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注:

本文是少数派 2021 年度征文 活动 #生活 21 标签下的入围文章。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少数派对标题和排版略作调整。

和往年不同,今年文章的数据表现将很大程度上决定征文活动的最终走向,包括「双倍稿酬(由飞书赞助)」活动奖励、最终票选名单以及征文奖品类型。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不妨通过充电或评论的方式支持作者。


序言

我一直觉得,要用一篇几千字的文章来概括自己在一年里做了什么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出于自己的文笔和对文字的把控能力,我只能挑选自己觉得最重要且时间较长的事情展开说说。

2021 年 1 月,我在 Alva 的「怂恿」下成为了我派的一员,开始尝试用文字在少数派里和朋友们分享自己在「摄影」这个「无底洞」里面的收获的心得和教训。

8 月份,我告别家人,来到香港继续学业。

作为一个从小看着 TVB 电视剧长大的广州人,在香港其实并没有感受到多少「独在异乡」的感觉。虽说如此,在我在香港生活的这段时间里,也确实遇到了一些让我感到疑惑、生气和愤怒的人和事。也许这就是香港这座城市本来的样子吧。香港很小,只有广州的七分之一,长沙的十分之一。但是它又足够大,我可以在里面找到熟悉和亲切的感觉,感受到善意和温暖,也能够遇到敌意和冷漠。

乌溪沙海滩

在香港这半年里,我发现其实能带着相机出去的时间并不多(虽然已经尽量尝试多带出去了),一方面是因为我懒,哪怕现在的无反相机已经很轻了,但是带出去还是需要进行一点心理建设;另一方面是因为学习比较繁重,也没很多大段完整的时间外出拍摄。所以,我很多时候就是靠着随身的手机拍摄,很多图片都是我看到在路上发现的风景抬手拍摄而成的。

在动笔开始写这篇年度总结之前,我特地看了一下之前用手机拍摄的照片,很惊讶地发现原来自己已经走过了这么多的地方:从上水到浅水湾、从天水围到油塘、从坚尼地城到杏花村。我很欣慰,因为虽然感觉自己很懒,但是从来没有放弃用脚去过丈量这片土地。现在是一月中下旬,因为香港「遍地开花」的疫情,距离下一次的痛快出游显得遥遥无期。所以,我谨以这篇文章记录一下这半年内我所看到的香江风情。

粉岭 谷浦

器材、拍摄方式和后期处理

在科技快速发展以及手机行业高度内卷的今天,手机(也可以说一部分是算法)已经可以替代一部分传感器面积为一英寸左右或者更小传感器尺寸的相机了。我在 2021 年十二月份换下了已经使用了四年的一加 5,但是更换上来的手机也不是什么旗舰机,和上一台手机一样,购入价格都是三千多块,大概能代表现在中端手机的拍摄能力。

在拍摄的时候我一般都会使用全自动模式,甚少使用手动模式,因为对我来说,手机拍摄中便捷和效率应该是放在首位的。只有在进行夜景拍摄的时候我才会使用手动模式自行调节 ISO 和快门。因为一加 5 并没有成熟的夜景模式,夜景拍摄时躁点很明显,所以需要手动延长快门时间降低 ISO ,从而实现更加干净的画面,而更换上来的手机则没有这个烦恼,只要检测到画面比较暗,就会自动调用夜景模式进行拍摄。

北角 新光戏院

在后期处理中,我其实也不会对于拍摄的图片有很大的改动。一般就是调整一下画面的视角,让画面里面的线条显得横平竖直,然后选择自己觉得合适的滤镜套上图片就可以了。在选择的滤镜时,大家可以考虑两个因素:

  1. 如果图片最后需要发到社交平台,那么就尽可能在自己经常用的几个滤镜里面选择有统一的色彩风格的滤镜,因为人眼对于颜色其实是很敏感的,统一的色调能够让你的朋友圈更容易且更长时间地被人记住(当然这和前期拍摄也是相关的);
  2. 选择滤镜还是应突出当时的画面色彩感受为主要目的。色彩风格强烈但是与原来的画面风格不和谐的滤镜会让画面有一种「饮鸩止渴」般的观感,也许会好看,但是不一定耐看。

 

我一般发朋友圈也会让九张图的色调尽可能一致

山间学堂

我就读的学校依山而建,从山脚走到山顶需要 40 分钟,考虑到这点,学校会有班次较为密集的校车接送学生,在不同的教学楼之间往来穿梭。在不同的教学楼之间也有「捷径」相连,有的教学楼的顶楼往前走几步就是另外一栋教学楼的一楼,如果熟悉捷径,同学们也可以在没有校车的时候快速上山,一时间还有点重庆「立体式交通」的感觉。

