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栏目

不少读者表示希望能够见到更多关于文化与书籍的内容,充实书单、丰富精神。机器人特地邀请了 Matrix 社区作者们来聊聊自己近期阅读的有意思的书籍。喜欢本栏目的话,欢迎充电或评论文章来表达自己的喜爱,你的每一次真心夸赞或建议,都是作者们前进的动力。

所有内容均遵循 原创、首发、非商务 原则,投稿细则可查看文末。


@溪柴:《蝲蛄吟唱的地方》

2019 年这本书登上了《纽约时报》,美国亚马逊等销量的榜首。它讲述的是一个女孩从十岁起独自在湿地生活成长的故事,很奇妙的一点在于还有一个类似的故事同样在《纽约时报》畅销排行榜上呆了两年以上,那就是《荒野生存》,讲述的是一个高中毕业的男孩因为厌恶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希望去到阿拉斯加荒野的故事。你能从这两本书里感受到奇妙的链接:同样是自己与自己相处的故事,同样是步入人迹罕至的地方。而这两本书之所以那么受欢迎我想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当下人们的心态:开始更多观察自己内在的部分,更多探索自然与人类的连接,而对现有的结构状态产生怀疑。就像亚里士多德的那句话「But he who is unable to live in society, or who has no need because he is sufficient for himself, must be either a beast or a god: he is no part of a state」(一个人如果不见容于城邦,或自身过于完善而不需加入城邦,那他只能是一头野兽或是一尊神灵,他不可能构成城邦的一部分。)

最初对《蝲蛄吟唱的地方》感兴趣是因为看到消息根据原著改编的电影将会在 2022 年 6 月在美国上映,由 Daisy Edgar-Jones(《Normal People》的女主演)作为主演。于是想着在电影之前可以先了解下原著,但当我看完书之后才意识到这完全是一本值得单独推荐的故事。女孩基娅在她十岁那年就经历了家人的陆续离开:因为父亲的酗酒家暴,母亲无法再忍受这样的生活,逃离了她们所居住的湿地,而她的哥哥姐姐们也都相继逃离。只剩下她和父亲生活在一起,直到某一天父亲也不再回来。她无法离开湿地,她曾试图去学校念书,但因为周遭人异样的眼光而放弃,同时湿地的动物和植物们给她充足的安全感,于是她不想离开这里,以贩卖贝壳和捕鱼维生,并且等待着母亲有一天会回来。而在她慢慢长大的时间里,她遇见了能欣赏她的独特并教她识字阅读的男孩泰特,以及后续镇上的橄榄球明星四分卫蔡斯。两人陆续出现在基娅的生活里,她用一边成长着,一边练习和这些人接触。用独特的湿地自然气息理解在我们看来如此熟稔的人类社会的一切。

《蝲蛄吟唱的地方》剧照

小说是双线并行的叙事,最开始是两个小孩发现镇上的花花公子蔡斯死在了沼泽里,没有任何脚印足迹存在,这桩离奇的谋杀案使得人们议论纷纷,而另一条线,则是小时候的基娅如何理解母亲突然离开的事情,在后续的日子里她一直等待着母亲的回来。故事里的双线叙事不仅仅是展开的角度不一样,甚至时间点都不相同:一条是现在正在发生调查的谋杀案,另一条则是过去已经发生过的事情。作为读者而言,两条线是截然不同的阅读体验:你能看到一桩谋杀案是如何被抽丝剥茧地拆解开的,人们是如何看待死者以及嫌疑人(基娅)的,而另一方面,你的注意力会全部被年幼的基娅所吸引,她是如何用玉米粉喂饱自己的,如何练习开动父亲留下的船只,如何搜集鸟类美丽的羽毛的。

这本书是作者 Delia Owens 的第一部小说,在她自己的个人经历中,她有数十年的时间呆在非洲观察野生动物,这也是书里对自然湿地里的物种描述得如此细节与奇妙的由来,同时她也不再可能返回曾经呆过的国家赞比亚。当时夫妇二人曾被赞比亚政府授予「荣誉护林人」的称号,但后来因为丈夫马克可能与一起谋杀偷猎者的案件有牵连,所以美国大使馆要求夫妇在事情明了前不要再进入赞比亚,但案件始终不明确。无论如何,Owens 的小说语言里充满了自然的气息,很喜欢来自 Jenna Minser 的描述

Even without the exciting plot and cast of characters that you not only find yourself rooting for but feeling as if you know personally, the language and writing in and of itself is enough to make this novel fantastic.

