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 Apple 春季发布会上,一系列五彩斑斓的新品之间依然难觅那个熟悉的身影。距离上一次 MacBook Air 的配置更新已经过去了接近 500 天,而考虑到它自己的更新史,不禁让人捏了一把汗—— MacBook Air 作为曾经摘得「全世界最薄的笔记本电脑」头衔、并且至今潜力依然不低的苹果老将,是否会遇到另一个长达数年的寂静时期?

There is something in the air.

消费电子产品的进步迅捷但悄无声息,在缺少对比的环境下,我们往往很难留意到某个产品与当下的绝对时间跨度。 2008 年 1 月发布的第一代 MacBook Air 就是这样一个历久弥新的例子。站在今天的角度回看,我们并不会觉得型号名 A1237 的 2008 款 MacBook Air 在设计上有什么惊为天人之处——然而只消找到一个同时期、同样主打轻薄便携的竞品,哪怕只是简单的一瞥,也可以立刻明白当乔布斯在发布会上解开信封时,全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的缘由。

谈到 MacBook Air 时,那张牛皮纸信封是一个绕不开的标志|Lawrence Journal-World

彼时的笔记本电脑市场仍然处在一个积极探索产品形态的时期,其中自然不乏以极致的轻薄作为卖点的产品,无论是戴尔 XPS M1330 、东芝 Portégé R500 ,抑或是被乔布斯在 Macworld 大会上做为对比对象的索尼 VAIO TZ 系列,都称得上是当年在笔记本电脑工业设计方面的佼佼者。

VAIO TZ 与戴尔 XPS M1330|Notebookcheck

与此同时, 2008 年的市场也依然没有完全脱离那股由索尼带起来的「硬工业审美」:繁复的线条和凌厉的边角固然风格独具,但是搭配上塑料边框和形态各异的接口,也的确难以称得上整洁。

东芝 Portégé R200|YouTube

但是那时的苹果就已经展现出了「果敢」的瘦身精神:既然困扰产品研发的问题是如何将种类繁多的 I/O 和体积巨大的光驱塞进更小的机身,那么为什么不直接去掉一些东西呢?

纵观 2007 、2008 年的笔记本市场,对机身厚度限制最大的单一零件往往是光驱( Optical Disk Drive, ODD ),以及比如 VGA 、 RJ45 之类本身大小固定的标准接口。然而通过将不可扩展的内存集成到主板上、彻底抛弃光驱,以及使用了由初代 MacBook Air 独占且尺寸仅仅和 USB 接口相当的 micro-DVI 接口,苹果得以将一块 13.3 寸的屏幕和全尺寸的 78 键背光键盘装进了最薄处仅有 4 毫米的铝合金机身中。

PC Watchホームページ

尽管如此,光盘作为彼时仍然很重要的数据载体,哪怕乔布斯在发布会上将 MacBook Air 定义为一台为无线而设计的机器(MacBook Air was built to be a wireless machine),也依然需要为砍掉的光驱寻找一个替代方案——毕竟购买 MacBook Air 时的很多支持软件都还是附赠在光碟中的——除了一并发布的一款 USB 接口的外置光驱 Apple SuperDrive 之外,乔布斯还在发布会上花了不小的篇幅介绍了 OS X Leopard 中添加的 Remote Disc 功能:通过安装对应的软件, MacBook Air 可以借用局域网中其他 Mac 或者 PC 的光驱进行程序安装或者光碟烧录。从结构与字面意义上看,这或许就是「云盘」早期的雏形之一吧。

苹果为光碟的各种用途提供的解决方案|PC Watchホームページ

当然,如今回看第一代 MacBook Air 的身型,我们不难发现苹果有些投巧的收边设计对于机身极限尺寸的数据的优势。但是将东芝或者 VAIO 的竞品放在一边,又有谁能否认讨巧的设计在视觉上不讨喜呢?

