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注:

本文是少数派 2021 年度征文 活动 #生活 21 标签下的入围文章。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少数派对标题和排版略作调整。

和往年不同,今年文章的数据表现将很大程度上决定征文活动的最终走向,包括「双倍稿酬(由飞书赞助)」活动奖励、最终票选名单以及征文奖品类型。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不妨通过充电或评论的方式支持作者。


写在前面

从每天清晨开始,我们就与来自未来的新讯息邂逅了。

在手机上接收天南海北的信息,在电脑前搜集包罗万象的新意。可能是一篇文章,一条新闻,一封邮件。

这些碎片随着信息的浪潮蜂拥而至,有用或是无用,构建起了我们的生活片段。

不论是学习还是工作,一切都在慢慢推进,但并不始终都来的整齐划一。

生活,或许本就是碎片化的。

有时我们应该换位思考,接收这种碎片化,才能更好地关注信息的价值。

而因为 flomo 的出现,我也能更多地体会碎片信息的价值,去塑造更多样的自己。

遇见 flomo

作为一名研究生党和内容创作爱好者,我一度非常喜欢规整。

规整,在当时的我看来,才是信息的本体。只有让它们整齐划一地出现在我的记录中,我才会觉得安心。

在使用 notion 的一段时间里,我甚至会把界面做成这样。

image-20220113112958718

包括写文章时,对于文章记录也想要井井有条。

image-20220113113242374

虽然人们常说做笔记自己能看懂就好,我还是经常想把它做的更加有观赏性。

image-20220113151331085

与其说喜欢规整,不如说是规整带给我对生活的掌控感。

特别是是进入新的领域或者学习新的知识,我都会做好完整的规划记录摘抄,写文章时也会反复思考框架是否完善。生怕自己忽略了什么重点,丢掉了什么宝藏。但当东西太多分类复杂时,也有点力不从心。

华丽、全面、细致。

让每一个观者都觉得赏心悦目。而悦目的背后,似乎没有想象中那么高效与实用,有时复杂的结构甚至成为累赘,限制了你对事物本身的思考。

「我是那个一步步搭建起规整系统的人,却也是那一个不愿再打开的人。」

直到我遇到 flomo,才明白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所谓的「井井有条」才是好的。

给每件事情一个看似完美的规划,并不一定会把这件事的结果变得更好,但多余的顾虑和纠结却常常出现。

下载

这是一条我在刚开始使用 flomo 时记录的卡片,时刻提醒着自己,不要忘记记录的初心:如何在生活各处中提升自己。

从卡片笔记法到我的生活

卡片笔记法

「有时候一本书或者一套思想体系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卡片笔记法,是 flomo 的使用核心。(强烈建议大家阅读一下申克·阿伦斯的《卡片笔记写作法 : 如何实现从阅读到写作》)

卡片笔记,顾名思义,用卡片来记录笔记。而卡片这种载体并不是关键,关键在于形成碎片化记录的思维

你看到的每一条你认为有价值的内容,都可以随手记录。这种记录是无序的,不用为它们分类,只有你觉得某些笔记之间有联系时才建立两者的连接。

而随着这些连接的增长,你会在记录灵感的卡片盒中发现不同事物间的新联系,进而又可以写出新的有价值的卡片。

反复这个过程,你可能会从一开始的几张卡片,发展到最后拥有收获满满的卡片盒。

作者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如果在写文章时有人帮你定好了方向,写好了大纲,又帮你撰写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你只需要进行组合和修订,那写文章这件事还困难么?」

卡片笔记法就是这样,你会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上面的过程,从碎片化地吸收到精华的整理再到总结,一切都很自然。

写作意味着什么

在明白如何写之前,我们要明白为什么写。

就像《卡片笔记写作法》中说的那样,「写作并不是作家的专利」。不管是日常琐事还是专业论文又或是进度汇报,都需要书写。

在我看来,输入和输出是成长的关键

我们依靠输入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扩充自己的知识库。而最终究竟获得了多少,则取决于有多少可以输出。写作是检验我们是否理解所读内容的最简单方法。使理解力和表达能力能够相互作用。帮助我们理解新知识新想法。

而我们更多的使用场景,如笔记或者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

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要不断地写,并且要抓住写的重点,才能更好地汲取。

搞清楚为什么写是重中之重。

如果是为了探究新的领域新的知识,那就要专注于问题本身。为了提升自我认知,那就要专注于想法的收集与推进。问问自己为什么,而不是怎么用更能带来一些对自己有价值的思考。

第二大脑的重要性

能够获得多少,其实本质上在于我们能够记忆和理解多少。

理解是大脑的主战场,而记忆这种大脑不是很擅长的事情就可以交给笔记来完成,也就是我们的第二大脑。

其实我们生活中随处都在用第二大脑,比如各种软件中的搜索功能,这都是在省去在记忆中寻找的麻烦。

把有价值的东西记录下来,在想要使用的时候随时翻出,让第二大脑配合我们真正的大脑进行思考。转移我们记忆的负担,把大脑的空间留给问题本身,才是产生更多想法的最好模式。

