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注:本篇文章为「产品沉思录」的试读文章。产品沉思录一座丰富、纯粹的数字信息花园,能让你了解到不同行业、不同深度的内容。欢迎前往订阅「产品沉思录」,文末还有不容错过的限时福利和分享活动。
本期概要
封面
张大千 ,CASCADES IN LUSH MOUNTAINS,1975 & 卷首语分享
forwebsite2022@gmail.com 的 Worthy Five观点
事实与叙事台杉
学习一家爱尔兰科技公司 Tines 对 No-Code 的解法产品
Shape Up:来自 Basecamp 的产品方法论观点
微软如何能做到市值$10T
?
卷首语
最近拿到了中信出版社的「Naval 宝典中文版」,虽然之前看过很多遍,但是常读常新。这次再读带来了一个新的启发。
因为在去年一年,我在哲学、宗教、心理学上花了很多时间思考,为的是和自己和解,和他人和解。理解作为一个人应该遵循哪些原则和其他人相处,也能如何让自己获得内心的平静。但这很容易陷入虚无主义,毕竟公园里不少大爷这方面知识储备也不弱。
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所以如果要改造世界,那么该相信及持有哪些自然法则呢?
- Naval 选择的是杠杆
- 巴菲特选择的是复利
- 南添选择的是网络效应
当然以上只是片面的例子,他们遵循的肯定不止这一个。而对我的启发在于,在认识世界的角度,自己信仰的原理是什么?因为基础的物理和数学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断地精进下来,既能更好地分析事物的结构,也能更好地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
意识到这些之后,接下来探究的方向会更清晰一些,也能让自己的理性世界观更加坚实一些。当自己哲学和科学信仰建立以后,或许才能成为一个更完整的人。
其他:
- 「松节油」的内容是在 Notion 的旅行者俱乐部更新,不用再去关注「小报童投递」服务号。新同学更不要订阅完沉思录后,再去再单独购买「松节油」然后找我退费,因为会被扣掉许多手续费……
- 续订的同学不用着急,今年会一直保持 199 元的价格不变。到期也会有邮件提醒,如果未收到可以加我微信「ProductThinking2017」,不要着急续费或者买多年,避免冲动消费。
—— 封面也邀请你来征稿提供 采用了画作的朋友,可赠送一年的订阅名额和一本你想读的书。
来自 forwebsite2022@gmail.com 的 Worthy Five
❶.近期有什么值得再试的菜谱(🥬、☕️、🥃)?
最近很喜欢 Laederech 巧克力。
这个牌子有最好吃的大块散装果仁巧克力。果仁密集,巧克力香浓。这个牌子很妙,在 Godiva 退出北美市场以后,一夜之间租下原来 Godiva 在各大商场的店铺。每次去买都会买好多块。深知多吃糖没好处,但是生活总要有点甜甜不是么。
❷.近期你的城市中有什么值得再去的地方?
麻省其实有山有海有平原,自然环境不错。 就是冬天经常下大雪。上周末我们去了一趟波士顿的唐人街,发现比纽约的唐人街要干净整齐很多。好吃的地方也不少。在一个老式点心店买到了小时候吃过的软糯纸杯蛋糕和三角形夹奶油包。另外冬天的话去玩保龄球和 Level 99 等室内游戏是个好选择。Level 99 又锻炼体力又挑战智力。
❸.近期有什么值得独自或者和友人做的活动(🎮)?
推荐 the war of mine:纽约时报目前最火的游戏是 wordle,猜五个字母的词语,看似简单实则很难。可以和伴侣或者小伙伴一起玩。由于太伤脑,每天只出一题。
还有 bitburner:如果你没有过编程体验的话,这个游戏的界面可能会让你觉得有点吓人。初始颜色就是 IDE 风格黑底绿字,游戏介绍还要求你读 documentation. 虽然有点抽象,但其实还挺有趣。游戏的目的就是扮演黑客来想方设法升级搞钱。通过 study 和工作来提升黑客级别、领导力、经验值,写几行代码来黑进不同商家的服务器来赚钱。值得一提的是代码用的语言是JS. 我的黑客去虚拟大学上了免费 CS 课同时在一个很低门槛的兼职工作,还黑着三个服务器,挂了几个小时没管,发现从无到有,hacking level 达到 111,赚了 6m。
❹. 可以说一说你最近见过的朋友吗?
