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注:

本文是少数派 2021 年度征文 活动 #效率 21 标签下的入围文章。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少数派对标题和排版略作调整。

和往年不同,今年文章的数据表现将很大程度上决定征文活动的最终走向,包括「双倍稿酬(由飞书赞助)」活动奖励、最终票选名单以及征文奖品类型。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不妨通过充电或评论的方式支持作者。


引言

作为一个普通人,在使用 iPhone 的将近 14 年时间里,Due 陪伴我走过了 6 年多的时间。并且在这 6 年多的时间里,看着很多人从 OminiFocus 用到 Things,而它牢牢霸占了我首屏上的一个固定位置,就像已经「刻」在那里了一样。

普通人的效率,也可以没那么复杂。

一、我与 GTD 的初遇

梦回 2014 年的年初,正在公车通勤路上的我,在播客上听到了《狗熊有话说》的主播,@i大狗熊 的一期关于 GTD 理论的介绍,大概意思是,关于 OmniFocus 这款时间管理应用程序的使用心得,将任务根据紧急、重要程度,分到四个象限进行归类,方便在日后进行任务管理时快速拾取,规划并掌控自己的时间,高效工作、生活。

男人至死是少年,iPhone 对我来说就是一款随身「小霸王」,琳琅满目的 App 便是各种陈列在街头拐角游戏商店中的「卡带」,而这类兼具效率和格调的 App 则犹如卡带界的「记忆卡」,令我向往和着迷。

听了这期播客之后,我便开始规划起了自己的时间管理之路,憧憬着自己掌控时间、掌控命运、升职加薪的美好未来。于是我打开 App Store,搜索关键字 OmniFocus,新鲜感带着肾上腺素刺激着我的交感神经,哪怕现在用自己的流量下载,我也要立刻得到它!

想必接下来的事情大家都能猜到,阻碍在我面前的不是那一点点流量的问题,而是熟悉的下载按钮变成了一个三位数数字,258 元。对于刚毕业找到工作的我来说,这在当时约等于我十多天的伙食费了。即便已经有了挺强的付费意识,但面对这么一个不能试用的、昂贵到甚至于可以说是数字奢侈品的东西,我先是胆怯,而后开始思考,我的生活场景中,真的有这么复杂的应用场景吗?

为了探寻这个问题,我开始对 GTD 思想进行深入了解,之后结合自身实际场景,付费购买了几款价格略能接受的 App 去做实际体验,如 Clear 等,实际体验了几个月后,我得出一个结论:这些 App 在设计方面真的相当不错,在交互界面上你甚至都看不到一个按钮的存在,简洁、美观、配色养眼。

那么时间管理的体验如何呢?不好意思,无一例外,下载下来之后都变成了我的心愿备忘录,例如「抽空开始学习日语」「找一个地方去一次一个人的短途旅行」「听完大狗熊老师的播客」,这些全部都可以归类为不紧急、不重要事件。以至于我在写下这些事之后,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打开应用看望过它们。

我一度开始怀疑,我的生活是不是比正常人少点什么,以至于我真的没什么「我现在来不及做,但如果以后忘了做,地球会发生灾难」的事情必须要写到手机里?一款款付费买来的 GTD 应用 ,变成一个个没用的装饰品,占据着我宝贵的主屏空间,删掉是不可能删掉的,那可是花钱买来的,带着「总有一天会用到吧?」的心态,就这样放了挺长时间。

二、重新认识工具

朋友看到我手机:「你手机上这些像耐克的图标是用来做什么的?」
我自豪地告诉他:「这是时间管理,是效率,是人和机器和谐共处的初景,你不懂的。」

表面自豪之余,内心却开始反思起来。花钱买来了应用,但不能变成趁手的工具,我心怀不甘。明明别人说的是:「已经变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到我这里就变成了「接灰利器」。于是我重听了那期播客,果然发现有一个细节被我疏忽了,那就是「清空大脑理论」。

想到什么需要做的事情,立刻写入代办任务中,空闲的时候再把任务根据轻重缓急进行分类,并设置时间提醒,将大脑清空,让手机成为你的第二大脑。

没错,关于 GTD 理论,「Get Things Done」,我好像都忽略了这个体系最重要的一环,那就是「Done」。在以往的理解中,我似乎将工具的意义抬的太高了,总觉得只有有意义的事情,才配放到那些 App 里去做记录。但靠空想得出所谓的需求,很大可能并不是真实的需求,即便这样会让我感到「高大上」,也只能变成朋友之间无聊的炫耀。

