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文中照片除特别标明外均拍摄自 Pixel 3
我曾经是一个不喜欢拍人的人。
无论是翻看我的 iCloud 相册还是一部分注意编选过的文章配图与空间照片,它们的共性便是其中甚少有明确的人像。除了少数主题集中在聚会上的群像之外,更多都是在拍摄建筑和场景。这其中又以我 2018 年高考前的这张照片尤为明显:
这是一张在我看来空间感很独特的照片。尽管扔下那些试卷的是即将毕业的我们,但是「人」的元素在画面里并不凸显,照片的主体与主旨仍然是明与暗的交错和对比。也就是说,一旦剥离了旁边的几句说明,这张照片很难让人第一眼就看出来里面在发生什么——倘若配上合适的色调和做旧,说它是大萧条期间的华尔街也未尝不可。
不仅我曾经的拍照习惯非常粗糙、鲜少考虑甚至刻意规避将人物变成照片的主体,我接触到(手机)人像摄影的时间也是与它的发展几乎错位的。 2017、18 年人像模式逐渐在高中低端手机上出现并完善的这段时间里,我刚刚在小巧玲珑的 iPhone SE 上学会了双拼、同时准备着高考。高考结束后,我「不升反降」地和同学交换来了一部一加 3T ,并且在此后的一年中沉迷各种索尼和黑莓的古董,拍照片的标准也逐渐变成了「能对上焦就行」。
所幸 2019 年的四月,我手中兜兜转转的手机变成了一部同样小巧玲珑的谷歌 Pixel 2 ——除了由此开始的对 Pixel 的好印象之外,也第一次在手机上体验到了人像模式。然而当时的我执着于将照片拍成类似 21 比 9 的宽幅画面,人像模式带来的裁切导致最终的照片并没有真正惊艳到我,也最终只留下了寥寥几张侧面像,与其他的照片一比很明显还是没有怎么用心拍。


而 Pixel 2 之后,就是被我称为「照相黑洞」的 Xperia 1 了:无论 Xperia 1 在工业设计上再怎么惊艳,它糟糕透顶的相机 app 体验都很明显的让我失去了拍照的兴致,再加上索尼在 Android 9 时经常导致死机的相机快速启动 bug ,让抓拍生活瞬间成了笑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在使用 Xperia 1 的大约 18 个月中,我拍的照片里大约 90% 都是风景照——直到 Pixel 3 来到了我的手中。我入手 Pixel 3 的初衷是喜欢它的硬件设计,最终让我爱不释手的依然是它的拍照表现。
Pixel 入场
尽管 Pixel 3 终于实现了我拍星星的梦想,谷歌相机带给我的最大感触却不是人人喜爱的天文模式——用短短的 65 秒截取下几亿光年内的星星固然浪漫,但是对于日日被禁锢在校园里、假期也再难出远门的我来说,生活中能碰上的值得用天文模式捕捉下来的景色实在是少之又少。然而外出的时间越少,与身边同学相处的时间就越多,当随手拍的主题逐渐从风景变成人之后,反而是曾经鲜少留意的人像模式成为了我最喜欢的拍照方式。