Though it takes a while for the excitement to really pick up, Owens prioritizing not only explaining Kya’s unique upbringing but also writing an ode to the landscape Kya lives on immerses the reader fully in the real small-town drama. Without knowing the true story, the reader is forced to struggle against a community that has hated Kya her entire life and thinks she is entirely to blame for the death of a beloved town member. 

(即便没有令人兴奋的情节和人物,但你不仅发现自己在为其中的人物加油甚至好像自己真的了解她一样,语言和写作本身就足以使这本小说变得精彩。

虽然它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让你真的兴奋代入进去,但 Owens 不仅描绘了 Kya 独特的成长经历,而且还为她的生活日常风景写了一首颂歌,让读者完全沉浸在真正的小镇戏剧中。在不知道真实故事的情况下,读者被迫与一个基本全然否定 Kya 整个生活的小镇做斗争,并且小镇的人们认为她应该为其中一个深受欢迎的成员的死负责。)

我阅读时有几次都为基娅的经历感到难过与开心,这两种复杂的情绪相互交织在一起,一部分是因为她真正有勇气与能力脱离那些糟糕的环境而感到开心,但另一部分当她试图与外界接触,渴求陪伴与爱情时,会遭受到伤害。而这些有点像早先的一个故事《丛林奇谈》:在印度有一个被狼养大的小孩毛克利,从小在森林动物的法则里生存,而后动物们认为他终究要返回人类社会,所以让他回到村庄,然而他因为早先的生活经历被村庄里的人们视作怪物而遭到歧视的故事。两者的相似之处在于异化的对照:生活在城镇的人们鄙夷来自湿地森林的人 ,认为自然异化了他们不再能适应现代生活,殊不知人类早先就是与自然亲密相处,直到出现了城镇,而那些生活在城镇全然已经忘记自己才是被异化的那些人。

在主角基娅的视角里,因为从小缺少与城镇人类沟通的机会,因此她会将后续与其他人的接触参考自己熟悉的动物生活。比如蔡斯在追求基娅时的一些举动,她会尝试理解成动物里的雄性求偶行为,这样的理解方式也非常有趣可爱。而 Owens 的语言毫无疑问也结合了这一特点,比如在描述基娅与泰特接吻时是这样的:

她对接吻一无所知,只能僵着头和嘴唇。两人分开,互相看着对方,思考着这个吻从何而来,接下来又该做什么。他轻柔地从她发间拨落一片叶子,任它掉落在地上。她的心脏疯狂跳动。她那些任性的家人给予她的爱支离破碎,与此大为不同。

「我现在是你的女朋友了吗?」她问。

他笑了。「你想做我的女朋友吗?」

「想。」

「你年纪太小了。」他说。

「但我了解羽毛啊。我猜其他女孩不懂羽毛。」

「那好吧。」他再次吻了她。这次她把头侧向一边,嘴唇柔软。人生中第一次,她的心满满当当。

独有的细腻而又自然的视角,遍布了整本书的各个角落。然而书的后面有些遗憾,它似乎太过刻意追求一个完整的全剧终的结尾,显得不够真实。但作为 Owens 的第一部作品而言已经足够优秀了,期待它被搬上荧幕时又会有怎样的不同。

@包包呀嘿:《人类灭绝》

播客节目《Nice Try》主播之一文森特对于这本书的介绍是我得知这本书的途径,他介绍这本书的时候用了一句话,大概是说:美国总统启动核武器前,除了要输入启动密码之外还需要亲手杀死和核武器关联的工作人员。理由是战争发动者往往不会亲手沾上战争受害者的血,在发动核战前亲手夺去一个人的生命会避免决策过于草率(大概意思,具体我也有些记不得了)。