明白这一点之后,通想一遍自己一天的工作,对我来说好像并不需要例如:频繁地开会、整理会议纪要、制作 PPT、与客户预约时间面谈等等,这些看上去任务性很强的计划管理。真正困扰我的,反而是不动点脑子都不会注意到的细碎小事:丢垃圾时发现垃圾袋只剩最后一卷了,需要购买;在单位食堂帮老婆打的饭还放在冰箱,下班不能忘记带;每个月要开一次移动的 IPTV 电视,否则不会返还话费等等。

这些细碎的小事占据了我很多的精力去记忆,而人脑也往往不能兼顾周全,「忘这忘那」是我的真实写照。事后仔细想想,当时居然没有去尝试一下 iOS 本身预装的待办事项。

想清楚方向之后,再回到 GTD 应用里,将近期需要做的小事全部记录进去,设定好提醒时间,大脑清空的感觉令人愉悦,好像再也不需要每天考验自己的记忆力了。那一天,我觉得困扰自己创建时间管理系统的最后一个障碍被清除了,适应一段时间的话,我应该能建立起自己的一套方法论。

没过多久,我的第一条任务提醒消息来了:「晚上下班之后去超市买垃圾袋」,不巧的是那天下雨了,而距我住处最近的超市离公交车站有将近两公里的路程,步行需要 20 分钟左右的时间,我真的不太愿意雨天在湿哒哒的路上走上那么远。于是我选择了推迟任务,打开任务重新设定时间为明天下班之后。

到了第二天,因为提醒时间正好在通勤路上,可能是因为公交车上环境太嘈杂,我错过了这条提醒消息,一直到我回到家掏出手机后才看见这条任务提醒。而下班之后疲惫不堪的我,已然没了再次迈出家门的动力,想着反正还有几个塑料袋可以用,明天再去也没有关系。

第三天下班前,我的脑子里充斥着要去超市买垃圾袋这件事情,以至于根本没等到任务消息的提醒,我已经走在去超市的路上了。

这件事对我幻想一步到位建立时间管理机制来说,还是挺受挫的。明明我已经把事情提前放到了任务列表中,但仿佛并没有起多少作用,我仍然在依靠我的大脑记忆在做事情。我自认为把事情拜托给了这堆二进制代码并清空了大脑,但事实上并没有。

我又开始对 GTD 感到灰心了。

三、介绍一下我的老朋友

与 Due 相遇

直到 2015 年,无意间在少数派看到 文刀漢三 的一篇文章 5 个 Due 的使用技巧和心得 ,读了文章开头:

Due 最大的亮点就是可以不断地提醒你直至任务完成。听起来有点类似闹钟,不过它并不像闹钟那样持续响铃,而是每隔一段时间就提醒你一次,间隔可以在一分钟到一小时之间设置。
我非常喜欢 Due,它确实帮助我完成了很多事情。这里并非夸大工具的作用,而是人们总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忘记或错过一些事情,Due 的重复提醒则在这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不断提醒你直至任务完成,联想到自己去年的失败经历,Due 这款 App 的卖点听上去挺适合我。价格不算贵,我记得应该是 30 元买断制的,没有半点犹豫就买了。

Due 的常用功能拆解

新建任务

打开 App 之后会有一段教学引导,告诉用户任务条块左划右划之类的基本功能。用起来最新颖的是他的时间设定方式,Due 用一块时间加减板来进行快速时间设定,通过四个固定预设时间,以及八个「分钟、小时、天」的加减法按钮,快速定位到你想要的时间点,也可通过点击红色区域,使用传统时间调整组件进行时间设定,最小单位刻度为 1 分钟(需要到设置界面中调整)。

新建任务界面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样操作时间设定的方式,通过点按代替以往通用的三个滚轮,不用担心滑动速度太快划过头,时间选择准确度大幅提升。这一点真的非常棒,你不会想在着急记录一项任务提醒的时候,却在时间调整上费脑子。

诚然,工具必须匹配个人的使用习惯,才能发挥最大效用。所以快速定时上的 12 个按钮全都可以进行自定义设置。我调整了第一行的「固定时间」,四个按钮覆盖了从早到晚的大部分时间。这样,所有任务设定都可以先从点按这其中的一个时间开始,再根据具体情况用第二、三行的 8 个按钮调整到实际需要提醒的时间。