锋利的裙边设计不仅让 MacBook Air 在尺寸数据上独具优势,在外观上更是超越对手数年|Engadget

就这样,一台真正有着笔记本身材的笔记本电脑带来了 2008 年已经察觉到病痛的乔布斯在 MacWorld 大会上最自豪的笑容。

图 / MacRumors

从时尚宠儿到街机

2008 年的第一代 MacBook Air 在发布后迅速引起了反响。除了从东芝的手中夺走了当年「世界上最薄的笔记本电脑」的桂冠之外,更是彻底引爆了轻薄本(或者叫 Ultraportables )的市场,各家厂商都相继推出了在设计和制造工艺上更进一步的轻薄新产品,比如东芝 Portégé 的升级款 R705 、 VAIO Z 和联想 Thinkpad X201。

外观上已经相当现代的东芝 Portégé R705 ,发布于 2010 年|NotebookCheck

而苹果自然也不会让这个改头换面的新兴市场部分从指尖溜走,在 2009 年进行了一次常规的性能升级之后,于 2010 年 10 月 20 日带来了新款的 MacBook Air 。并且与两年前不同的是,这次还有一个同行的小弟弟。

相较于初代产品, 2010 款 MacBook Air 最大的亮点便是全新的机身设计和工艺。与 2008 年的款式相比,新款 MacBook Air 的铝合金 unibody 机身完整度更高,机身边缘的处理也由之前的圆角衔接变成了直角拼接圆角的设计,给侧面的接口留出了充足的空间,不再需要担心因为 U 盘的体积过大卡住盖板而无法读写的问题了。

而在 I/O 的数量与完整性上, 2010 款 MacBook Air 同样完成了一次不小的进步。除了随着 USB 标准的不断普及而在机身左侧添加了第二个 USB 2 接口之外, 13.3 寸机型上还额外新增了 SDXC 卡槽;同时两款新机型都在屏幕分辨率和电池上有所提升,并且由于苹果产品线的更新节奏,这个分辨率实际上已经超过了当时两款起步配置的 MacBook Pro ——那时的 1680*1050 高分辨率屏幕还只是 15 寸 MacBook Pro 的一项选装配置——使得 MacBook Air 在大约半年的时间内成为了屏幕精细度最高的苹果笔记本

苹果直到 2012 年 6 月才为 MacBook Pro 标配了视网膜显示屏,在默认配置的分辨率上超过了 MacBook Air

再加上随着 iPad 与 iPhone 产能的扩大而已经熟悉的闪存技术被应用在新款产品上,让彼时的 MacBook Air 得以骄傲地打出「即刻启动」和「待机时间一个月」的口号,也毫无争议地成为了当时苹果笔记本产品线上一个极具竞争力选项。

演讲台上已经明显瘦削下去的乔布斯|Pinterest

然而就从这样一个可以看作是「第二次开门红」的产品迭代开始,在此后的整整 7 年时间里, MacBook Air 几乎成为了那个被苹果遗忘的弃子。除了间或的性能升级之外,我们再无看到苹果对于这员老将的明确态度。

伴随着聚碳酸酯塑料机身的无印 MacBook 在 2011 年结束销售, MacBook Air 成为了苹果笔记本电脑产品线中最便宜的机种。得益于质感和质量远超彼时同价位轻薄本的铝合金 unibody 机身、时至今日仍然不觉厚重的三围以及系统与硬件的良好配合, 让 MacBook Air 一举成为了很多人接触苹果电脑的初体验。

(Ming-Chi) Kuo recently told AppleInsider that "his most recent checks in Asia indicate Apple shipped a total of 1.1 million of its 11- and 13-inch MacBook Airs during the three-month period ending December, making the new breed of ultra-thin portables one of the company's most successful Mac product launches ever." ——《大西洋》杂志 2011 年对于 MacBook 销量的评论

然而即使是领先市场三年乃至五年的设计,也不可能在按兵不动的情况下始终保持这样的地位,更何况是在 7 年这种对于技术领域来说巨大的时间跨度上。

不仅仅是苹果的其他笔记本产品开始逐渐与 MacBook Air 拉开明显的代际差——尤其是当苹果将视网膜显示屏变成 MacBook Pro 系列的标配后——仍然拘泥于 127 PPI 的 MacBook Air 在最重要的屏幕观感上除了明显落后于自家的产品线之外,市场上的各家竞品也逐渐追上了苹果的步伐:伴随着英特尔提出了「Ultrabook」的定义,戴尔 XPS 13 、Thinkpad X1 Carbon、宏碁 Aspire S7 、惠普 Envy Spector XT 等等各具特色的产品系列已经不再需要与苹果直接在单一功能性上进行竞争,同时也并没有因为功能性而过分的牺牲机身尺寸,亦导致 MacBook Air 原本的最大优势不再。

