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仍未知道猫的命运
有一个词叫“弃猫效应”,据说,把猫丢了再找回来,猫就会变得很乖巧、听话,因为猫害怕再次被丢下。这种驯服猫的方法,未必对所有的猫的见效,比如在村上春树的《弃猫》开篇,村上讲述了小时候和父亲一起遗弃一只母猫的故事。村上和父亲到海边放下猫并说了“再见”,却没想到这只猫抢在骑车的父子前到了家,最后村上家还是将这只猫养了下去。
为何当时想要遗弃这只猫,具体的原因村上已经记不太清了,可能是家里人觉得母猫怀崽后养不起小猫,也可能是其他什么原因。但另一方面,资深“猫党”村上一直将猫和书看作他最珍贵的伙伴。于是“为什么非要去海边将那只猫扔掉呢?为什么当年的我没有反对呢?”几十年后的村上,依旧无法回答这几个未解之谜,包括猫为何能抢先一步到家。
和这只母猫的命运不同,另一只出现在《弃猫》结尾处的白色小猫,被村上家收养后,有一次轻快地爬上一棵高大的松树,但却不敢下来。村上的父亲也因为小猫所在位置实在太高,无法搭梯子去救它。第二天,村上已经听不到小猫的呼救声,或许它跳下来走了,或许它死在了松树上。
“下来比上去难得多。”后来的村上春树这么归结,”结果可以轻而易举地吞噬起因,让起因失去原本的力量。这有时可能杀死一只猫,有时也可能杀死一个人。”《弃猫》这本书,村上春树写自己的父亲,他们之间有矛盾,几乎决裂,最后又达成了一定程度的和解。他们之间的矛盾,村上不愿多说。正如我们仍未知道那只小猫的命运,我们也不知道村上为何要写一篇关于父亲的长文却不愿直面父子间的矛盾。
虽然村上自己很清楚,“我们每个人都只能呼吸着不同时代的空气,背负着时代本身的重量活下去,也只能在时代的洪流中默默成长。”但村上终究没能和父亲尽早修复关系,他自认为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并不愿意多花时间去了解父亲成长的年代、受限于时代的思维方式、对世界的看法,以至于只能在父亲去世后一点点打听与父亲有关的故事。正如豆瓣网友“把噗”所言,《弃猫》中的村上父亲,除了作为军人参加过战争,作为文学系毕业生爱写俳句两点外,仅是一份从各种资料中梳理出来的生平简历而已。
有人在分析文章中认为,弃猫更深一层的含义是代表了战争中被日本“遗弃”掉的那些士兵。进一步说,回避战争的痛苦,就会吞噬发动战争的动机。比如在书的最后,村上说:我们不过是无数滴落向宽阔大地的雨滴中寂寂无名的一滴。是确实存在的,却也是可以被替代的一滴。但这一滴雨水中,有它独一无二的记忆。一粒雨滴有它自己的历史,有将这历史传承下去的责任和义务。
相对来说,我更认同《弃猫》其实是村上与自己的和解,是与那个“喜欢的东西就不懈努力去追求,不喜欢的东西则几乎漠不关心”的自己和解。村上的父亲希望村上能代替他,昂首阔步地重走自己被时代耽误、无法迈步的人生。然而村上自己终究走向与父亲期望相背离的另一条路。但他找寻父亲过往的过程,也恰好是某种意义上的“弃猫”。村上父子在母猫回家后,“弃猫”的起因就被淡化了。同样,村上通过写书重寻父亲的身影,是否在淡化父子失和的原因呢?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所谓大图书馆”(Rexlib)、少数派专栏“六蠹集”、豆瓣阅读“六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