与 Pixel 2 差强人意的散景效果相比,无论是硬件搭载的 Pixel Visual Core 还是日益精湛的 Gcam 算法,Pixel 3 终于可以拍出一些不管是缩略图还是传到电脑上调整都不会有明显瑕疵的散景照片。并且直到我入手了三星 S21 之后才感觉到 Pixel 的人像模式有多宽容与易用——出于当时的算力和功能需求, Pixel 并不会尝试着实时将散景效果叠加到取景框预览画面上,只是简单的在检测到的面部周围加上一个圆圈示意「 Pixel 已经确定这是一张人像」,不过即使预览画面上没有显示,在谷歌相册中 Pixel 依然会再次进行一次图片辨识并将散景效果作为一条照片建议显示出来。
S21 的人像逻辑则只能说和我之前的 Xperia 1 一脉相承,总是在努力将预览画面中的背景也一并模糊掉,虽然这样可以带来更直观的画面,也更方便构图,但是同样导致了相机正确检测到画面主体的耗时变长。要么会让一些精彩的动作瞬间白白溜掉,要么就是只留下了一张没有散景的普通照片——这又恰恰对我最喜欢的拍照方式造成了麻烦。
在我的记忆中,和父母出门的时候拍照总是一件有些尴尬的事情。并非因为什么家庭关系原因,而是当我站在某个景点或者公园之中,不仅需要保持着一个有些僵硬的姿势十数秒,期间还要让目光跨过相机与自己之间的匆匆人流。直至快门声响过,一边向周围的其他行人点头致歉,一边把拍照的位置让给或许是正在排队的下一波游客。

我并非说这样的照片没有意义,但是两百多年前的法国人 Nicéphore Niépce 就已经拍摄过了定机位的固定场景照片,像一般的游客照那样摆好姿势等待照片的完成,与摆好姿势等待肖像画的完成本质上说并无二致,在我看来甚至有些丢失了「照相」的特点——两百年后的今天我更想让我的照片有一些别的风格。
手机摄影的明显优势就是方便:方便启动、方便构图、方便确认、方便分享。这也是在我清楚自己不可能和正在努力向专业摄影领域跋涉的 Xenogeneic 达到相同的水平之后,更加开心的拿着 Pixel 3 记录生活的原因——手机可以抓取到一些相机不便伸展开来的细碎瞬间,而 Pixel 3 相比我手中的其他设备,可以最好的完成「把这些细碎的瞬间优秀的记录下来」的工作。

无论是 Android 自带的快捷启动手势还是谷歌相机随手即拍的强大算法,甚至与我现在正在使用的 S21 相比,从口袋中抓出手机顺手一张的成片率依然是 Pixel 3 更高,这种高成片率在我今年寒假期间参加的一次精酿啤酒聚会期间得到了最好的展示。

诚然,在这种比较具有挑战性的对比度环境下, S21 更大的传感器相比 Pixel 3 往往可以呈现出更干净的画面,但是三星的人像模式背景虚化一旦遇到明暗差较为明显且光源复杂的背景时会变的非常的不稳定,同时会强行拉长人像模式的快门时间,导致连续几张照片最终计算完成后都是被摄主体面部模糊的废片。此时只有 Pixel 3 依然保持了不错的成片率,尽管在画面的暗部可见一些比较明显的躁点,但是无论是颜色还原还是人物复杂轮廓的背景虚化都比我的 S21 优秀许多。



如同上面提到过的,我并不希望把照片拍出所有人立正站好、姿势摆开的游客照,这与我心目中拍照的「凝固时间」的本质是相悖的:照片应该把某个难得的瞬间变成永恒,而不是让人不动、再把永恒变成永恒。当然,不同种类的照片目的不同,比如证件照还是应该坐姿端正,但是假如随手拍的日常照片都无法体现出人物的动态的话,我会觉得这张照片已经失去了随手拍的意义。




与此同时,单纯的抓拍瞬间仅仅是及格线而已, Pixel 3 并没有因此而丢失它原本的拍照硬实力。在光线充足的场景中,来自 Pixel 的照片依然是我会在 iPhone 和三星之间最喜欢的那张,个中原因请允许我引用路中南在「搞机日记」频道中的一段话:
我有时候在想,Pixel 拍照的那个风格(还有 Google 相册的修图按钮),已经成为我最喜欢的某种手机摄影风格,它就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没办法简单推几个参数模拟的滤镜(可放大看图一)。最要命的就是只能买 Pixel 手机才能拥有,Mod 版相机也没办法完全拟出那个味儿。
这段话虽然是在说 Pixel 6 Pro ,但是这股「 Pixel 味」是一脉相承的,我手中的 Pixel 3 经常可以在日间拍摄的时候实现一种非常独特的色彩风格,用比较俗套的网络用语来形容的话其实就是「调了,但是没完全调」。假如以 iPhone 8 现在看来很孱弱但不加修饰的相机算法作为色彩还原的基准的话,三星 S21 很明显是色素加的太多了,只有 Pixel 3 在没有过分的前提下对照片中的颜色稍加修饰,达到了一种视觉上的讨喜。