联合书院 联合路附近
新亚书院 合一亭

我真的是一个很懒的人。因为我上学期大部分的课程都是在山顶上课,所以我的路线都是很固定的。一般都是在大学站广场前搭乘 2 号校巴上山。2 号车路线的「善衡书院」「大学行政楼」「联合书院」「新亚书院」基本就是我的最熟悉的车站。早上,我在「新亚书院」的人文馆上完课,就会在附近的学生饭堂吃午饭,然后会在钱穆图书馆或者在半山腰的大学图书馆自习区睡个觉然后才开始自习。晚饭会在范克廉楼或者隔壁的云南米线吃晚饭,然后回图书馆继续工作。到了九点左右就会从图书馆沿着公路慢慢走下山。

钱穆图书馆
新亚书院学生饭堂
人文馆课室的窗户
大学图书馆前广场

到了下学期,我的大部分课程的课室都在山脚的伍何曼原楼或者康本国际学术园,所以我基本就不用坐校车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发现了平时没发现的山脚好去处。

如果家里的早餐已经告罄或者我来不及吃早餐,我就会去善衡书院的学生饭堂吃一顿早餐。我一般会选择蛋治餐肉套餐,把有点干身的面包换成薯饼,加上热的阿华田一共 25 块港币,吃完,走过马路就是伍何曼原楼的顶楼,很方便就能到课室。中午下课后,我会走几步就能到众志堂,吃完午饭沿着哲径散一散步,然后崇基图书馆睡一会儿觉后开始自习。晚上会在众志堂或者善衡书院的学生饭堂解决,如果去晚了饭堂已经不能够堂食,我就会把晚餐拿到众志堂旁边崇基湖的椅子上一边看着小情侣们谈恋爱一边吃。

崇基湖畔的小情侣
最近解锁了野餐的新方式

晚上的学校和上午是完全不同的。清冽的山风让校园的夏天变得清爽,也让冬天变得更加寒冷。天色暗下来,满山谷就充斥着各种动物的鸣叫,包括我唤得出名字以及唤不出名字的。道路上除了时不时经过的校车外行人极少,我一直很享受自己走下山路的时刻,因为路上没有什么人,会有种自由的感觉。同时,这是一个很好的拍摄的时机。世界在夜晚的时候是很纯粹的,只有光和影,只要确保画面线条的横平竖直以及舒服的构图就比较好了。

如果我有晚课,或者从图书馆走下山的时候,在确保周围没有人的时候,我就会悄悄把口罩摘下来一会儿,深吸一口气,空气里面飘着树叶和溪流清新的味道,混杂着一点潮湿的气息,就和我之前本科学校山顶小操场的味道一样。

夜晚 大学图书馆前的百万大道
大学体育场
善衡书院 陈震夏馆旁
下山的道路

通勤路上

从我的住处去到地铁站需要先经过一座桥。这座桥有个好听的名字,叫沙燕桥。当天气好的时候,走在桥上就会看到桥下的水面的粼粼波光。到达河对岸后,会经过一条地下隧道,颜色是我很喜欢的天蓝色和白色的搭配。平时走的人不多,不管是白天和夜晚都会很明亮。有时候晚上下课已经九点多了,我走在没有人的隧道里就会唱着歌。

城门河
河对岸的地下隧道

周末如果作业比较多,我就会到威尔斯亲王医院的医学院图书馆自习。从我家到亲王医院的路上会经过一些学校,墙壁上都画满了可爱的卡通,有时候在街上也会看到牵着手的小情侣,继续往前走还有一个加油站,一些屋苑,一所浸信会的小教堂。这是一条颜色鲜艳的通勤路线,香港的蓝天真的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哪怕平平无奇的建筑,只要天气够好够通透,都会让整个世界的色彩变得鲜艳起来。这个时候我才发现,原来香港的建筑也不是只有逼仄,还有一点的活泼和浪漫。

插桅杆街附近
沙田围路附近
岗背街附近
圆洲角路附近
圆洲角路附近

香港岛我平时很少去,东区就更少了,哪怕我去拍照都是去中西区。但是因为实习的缘故,我不得不每天往来新界的沙田和港岛东区的柴湾。我要先从新界坐地铁到红磡,然后转乘巴士经红磡过海隧道,走东区走廊才能到达目的地。不得不说东区走廊确实是非常漂亮,如果天气好的话,沿着海边公路行驶的时候确实一件乐事。唯一需要担心的就是太阳太晒。