除此之外,高野和明的另一部更加广为人知的作品是获得了江户川乱步奖的《消失的 13 级台阶》。单纯看到《人类灭绝》这个书名是不会引发我想读这本书的欲望的,这是一本容易被书名耽误的好书。

关于小说的主题,让我想到了与之有些近似的美剧《疑犯追踪》。作者对于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细节,达到了我会觉得十分严谨的地步(当然我也不是相关的专家),其中涉及了化学、药学、进化学、计算机科学、人类学、遗传学等等一系列的专业知识,虽然这些专业知识的严谨程度与否对故事情节的推动通常不会有太大影响,所以很多热门的网络小说都会用极其敷衍和白痴的方式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而本书里依托于专业知识的情节推理足以见得作者为了写出这本书下了非常多功夫,即便是虚构的情节也变得更能引起共鸣,有一种作为整个故事的亲历者的真实感,加上这本书的主题也是与现代社会有极大关联的,完全不会让人觉得这是科幻,甚至觉得这是可能会在不远的将来发生的警告性预言。

我大概用了不到三天的碎片时间看完了整本书,人物的角色设定非常丰满,人物的个性对情节的推动应该是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的,故事情节自然而然的发生,就是仿佛一个鲜活的主角就是依照自己的个性和想法做出了一次又一次的判断,按照作者对于场景的转换和故事的小结作为我阅读的停顿,这完全不是我可以自由控制是否要停下阅读的状态,甚至晚上睡前读过之后,关了灯之后真实的场景还会脑子里闪现。

想来它如果被拍成电影或者电视剧也一定是我期待去看的那种。总之,推荐!非常推荐!非常。

@刀客特 Leslie:《心理学通识》 刘嘉

读这本书的契机是我最近想到了一个关于心理学的选题,想从更广的范围去积累素材,于是挑了本名字听起来最大的读读看,读完虽然对我的选题没多大帮助,倒是可以推荐给适合的读者的。

全书我基本上是听完的,但所幸里面讲的知识我并不是第一次了解,因此对我来说是个温故知新的过程。

这本书起源于得到 App 上的心理学通识课《心理学基础三十讲》,听感强于读感可能也是来源于此。讲者 / 作者刘嘉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心理学系的教授,杰青、长江学者,也是综艺节目《最强大脑》1-6 季的总顾问。

作者围绕「自我」这个主题,以「认识—掌控—超越」这样的逻辑,介绍了部分心理学流派的核心思想,比如弗洛伊德的经典本我-自我-超我的理论,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 8 阶段,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马斯洛的需要金字塔理论,阿德勒个体心理学「自卑与超越」的理念。在介绍的过程中穿插着一些心理学家们做的实验来佐证作者的观点,读起来也挺有趣的,只是并没有提供参考文献。

在第二章掌控自我的部分,提到了一些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的知识与理论,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包括抑郁症的典型症状,拖延的成因以及如何摆脱拖延,成长型思维模式和固定型思维模式对人们的影响,正念的积极作用等等。

作者自序:

在第一章 「认识自我」 中,我们从人性的阴影出发,在被理性、文明遮蔽和压抑的潜意识中,看到 「我」 陌生的另外一面——一个充满欲望、追求快乐但不被接纳的 「我」。

在第二章 「掌控自我」 中,我们将通过 「活在当下」,重返我们精神世界的中心。

物理世界总是以不完美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在第三章 「超越自我」 中,我们将学习如何以富裕的心理资本对抗贫穷的物质资本。

书的内容写得格外通俗,特别适合没有心理学基础但是对心理学有些感兴趣的小伙伴花几个小时听一听。

要说缺点的话肯定是有的,实话说,这本书从写作的角度来说远没有《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这样的书好,从评分和豆瓣上的短评方向可见一斑。引用部分短评的话来说就是「有股心灵鸡汤的味道」,但我听的过程中并没有觉得鸡汤的味道有浓郁到影响我阅读的程度。事实上,作为一本心理学通识读物,本书围绕着一个人们会关心的主题介绍了很多理论,结合了实验和生活,旁征博引哲人的名言和趣事以引起共鸣、增加权威性,方法并无不可,只是很多读者可能不再喜欢这样的姿态了而已。