自定义快速定时按钮

这套快速定时按钮特别有效,一般都可以在五次点按之内设定到需要的时间上,熟悉使用之后, 3 秒内即可搞定提醒时间设置,基本不打断当前思考。

通过按钮迅速锁定目标时间

如果觉得自己对时间计算调整的方式不敏感也没关系,Due 内置的中文自然语句输入可以准确识别你想要设定的到期时间,只需要在输入框中输入绝对时间或者相对时间,然后点按一下输入框下方出现的时间识别按钮就好了。时间选好之后,光标仍然会停留在输入框中,你可以继续输入想要提醒自己的具体事件描述,整个过程非常流畅。

通过自然语句输入锁定目标时间

间隔时间

「提醒」方面是 Due 的最大亮点,重复提醒一直到你完成任务是 Due 的核心思想,围绕重复提醒这一点,作者也对此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开发工作。

以消息通知的方式,根据设定的时间间隔进行重复发送,时间间隔默认为 5 分钟,也可以在任务设定界面上方的「自动小睡功能」中调整。

自定义每次通知的时间间隔

推迟提醒

既然是预先设定的任务目标,那一定会有任务提醒到来的时候,并不方便完成任务的情况。之前用过的几款 GTP App 的处理方式是,提醒一次后便不再提醒,过期任务需要进入任务列表后,单独对该过期任务重新设定到期日。

而 Due 的处理方式是,直接在提醒消息上给用户快速选择,推后 10 分钟、1 小时甚至 1 天(这个时间可以完全自定义)。经常像一颗「多线程 CPU」工作时的我,遇到手上正在处理一些不能脱身的工作时,对这个功能表示无比赞赏。仅仅需要在手机上长按通知消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推迟的时间选项即可,然后继续投入到当前工作中去。

当然如果时间充裕,但目前并不适合点击「标记为完成」,也可以利用前文提到的十二个「快 速定时」按钮,将下一次提醒来临时间,精准地设置到你想要的时间上。

完成任务或推迟任务提醒

Apple Watch 的使用体验

不仅仅是在 iPhone 端,Due 的消息提醒也很好的融合到了 Apple Watch 上。同样的设计语言和交互操作,让用户能在抬碗的 2 秒时间内操作「标记为完成」或「推迟提醒」。

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我所使用的是初代 Apple Watch,系统版本也停留在了 watchOS 4.3.2,所以在推迟时间按钮上只有 2 个时间选择,点击「稍后提醒」是无法调用时间设定面板的,手持更高版本的 Apple Watch 用户应该会有更好的体验。

Apple Watch 上的任务提醒

Apple Watch 是处理这类快速通知消息的利器。

首先,消息提醒的到来的时候,iPhone 并不会被点亮,最大限度减少拿起手机的机会,以免造成干扰。如果你也经常拿起手机,本想发送一条消息,结果最后消息没发出去,却打开微信看了一下朋友圈,接着直接把屏幕锁了的话,你应该能理解这种干扰的危害有多大。

其次,因为 Apple Watch 一直会戴在手上,而 iPhone 并不会,特别是在办公室手机常年静音的情况。通过振动手腕,我几乎不会错过每一次的任务提醒,并且能迅速抬碗对此作出反应:「标记为完成」或「推迟提醒」。

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缺点的话,就是与人交谈的时候,抬碗处理通知消息的动作会让人产生误解:你是不是赶飞机?

重复任务设定

重复的工作是令人头大的,还好 Due 在这方面给了用户灵活的选择。不但有基本的天、周、月、年重复,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定义下一次任务的提醒时间,从完成上一次任务时开始计算,或是从任务到期日——也就是上一次任务提醒的那一刻开始计算。

重复任务设定

可别小看这一个不起眼的功能,在实际任务中非常好用。以我的使用经验来看,以预期来设定任务到期时间,大概率会因为任务提醒时我们正处于一个忙碌的状态,而推迟任务。那么「从完成日期」或「从到期日」这两套时间逻辑,可以让任务提醒配置变得更灵活。

自动导入系统提醒事项

如果说无限提醒是吸引我的最大亮点,那「自动导入 iOS 提醒事项中的任务」给我的感觉,在当时则是技惊四座。它能自动从你的 iOS 自带提醒事项中提取任务,并导出到 Due 中,然后自动删除提醒事项的任务列表。

自动导入相关设置

虽然截止目前,Due 其实已经可以通过 Siri 来创建新任务了,那为什么还需要导入 iOS 自带提醒事项的任务呢?