虽然大多数都是在公司的饭堂吃饭,但是最后一天还是和一起实习的朋友一起沿着海边走到杏花村地铁站附近的商城吃了顿好的。这个时候我才发现冬天走在阳光底下是多么舒服的一件事情,可惜已经没有机会了。

路上经过的车站
从东区走廊遥望九龙
天气好的时候,东区走廊风景也是一流的
实习单位附近的建筑

夜静渔村

鉴于疫情发展情况,港府收紧了社交距离措施, 1 月 7 日晚上六点起,全港食肆禁止堂食。对于一些传统酒楼食肆的打击无疑是显而易见的,而对于位于鲤鱼门一些专营海鲜的传统食肆影响更甚,因为他们更加依赖于线下的家庭聚会和晚宴。

鲤鱼门近海,店家会承接各种海鲜来料加工。有一些游客会先把原料给到一些海鲜酒家,叮嘱好想要的烹调方法,然后就在码头搭船出海游玩,回来就已经能看到一大盆热辣辣的避风塘炒蟹或者蒜蓉粉丝扇贝了。约上三两好友就着啤酒吃着各种海鲜,靠着这种「痛风套餐」和随性舒适的就餐气氛就是这种餐饮店的生存法门。

我曾经在去年十月份曾经去过一次鲤鱼门,印象最深的是非常明显的海水的腥味以及仿佛永远不会停息的锅铲碰撞和炉灶冒火时的声音,还有食客们觥筹交错以及阵阵的笑声。 1 月 7 号,禁止堂食当天,我再次去了一次鲤鱼门和附近的三家村。虽然我已经做了一些心理准备,但是实际上去到以后比我想象中的更加冷清。我遇到的店家全部都已经关门了,大门都用木板封了起来,小巷里冷冷清清,只有一家卖老婆饼的店铺依然开着门。

鲤鱼门的入口
空荡荡的小巷
只有这家店铺在坚持

鲤鱼门后面走到三家村,作为平时的旅游胜地也显得冷清,但是在虚掩着的门后面隐隐有一些剁肉饼和炒菜的声音传出来,电视在播着新闻,时不时能听到小朋友的喧闹声和大人压低了声音的喝止。

生活再艰难,生活还是要继续。

三家村的巷子一
三家村的巷子二
转角有一大簇很漂亮的花

两面九龙

油麻地、尖沙咀和旺角合称油尖旺区,是香港十八区面积最小的一个,但是估计也是知名度最高的一个。虽然它们三个经常被合称成为一区,一条弥敦道由北向南贯穿其中,从北面的界限街一直延伸至南部的尖沙咀海旁,这三个区组成了九龙半岛的西南部。油尖旺区是一个挺「分裂」的地区,沿着弥敦道,你可以看到高楼大厦,看到欧式的教堂,看到让人眼花缭乱的灯饰,走在路上的是西装革履或者打扮时尚精致的年轻人。

圣诞节假期的西九龙
尖沙咀 K11 

但是如果你随意拐入一条旁边稍窄的街道,通菜街、西洋菜街、砵兰街等等,你就会发现两旁的高楼逐渐被唐楼取代,街头时不时会出现人头攒动的市集,卖玩具的,卖内衣的,卖鞋子的,卖古玩的还有卖旅行箱和书包的,应有尽有。街上多了一些衣着悠闲的中老年人,也有用拖车拖着比她自己还要高很多的垃圾山的老奶奶。

尖沙咀 金巴利道附近

深水埗是我最喜欢去的地方,因为我喜欢「烟火气」,对我而言,深水埗就是我认为香港最有烟火气的地方。因为白天基本没机会四处逛,我通常只能够下午或者傍晚才能到处看看。一到夜晚,白天深水埗时不时透露出来的衰退和破败不见了,从钦州街到南昌街,从大南街到石硖尾,街道上熙熙攘攘,烧腊店铺前面排满了人,市集上的卖家都尽力招徕用户。一些小路边上有各种各样的大排档,厨师甚至直接在街边就架起锅开始炒菜,火苗窜得很高,小炒的「镬气」伴随着香味大张旗鼓地弥漫开来。走在喧闹的大街上,被粤语和粤菜的味道围绕,我莫名会感觉到一种内心的安全感。唯一遗憾的是没有抓紧时间尝尝深水埗的大排档。

深水埗 黄竹街

深水埗最近也新开了很多咖啡厅,成为很多「文青」打卡的地点,除了一些为了等一锅上好的啫啫煲或者馅多皮薄的水饺而愿意等上好几个小时的叔叔阿姨们,也有很多年轻人拿着重新复兴的胶片相机,走进极简风格设计的咖啡厅,叫上两杯拿铁愉快地聊上一个下午。