有几年没见的老友发信息过来问候,聊起自己已经和女友在一起十个月了,感觉到太幸福,而且从 Victor Frankl 的理论中找到很多慰藉。他本人是医学生,每天学习时间超过十几个小时。我说春天来了,double date 听上去很不错。
他回复:「it's really reassuring to meet good people and have meaningful get-togethers with friends and family. Nothing feels more satisfying……except learning to cook and eating. I don't know who gets more excited about food, me or our dog.」
还有我先生最好的朋友 Aaron,和一个阿根廷女孩结婚。他们最近开始商量在阿根廷的婚礼时间,女孩拿到绿卡了就过去。我们作为 VIP 受邀。一提起阿根廷就想起来在他家吃过的数次烤肉。好激动,想要看探戈。
❺.推荐一本近期你读过很棒的书吧
《列夫托尔斯泰中短篇小说集》是我想要读的书。 尤其想要看看《五月的萨瓦斯托波尔》这篇。我去过萨瓦斯托波尔,是以前乌克兰租给俄罗斯的黑海舰队军港。有着俄乌复杂的历史政治文化渊源。我当时去的时候, 当时经济已经十分不稳,大家存钱都存美元,汇率每天一变。
我不知道还能不能再去克里米亚,但我永远会记得人们盛装打扮去歌剧院看戏,学校老师不断让我们继续吃啊吃啊吃得越多他们越开心,老苏联风格的餐厅,好喝到极致的果茶和罗宋汤还有当地朋友请我去她家吃的三文鱼沙拉,古希腊遗址,穿黑制服的英俊军官安德烈,雅尔塔冬宫,从基辅开到克里米亚的火车,俄罗斯大叔给我吃他带的水果,我和玛莎一起唱苏联歌,路人想跟我讲话但是不会英文只好问我时间(我大概是当时唯一在路上走的外国人),大家一起在市中心纪念柱前喝伏特加。
我想要看看列夫托尔斯泰的萨瓦斯托波尔是什么样的。
—— 请你也分享你的 Five ,Worthy Five, Give me 🖐🏻 更多朋友 Five 的分享,可以来我们 随便玩玩日报社 看看。
观点丨事实与叙事
by shaonan
最近对「事实」这个词很着迷。
因为自诩为「实事求是」的人,经常鼓吹去一线调研,为真实世界设计。但是在许多时候,当事情不如意时,还是会被情绪左右,去争论去逃避,而不敢去面对现实。
为何会是这样?如果只是归咎于自己是个「感性」的人,未免属于智力上的偷懒。所以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每逢自己不想面对事实时,多半处于以下三种情况:
- 不想面对难以接受的结果。如果根据上面的推演,你要接受向团队承认失败,向投资人承认失败,然后自己把人清退,关掉公司,清退资金,然后开始投简历,找工作,甚至一段时间会有经济上的困扰。而选择相信一个叙事,则可以不用面对这些现实,继续活在可能性里 —— 直到大厦崩塌。
- 打破了自己叙事的和谐。当我们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内心往往渴望的不仅仅是事情正确,还有很多的情感附加值,比如得到认可、赞扬、鼓励等。但事情往往并非会如我们计划去发生,意外是常有的事。但这些「事实」的出现会打破自己的叙事,继而让自己的情绪被冲击,陷入到情绪的波动中,变得对人不对事。
- 获得事实的成本很高。单纯的叙事,具有戏剧的冲突感,可以自己在颅内导演一出大戏,而这种叙事本身就具有感染性,导致现在常见的开局一张图,内容全靠编的情况。反之,如果要去获得事实,就要跑到一线去调研,去获取非常多的数据,去分析各种情况,甚至最终不一定有足够的证据支撑结论。显然没有前者来的过瘾。
人们对叙事过分偏爱,因为跌宕起伏,充满了戏剧性,以至于很难坦然接受令人不愉快的现实。
我们习惯于用叙事掩盖事实
我经常会回顾第一次创业时候的经验,看当下的自我如何处理当年的问题。而今年的的决策和之前都不一样,因为相较于过去的各种弥补,今年的决策是:要么直接关闭公司;要么就这样吃一次亏。
为何不再考虑弥补,因为事实如此。
- 在融资只有 100w 刀的情况下,团队扩张太快,导致刚性成本支出过多。
- 没有明确商业模式的时候,也没有在规模上进行探索,更无进一步的融资计划。
