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注:

本文是少数派 2021 年度征文 活动 #效率 21 标签下的入围文章。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少数派对标题和排版略作调整。

和往年不同,今年文章的数据表现将很大程度上决定征文活动的最终走向,包括「双倍稿酬(由飞书赞助)」活动奖励、最终票选名单以及征文奖品类型。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不妨通过充电或评论的方式支持作者。


近年来,极简理念时不时会被人们提起,引发了不少讨论,围绕极简理念展开的实践也层出不穷。单纯从少数派站内搜索,每年均有极简主题的文章。这些文章或从数字生活的实践出发,分享自己的极简体系;或从反映极简文化的理论出发,分享改善自己生活的经验;或对「极简」展开追问,反思「极简」的极限和衍生问题。这些文章对我们个人极简体系的搭建提供了不少可资参考的材料,且在操作指导上也比较详实。

与极简相关的站内文章

在落笔前,我在思考是否有必要再分享自己的经验,因为,该说的大多数都说过了,而我自己的体系也许并没有其他人的更好。最终落笔,则是因为想通了以下几点:

第一,纸上得来终觉浅,从《断舍离》这些反映极简理念的书籍中得出的实践不能说不好,但是否适合自己还要另说,「极简」有共性,但实践只能是个人体验;

第二,多数文章都是「自上而下」的实践,先有理论,再有操作,但这篇文章的经验却是「自下而上」的总结,是我在没有读过任何一本极简理念书籍前提下的摸索;

第三,再不济,文章也是对自己这一年来的经验总结,侥幸上了首页还能赚些稿费补贴家用

文章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写我的极简理念,第二部分写我的实践,主要是数字生活上的一些小实践,最后介绍极简体系的维持。为了便于理解,把理念阐释得有趣一些,第一部分有些天马行空,把各种不同领域的东西「混杂」在了一起,还望大家见谅。

读完本文,如果能对你有所帮助自然是好,如若觉得文章观点偏颇,还望朋友们在评论区不吝赐教。

一、极简理念

1. 极简是什么不是什么

开宗明义,先要搞清楚极简到底是什么不是什么。

一条视频的相关新闻截图

一条美学实验室 046 期曾经发布过《一对北京情侣的零浪费生活》,在该项生活纪录片中,主人公余元在半年内产生的生活垃圾不到半斤。诚然,自己亲身实践节俭、零浪费的理念,「通过零浪费 6R 黄金法则来实现垃圾减量,进而体会与收获简单生活带来的自由,快乐与舒适」,这样的生活方式不可谓不环保,不可谓不极简。但对于其中涉及到的操作层面,比如「将盛放厨余的不锈钢盆放置到冰箱内以避免异味,隔两周处理一次」,我却产生了疑问,那就是:这样的实际操作是否适合每个人?

对于极简和环保的理念,我也是认同的,但这样的实操并不适合每一个人。以这样的实操践行环保,可以实现更为良性的极简生活,但是对于个人来说未必值得。要知道,并非每个人都拥有那样的生活条件和经济水平(对于绝大多数异乡人而言,要在北京这座都市生存下去就实属不易),也正因如此,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时间来思考「如何精细地处理厨余垃圾使之变为有机肥料」这类问题。这样的极简实践到底适不适合大多数人?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但在媒体对余元的采访中,余元也表明了一点,她认为自己过的并不是一种苦行僧式的生活,「只要找到了节奏,掌握了方法,渐渐就会越来越自如,形成习惯」。而这,恰恰与我所理解的「极简理念」不谋而合,也就是:

极简并非一种苦行僧式的生活,而是适合自己的最佳的最简单的生活方式。

我对极简理念的理解整体凝结为了以下几个表述:

  • 极简是一种理念,并不意味着要过苦行僧式的生活;
  • 极简也并不意味着不给自己设定障碍而让一切自然「熵增」;
  • 极简是一种理念,而人不应该为任何理念的个体实践所绑架,因此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实践;
  • 极简理念的践行不应局限于生活中,即使在工作上也可以实践;
  • 对于数字工具或服务,极简不一定是 All-in-one;
  • 极简的本质在「平衡」,在于现有条件下目标与手段之间的最佳匹配;
  • 通常情况下,极简意味着效率的提升;
  • 极简体系的搭建需要时间,也许需要很长的时间磨合;
  • 极简体系要想维持下去需要付出一定精力;
  • ……

这些表述不成体系,先放上来,各位且往下看。

2. 极简理念之我见

毕加索的牛

让我们先从上面这一组画开始看起,我想,大多数朋友听过毕加索的大名,也熟知《格尔尼卡》,但这里要讲的是他的另一组画——《牛》。

从第一幅到最后一幅,我们可以看出每一幅画的主题都是牛,具体的细节越来越模糊,抽象的概念也越来越凸显。简单来讲,在创作所需要的步骤上,实现了「从复杂到简单」,不断删繁就简,也因此领异标新。对于一个视觉艺术专业的人而言,这幅画代表着「元素抽象化」的过程,「把一个写实的具象化图像,逐渐通过提取其中的有效信息,进行简化,最终获得一个最简练的抽象化图形」;也代表着「写实形体几何化图形概括」的过程,「逐渐把具象化的物体用简单的几何形体去概括,并且兼具美感,省略复杂的干扰视觉的写实细节,来探寻影响人类视觉审美的核心到底是什么」1。但任何一个人看到这幅画时都不可避免地问这样一个问题,「最后那幅如此简单的画还是牛吗」?我们也要对「极简」这个概念进行追问,极简究竟意味着什么?

(1)极简不省略内涵

虽然称之为极简,但不可忽略的是,极简仅仅意味着步骤上的或者技术上的简单,并不意味着内涵的省略。还是以毕加索这幅画为例,我们可以看到,毕加索在创作上实现了「细节的省略」,将工笔的牛变成了抽象的牛。但我们依然可以看出来,最后一幅画的内容也是牛。牛的典型特征,两只角、四只蹄、长长的尾巴、庞大的身躯,甚至是生殖器并没有因此省略,只不过,利用夸张的对比手法,这个牛变得不那么像一头现实中的牛了。而人们在未见过这组绘画时,能否精准的识别出绘画中的动物,也变得可疑。这种外延属性的省略,反映出「极简」的一个重要的特征,那就是「不损内涵」,我们可以想象,倘若毕加索同一组画中再画了其他的动物,在这样的对比下,我们依然可以认出画中的动物是「牛」。

(2)极简反映本质或典型

就像上面一段中所表述的,极简不省略内涵,而且反映了本质。在外形上,作为牛的本质或典型特征是什么?在常见的动物中,我们说到两只角的动物,往往会想到「牛」(当然,并非所有的两角动物都是牛),正因如此,「角」成了毕加索无法省去的牛的重要特征。本质,在汉语中的意思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属性」,失去这个属性后,这个事物便不再是它本身。换句话说,一个事物区别于另一个事物的根本就在于本质不同。在极简理念中,我们所追求的正是凸显出这种本质上或者典型上的区别,而不是在外延属性上的区别,因为外延属性并不能根本上决定这个事物是什么。放在毕加索这个例子中,极简意味着:这只牛角的弯曲度和长度是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只牛一定要有角。

(3)极简并非一蹴而就

这就更好理解了,任何一个极简体系的搭建绝不是一次成型的,而需要经过数次优化精简。除了毕加索这组牛的例子,还可以用「爱因斯坦的小板凳」这则伪名人故事来说明,爱因斯坦的小板凳一把比一把做得好,是经过不断重复与摸索;毕加索的牛,则一直在重复本质,抛弃外延,推至极简。如果从第一幅直接跳到最后一幅,我们就无法看出「极简」的迭代过程,无法看出「极简」付诸实践的不同步骤。同样,在个人的极简体系构建上,这组画给我的启发是:不要去追求极简体系一步到位,可以慢慢优化,与自己的任务相磨合,最终搭建适合自己的极简体系。

