务家人轮流执行。

当时听到这些情况的时候,我才意识到,原来藏区的生活是这样的惬意,也难怪街上很少见人,一方面是天气太冷了,出来当“街溜子”不如坐馆子里喝喝茶;另一方面,这里的生活整体上很简单,畜牧即可养活全家,而且这里放牧纯天然、不操心,看管都显得多余,所以他们也有更多的闲暇时光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看着他们生活如此淳朴开心,我自己也暖暖的,仿佛收到了感染一般,与此同时也在感恩着我们当下所处美好和平的时代,富足民强的环境,日渐强盛的国力,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才会有更多的人去享受着当下的生活。

吃罢午饭,我们便出发上路了,毕竟今天的路况非常好,我们大有机会赶去左贡县。离开芒康县之后,我们的 214 国道之旅就结束了,后面走 318 国道前往拉萨。以上是我们2021年1月19日,早上半天的内容,非常丰富,经历的场景多,心境也在那个过程中流转多变,以至于写到这里,我不得不暂停一下,否则内容就过于冗长。

当日的路线和事件

下一期,我会从1月19日下午的时间线开始讲起,然后讲述到1月20日一整天的所见所闻,这段时间线里的内容也很多,发生的事情也不少。下午从芒康县出发没多久就被一辆红车给蹩停了,至于为什么要让我们停下车,这段故事我们就留到到下一期再讲说,就让我们在西藏的下一个篇章,再见~

生活是日常,旅行是调剂,希望大家都能够在自己的旅行中调剂自己,进而更热爱自己的生活。我们是“非走不可”,欢迎你们的能够点赞订阅和收藏,有时间的话也不妨支持一下我们的B站视频,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