我个人比较介意的是书中提到的许多 experiments 并没有提供规范的引用来源,不太方便读者溯源或验证其说法的可靠性,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科学性和严谨性是有待提高的。

如果读完这本书对心理学感兴趣的话,还能得到一个书单,多是心理学家们写的畅销书,我给大家不完全地列一下,感兴趣的可以借这本书当个引子,慢慢去探索心理学的魅力。

  • 《梦的解析》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 《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丹尼尔·戈尔曼
  • 《少有人走的路》M·斯科特·派克
  • 《正念:此刻是一枝花》乔·卡巴金
  • 《终身成长》卡罗尔·德韦克
  • 《自卑与超越》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 《活出生命的意义》维克多·弗兰克尔
  • 《自控力》凯利·麦格尼格尔

@躺倒斋主人:《地球上最后的夜晚》 

智利文学素来以聂鲁达的诗歌而闻名,未成想到了世纪之交,因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罗贝托·波拉尼奥,而在小说界猛然昂首。他在 1998 年出版的《荒野侦探》震动西语文坛,进而享誉欧美。其身后出版的巨著《2666》更让评论家将他与普鲁斯特等文学史上的里程碑比肩。

《地球上最后的夜晚》集结了波拉尼奥 14 篇令人困惑的小说。他的语言飘忽,充满迷幻的诗意。「勒菲弗画出来的语言,就像草屑。话语仿佛在风中飘动,是东风,是高低不平的草原,是一个正在破碎的锥体。」用他对一位虚构诗人的评语来形容他自己,再恰当不过了。

在他凌乱的叙事背后,总能让人看到一种难以抗拒的力量,一个黑洞,抽走值得憧憬的一切,留下他的人物们在温吞而绵长的绝望中四处游荡,好像是在寻找,好像是在逃亡。

 图片
罗贝托·波拉尼奥(Roberto Bolaño,1953-2003)

波拉尼奥生于 1953 年,一场席卷拉美的剧变的前夜。自 19 世纪纷纷独立以来,拉美各国走在殖民时期的老路上,依靠向欧美工业化国家输出农产品和矿产度日。那是一个属于自由贸易和「比较优势」理论的时代。拉美翘楚阿根廷仅依靠出口牛肉和羊毛,就获得了超越法德的 GDP,位居世界第六。

这场大梦在 1929 年惊醒。发达国家的大萧条导致外需崩溃,无数贫民拥上街头,把一个个民众主义领袖推上时代的风口浪尖。他们高举民族工业的大旗,以摆脱对发达国家的过度依附。这场成就斐然的大潮到了 60 年代,也就是波拉尼奥的少年时期,已是强弩之末。内需不足和出口乏力(商品缺乏竞争力)让经济陷入滞胀。拉美各国的国际收支恶化,财政赤字增加,失业居高不下。

1968 年,波拉尼奥举家迁往墨西哥。是年,墨西哥城即将迎来在第三世界国家首次举办的奥运会。而大学生们则认为与其靡费 2 亿美元公帑博取虚名,不如用来解决国内贫困。在奥运会开幕前夕的 10 月 2 日,约 5000 名学生聚集在特拉特洛尔科广场和平示威。结局是军队开枪,数百人死亡,而奥运会正常举行。从此,15 岁的波拉尼奥放弃学业,成为一名记者,投身左翼运动。

 图片
1968 年,墨西哥城的装甲车

祖国智利的局势比墨西哥更加晦暗不明。60 年代末,智利在短暂的经济增长后再度面临滞胀与财政赤字。在 1970 年的大选中,左派候选人阿连德在没有获得绝对多数的情况下,被议会按照宪法推举为总统。

激进的国有化政策开始了,大铜矿,大农庄和大型私有企业无一幸免。和当年推行集体化的苏联一样,新政引起了有产者的激烈抵制。农民杀掉牲口,矿场的管理人员辞职。混乱带来减产与衰退。工人罢工频仍,屡屡酿成骚乱。