以上这一部分,是我借用毕加索的这组画表达出来的对极简理念的理解。如果要总结,一句话就可以概括:极简就是长期探索后的删繁就简。这个体系不仅仅意味着它是一个磨合探索的过程,也意味着它的最终结果是精简后的实用的美。

3. 极简与效率

正如奥卡姆的剃刀原则所揭示的,「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极简意味着「以较少的工具完成较多的工作,以较少的步骤达成最佳目标」,这实际上就意味着「效率」。

长期以来,我思考一个问题:极简、极简,到底要「简」到什么程度才到「极」? 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非常明显,但在具体的实践中对每个人而言又迥然不同。说它非常明显,意思是说要完成一项任务我们需要的工具越少越好,要经过的程序越少越好,能一次完成的最好不要分两次;说它在具体实践中每个人都不同,则是因为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可资利用的工具或必不可少的程序是不同的。因此,极简理念要想付诸实践,需要斟酌的重要部分则在于:如何最大化利用你现有环境中的工具,达成最优步骤。

回到本节最开始提到的奥卡姆的剃刀原则,尽管这是一个逻辑学上的法则,但并不妨碍我们将他视为「极简理念」的最原始表达。我要在这里引用一下维基百科所给的 解释

奥卡姆剃刀 是由14世纪方济会修士奥卡姆的威廉(William of Occam,约1287年至1347年,英格兰萨里郡奥卡姆 (Ockham)人氏)提出的逻辑学法则,他在《箴言书注》2卷15题说 「切勿浪费多余功夫去做本可以较少功夫完成之事」 。换言之,如果关于同一个问题有许多种理论,每一种都能作出同样准确的预言,那么应该挑选其中使用假定最少的。尽管越复杂的方法通常能做出越好的预言,但是在不考虑预言能力(即结果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假设越少越好。

无论是「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还是「切勿浪费多余功夫去做本可以较少功夫完成之事」,又或者「不要重复造轮子」这样的表达,其实根本上都是在追求「对简单性的偏好」,这是否可以称之为「极简」呢?

再看效率,在维基百科上的解释是这样的,「在适当的使用原料、能源、努力、金钱及时间的情形下,进行特定事务或产出预期成果的能力」。太复杂了,简单说,效率就是「低投入,高产出」,再不济,「低投入,正常产出」,再不济,「低投入,低产出」,但总归不是「低投入,没产出」。从这两者概念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其实奥卡姆剃刀原则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效率,起码,在「不要白费功夫」这层意思上,两者是相同的。

因此,一个可操作的、符合「奥卡姆剃刀原则」的极简体系对个人来说才可能是有效率的。在我看来,它应该符合这样几个特征:

  • 极简体系需要明确自己的目标是什么,这个目标应尽可能具体;
  • 极简体系需要一定的工具,具体需要的工具取决于现有环境,但越少越好;
  • 极简体系需要一定的流程,具体流程应尽可能少。

利用尽可能少的工具通过尽可能少的流程达成尽可能多的目标,就意味着效率。但需要注意的是,受限于个人视野和具体环境,我们所能接触到的工具总是有限的,一些优秀的产品或服务可能无法使用或者使用体验不佳;甚至受限于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每个人要达成相同目标所需要的流程也是不一样的,比如近年来行政改革中推行的「最多跑一次」便是通过减少具体流程而提升效率的实例。说到这里,也许本段开头的那句话应改为这样了:

极简体系意味着在特定环境下,利用尽可能少的工具通过尽可能少的流程达成尽可能多的目标。

二、极简生活

1. 极简的数字生活需要什么

锤头和钉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把钉子钉入木板,我们既可以徒手按压,又可以用砖头砸,但终究不如手上有一部锤头来得实际。锤头之所以是利器,是因为它只专门针对这个工作而设计的,既省力又方便,但若不注意锤头的使用方法,用锤头的另一端钉钉子,利器在手中也会失效。同样,极简的数字生活需要利器,这些利器使得目标的实现变得可能。它们应尽量符合以下特征:

  • 专精:专门处理某一领域的工作,不能越俎代庖。
  • 广博:在这个领域内,能处理的工作种类越多越好。
  • 互联:具有与其他工具互联的可能。
  • 安全:起码把使用工具可能造成的风险降到最低。
  • 方便:便于使用,可以很快上手。

写到这里,突然发现无论是数字生活还是日常生活,对于工具的要求其实大同小异。「专精」和「广博」看似矛盾,其实是相对不同参照体系的表述,例如,我们不能把 Word 当作一个视频处理软件,但对于基础的文字排版,Word 却能胜任,这说明 Word 专精于文字处理,而对视频处理不太行;此外,在文字处理领域,还有众多的软件,你也可以选择 WPS 或者 Typora,但各自所能实现的功能有一些差异,究竟是否足够「广博」到涵盖你的日常所需,则需要仔细斟酌。「互联」则体现了互联网的精神——分享,闭源或格式独占未尝不好,照例可以做出优秀的产品,只是一个工具如果没有办法与其他的工具互联,把自己封闭起来,也就成了孤岛,而且是与其他大陆没有桥梁连接的孤岛。至于「安全」和「方便」,我的理解是:安全是底线,方便是基准线。不安全的工具宁可不要使用(至于怎么定义安全那是另一个问题),而不方便的工具则很容易被方便的工具所淘汰。

当然,关注利器的同时我们要明确自己的目标是什么,这样才不至于为工具而痴迷到忘记了自己要做的事情。说到底,在极简体系的构建中,工具是达成目标的基础配置,少了不行。

2. 极简的数字生活丢弃什么

如果说利器使得我们的工作具有了实现的可能性,那么 流程的精简则使目标实现的效率得到了提升。 因此,极简数字生活要丢弃的是「冗杂的流程」。

我想用鸽子派上 James 兄的经验来说明这一点,James 兄 Shortcuts 玩得很溜,写出过不少关于快捷指令的好文章。前不久,在他的 Channel 中看到这样一条消息,非常值得玩味:

精简流程

这条消息的内容值得玩味的地方在于,原作者并非不会数学计算,而是没有仔细思考解决这一问题的更佳策略,或者说,囿于技术水平没有办法让快捷指令得到优化。James 兄靠自己的智慧大大缩减了实现这一指令所需要的模块数量,几乎降低了一个数量级,此之谓「优化」。这样的事情,看似简单,但非得经过自己的不断琢磨才能举重若轻。

通过这个例子,我想说明的是,极简数字生活所需要的也正是这样的思维。极简并要求你重新设计一个新的快捷指令,需要的则是发现现有方案的不足之处,然后思索方案将其弥补。往往,解决问题的方案越简单,所需要的条件越少,所需要的步骤越少,这个方案的效率也更高,而增加条件或流程,其耗费的成本会成倍增加。也就是说,在极简体系的构建中,流程多了不行,多了那就不叫「极简」了。

3. 我的极简数字生活实践

2021 年,我获得了人生中第一份正式工作。在处理工作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了一个高效工作流对个人生活品质的提升有多重要。工作之初,我就打定主意,工作不能侵袭个人生活,不能说工作与生活切割得泾渭分明,但起码不能因为工作而打乱自己原有的生活习惯。「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高效工作,节省下来的时间就可以 摸鱼 进行自我提升。

因此,我的时间被自己分割为两大部分——工作与生活。拜信息时代所赐,有这么多优秀的产品供我选择,让我把自己安排得明明白白,下面这张图是我的日常任务及处理任务所需要的工具,由于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用电脑完成,所以在手机端的 App 很少。