- 在公司资金不足的时候,没有考虑裁员,而是选择寄希望于渺茫的融资可能性。
其实许多事实都是数学问题,假如我想通过卖盒饭赚取每年 1000 万人民币。
- 每盒盒饭净利润 10 元。
- 每年需要卖出 100 万盒,每天2700盒。
- 假如当时的厨房每天的产量是 150 盒,那么需要开启 18 个厨房。
- 每个厨房轮班大概需要有 6 个人,整个团队需要 108 个操作人员。
继续追问:
- 我有管理 108 个一线餐饮从业者的经历么?没有。
- 18 个厨房从选址到装修都能一次性成功么?不能。
- 你账上还有多少钱?10 个月的资金。
- 我能在 10 个月之内学会么?很难。
这是非常让人难堪的事实,但吊诡的是,我居然可以说服自己笃信是有希望的,是未来可期的,是潜力巨大的,不断地给自己洗脑,让自己不去关注事实,去关注一个缥缈的叙事。
许多痛苦都是和这种无法面对现实有关。
事实具有巨大的力量
很喜欢看 Snaptube 创始人丁吉昌的年度总结,今年的年度总结中有一个案例对我触动很大:
关于世界未来是如何的怎么样,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变量太多;但是反过来看,未来和中国关系不变的国家会有哪些,可能就更容易回答了。
以巴西的视角为例,如果我们只看利润贡献度,第一大 KA 中国给巴西的贸易顺差贡献近 70%,而第二名的 KA 美国却是贸易逆差,更是巴西一直以来最大的贸易逆差来源国,如果你是巴西的领导者,你会选择跟最大的 KA 闹翻甚至脱钩么?你会选择放弃 70% 的利润甚至变成一个亏损公司么?你会选择跟那个每年从你这赚走很多钱的 KA 走么?
看到这个事实的人,大概都能得到一个比较接近的答案吧。但是如若没有上面的这部分事实,大家对于这个问题可以争论许久。这个事实并没有媒体上常见的的戏剧化叙事,而只有数字和曲线,但已经足够说明一切了。
再比如这个事实:为何印象笔记看似口碑下滑,但是依旧还是成为许多人的第一选择?因为其虽然加了许多功能让产品变复杂,并且营销痕迹很重,但是其基本盘并未有大的失手:
- 跨平台的多端同步能力
- 没有致命硬伤功能也算强大的编辑器
- 依旧强大的剪藏功能
加上多年的积累效应,对于非硬核用户来说,还是个不错的选择。所以在这个情况下,任何小团队想要正面「颠覆」掉这样一款产品,都是妄念。因为不败在己,胜在彼。
用实践获得事实
叙事是一种感性的、片面的体验,丢失了大量的细节,但好处是易于获取和传播;而事实是一种理性的、全面的思考,但需要耗费许多心力,需要大量的感性素材。
在《实践论》中,教员就提到我们获取认知的过程:
- 我们通过感性认识来观察到表面、片面的情况和外部联系
- 通过实践来让观察的现象上升为概念,可以探究全部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联系,即论理认识。
- 感性和理性是不可分割的。感觉到的东西往往不能立即理解,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深刻的感觉它。感觉解决表象问题,理性解决本质问题。而想要解决,必须去实际接触想要认识的事物。
- 一个人的知识,分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种。但无论哪种,都来自于人类的实践
理论若不和实践联系起来,就会变成无对象的理论,同样,实践若不以理论为指南,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所以这也是为何我一直告诫自己要亲自去现场,亲自尝试某些东西的原因,因为在这个具身的过程中,才能获得真正的事实。
而在实践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一下两个方面:
- 事实积累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应该建立属于自己的事实库。
- 把自己从主角位置上拉下来,客观看待事实到底是什么样。
关于第一点
如前面所说,获取事实的成本比较高,需要大量的收集资料和计算,多数人不愿意做这么枯燥的事情。望岳资本的创始人南添老师在分享他的 flomo 用法时,提到了一个很有趣的观点:
笔记中应该记录的事实,而非其他人的观点。
他举的例子是电动车行业, 如果你听取各种别人的观点,比如特斯拉如何,蔚来汽车如何,就会在笔记中会记录非常多的内容,甚至很多还是有冲突的。但是如果你记录下来的是移动同样重量的东西,电动车和油车的差异是多少,电池的技术是如何进展的,原材料成本的趋势,这些事实会自然导出一个具体的答案。
事实本身往往代表着真实事物之间的联系,这样不断地记录,会增加笔记之前的潜在联系。相反,当你记录了一堆别人的截然不同的观点,他们之间互斥程度会变高不说,还会因为缺少思考的过程,无法进行分析孰对孰错。
另外他还建议尽量做随时计算,不要等到一个固定的时候进行毕其功于一役的「思考」,那个时候往往不存在。而是想到什么就先记下来什么,慢慢的就能积累起来自己的「事实」库。
没有大量的事实库,就不能发现问题和机会。
关于第二点
注意观察自己的言辞。
上周和一位老朋友见面,他们闷头开发了许久的产品却一直没有上线,似乎在等待什么具体的预期。和他的沟通中发现,许多需求都是基于「我们是这么看」「我们觉得」,而当提及「谁在用呢」,答案还是回到「我们觉得……」,后来他也说,确实太多的思辨发生在办公室,而非走出去看到了真实的世界。
多数时候,事实确实是令人不愉快的,但我们也没必要去「懊恼」,因为这不解决任何问题。相反不如把事实添加到自己「事实库」内,然后调整参数,进行下一步计算。
这也便是所谓的贝叶斯大脑的思考方式:去除掉自我的情绪,理性到接近于无情的分析和思考。
尾声
作为产品人,我们的关键产出是「正确的决策」。那么做决定时,确保自己是在直面现实。这会很痛苦,但直面现实需要放下自我,忘记自己对之前事物的预判。
要做到诚实,必须抛弃自己的身份。尔后也就没有所谓的喜不喜欢,只剩下事实是什么。
接受不愉快的事实,才能找到改进的可能,才能让事实和叙事变为一致。
推荐阅读:
台杉丨学习一家爱尔兰科技公司 Tines 对 No-Code 的解法
by fonter
我有个习惯,遇到好玩的产品会喜欢看做产品的创始人们是谁以及生活和思考的事迹,就像数据侦探一样寻找他们创作的蛛丝马迹。这个习惯保持了很多年,满足了我的好奇心,也间接和世界上不同国家优秀有趣的人在他们作品和文字里面交流了些许。2022 年这种好奇心不曾消减,以后我也会使用
台杉
这个标签去介绍。
我要是做一个 Automation/RPA 领域的业务,一定会选土拨鼠当 project 的代号。就像 Clubhouse 第一版本的 ICON 就是《土拨鼠之日》的主演 Bill Murray 的画像 。因为 Automation/RPA 产品能实现重复工作流的自动化,避免了土拨鼠日(Groundhog Days)。
今天介绍的公司 Tines 来自爱尔兰,Tines 运行一个无代码平台,帮助自动化安全工作。去年由 Addition 牵头,包括 Accel 和 Blossom Capital 参与的 Tines 刚刚筹集了2600万美元的第二轮融资。也是去年,即使在流行病肆虐的情况下,Tines 的收入也增长了两倍。同年 Zapier 以 50 亿美元的估值收购了 Makerpad,一个No-Code
教育平台。这个市场有几年前不到10多亿美元一跃为百亿市场的领域。Tines 的业务场景可能和 PM 较远,但是它从 2018 年创立到现在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却是时下大多 No-Code
在解的难题,所以从他们如何实现的角度来看是很有收益的。
Tines 吸引我的部分
Tines 的 2 位创始人对 No-Code
价值的看法
- 无代码运动对我们的工作方式做出重大改变: 从提供更多样化的关键技能组合,到腾出员工的时间,并确保最了解问题的人是设计出解决方案的人。
- 但是这场运动最核心的思想
它把最了解一个问题的人放在设计解决方案的位置上。
这个观点是我见过评论这个领域的最简练的一句话,提问者 = 解题人。
Tines 对程序的抽象理解 Tines 是解决安全领域的大部分场景问题,这些场景问题被 Tines 团队用 7 个 action 抽象起来就能解决安全领域的大部分场景的自动化需求。
一个复杂的场景被拆解出来的。
为什么 Tines 认为只需要 7 种 Actions 就能解决安全领域的大部分场景的自动化需求?