The Verge 在 2011 到 2013 年间测评过的多台 Ultrabook|The Verge

如此来自苹果内部 MacBook Pro 和外部市场两方面的压力相结合,导致楔形铝合金机身的 MacBook Air 逐渐从曾经那个引领星巴克潮流的时尚象征变成了一块高不成低不就的「鸡肋」,回观 2016 年前后各家科技媒体对于升级到最高选配 1.8 GHz i7 处理器的 Air 的评价,高频出现的结论往往是:如果你必须要用 macOS 而且预算不高,否则 MacBook Air 真的没有什么考虑的必要——和如今 iPhone SE 收到最多的评价非常相似。

The MacBook Air remains an excellent ultraportable choice for students and other macOS fans with basic computing needs, but despite killer battery life, it will disappoint power users with its low-resolution display and outdated processor. ——《PC杂志》对于 2017 款 MacBook Air 的测评

The screen technology looks seriously dated at this point, especially when Apple packs such fantastic displays into its other MacBook ranges, so make sure searingly sharp images aren’t too high on your priority list before buying. However, if a portable road warrior is what you’re after, this is still a great choice. ——《Stuff》杂志对于 2016 款 MacBook Air 的测评

MacBook Air 风雨飘摇的窘境更是因为 2015 年苹果家族另一位更轻、更薄、更高清的成员的加入而雪上加霜,也就是迄今维持着 MacBook 系列身材之冠的 12 寸 MacBook 。一块分辨率达到了惊人的 2304*1440 的 12 寸屏幕、彼时还没有爆出可靠性问题而极具未来感的蝶式键盘,以及边到边的 Force Touch 触控板都让在这位后起之秀的光芒笼罩之下的 MacBook Air 显得更加尴尬。那时的 MacBook Air ,若非因为极端的预算限制,否则很难出于任何的理由被选中。

放在一起对比的时候都很难相信这是同时出现在 2015 年的产品

弄潮儿也需要补补课

幸运的是,苹果并没有就此抛弃 MacBook Air ,在长达 7 年的沉寂之后,果阿哥最终还是将 MacBook Air 从冷宫中请了回来。 2018 年 10 月 30 日的苹果特别活动上,伴随着如今已经越来越难得的全体欢呼和鼓掌,蒂姆·库克微笑着在 SHAED 那首《Trampoline》的口哨声伴奏中宣布了自 2010 年以来 MacBook Air 的首次彻底升级。

这次来之不易的升级为与铝合金屏幕边框 MacBook Air 的「七年之痒」终于带来了解脱。除了一块与 13 寸 MacBook Pro 相同分辨率的屏幕之外, 2018 款 MacBook Air 也继承了蝶式键盘与 Force Touch 触控板,补齐了与同年其他 MacBook 成员的代差,同时总算在整条 MacBook 产品线之间统一了设计风格,也彻底将屏幕背光点亮的苹果标志与 USB-A 接口移除,完成了最后一块苹果下一个五到十年的笔记本电脑设计的拼图。

但是苹果作为苹果,在循规蹈矩的时候也总是能够掏出一些让人猝不及防的产品,这其中就包括发布于 2020 年 11 月 10 日的使用了 M1 芯片的最新款 MacBook Air ——就在 M1 款发布的半年多前,苹果刚刚为 MacBook Air 在英特尔处理器范围内做出了最后一次性能升级,允许用户最高配置到 16 GB 的运存和 10 代 i7 处理器——堪称一次经典的「背刺」行动。

按照发布顺序计算, MacBook Air 亦是苹果历史上第一台 Apple Silicon 电脑

而 M1 的入局也帮助 MacBook Air 重新回到了人们的关注当中。作为首批搭载自研 SoC 的苹果电脑之一, MacBook Air 由此获得的快速唤醒和超长的续航更是帮助它扳回一城,在网页浏览和办公负载中表现出了几乎碾压同等级竞品的响应和续航表现;得益于 M1 优秀的能耗比,苹果更是大胆重新采用了 2015 年 MacBook 上的全被动散热方案,再一次展示起库克时代的「禅意」理念,伴随着针对 ARM 架构进行优化或重写的主流软件积少成多,逐渐为它打响了一片「绝佳办公电脑」的名声。如今的 MacBook Air 重新成为了入门级 MacBook 的优质选项——同时也是唯一的选项。