塘尾 界限街
深水埗 基隆街

这就是九龙半岛了吧,一边怀旧,一边潮流;一面享受生活,一面拼命生存。

深水埗 基隆街

港岛之夜

夜晚走在港岛上,我一直觉得会有种剥离感。不同于新界和九龙,港岛给我的感觉更多的是一种纯粹和疏离的精致。是的,这里的确很好看,但是我永远没有办法融入这里,真切地感受这里。在夜晚,平时热闹的街道上空空的,宽阔的街道上除了路边停着的跑车外,就只有路灯照射下的欧式建筑。作为最早割让给英国的殖民地,香港岛的欧式建筑风格也是最强烈的。平安夜那天,我在金钟附近的教堂凑了个热闹听了一场弥撒,走在快十二点的港岛,看着米色的建筑外墙、有轨电车的车轨、空空的街道,仿佛回到了 2017 年在德国魏玛度过的圣诞节时光。

中环 圣约翰座堂

继续往前走,到达上环附近后,地势变得陡峭起来,需要不停地爬坡,但是至少不会这么冷清了。酒吧和外国人多了起来,时不时能看到一群群的外国人站在街角端着酒杯聊天。也有很多不同地区的菜馆,越南菜,日本料理,或者是粤菜。平时人流很多的大馆和元创方变得安静了不少,虽然只是晚上八点多一点,但是很多店铺已经关门了,但是当作散步逛一下还是不错的。夜晚的港岛没有了白天时候的拥挤和喧闹,它是安静得像是有些疲惫,但好像也放下了防备。往来的行人虽然戴着口罩,但是总感觉他们的眼神变得柔软了。

上环

西营盘和香港大学附近我也去过几次。在香港大学找同学玩,或者去完西环泳棚以后,我就会和同学一起去石塘咀街市吃海鲜大排档。可能因为主要做附近街坊和学生生意,其实并不贵,人均消费也就100港币出头。

石塘咀街市及熟食中心

吃完以后如果有时间就会去中西区海滨长廊,夜晚的人群里,内地人和外国人浓度都很高,沿着海滨长廊往东走,能够同时看到昂船洲大桥,尖沙咀和中环的海景。吃饱喝足遇上海风轻拂,应该是最快乐的瞬间之一了。我们几个男生聊到兴起,还会一起说笑一起唱歌。

西营盘
坚尼地城
昂船洲大桥

那一片海

在香港,很多地方都能够看到海,因为海岸线曲折和地形切割的原因,香港分割出了很多微型的海滩。也许是因为这样的地理特点,在香港,去海边吹吹风并不是一个很遥远的词语,有的海滩可能搭乘几站地铁就能到达,非常方便。在我去过的几个海滩中,不同的海也有着不同的风格。

维多利亚港的海是香港的名片。维港的两岸永远是精致的。十二月份,如果我下班后还不是太累的话,就会乘坐大巴到红磡过海隧道,在尖沙咀的 K11 买一杯喜茶,然后往南,沿着星光大道走到九广铁路钟楼前面行人椅休息下,如果时间掐得好的话还能够顺便看一下幻彩咏香江灯光秀。2021 年的香港,已经没有我几年前来香港时的拥挤,虽然灯光秀也不是非常吸引人,但是在海边发发呆总归是不错的选择。

尖沙咀 九广列车钟楼

浅水湾位于港岛南部。我第一次听这个地名来自谭咏麟的《情缘巴士站》:「正是你,我没逃避,在这浅水湾的一个终站」。浅水湾在二十世纪初就是香港有名的悠闲度假圣地,建筑优雅而高贵,最重要的建筑莫过于浅水湾酒店。1943 年,张爱玲创作《倾城之恋》时,将这里描绘为白流苏与范柳原的初见之地。

香港岛 浅水湾

马鞍山海滨长廊就显得平民许多了。长廊从地铁大水坑延伸到乌溪沙,全长三公里。白天的时候,在马鞍山至乌溪沙段会停着很多小船,在社交距离政策还没有收紧的阶段,每到傍晚海滩上就会有人架起烤炉,远远就能够闻到肉香味和听到噼里啪啦的烧烤声。

上学期期末在图书馆赶完作业的时候,我们小组就会搭几站地铁去到乌溪沙的海边聊一会儿天。晚上的海滩人很少,也有点冷,但是我们还是很喜欢去马鞍山的海滩,因为觉得很放松,可以大声说笑,把生活和学业上的各种烦恼都抛诸脑后。