下载 (1)

可以说 flomo 更好地将第二大脑放大化,让我们把想法放入其中,给思维的成长提供了空间。

就像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都会有那种当时无法理解而现在豁然开朗的知识点。这一切都归功于我们的思维网络在不断扩大,即使我们已经没有太多对于这个知识的印象。

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记多少,而是通过由点及面的变化能够获得多少。

从笔记流到工作流

《卡片笔记法》这本书中,对于卡片笔记有三种定义:闪念笔记,文献笔记和永久笔记。

  • 闪念笔记对应着随时收集的灵感,及时处理并且及时清空。
  • 文献笔记记录你觉得有价值的内容,用自己的话阐述并且打上标签,,存入笔记盒。
  • 永久笔记则是在文献笔记的内容上进行总结,输出为比较完整的理解。

在开始的一段时间里,我对这种笔记观念非常好奇,但又困惑于如何区分这三者之间的联系,这样的想法常常阻碍我记录的脚步。

后来我逐渐明白,作者提及的「要让记闪念笔记-文献笔记-永久笔记成为一种工作流」,对于我们在 flomo 中的日常使用来说,就是一种应该成为肌肉记忆的收集灵感并提升认知的工作流。

我们完全不需要严格按照这样的笔记模式记录所有,但是将这种整理思路融会贯通是非常必要的。

在我个人的 flomo 使用场景中,这样的工作流大大提升了我学习新东西,开拓新思维的效率。希望也会对正在阅读的你有所帮助。

  • 当我们通过各种途径(阅读,视频)不断汲取时,脑海中会涌现出很多想法、灵感,这时候将它们捕捉下来。不需要在意放在哪里,不需要在意打什么标签,这时候记录最为重要。

因为我们在平日里微信使用的频率较高,所以 flomo 也有绑定微信的功能,从微信输入非常方便。

  • 接下来切换到下一个场景。当我们有空坐在电脑面前时,就像清晨整理一天的待办事项那样,把这些「灵感宝藏」拿出来进行整理。可以打一些简单的标签,可以对内容进行简单的拓展,不必纠结,点到为止。

关于标签后面在后面我有一些小建议。我们可以先按照「这条笔记的出处」和「所涉及的领域」来进行简单分类。

比如这是本什么书,它属于什么领域的知识。

有些时候这些灵感该归于哪里可能我们早已经想好了,但这样重复地整理会让之前的想法有新的变化。只有将这些东西归入你自己的思维体系,才可以成为你的宝藏。

在阅读时可以这样记录,读到有价值的东西就及时汲取精华,变为自己的卡片。这样当你读完这本书时,也不必像平日里的读书笔记那样和书籍关联,可以把书完全抛开,只保留卡片的部分,取其精华。

下载 (2)
  • 到这一步,你的小宝库逐渐丰富了起来,但还没有结束。不断地汲取是为了更好地输出。当同一个领域的积累变得越来越多时,我们总会有一些将要迸发出的总结性的想法。边对照已经记录过的卡片边写下来,这篇总结性的内容就是我们过去积累的集大成者,也是我们日后灵感的来源。

再拿读书来举个例子。拿到这些「取其精华」的小卡片后,我们就可以把总结性的收获输出,抽象为某一个思想层面的思考。随着这类书越读越多,我们就可以总结出越来越多这个话题下的思考,再形成更广的思维网络。

这样的流程可以完美地运用到其他的你想涉猎的领域,成为自己的工作流。

就像这篇文章就是在一堆小卡片中诞生的。

image-20220113152730523

如果你想建立过去与未来的认知链接,就用 flomo 来实现这种工作流吧。

不论是阅读学习,还是工作复盘总结,又或是优化生活。

忘我地汲取,有意地复盘,尽情地输出。再根据输出进入新的循环,构建强大的思维网络只是时间问题。

改变一些习惯

flomo和卡片笔记法,已经改变了我们平日里对于记录的看法。flomo 也不再像是工具,更像可以与你谈天说地畅所欲言的老友,在一段段对话中不断激发出新的想法。

我们没有过多的探讨 flomo 作为工具本身的使用方法,也不需要。因为 flomo 的侧重点在于笔记,操作方面非常简单易懂。

但如果想要更好地使用体验,这里还有一些小建议帮助大家改变现有的思维模式。(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会有更深刻的体会)

不要从白纸开始

虽然我们从小的写作训练都是对着白纸一笔一画的进行的,但想要得到收获更多的输出,可能需要改变这样的模式。

在卡片的世界里,你的输出来源于你的卡片,而不是白纸。

下载 (3)

你的笔记有多么细致,总结有多么到位,规划有多么全面,创作有多么深刻,都要依赖于平日里卡片的积累。

在你提笔的那一刻,不应该是跟着脑中浮想框架书写文字,而是根据文字推出框架,组合后进行增删改查。

一开始的想法可以有指导意见,但不应该主导你的输出,因为新的想法可能随时会与现有的框架产生矛盾。这样的文字才会有更多的思考融于其中。

当然,也不要局限于知识领域。你可以用 flomo 记录任何你觉得值得记录的事。可以是今天碰到的趣事,又或是让你烦恼的点点滴滴。随时翻看,这些都会成为你成长的关键素材。