(1)作为「安排自己」的工具

在时间和任务管理上,我主要使用 iPhone 自带的 Calendar 和 Microsoft To do,Calendar 用于安排每日课业和计划任务,而 To do 用于检验当日所立的 flag 是否完成。

把自个儿安排起来

Calendar

由于每周所要上课的班级和科目都是固定的,所以,只要学期初花时间将课表电子化导入 Calendar 中即可,将其设为小组件,打开手机就可以看到自己当日的课业安排,在这一环节,除了初次导入课表和偶尔的课表变动比较麻烦,几乎不需要任何调整。

Microsoft To Do

与 Calendar 不同,To do 的主要任务为两项:第一项是固定任务,检验日常任务的完成情况;第二项是随机任务,主要利用其清单功能记录自己读书、观影、饮食和购物的情况,也帮助我在取快递时迅速查看多个取件码。在 To do 中,我给自己设置了小小的障碍,没有使用可以自动添加循环任务至当日待办的 app,而是手动添加,这当然是 To do 本身的缺陷,但对我而言也算是每日的仪式感吧。值得庆幸的是,To do 支持多平台,横跨 Windows 10 和 iOS,在同步上没什么问题。

(2)信息获取与知识整理的工具

把自己的时间和任务都安排好之后,剩下的就是执行了。于我而言,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较多时间都是在与文字打交道,或者是阅读或者是写作。因此,我的工作流程围绕文字信息的处理展开。在这里,我也做了一张图,便于大家理解。

流程

单是看这张图,似乎并没有体会到「极简」理念的落实,但实际上,整体的工作流程几乎把所​有工具之间的转换过程给省略,除了第一次配置时需要费点儿精力,之后,我就可以专注于阅读、标注、整理、写作这四件事,而这四件事,必须亲历亲为。

整个信息处理流程的核心工具是 Chrome 、简悦、坚果云。首先,我并不愿意在电脑上安装太多的软件,凡是能够用浏览器处理的,就交给浏览器,其实,用好浏览器就能提升一大半的效率,因此,浏览器是我当前信息获取的一大途径;其次,核心的操作都交给了一个「小而美」的工具——简悦,在信息筛选、信息处理、知识输出三大阶段,都有简悦的身影;最后,坚果云作为整体工作的仓库空间和避风港。

信息输入及筛选

融合生活和工作,我的信息主要来源于两大块,第一是 RSS ,第二是包括微信公众号和各大门户网站上的其他文章。 RSS 和浏览器主要作为我的信息初筛工具,用于阅读新闻和不甚重要的文章,如果有值得精精读的文章,我会选择收藏起来,集中在电脑上处理。这是信息输入及筛选的过程。

阅读离不开浏览器,但由于不少页面的排版布局很魔性,阅读体验大打折扣,因此我使用简悦进行了页面优化。 2020 年 8 月份,我在鸽子派购入简悦,尽管其最初形态仅仅是一个浏览器插件,但随着版本的迭代,如今的简悦早已不局限于一个阅读模式插件,而成了我每天必用的知识整理工具。

总体来说,加入稍后读的方式取决于我所使用的设备和获得信息的途径。如下图所示:

加入稍后读的方式
  • 若在电脑浏览器中看到了一篇文章,则右键加入简悦·稍后读或直接按自定义的快捷键加入
  • 若在电脑的即时通讯记录中获得一条链接,但并不想立刻查看,则直接发送至 TG bot
  • 若在手机上浏览器中看到文章,则在分享到共享表单中的快捷指令
  • 若在手机上获得一条链接(特别是公众号中的文章),则运行桌面小组件中的快捷指令或发送至 TG bot

之所以有四条路径,主要是因为微信封闭的信息环境中依然存在很多优质的信息,不得不如此。但无论通过何种方式,最后都是存储到了 简悦 · 稍后读 中。

信息处理

到这里,信息的筛选已经完成,但依然存在一个问题,迫于内力或外力造成了文章失效或丢失怎么办?404 并不罕见,不重要的信息丢失了倒无所谓,如果丢失了非常重要的信息,到头来只能捶胸顿足、悔之晚矣了。所以,怎么样才能防范风险出现?