回答这个问题:第一步我们可以看 Tines 资深员工Conor O'Neill 叙述自己30年职业生涯中接触到的 Automation 的历史。
雅虎的 Pipes
2007 年雅虎宣布了 Pipes。它是一个基于 web 的工具,用于「构建聚合 web feeds、 web 页面和其他服务的数据混搭」。只是将 api 可视化地连接在一起并过滤数据。但是它是雅虎,所以它绝对没有成功或生存的机会。他们从来没有为它找到一个商业角度,它在 2015 年被关闭。但它让 Conor O'Neill 意识到,对于许多涉及数据、事件和 api 的场景,编码根本没有必要。
Google 的 MIT App Inventor
2010 年的 Google App Inventor (现在的 MIT App Inventor),在浏览器中以图形化的方式构建 Android 应用程序时,又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时刻。
Node-RED
Conor O'Neill 一直认为 Node-RED 是物联网的雅虎 Pipes。它的正式名称是「一个用新颖有趣的方式将硬件设备、 api 和在线服务连接在一起的编程工具」。
当我观察我所做的所有自动化操作时,它们都遵循同样的模式。事实上,这是大多数软件的基本模式:
- 从系统 x、 y 和 z 获取数据
- 对数据做点什么
- 将更新的数据发送到系统 a、 b 或 c。
第二部分,泛化 No-Code 工具的使用者做的努力
No-Code 编辑器如何提高易用性的?
这一部分是由 Tines 高级工程师 Patrick O'Brien 讲述的,他提到 Tines 吸引他的原因:「我一直在为 Tines 平台设计一种自定义表达式语言。很少有机会设计一种编程语言,即使是非常简单的语言。这绝对是我参与过的最吸引人的项目之一。」 所以工程师们入股沉迷或者向往能自己设计一种编程语言的话,那么建议参与市面上的 No-Code 公司的业务建设。(还有个有趣的方向,Excel 公式语言的优化设计。)
Patrick O'Brien说:「我们希望对功能强大的自动化的访问大众化,这样任何人都可以轻松地自动化他们的重复性任务。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消除那些看起来太像代码而使技术水平较低的用户感到不安的东西。」
- Placeholder 胶囊:一种对变量的处理
- 动态内容插入器:使用下拉菜单插入动态元素,一种优化大众使用调试 API 接口的交互方法
- Liquid 编辑器:具有语法突显、内联函数、输出预览和错误报告、快捷键操作等优势
- 将 cURL 命令转换为 action:使得使用带有 cURL 和 kickstart 特性的文档变得容易在 Tines 中的 API 调用。
- 详细参看:No-code Development: Introducing the New Liquid Editor
来源:
- 研究笔记 :Tines
- My Thirty Years of Dodging Repetitive Work with Automation Tools
- No-code Development: Introducing the New Liquid Editor
产品丨Shape Up:来自 Basecamp 的产品方法论
by shaonan
感谢产品沉思录读者 建松 Jason 的分享,《Shape Up》是 Ryan Singer 在 2019 年发布的一本书。他在 Basecamp 工作了 17 年,从 UI 设计到产品经理,再到战略主管,其设计的功能影响了数百万人,也间接影响了早期 SAAS 行业。
和 Basecamp 其他书一样,这本书大概两三个小时就能翻完,短小精悍,其 Shaping 的方法更适用于小型团队。
我很喜欢 Shaping 这个概念,可以翻译为「塑造」,因为这代表了一个「持续」的过程,而非一次性精确地设计好。这本书让我收获最大的是他们把产品设计到交付,拆成了两个不同的轨道,交由两个不同的团队完成:
- 成型团队:用来把想法转化为更清晰的方案
- 构建团队:用来将成型团队的方案完成并上线