关于格式和标签

正如开篇提到的,开始的我很在意诸如格式分类之类的内容。

当时还记录了一条 flomo 给予自己警示。

下载 (4)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内容的增长,我也越来越赞同创始人说的「知识是个网」的观点。

格式固然重要,但对格式的过分深究反而弊大于利。

我们不应该抱着「一开始所写的内容就会给别人阅读」的观点,过分纠结于自己的措辞。华丽的外表有时不仅与 flomo 格格不入,也会对内容的质量有些影响。

至于标签,我想我们应该改变的是传统笔记的思路。

以前我们的笔记更多的是考虑如何分门别类,如何有更加完善的分类体系。而卡片笔记打标签时则是要考虑「想什么时候再见到它」。

标签的意义不止在于分类,更在于定义与搜索。

强烈推荐阅读 flomo101 写的标签管理 part,就像文中所说,标签具有定位和属性两种功能。

定位能帮助你快速和记录再次相遇,而属性则时刻提醒自己这条笔记是什么。

标签可以参考 flomo101 中提到的 I.A.R.P 管理法。

设定抽象高度较高的「领域」分类和更易查找的「实际使用场景」分类并且置顶,其余的标签只当作这张卡片的属性,不作为分类使用。

image-20220113153556024

这样就相当于使用一个横轴和一个纵轴对每一个卡片进行了定位,而每一条轴的延伸都会扩展自己的认知范围。比如在「读书」页面可以看到读过的书,而在「领域/思维」里又可以抽象出所有和思维有关的卡片进行复盘。

当然这只是一种记录方式,如果你喜欢更加详细地标签方式也完全可以。

你也从不需要担心标签不合适,因为随着知识网络不断地扩充和卡片间不断地复盘和链接,这些一开始绞尽脑汁想出来的标签会渐渐变得清晰,甚至会消失

所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行动起来,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库,让我们遇见的世界在卡片上流动起来,为你自己的世界添砖加瓦。

关于反复和乱序

我们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但如果记录下来不去翻看,我们忘记的速度也会快得惊人。

对于卡片来说,这种反复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反复修改完善才是这种方法的精髓,也是我们想法的主要来源。

而可能阻止我们提升步伐的除了反复,还有这种「乱序」的记录方法。

这种乱序在刚开始记录时会让人觉得非常不舒适,因为没有办法一眼望穿,掌控全局。不过我们只要从舒适圈走出一段时间后,就会体会到这种方法带来的好处。

正是因为卡片是无序的,才可以跳出框架看到本质,才可以不在别人的固有思维中考虑问题。就像如果我们按照章节来记录读书笔记,那么很可能读完全书都看不出其中某几章之间内容的联系一样。

而在这样的模式中学习,你会随时随地找到新的知识、观点与原来知识、观点间的联系,建立一条链接。

image-20220113154209546

当我们掌握了反复的精髓后,就可以明白 flomo 的每日回顾功能的强大之处了,每次回顾都是难得的提升与思考

这样的收获只有实际体验后才会有更深地感触,所以第一件事就是毫不犹豫地动起来,记录你的所闻所见所感。

关于卡片本身

最后让我们回到卡片本身。如果有朋友喜欢大量地摘抄喜欢的内容,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但在卡片里需要做一些改变。

卡片的核心是「自述」。如果你知道费曼学习法,那么肯定明白只有自己可以讲清楚的事情才算真正的明白。「自述」就意味着所有卡片都是以你自己的口吻阐述的,是你自己而不是别人的思考。别人的思考在第二次相遇时还要再次理解和感悟,留给自己发散思维的空间就会变小。

如果你想保留眼前一亮的句子,那么完全可以摘抄。如果你想去理解一段话的意义,那么请亲自阐述出来。

下载 (5)

为了便于发散性的思考,每条卡片越精简越好,还可以锻炼自己的归纳总结能力和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我也非常推荐大家在 flomo 里记录问题,多带一些问号。很多问题会在这个对话的过程中得到解决,让自己成为自己的老师。这种摩擦的过程会让知识变得更有价值。

下载 (6)
让输入变得有阻力,会让你的输出变得更容易

总结

接纳新的思维模式总是需要过程的,对于卡片笔记法以及 flomo 也是一样。

flomo 的使用其实不用想太多,只要让记录-复盘-总结成为一个闭环,你就有足够的空间让新的认知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我非常希望大家都能与碎片化的生活好好相处,不一定通过 flomo,可以是其他工具。但一定记得不要被工具带偏了方向。

以上的使用建议只是我的一点拙见,在 flomo101 指南中有更多更好用的使用场景,大家可以多多学习。

一切收获都会在播种之后看到结果,随着知识网络的不断扩充,flomo 会变为你身边最好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