1973 年,波拉尼奥在切·格瓦拉《摩托日记》的感召下,一路南下返回祖国,与当地革命者汇合,捍卫左翼政权。然而就在他抵达的一周之后,奥古斯托·皮诺切特领导军队政变。阿连德闻讯前往总统府,手持卡斯特罗赠送的冲锋枪进行抵抗,终于在空袭中阵亡。波拉尼奥被当做恐怖分子逮捕,历经了八天监禁后方才被救出。

军政府关闭议会,取缔政党,展开清洗,数万人被捕。70 年代末,智利的流亡者多达几十万。雷同的剧本在拉美多国上演。巴西、玻利维亚、阿根廷、秘鲁、巴拿马、厄瓜多尔 、乌拉圭,在 1964 年到 1973 年间相继发生军人政变。

波拉尼奥在一次颁奖仪式中说道,「在很大程度上,我的全部写作都是献给我们那一代人的情书或告别信⋯⋯我们像所有年轻人一样,愚蠢而高尚,奉献一切却又不求回报。现在,那些年轻人已经消失了,要是他们没有死在玻利维亚,那么他们就死在了阿根廷或秘鲁;如果他们在那里活了下来,他们会在智利或墨西哥慷慨赴死;那些没有被杀掉的人接下来会在尼加拉瓜、哥伦比亚或萨尔瓦多惨遭屠戮。整个拉丁美洲都播撒着被遗忘的青春骸骨。」

波拉尼奥在政变后的次年返回墨西哥。他变得挑衅与放纵,投身于边缘的诗歌运动,嘲讽一切主流文化。他和伙伴们在一个又一个与酒精和致幻剂为伴的夜里,任由热风中的暴力啮咬他们的灵魂,大汗淋漓。

 图片
政变当天,阿连德在总统府头戴钢盔手持冲锋枪。

「真正的暴力是不可避免的,至少我们这些出生在 50 年代的拉丁美洲、阿连德牺牲时近 20 岁的人们是无法逃避暴力的。」作家在《「小眼」席尔瓦》的开篇这样写道。「小眼」在智利政变之后离开,在墨西哥成了一名摄影师。一次,他前往印度红灯区拍摄,看见两个不到七岁的男妓。他们是祭祀的产物,当地的神灵需要没有任何男性特征的男童。当然,孩子的父母会收到足以令他们欢心的财物。等仪式结束,男孩就回家了。但父母不会让一个被阉割了的孩子进门。他们最后流落到妓院里。

「小眼」顶着一张「是像树叶一样被风卷走了的面孔」,在心理策划着什么。旁人以为他哭了。「不久,他就离开了那红灯区的大街小巷,样子像做梦,像大汗淋漓。他清楚地记得离开时精神上升起的激情,越来越强烈的快感似乎是威胁着某种清醒意识的感觉,但实际上不是(也不可能是)清醒的。还有感觉到自己的身影以及两个男孩的影子他牵着他俩的样子投射到了破落的墙壁上。」

他们躲进村子。「两个男孩情况很好。他俩跟别的孩子一起玩耍,不上学。有时,带着左邻右舍送的食物、蔬菜回家。」工作之余,他教孩子学一点英语和数学。「两个孩子说一种听不懂的语言。有时候,他看见他俩停止游戏,去田野上转悠,好像突然之间变成了梦游患者。他高声招呼他俩回来。有时,他俩假装没听见,继续往前走,直到他看不见为止。有时,他俩回头冲他微笑。」

入夜了。「小眼」会做噩梦,梦见警察把他逮捕,之后警察不再出现,被那个神灵宗派的打手取代。「后来,瘟疫进村了。那两个男孩都死了。「小眼」说,我也想死,可命不该绝。」他泪流不止,「为两个死去的男孩哭泣,为那些不曾相识的被阉割的男孩哭泣,为自己失去的青春岁月哭泣,为一切已经不再年轻的年轻人哭泣,为英年早逝的年轻人哭泣,为保卫阿连德而战的人哭泣,为害怕保卫阿连德的人哭泣……」