备份。

备份有两种途径,在线备份(在线笔记)和 离线备份(离线快照)。我的方案则是,同时多地备份。一条信息,我会存到电脑本地硬盘、坚果云网盘、Pocket 三处。正如吴军老师在《数学之美》中借罗塞塔石碑的案例所提到的,信息的冗余是信息安全的保障 。同一份信息,在自己的地盘上重复三次,实现了云端和本地双重备份,且交给不同的存储服务,安全性自然提升,文章失效再也不惧。那么这是如何实现的?

全文备份的自动化流程

凭借简悦的自动化服务,我构建了信息多地备份的方案,主要包含两个流程:

  1. 当「加入到稍后读」时,导出为「本地 html」 且 「导出至 坚果云」且「发送至 Pocket」;
  2. 当「加入标注」时,导出为「本地 html」。

可以看出,简悦的自动化服务类似于 IFTTT 。众所周知,如今的 IFTTT 不付费几乎等同残废,通过这两组自动化服务,每当我要阅读时,总能看到自己的文章。而且,在 Reeder 中挂载自己的Pocket 账户,通过电脑新增的文章也可以在手机上看到,便于自己在 如厕 闲暇时阅读。

这种备份方式的好处在于,省钱,而且自己的数据不会被大厂绑架。引用与大佬在讨论在线笔记时的一段话:

在线快照最大的问题是「成本」。

用户增多 → 成本指数增加(如带宽成本、容量成本等)→ 涨用户年费。

这是唯一的一条路,印象笔记的 VVIP 就是最好的证据。

不仅如此,用户还被绑到了这个产品上,同样也是印象笔记的例子。

除此之外,还有几个例子:

  1. 为知笔记被收购;
  2. Pinbox 因为年费本来就贵,所以它活的很不错(Pinbox 的 API 异常丰富,无论导入还是导出);
  3. Pocket / Instapaper 也都被收购了。

所以,在线笔记只能选大厂的,至少底子厚的,费用不会低,且一旦使用很难转移。

简悦的合辑功能
简悦的每日回顾功能

此外,知识整理也可以通过简悦实现,主要是两种方案,一是标注导出,二是每日回顾。通过上面的第二个自动化流程,我已经备份了标注,而简悦的「合辑」功能则可以将相关主题的重点内容添加到一起,便于同一主题知识的整理;「每日回顾」功能则会让你在邮箱中收到当日添加到稍后读的文章及相应的标注,便于二次回顾,重复记忆。

搜索危机干预时简悦给出的本地结果

此外,围绕简悦搭建的知识处理生态还有其他意想不到的地方。例如,某日搜索危机干预的相关内容,打开 Chrome 进行关键词检索,结果发现简悦把我曾经收藏过的本地文章给挖掘了出来,显然这些文章是「有用但被我忘掉的」,通过这种方式,我又能把落灰的文章捡起来再次吸收。

(3)知识输出的工具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年纪渐长,发现自己的记忆力越来越不如从前,相应的,一本书、一篇文章,读过去过两天可能已经忘记了大半。也是这个原因,越来越多的朋友意识到,东西只有记下来,重新组织一遍才有可能成为自己的经验。于我而言,写作是这样一种操练。

与阅读类似,我抛弃了纸笔记录,多数写作任务都在电脑上完成。我只有一台用了 5 年的华硕笔记本,8G 的 RAM(之前是 4G ,这两年越来越吃力才升级了内存),寸土寸金,好在我自己也不怎么玩游戏,写作自然绰绰有余。

