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闲说》,阿城著,上海三联书店2019年4月出版

阿城的作品我读得并不多,印象最深的就是《棋王》,有一部《棋王》电影,颇具创造性地将阿城的《棋王》和张系国的《棋王》结合起来,其中梁家辉扮演的王一生形神俱佳,让人印象深刻。这部电影里还有一个名叫“钟阿城”的角色,是个搞美术的画家,也不知道和阿城本人形象像不像。在某种程度上,《棋王》这部作品便是世俗与小说的结合,而阿城这部《闲话闲说》是关于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的讲谈集,以作品反观阿城的言论,应当是颇有趣的一件事。

论删节

阿城

本书的《自序》中,阿城说:“出版社对简体字版有所修改,好事者不妨将之与繁体字版对对看。”在微信读书APP中,部分缺失的内容由网友补齐,更有网友整理过全部的删节内容(网友开玩笑说:删节删节,往往删禁了的部分,最惹人好奇)。出版时被迫删节,当是无奈之举。但有趣的是,阿城在谈论《金瓶梅》时,谈到“如将小说中不雅内容全部摘掉,小说竟毫发无伤。”

“你们只要找来大陆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五年版的《金瓶梅词话》洁本看看,自有体会。后来香港的一份杂志将洁本删的一万九千一百六十一个字排印成册,你们也可找来看,因为看了才能体会出所删段落的文笔逊于未删的文笔,而且动作重复。”

所以,阿城得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他认为洁本删去的段落是另外的人所加,大概是书商考虑到销路,捉人代笔,插在书中,很像现在的电视插播广告。

《棋王》电影中,王一生(梁家辉饰)与选手开展车轮战

阿城自己的《棋王》其实也有删改。据网络搜索,《棋王》最早的结局其实不是现在这样,现在的结局是《上海文学》嫌调子太灰,让改的。原先的结局阿城在动笔前给几个朋友讲过,大意如下:

多年以后,“我”到云南出差,听说王一生已经调到了体委,成了专业棋手,“我”刚进云南棋院,就看见王一生一嘴的油,从棋院出来。“我”和王一生说,你最近过得怎么样啊?还下不下棋?王一生说,下什么棋啊,这儿天天吃肉,走,我带你吃饭去,吃肉。

《棋王》电影中,王一生(梁家辉饰)与选手开展车轮战

我记得之前看一篇关于《棋王》的文学评论文章,对这个结局还有补充,说是王一生有机会去更高的平台,但他觉得现在的伙食好,就不去。大概类似市队饭菜好就不去省队乃至国家队了。《棋王》本就和“吃”密切相关,阿城说,不少人的评论里都提到《棋王》里的“吃”,几乎叫他们看出“世俗”平实本义,只是被自己用惯的大话引开了。但是,《棋王》里还有“英雄传奇”、“现实演义”与隐晦的“言情”,最重要的是有“道”。

论道

《棋王》里自然有“道”的元素,比如结尾那个秃头老儿的大话:中华之道,毕竟不颓。(此处为《闲话闲说》文字,搜索《棋王》,此处为“中华棋道,毕竟不颓”)阿城自己说,“那个老者满嘴道禅,有点儿世俗经验的人都知道那是虚捧年轻人,其实就是为遮自己的面子”,其实真正近“道”的是小说前面捡烂纸的老头儿,他是在讲“无不为”。我又翻到《棋王》第一部分,这个老头讲阴阳,讲造势,很有见地,但可惜“为棋不为生”,无儿无女之下,只好将书和学问传给王一生了。

王一生(梁家辉饰)

阿城自己是喜欢道的,汪曾祺还曾写文章劝阿城不要一头扎进道家出不来,不过阿城自己明白,“我其实是世俗之人,而且过了上当中邪的年纪了。”关于“道德”,阿城的看法是:

道家的“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秩序,所谓“天地不仁”。去符合这个秩序,是为“德”,违犯这个秩序的,就是“非德”。同时,道德是一种规定,道变了,相应的德也就跟着变。

阿城的“道德”论是否正确先不说,我感兴趣的是他谈论道教的话,他先引了鲁迅在《而已集·小杂感》其中的一段杂感:

“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

人为什么不憎道士呢?阿城后来想明白了:

道教是全心全意为人民,也就是全心全意为世俗生活服务的。道教管理了中国世俗生活中的一切,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道教的神,是由世俗间的优秀分子组成,……天上竟一派世俗烟火气。

虽然现如今,道教似乎难掩颓势,但阿城自有观点,认为“我们亲见的一个活人变为一个道教神”,所以虽然新中国重建了“道德”,但从世俗来看,道教确实“不颓”。

阿城,陈村摄

毛尖在《乱来》中这样评价阿城:“他被绑架进人间,结果迷倒了人间,千山醉万山摇,自己挥挥衣袖走人。” 这样的评语,确实既“世俗”又有“道”的范儿。在这篇《说起阿城》的结尾,毛尖开玩笑说:“前不久,听说阿城的师傅到上海了,大家压着嗓子传:木心来了! ”这本《闲话闲说》里也提到了木心,而这本书本身,也有点儿“木心腔”,虽然阿城自己,是反对将一个作家的风格简单模仿为“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