 图片

波拉尼奥和自己笔下的人物一样漂泊不定。他做过洗碗工、垃圾工、码头工、售货员、营地守夜人、葡萄采摘工……边缘的生活也许是他最后的反抗。1985 年,波拉尼奥在西班牙结婚,5 年后迎来了儿子的降生。他日益频繁地参加西班牙各城市举办的文学竞赛,期望用奖金改善潦倒的生活。但在 1998 年因《荒野侦探》暴得大名之后的第五年,波拉尼奥就死于肝脏衰竭。当时,他在器官移植的名单上排在第三名。

他的中文译者赵德明说,波拉尼奥太过悲观,总是把一切的恶都抖落出来,又不告诉人出路在哪里。其实,透过他为残暴的 20 世纪绘制的肖像,你终究还是会嗅到一丝希望的味道。就像《牙科医生》中「我」通宵阅读一位落魄作家手稿时所说的,「我们不会停止阅读,即使每本书总有读完的时候,如同我们不会停止生活,即使死亡必然来临。」

文学,永远是绝境之中横生的出路。

@德坤:《春山好》

相比日本其他城市,中国作家、学者似乎对京都更有好感。我曾读过舒国治《门外汉的京都》,也下载过库索《自在京都》的电子书。当然,写京都最勤、最多的,可能还得是苏枕书,这本《春山好》也是她的「京都」系列之一,但相比前作《松子落》,不再那么「轻巧」,变得更加「沉重」。借用谢泳先生《书生的困境》这一书名,或许可以概括本书不少篇章。

《春山好》,苏枕书著,中信出版集团 2020 年 9 月出版。

这些困境,既有苏枕书自己的困境,也有不同时代人文学科青年学者所面对的困境。日本文科研究者处境非常艰难,在找到正式教职前,需要一边想尽办法养活自己,同时继续研究,一些男学者甚至因为贫穷和忙碌找不到女朋友。苏枕书参加的韩语班上有一位韩国人陈老师,博士毕业后留在京都做研究员,发表很多论文的他,却也要兼职为学生教韩语。「读书都为稻粱谋」,从事多份工作的又岂是陈老师一人,苏枕书自己,不也兼着写作的「副业」么?

在《松子落》的《散书记》中,苏枕书介绍说日本学生一旦读博,又只能从事研究,不能再去公司就职,只好做非常勤——即非稳定职位(非正式编制人员),不从属任何学校,只是临时受聘的教师,按课时收钱。要维持生活及研究,往往要同时兼任几处非常勤职位,一周之内奔波各所大学,十分辛苦。苏枕书在旧书店也曾遇到一位从事日本哲学研究的「边缘学者」,自嘲「我是非常勤讲师而已」,大有一种「百无一用是书生」之感。

当然也有从「非常勤」出头的,比如千叶商科大学教授宫崎绿曾在东京工业大学担任「非常勤」讲师,但她却以讲师自称,引发了是否伪造职历的风波。当然宫崎绿现在风头正劲,在改年号令和的「元号恳谈会」上,宫崎绿作为「有识者」九人代表之一,身着卑弥呼一般的传统服饰发表见解,又引发网友议论。

豆瓣网友「康夫」绘图

苏枕书和女同学们八卦陈老师是否有女友,其背后,或许有京都人对名校工作的青年教师青眼有加的缘故。曾经,京都本地的企业家们很需要名校教授装点门面,经常直接打电话到研究室介绍自家待字闺中的女儿。如今这样的逸闻因教职稀缺、学者穷困,逐渐变少,女性研究者更是接触不到这样的热闹。

作为女性研究者,苏枕书遇到过师弟的性骚扰,遇到过成名学者的嘲讽,不得不与抑郁症对抗,与命运的绝望和对死亡的渴望对抗。这背后,又有着学院的作为不力,世人对受害者的苛刻和挑剔。沉默与忍耐终究无法解决所有问题,苏枕书从林奕含和伊藤诗织身上得到面对困境的力量,面对彼此同在的困境和战争,抗争和记录本身会带来重要意义,正如淡豹所言:「在对这些抗争的观察背后,是作者个人的觉醒和抗争」。

日本京都,古老与现代并存的城市。 (IC Photo 图)

