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话长。在2021年的某一天,我从便利店里买了一瓶「Perrier」,刚走出店门就迫不及待地喝了一口。绵密的水在口中「爆炸」,留下甘甜和清澈,回味悠长。我又一次举起了玻璃瓶,才往嘴里倒了一点,余光却瞥到了一双鄙视的眼睛,耳旁响起了一个声音:
小小年纪不学好,还在大街上「喝酒」!
说这话的是一位老人,说完就气愤地离去,留下我一个人木讷在原地一脸问号……回家之后,我看了一下配料表,盯着上面大大的「Eau minérale naturelle gazeuse」(含气天然矿泉水)发呆。

在这次偶然的机遇后,我突然发现在食品光鲜亮丽的「正面」下,被密密麻麻一行行一列列的文字充斥着的「背面」也有属于它们的作用。
(本文所指食品为预包装食品,特点是「即开即食、密封包装、有固定质量」,如蔬菜、现做奶茶等就不算预包装食品。)
(另外,进口产品的标识可能会有些许不同,但变化不会太大。)
分类
发完呆后,我在隔壁超市开始研究最后老板都嫌我烦了说你怎么又来了。
首先,先看看我国对食品包装信息的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四章 食品生产经营
第六十七条 预包装食品的包装上应当有标签。标签应当标明下列事项:
(一)名称、规格、净含量、生产日期;
(二)成分或者配料表;
(三)生产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
(四)保质期;
(五)产品标准代号;
(六)贮存条件;
(七)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在国家标准中的通用名称;
(八)生产许可证编号;
(九)法律、法规或者食品安全标准规定应当标明的其他事项。
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其标签还应当标明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含量。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对标签标注事项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六十八条 食品经营者销售散装食品,应当在散装食品的容器、外包装上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或者生产批号、保质期以及生产经营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内容。
第六十九条 生产经营转基因食品应当按照规定显著标示。
……
第七十一条 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的标签、说明书,不得含有虚假内容,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生产经营者对其提供的标签、说明书的内容负责。
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的标签、说明书应当清楚、明显,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事项应当显著标注,容易辨识。
食品和食品添加剂与其标签、说明书的内容不符的,不得上市销售。
结合法律内容,根据个人经验,经我总结后,商品背后的信息大致分为以下几类(粗体为强制性要求):
- 食品描述信息
- 食品基本信息(含生产日期、保质期、配料、执行的标准号、贮存条件等)
- 厂商信息(委托商和生产商的详细信息,如食品生产许可证等)
- 营养成分表
- 其他信息(如对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标注、过敏原、版权等)
- 条形码
食品描述信息
先来说说食品描述信息。这个概括包含的东西很多,比如一种食品的特征(如某酸奶「吸得到的大果粒」)、原料来源(如某牛奶「精选XX处优质奶源」)口感(如某薯片「够薄够脆」)、食用建议(如某可乐「3℃左右的XX汽水更畅爽怡神」)、制作工艺(如某酱油「非转基因大豆发酵XX天」)、食用方法(如某方便面「加水」)、注意事项(还是如某自热产品「加热包禁止放入热水中」)。除了食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值得一看,其他都不重要,可以忽略。