这种做法看似将流程变长,但是看完本书之后我觉得还是有其可取之处:
- 想法总是脆弱的,如果没有一个团队来保护他将其完善,很容易陷入到只解决已知问题的局部优化中。
- 成型团队需要的是洞察力,构建团队需要的是执行力,许多人并不同时具备这两种能力。
- 团队越大,对执行力要求越高,而这群人在一起讨论新想法时,那些想法火苗很容易被扼杀。
- 给有洞察力的人松绑,允许有些项目搁置、放弃,而不用总是在乎执行力。
在我之前带的团队中,就很容易形成大家太专注于达成短期目标,而对新想法意兴阑珊。而在在创业的这一年多中,我也频繁遇到在两种模式之间切换的消耗 —— 更准确地说是没意识到在切换。
那么如何 Shaping 呢?书中提到了四个方面,鉴于大家的情景不同,我摘选了其中对我有启发的方面。
设定边界,定义清楚问题
搞清楚在解决什么需求
我们很容会为一个漂亮的解决方案或一个大的愿景激动,比如在设计 flomo 之处就曾为「用涌现的思路帮用户发现自己笔记背后的关系」而激动不已,但事实上却并未明确「用户遇到了什么问题」,导致上线一年后因 ROI 过低而下线。同样在丁香医生时,也有一阵对于「年卡」这种模式很感兴趣,但并未思考适合什么科室,匆匆上线医生年卡功能,却发现除了头部医生根本销售不出去。所以一定要小心,不要上来就讨论方案,而是要先确认:我们到底在解决什么需求。
定义好资源范围
之前大团队时,产品和开发是按照需求来交付的,即根据功能来评估时间,这样的问题就是许多时候层层加码,从产品到交互再到 UI,技术再加上一些重构工作,最终导致开发周期越拖越长,而最终上线了却发现许多设计并未达到预期。而本书中的模式则是,按照「六周」为一个单位,如果想法太大无法放在这个周期内完成设计,那么就需要将想法进一步拆分。
定义清楚问题边界
通过约束资源来约束问题的范围,就能让解决方案更加锋利。因为「好」是和约束条件有关,如果没有边界则会成为资源黑洞。而对于小团队来说「又不是不能用」的哲学能让产品快速获得反馈,继而进行关键路径迭代。另外讲清楚哪些问题不解决也很关键,比如 flomo 的时候其实对于提醒、表格等需求也曾心痒痒,但一旦确定了 flomo 不解决这些问题,反而效率极大地提高了。
识别风险和兔子洞
风险不仅仅是没有满足用户需求,还包括法律风险,运营风险,新技术应用风险等,要小心给协作的上下游挖坑。而兔子洞则是那种 ROI 很低的事情,典型如边研究新的技术方案边做新需求,或者视觉交互设计对于小地方不断地雕花。还有一种兔子洞是上面提到的「边界不清晰」,PM 总是不断添加需求。我的解决方法是:遇事不决,砍掉解决 —— 一旦决定开始设计,默认砍掉旁支需求而非添加。
多讲一句波普尔的「否定法哲学」 —— 否定比肯定有更强的确定性。
否定法的有效性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答案最好是有限的集合。否则,无限否定下去就没有意义了。否定看似比较繁琐,但常常是找到答案最快的路径。
每一次否定,就缩小了范围,增加了找到的可能性。
推荐阅读:
- Shape Up 英文原文
- RYAN SINGER 个人主页
- Shape Up - 中文翻译(一共 14 章,可关注译者公众号查看)
- 寻宝家:如何找到10亿美金
- 说不的力量
观点丨微软如何能做到市值 $10T ?
by fonter
别忘了微软!它不是像苹果、 Facebook、亚马逊或谷歌那样深受消费者喜爱的品牌。微软盈利能力太强,他不需要 VC,所以创始人在 IPO 时拥有 70% 的股份。它是 FAMGA (Facebook,Apple,Google,微软,亚马逊)最古老的,隐藏在另一个州的城市 Redmond。尽管规模庞大,但微软是美国科技领域最受忽视的公司之一。
去年微软的市值达到 $2T,是继 Apple 之后第二家公司。本文是 John Luttig 阐述的一篇观点文章,全文有不少对企业服务领域的洞见,值得从业者阅读,全文核心在回答一个问题,微软可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市值能达到 $10T 的公司,并给出了他发现的很多不被看到的东西的见解。
有史以来最快达到100亿美元的收入 B2B 产品 ?