我见京都如斯,京都如我亦如是。京都不仅仅只是岁月静好,它也充满矛盾、焦虑、冲突与抗争。如本书的编辑所言,不再局限于京都日常的记录与描写,而是将目光聚焦在更广阔的世界中,以京都生活为圆心走出原本的内容半径,在映射内心的雨季变化中寻找出路,是作者从学校到社会身份转变的出路,是挣脱阴霾寻求生机的出路,也是身边努力生活的普通的我们迷茫中渴望的出路。 面对困境,除了缓解痛苦的药物与友人慰藉,更重要的或许是自省、踏实地生活,保持学习与阅读,同时不断尝试走出既有的生活圈。

赵朴初有诗赠日本友人大西长老「由来风月是同天」,而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书生」,都有各自的「困境」。苏枕书在《百万遍风土记》一文中,记录了上个时代的抗争者们,比如小野信尔和河上肇,他们有革命实践的岁月,也有埋首于书斋的时光。河上肇最终殉道于理想,而小野信尔身上,同样传承了「追求真理的柔软的心」。借此,或可破除对「沙上城池」的幻想,生出打破「沉默共谋」的勇气。

善行堂

在苏枕书的书中,旧书店是永恒的话题,「应当得到反复的咏叹」。然而众所周知的是旧书业生意不好做,中下游的旧书店往往只能聚沙成塔,努力维持盈亏持平。甚至不少旧书店已经转型兼营杂货和咖啡馆。当然也有一些书店恪守传统,连文创产品也不售卖。这背后自然有古书业逐渐高龄化的缘故,有些店主守旧刻板,甚至连拍照也不允许……或许「有些师傅所谓的坚守,某种程度上,其实是不知变通,不关心其他文化,墨守成规。」(《夜之游行》)

当然,如珂罗版老铺便利堂一般「恪守传统与开放胸襟的调和」的旧书店也不少,韩国宝水洞书店的店长梁先生就一边坚持经营古籍,一边努力将书店街开辟为更丰富多样的文化空间,后来经过搬迁,在南川洞打造了附带展示场所,可以策展的「南川洞空间」,但梁先生为了照顾家人,终究不能全身心投入他热爱的旧书事业。

京都的旧书店(@ 视觉中国 图),应是寺町通竹苞书楼

苏枕书记录了过去十年多家书店的停业,除了「书店困境」,书籍本身同样面临困境。比如研究所的纪要、论文集、目录等资料,早年部分在旧书市场价值颇高,近年由于内容和水平越发一言难尽,无人问津之下,也变为在网络上发布电子版,这么一来,大学周边的印刷公司、旧书店也会受到冲击。另一方面,疫情面前,各类店面都难以支撑,旧书店也不能幸免。「旧书店的萧条虽令人惋惜、痛苦,但情绪如此悠长深沉,苦涩中掺着难以言状的甘蜜之味。」苏枕书和先生从周在韩国旧书店找到《青楠梦游录》《梦见诸葛亮》两册写本时,应当抱着如此心情。

晦暗过后,总有春山尚好。本书出版后,我费了好些功夫在图书馆辗转,借助精准到具体书架的查阅系统才借到,却一直放在书架上(中途重复借还多次),直到新一年的春日,通过阅读,走向希望。


更新日志:《试播集》03 开始将在标题内加入书籍豆瓣链接;每一期的字数控制在 8000 字左右,如有超过酌情分当月上、下期或移至次月;「试播集」正式加入少数派标签系统,点击可索引至往期内容。

打卡奖励:《试播集》已经更新了三期,如果往期书目中有打动你并让你读至满意的,欢迎来评论区打卡分享你的阅读感想。Matrix 机器人会择机送出一份来自少数派商店的小心意。

如果你也想分享你的读书笔记🔉:

  • 获取 Matrix 社区写作权限并签署 Matrix 共创计划
  • 新发布一篇文章,在标题中标注「试播集」前缀;
  • 以你的文字风格,认真介绍你读 的某一本书;
  • 在网站个人信息中补充支付宝账号。

成功入选本栏目可以得到不低于 108 元 1 的「不释卷奖励金」🧧。如果你有兴趣参与,就赶紧来稿吧!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 、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 ,了解更多的新玩意 🆒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 sspai 官方店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