将这样的色彩科学放到实拍中,便是一种几乎让人着迷的、 Pixel 独有的色彩风格,无论是日光下的人像还是简单的景色,都可以从中看到一些精致但是适可而止的色彩修饰,如此相比更是凸显了三星在色彩科学上的「用力过猛」。






跨越 4 年,依然强劲的夜景
在优秀的色彩呈现和虚化算法之外, Pixel 3 也依然没有落下它原本的优势——夜景。诚然, Pixel 3 的夜景算法与日间照片采用了非常不同的色彩倾向,除了会刻意加强夜景照片中的绿色物体、尤其是植被的颜色之外, Pixel 3 同样会将照片的颜色向冷色稍稍偏移一些——虽然此举有些借着更高能量的蓝色光会让人眼觉得照片更亮而作弊的嫌疑, Pixel 3 的夜间拍照依然是我手中几台机器中最可靠的那一个。



更新的 S21 尽管借助更大的传感器将极限夜景的取景时间压缩到了手持也可以实现的 8 秒钟,但是表现也仅仅持平了 Pixel 3 最高 65 秒的天文模式,在最终的照片上并没有体现出除了高光压制之外的其他优势,甚至相比日间照片原本已经浓艳过头的颜色更加偏黄,成片第一眼的观感往往还不如稍稍偏冷的 Pixel 3 。


在照片之外不得不提的还有 Pixel 3 的拍照体验。在更新到 Android 12 之后,夜景模式拍照时 Pixel 会在按下快门后的预览画面上显示一个准星,让拍照的人可以根据准星的位置调整手机的指向以免产生影响照片合成的画面偏移。

虽然这是一个仅仅调用陀螺仪的小功能,但是和其他品牌仅仅弹出一个「请您持稳手机」提示相比还是让人感觉贴心许多。
拍照的终极目的,还得是讲故事
无论 Pixel 3 在我的心目中如何优秀,它也仍然是一台来自 2018 年的机器,被谷歌足足打磨到 2021 年的 IMX 363 传感器也难以逾越物理上的屏障, 65 秒的天文模式所能达到的纯净度,也已经被三星用 8 秒即可追平。但是如果要我随手抓一台机器就拍照的话, Pixel 3 依然会是我的首选:不仅仅是那个独具 Pixel 味的照片色彩,谷歌优秀的背景虚化算法也让它的日常照片更加容易拍出故事感。



而故事感的来源,正是照片中人物朝向不同方向的动态,一个「动作的趋势」正是让观看者觉得照片具有故事性的主要元素。用专业相机当然可以将这些散碎的故事瞬间以更加优异的质量记录下来,但是相机具有相当的门槛,同时即使是最狂热的摄影师也无法保证遇到什么精彩时刻的时候自己最趁手的相机就在身边,而手机摄影正好是填补了这一片空白的绝佳方案。

更退一步来说,画质也远不是一张照片的决定性因素。虽然这样讲已经将问题转移到了「记录生活究竟是为何」的层面上,但是我们能够用手机记录下来的照片更多都是生活中值得记忆下来的片段。既然我们允许记忆变得模糊,那么对于手中还不如指甲盖大的传感器来说,琢磨如何用它让照片讲出一个好故事,在我看来比怎样挤出更好的画质还要吸引人。

这也是我觉得 Pixel 3 难能可贵的地方之一:它总是能让我抓住那个故事讲的最好的一瞬间,然后加上一圈儿漂亮的虚化,把重心突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