在微软的历史上,1970s 年代创办的年代赶上浪潮攫取了巨额财富,而在 2000s 之后的年代糟糕的战略判断(认为个人电脑市场仍然大幅增长)和四处开花的产品策略让那段时间错失移动互联网市值一度只有 1999 年历史最高点的 30%。但是时间回到 2010s ,换了印度裔 Satya 领导微软,他对文化非常敏感,他将微软从一个「不」文化转变成一个「是」文化。通过解除各部门高管的封锁,微软在 2010 年代末加速了收入增长,从个位数增长到今天的十几位数。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增长来自云计算操作系统 Azure。
微软拥有深厚的企业客户的分布和信任,这是其他 FAMGA 成员所没有的。这些优势让微软抓住了下一波浪潮: 云基础设施。微软新的云计算操作系统 Azure 迅速成为了一个攻击性的举动。2006年,Azure 作为首席软件架构师 Ray Ozzie 的一个实验项目启动。
在 Windows-everywhere 的梦想指引下,Ozzie 将 Azure 定位为「云端的窗口」,或者说是一个云计算操作系统。但客户实际上想要的是一个易于使用的云虚拟机,亚马逊的 ec2提供了这个虚拟机。到2010年 Azure 开始普及时,它已经拼凑出了适合产品市场的产品。
AWS 四年的领先优势使 Azure 获得了后发优势:它立即从 4 年前推出的 AWS 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但与亚马逊不同的是,微软已经有了企业分销渠道。一旦微软开始在现有的企业交易中加入 Azure 信用和消费,这项业务就开始腾飞。到 2010 年代末,Azure 在企业分销方面的优势创造了一个巨大的发展空间,为整个公司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The path to $10T
现在我们知道微软有能力驾驭 Satya 领导下的新浪潮,他们可以探索其他潜在的机会来扩张微软帝国。有了正确的战略和执行,微软可以成为第一个 $10T
的公司。
微软目前的优势:
- 微软有 1300 亿美元现金。
- $2.3T 的市值。
- 96000个工程师。
- 微软拥有强大的无形资产。相对于其他 FAMGA 成员,它可能是唯一拥有反垄断豁免权的国家。(软件市场不像消费者互联网那样垄断。即使是增长最快的业务系列 Azure,也只占有 19% 的市场份额)
- 还有一个金融「增长」战略:微软在 2014 年,也就是 Satya 接任 CEO 的那一年,开始大力回购股票。
但以上这些并不是全部。
在人口统计学维度扩张微软的边界
- 微软的产品在全球 500 强公司随处可见,但是在两个增长的领域明显缺席:年轻用户和成长中的科技公司,使用微软的产品只有 18% 的团队用户年龄在 35 岁以下。但是这 2 个群体是未来的企业客户。在过去的五年里,微软未能抓住机会。通过收购具有互补特征的公司,微软可以重新夺回这些细分市场。在年轻 + 科技用户中分销,填补了过去 10 年微软的空白。
- 投资并购 Airtable、Notion、Mirro(这可能代表一个全新的 Office 套件产品线——数字白板。每个企业都是在 COVID 时期开始使用数字白板的)。
让开发者喜欢上 Azure
- Azure 是一项巨大的业务,但对于下一代开发者来说,它并不酷。没有它们,Azure 将只能自上而下地进行销售。事实上,微软在开发者中的不受欢迎始于 1998 年的万圣节文件表明微软对 Linux 和开源的敌意,这种敌意困扰了他们几十年。
- 微软意识到了这个失误,并且正在弥补,Nadella 在 2015 年声称「Microsoft ❤ Linux」,在 2018 年以 750 亿美元的引人注目的收购了 GitHub,Azure 拥有深度的 Linux 支持(一半的 Azure 工作负载运行在 Linux 上)。
- 但是拥有 GitHub 并不能马上转化为喜欢 Azure 的年轻开发者。微软的任务是优雅地利用其新发现的对开发人员的热爱。在推动用户使用 Azure 之前,微软需要更深层次的支持开发者工具。
数据强化了微软的核心产品