ARM 与 Air ,终于在一起

2020 款 MacBook Air 重回正轨的优秀口碑与 M1 的加入是不可分割的。作为一款将来自 12.9 寸 iPad Pro 的便携性延展到 MacBook 产品线中的铺路石,唯有当轻薄便携真正与超长续航得以共存的时候, MacBook Air 竭尽全力削薄机身的优势才能有效体现出来,而 ARM 处理器就是这个越来越广泛的使用场景中的救星之一。

苹果的战略优势之一正是凭借强大的软硬件协调能力,无数次实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相较于能耗问题优先级不高的桌面端,比如 iMac 、 Mac mini 和 Mac Studio ,以及节能效果要为整体的性能释放让路的 MacBook Pro 产品线, ARM 架构在性能与功耗比上达到的平衡最后依然在侧重便携性的硬件中得到了最大的收益回报——也就是如今使用 M1 的 iPad Air 、iPad Pro 与 MacBook Air 产品线。由于 iPadOS 作为从移动端回头向桌面端进化的操作系统,仍然需要很长的时间去探索合适的使用模式, Apple Silicon 的加入最终还是让已经沉寂了太久的 MacBook Air 成为了那匹大家都没有预料到的黑马。

来自加拿大白嫖王的首肯

至此, MacBook Air 依然作为起始价格最低的苹果笔记本电脑,辅以一块能力在平均水准之上的广色域屏幕、偶尔还能「越级打怪」的扬声器,以及同类产品中无可争议的续航表现,更是有些一转攻势将现在依然使用带 Touch Bar 的旧模具的 13 寸 MacBook Pro 推到了自己曾经彳亍良久的尴尬位置上。

考虑到现在人们日常工作中的绝大部分已经与网络有着无法分割的关系,「上网本」这个概念也应该得到一次更新并重新被利用起来——与 Apple Silicon 搭配起来的 MacBook Air ,或许就是那个终极的现代办公神器。

未来大有可为

从 2008 年凭借一纸信封震撼全场,到中期整整 7 年的死寂时期,甚至几度沦为笑柄,再到新款模具依次读到《MacBook 上最后的英特尔》与《第一块 Apple Silicon》;既当过苹果笔记本产品线的中流砥柱,也曾被无数人嘲讽、忽视。假如以人们熟悉的 iPhone 产品分类作类比的话, MacBook Air 就是苹果整条笔记本产品线中的「数字款」——不卑不亢的性能,写写文稿也能开 20 个窗口,不高不低的售价,咬咬牙也能买到顶配。乔布斯手中那个斩下世界纪录、挑战产品设计与制造工艺极限的 MacBook Air 已经转变了身份,成为了一个有些保守、但不会出错的选项。

2022 年的苹果春季发布会在一片祥和中结束:升级了处理器和 5G 网络的 iPhone SE 2022 , iPhone 13 系列的新配色,无印 M1 家族再添一员 iPad Air ,胖胖的 Mac Studio 与 M1 Ultra 处理器,还有一台 CPU 性能说不定比你的手机更好的显示屏,我们似乎许久没有见到那个标志性的楔形身影了。

发布会前对于多彩机身和白色键盘的 MacBook Air 2022 的一种猜测|Appleinsider

与 iPad Air 一样肩负着 Air 之名,我其实希望苹果也能将多彩的机身分给 MacBook Air 一些:它不需要承担那么严肃的性能任务,也基本不会在交给它的工作中表现出力不从心,倘若搭配上一些个性鲜明的机身配色,活动在星巴克与图书馆的 MacBook Air 们或许又会慢慢多起来。再加上目前的 M1 系列 SoC 都在不断地上探性能极限,考虑到 MacBook Air 如今的微妙地位,下一次对它的提携或许会是一款在维持或小幅提升性能的前提下特化能耗比的 M1 改款,叫做 M1 Eco 也未尝不可能——只是希望这一次的 500 天等待,不会变成下一个沉寂的 7 年的开端。

> 下载 少数派 2.0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解锁全新阅读体验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