Typora 呈现的最初版本大纲

我的写作工具是 Typora,不少朋友已经了解得很透彻。Typora 被冠以「所见即所得式的Markdown 编辑器」,我偏爱 .md 这种纯文本格式的「简单」,文字就是文字,在写作时不需要过多的修饰,至于精致的排版和页面布局,那是写作之外的事情,而 .md 这种格式在文本基础上只用了简单的文字符号就把初步的格式给整理完成,而且 Typora 的「所见即所得」也使得文章布局直观、大方、简要,因此深得我意。换句话说,让「极简理念」体现在写作中,一是 轻量 (文本格式又能占据多少内存呢?),二是 简约大方 (几个#号、*号、-号的标记就能直观表现重点)。

坚果云中的 Typora 文件夹

而守卫这个写作系统的软件/服务,还是坚果云。无论是写稿子,还是教材编写、日记等等,凡是涉及知识输出的,我都交给了 Typora,为了使 Typora 所写的文档能够在移动端也随时获取(偶尔手机上也要写日记),我在坚果云中建立了相应文件夹专门存放这些内容,在手机上处理时也会有很多 Markdown 编辑器足以胜任。坚果云的好处在于同步速度极快,支持 WebDAV(这是什么东西我也不知道,但简悦能同步到坚果云好像是因为这个),跨平台,而且其时光机功能大大降低了文章的风险。

三、极简体系如何持续

1. 极简体系的更新

极简体系的搭建不一定非得一次成型,正如产品需要更新换代一样,极简体系为了适应自己,也要不断磨合整理。如果你还没有试着搭建自己的极简体系,首先要知道一点:极简体系不能一蹴而就。同任何其他的事情一样,先做起来,不要怕自己的体系显得过于简单或者过于复杂,每个人的日常任务不一样,而且任务也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个人的体系也需要随之调整,因此,你需要先做起来,然后再摸索适合自己的方案。

如何更新极简体系?这个问题我其实也没有很明确的答案。但总归来说,这两方面的因素可能会有影响:

  • 任务:任务变化,体系要跟着调整,特别要考虑规律性的任务的变化;
  • 技术:也许,我们遇到了更好的工具或服务,这时候可以试着迁移自己的体系。

至于其他的还能做什么,那完全看你自己了。

2. 这么复杂算得上极简吗?

你的体系也叫极简?看完文章的朋友可能会说:我怎么丝毫看不出你的体系有哪里是极简的?还有文章中提到的这些软件或者服务,没有一个容易配置。

我想说的是:极简并不意味着对所有人都是容易的,极简体系注定是个性化的,我之蜜糖彼之砒霜,对别人而言,这个体系可能并不一定容易上手。当然,如果说极简体系是完全个性化而无任何规律可循,那这篇文章也没有写的必要了。在我的体系中,简悦是比较复杂的工具,配置起来可能没有那么容易上手,好在它的说明文档非常齐全,遇到什么问题也会得到及时解答,而相对应的,Typora 基本上不需要什么配置,你直接打字就是了。要说复杂,也的确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去摸索,要说简单,用得软件和服务其实也就是那么几个,很多都是配置一次就不用再动了。

所以,要我说个人的极简体系要怎么建构,其实就是两句话:

第一句是,工具要做加法(功能越多越好),流程要做减法(流程越少越好),但不管做加法还是做减法,都不要忘记是为了干什么

第二句是,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极简」的,不管别人的体系如何,都只能做参考

四、小结

文章至此也该结束了,总结如下:

  • 极简不省略内涵,它反映本质或典型,而且并不能一蹴而就。
  • 极简是长期探索后的删繁就简。
  • 极简体系意味着在特定环境下,利用尽可能少的工具通过尽可能少的流程达成尽可能多的目标。
  • 在极简体系的构建中,工具是达成目标的基础配置,少了不行,而流程则多了不行,多了就不叫「极简」了。
  • 极简体系的更新受到任务和技术两方面因素的影响,需要适当调整,但只有适合自己的才可能是极简的。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找到数字时代更好的生活方式 🎊

> 年度回顾、好物推荐…… 更多精彩尽在 少数派 2021 年度盘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