- 电子表格是商业计算的杀手级应用,而微软 Excel 最终统治了这个市场。它创造了一代数据分析师和金融专家。几十年来,Excel 一直是最好的商业数据存储。
- 但是 Excel 的市场却被不断的瓜分,Excel 不够友好的 UX 体验为 Airtable 和 Asana 腾出了空间。弱数据原语为基于 crud 的现代应用程序提供了空间。微弱的定制和集成为垂直软件公司提供了空间。软弱的协作为 Google Sheets 腾出了空间。弱后端架构和互操作性为现代数据堆栈提供了空间。Excel 并没有实现其平台潜力,它只是一个很棒的应用程序。
- 不过在微软现有的产品套件中,拥有客户数据的机会也是巨大的。首先,微软是与 Salesforce 竞争的最佳公司之一。微软的 CRM 产品 Dynamics 只是一小部分。微软在销售和市场营销、领英以及打破 Salesforce 的技术基础设施方面拥有最具战略性的资产。
- 如果微软说服客户将他们的客户数据存储在 Azure (通过 LinkedIn 的数据丰富了客户数据)而不是 CRM,那么 CRM 将成为企业获取客户数据的一个简单窗口。然后,其他业务应用程序将建立在 Azure 之上,而不是 Salesforce。如果微软将客户关系管理从客户数据记录系统中分离出来,那么它将使自己的补充商品化,从而击败 Salesforce。
深度是微软赢得新市场的途径
- 微软的大部分历史表明,其防御性产品线并不成功:必应生活在谷歌的阴影之下,Surface 生活在 iPad 的阴影之下,Skype 生活在 Zoom 的阴影之下。
- 但这些产品线是为了弥补微软在消费者互联网领域的弱点,而不是其在企业领域的优势。当微软倾斜到它的企业发行版,即使是防御性的,它赢了。
- 如果我负责微软的产品战略,我会认真考虑与任何一家年收入达到1亿美元的企业软件公司竞争。鉴于其崇高的使命和人工智能推动的愿景,微软可能过于自豪,以至于无法克隆简单的 SaaS 产品。但是 Facebook 已经表明,无情地复制新创业公司的产品是一个相对成功的策略。
- 微软在大多数市场上都处于追赶状态,因此仅靠内部产品开发是不够的,还必须辅之以并购。我想到可以并购的几家公司: DocuSign、Figma、Zoom。
- 这些并不是全面的例子。微软应该运行一个筛选练习来建立、购买或忽略 Bessemer 索引中的每一家公司。将新购买的软件公司引入微软的分销引擎进行捆绑销售(软件中确实存在捆绑效应。参见论文,例如,Microsoft Teams 在发布仅 3 年后就超过了硅谷宠儿 Slack),立即推动了它们的增长,这意味着微软能够以高于市场的价格购买伟大的产品。随着微软在新的软件市场上的竞争,它扩大了 TAM,降低了销售成本,并获得了一股新的浪潮。
作为研究学习微软的学生,这篇文章远远不足以完全消化它的复杂性。每个技术人员都应该花时间向微软学习,微软应该得到特别的关注。
那么什么是微软呢?它在 2000 年代是 Windows 公司,在 2010 年代成为 Office 公司,在 2020 年代成为云公司。这是其核心优势的总和: Microsoft = enterprise distribution + user trust + engineering talent.
有了这些优势,我认为微软是第一个 $10T 的公司,单凭 Azure 就可以获得数千亿美元的收入,并将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独立公司之一。要想获得每年 $1T 的收入,就需要在每个软件市场上无情地扩张产品和并购业务。对创业公司来说,微软就是一座宝库,它教会创业公司如何让分销、捆绑销售、并购业务和实现复合增长的力量。
限时福利
为了让各位更方便地体验产品沉思录的魅力,产品沉思录为少数派定制了「产品沉思录·2021 年精选集」,供各位读者免费下载。
- 福利有效期:即日起至 2022 年 4 月 17 日
- 福利链接:点此下载
分享活动
如果你对「产品沉思录·2021 年精选集」的内容有所感想,或者已经是「产品沉思录」的订阅读者,想分享你对产品沉思录的心得,欢迎前往@少数派微博参与#少数派课代表#
分享活动,赢取付费栏目十五元无门槛代金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