食品基本信息
食品基本信息包括生产日期、保质期、配料表、执行的标准号、贮存条件等。
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生产日期(production date,PD/Prod)和保质期(expiring date,EXP)顾名思义,分别指「指商品在生产线上完成所有工序,经过检验并包装成为可在市场上销售的成品时的日期和时间」和「预包装食品在标签指明的贮存条件下,保持品质的期限」。
由于厂家会根据自己的习惯将生产日期标在包装上看着顺眼方便印刷的地方。这些地方可能不太显眼,但我告诉你一个寻找的好方法——在商品背后的一串文字中找保质期信息,一般保质期旁就写了生产日期的位置信息。
某些食品也可以「豁免标注保质期」,如酒精度≥10%的饮料酒、食醋、食用盐、固态食糖类、味精等。
在购买、使用商品之前,务必确认食物没有过期。
配料表
配料表也在商品背后的文字之中。你知道怎样读懂它吗?
排序
我们先来了解两点小知识:
- 根据《GB 7718-201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除加入量不超过 2%的配料外,各种配料应按制造或加工食品时加入量的递减顺序一一排列。
- 除了复合食品添加剂外,由两种或以上其它配料构成的复合配料,应先标明复合配料的名称,再将原始配料按上一点顺序在括号内标明。
举个例子,这瓶可乐配料排序为「水、果葡糖浆、白砂糖……」,就说明在这瓶可乐中,占比例最多的配料说水,其次是果葡糖浆,再次是白砂糖……以此类推。
食品添加剂
在上面可乐的配料表中也有一些食品添加剂。
先来看看食品添加剂的定义:
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营养强化剂、食品用香料、胶基糖果中基础剂物质、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也包括在内。
(来自GB 2760-2011)
由此可见,在食品中适量添加食品添加剂是合法的,同时也能增加食物的品相和口感。
食品添加剂种类很多,举几个🌰:
- 着色剂,即可食用色素,用来改变食物的「色」,常见的有柠檬黄、胭脂红、日落黄等。
- 增稠剂,用来使某些特定食物(比如果冻)更粘稠,常见的有明胶、果胶、卡拉胶等。
- 甜味剂,为食物增加甜度,用来改变食物的「味」,常见的有阿斯巴甜、木糖醇等。
- 酸度调节剂,为食品调节酸度,同样来改变食物的「味」,常见的有柠檬酸、苹果酸等。
- 防腐剂,用来防止食物腐败,常见的有山梨酸钾、丙酸钙、亚硝酸盐等。
执行标准号
细心的同学可能已经发现在上文中我提到了一些形如GB 2760-2011 的文字,这就是这款食品的执行标准。简单来说就是这款产品的最低质量要达到国家标准的规定。国家标准分「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两种,这个在下面例子中会做解释。这个内容被强制要求写在食品背后的文字中。
再来解读一下执行标准号。
国内常见的执行标准号一般以「GB」开头,这是国家标准代号,指国家强制性标准;后面的「****」代表这是发布的第****份标准;最后「-****」代表这是****年颁布的国家标准。
在某些厂家生产的食品上,执行标准号是以「GB/T」开头的。「/T」就是国家推荐性标准代号。所谓推荐性,就是可有可无,生产企业不是必须要执行这种标准。通常国家推荐性标准要求会比国家强制性标准的要求更高一些。
另外,「/Q」是企业标准,「/Z」是指导性标准。两者都与「/T」性质类似。
贮存条件
食品不同,所需贮存条件也不同。这也会在食品背后的文字中出现。一般会像下文所述标示。
常温/冷冻/冷藏/避光/阴凉干燥处保存;(温度范围)保存;开封后需冷藏……
厂商信息
市面上大部分在售的食品都有委托商和生产商两种厂商(其中委托商有时候也是生产商)。他们之间的关系大致理解为「经理和员工」的关系。经理(委托商)指派任务给员工(生产商),同时自己也干一些活。
值得注意的是,它们的详细信息中有一串非常重要的编号: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
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以「SC」开头(早年是「QS」,但自2018年10月1日起,食品生产者生产的食品不得再使用原包装、标签和「QS」标志,取而代之的是「SC」开头的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后加14位阿拉伯数字。
举个例子,编码为「SC12345678909876」的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从左到右依次是三位食品类别编码(123)、两位省级行政单位编码(45)、两位地级市(较大的市)级行政单位(67)、两位区/县级行政单位(89)、四位顺序码(0987)、一位校验码(6)。相关厂家许可证信息可以在这里查询得到。
营养成分表
营养成分表由三列、若干行信息组成。这三列分别是「项目」、「每份」和「NRV%(营养素参考值%)」。
「项目」下方的信息含有能量、主要三种供能物质(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部分微量元素、维生素组成(具体情况视产品性质而定,如某功能饮料就特别在配料表里标注了维生素含量)。
「每份」一般会规定每份所含食品的多少(如「每100mL」),然后对应「项目」写物质含量,一一对应。
最难理解的可能是「NRV%」。这一列内容百分比有时很高(甚至超出100%),有时又很低,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呢?
简单来说,NRV(营养素参考值)表示一份食物所含的某种营养成分,提供了人体一天需求(根据中国营养学会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百分比。
比如一份盐(100g)的钠含量是38750mg,那么它的NRV就是1938%(建议食用量2000mg)严重超标了 不过谁会一天吃100g盐呢。

其他信息
主要是对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标注。如「适合三岁以下儿童」的奶粉等。
另一个比较重要的是「过敏原」信息。特别有些生产商会多个产品共用一条生产线,而别的产品可能含某些食品自身不含的致敏物质,一般在配料表后会写出如「该生产线还生产含有大豆的产品」的提示。
其他的(版权什么的)不重要,可以忽略不计。
条形码
条形码一般是由反射率相差大的黑条和白空组成,可以标出物品的生产国、制造厂家、商品名称、生产日期等信息。
条码信息可以上这里查询。
中国生产的产品条形码开头两位为「69」。
在一些消费者的眼中,外观才是决定食品的唯一要素。在光鲜亮丽的包装背后一行行小字总是被忽略。然而,它们才是决定食品品质的要义。
好好阅读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