乌溪沙

域多利道是我新探索到的一个好去处。这条道路基本上就是香港岛西部勾勒出的一条弧线,沿着这条路走,从坚尼地城到薄扶林,右侧都能够看到非常漂亮的海景。从我住的地方去到域多利道并不方便,需要转三次地铁,但是我还是认为有空去那里走走是很值得的。如果今年年中的沙中线能够正式通车,把东铁线和港岛线相连,那么来域多利道就会方便不少。

在这条路上有两个比较著名的打卡点,一个是金钟泳棚,距离坚尼地城大概十分钟路程;另一个是沙湾径的沙湾泳棚,距离金钟泳棚大概二十分钟路程。虽然在坚尼地城有小巴可以直接去到沙湾泳棚,但如果不赶时间的话,还是建议可以自己慢慢走。因为路上的风光也是很不错的。这里的海相比于马鞍山和尖沙咀的海显得更加的粗犷和原始,海水汹涌拍打在岸边的巨石,激起巨大的水花。

西环泳棚
走在域多利道上的风景
沙湾泳棚

探寻离岛

说到香港的海,离岛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离岛区是香港十八区中面积最大的一区,主要包括香港南面和西南面的多个海岛。在中环,一共有七个码头,对应出发前往不同的离岛。如果周末天气好,睡到自然醒的话就可以去中环码头看看哪个码头即将有船出发,就可以直接刷八达通上船,享受一次说走就走的旅程。

南丫岛 洪圣爷湾

我自己今年其实没怎么出海,但是我身边的朋友已经去了挺多的离岛了。喜欢热闹和比较成熟的基础设施和商业模式的同学会选择去长洲岛或者南丫岛;如果更喜欢原始的野外景观就可以去塔门;如果喜欢一个人独自旅游的话,坪洲岛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我上周就去了坪洲岛。本来对于它并没有什么期待。主要是因为塔门风太大,长洲岛想天气好的时候再去,南丫岛和马湾已经去过了,所以才选择了坪洲岛。如果从中环出发,乘坐普通轮渡到达坪洲岛只需要 30 分钟左右。刚到岛上时,因为天气不好,本来也没打算拍什么图片,但是最后发现自己竟然还很喜欢这里。坪洲岛地方不大,绕一圈只需要大半天。从码头下船,走几步就能钻进街市。

我可太爱这种老的街道了。杂货铺,五金店,鲜花铺,食肆毫不在意地堆在一起,街道狭窄,往来的人都会很有默契地侧着身子走路,倒也不会显得拥堵。店铺名字用的是正楷,一些饭馆招牌上的金箔已经有点掉落,门口外面摆着一些鲮鱼丸,用蚊帐罩了起来。我往里面看一眼,墙体早已不是白色,而是显得有点发黄。菜单也是用手誊抄在红纸上然后贴在显眼的位置。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反而觉得有种莫名的亲切感。

坪洲岛的街市

海湾在坪洲岛的另外一面。当我们走到东湾海滩的时候,本来阴天的时候竟然出现了几十分钟的太阳。随着天气逐渐放晴,海边的礁石仿佛也有了光彩,海水从墨绿变成了翠绿色和宝蓝色。随着雾气逐渐退去,远处的尖沙咀的建筑群也变得清晰起来。这个时候,我简单拍了几张照片后,就什么都不做,在一块礁石上望着海浪发呆。

坪洲岛 东湾海滩

结尾

一直到 1 月 7 日,我以为自己是幸运的,以为躲过了香港前四次疫情,却没想到还是被第五次疫情逮个正着,本来计划好的很多事情突然被摁下了暂停键。我不清楚是不是这半年已经是我能够探索香港的最好机会了。现在写下这段文字时,我心里难免百感交集。我有一个坏习惯,享受一段好时光久了,就会一厢情愿地以为好时光会一直延续下去。但显然并不是这样子的。

一月中下旬的香港,阴郁潮湿。每天起来望着窗户玻璃凝结的水珠以及灰白的天空,内心的烦躁就不可以抑制地往上涌,这个时候我会选择翻看之前拍照的图片,重新想起 2021 年四处游走的点点滴滴,给我一点点内心的安慰。这时我就会庆幸,尽管自己很懒,但是还是养成了记录的习惯,没有一天放弃过观察和记录我的生活。

农历新年来了,希望诸位虎年身体健康。也请大家有机会的时候多多记录,无论是用相机或者手机,视频或者图片。因为这些都是我们独一无二且无法重来的生活记忆呀。

希望旅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