在我的长期使用中发现,Siri 的中文长语句识别能力实在是有点糟糕,如果你想在 Due 中创建一条任务,那么你可能会产生下列对话:

  • 「Hey,Siri!在 Due 中创建任务,提醒我下周三中午十一点四十分买药。」
  • 「正在处理」
  • 「处理中……」
  • 「抱歉,我没有听清您的请求,请再说一遍。」

或是

  • 「抱歉,我没有找到这款应用,请在商店中查找。」

甚至

  • 「请先解锁您的 iPhone。」

而如果舍弃直接在 Due 中创建任务,让新任务直接创建到 iOS 自带的提醒事项中,那么整个对话将变得非常流畅:

  • 「Hey,Siri!提醒我下周三中午十一点四十分买药。」
  • 「加好了。」

实际使用下来,指令语句太长的情况下,有时 Siri 甚至会中途打断我的输入指令,让我不得不反复下达指令,体验非常不好。对待 Siri 我的经验是,能少说话就少说话。

所以目前我的方法是,利用 Siri 直接在 iOS 自带的提醒事项中添加任务,并交由 Due 的自动任务导入功能进行任务迁移,从而达到使用语音输入,在 Due 中快速新建任务的目的。

关于收费的问题

在几年前,Due 3.0 版本出来的时候,收费模式从买断制变成了通行证订阅制,目前国区的订阅价格为每年 35 元人民币,订阅后将会解锁目前所有的高级功能,并且在订阅时间内更新的高级功能会直接解锁。不论后续是否订阅,已解锁的高级功能不会被移除

目前应用市场的收费情况,买断制带来的问题非常明显,开发者没有后续动力去持续更新内容、适配新系统,如果用纯粹的订阅制又会让消费者感觉自己是租用,而不是拥有。Due 的这种通行证订阅模式,我认为在两者之间达到了比较好的平衡,即便我从去年 9 月开始就已经停止订阅了,但目前为止所有高级功能我仍然可以永久使用。

高级功能一览

四、让工具服务于自己 而不是反过来

我的老朋友就暂且介绍到这里,少数派已经有非常多的好文章介绍 Due 的各种用法了,甚至还有各类进阶教程。

下面我们来聊聊,为什么我会与一款工具相处那么久。

更克制地使用工具

过去,我经常会钻进效率的陷阱中,总觉得自己应该去尝试使用那些新鲜上架的,看上去就很高级的效率工具,来提高我的工作和生活质量。好像只要有了高级工具,就像木匠有了电动锯子,可以更高效地造出一堆家具。但是我一直都忘了自己其实不是木匠,我只是一个普通用户,看到做得好的家具会买上一两件回家而已。

上面关于 Due 所有内容其实只介绍了它的一半,另一半是可自定义的定时器功能,我不打算介绍它的原因是,我根本不用它。

定时器的属性,跟任务提醒是有本质区别的。比如蒸个鸡蛋,蒸 15 分钟就是 15 分钟,我必须在一次定时提醒响起之后选择完成,无限的提醒对此没有任何意义。而 iOS 的定时器已经足够优秀,优秀到我不需要拿起手机,只需要说「Hey,Siri!15 分钟后提醒我。」即可。

不要被工具绑架,是我近几年学会的事情。

其次,Due 也有它的局限性,如同我前文所述,在 Due 上面处理的任务,一般都是「不动点脑子都不会注意到的细碎小事」,如果涉及比较复杂的工作流上的事务,还是交给更专业的工具来做比较妥当。

摸清自己的能力边界

在完成一件事的时候,比起先找工具,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先整理思路。选定相对正确的方向之后,再去探索更为省力的工具,然后事半功倍,水到渠成。

网络上有非常多的优秀作者都分享过自己的工作流和效率工具,甚至很多工作流,复杂到需要用脑图来解释其分工和作用。我相信有很多人跟我一样,也曾在类似的文章中迷失和彷徨,想要学习优秀的方法,虽工具唾手可得,方法已跃然纸上,却苦于无法达到这些作者的使用深度,或是用起来自觉别扭。

因为别人的方法在整理成文之前,可能已经过千百次的锤炼和打磨,才能与他的工作学习背景、阅读习惯、记忆方法等各种因素相适配。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再此之前,无论你使用的工具多或少,其实都已经形成了自己习惯的一整套工作流,强行加塞别人的方法、生搬硬套,一不留神就会导致 1 + 1 < 2 的结果。

但话说回来,好的思路仍然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只要方向选对了,交通工具可以因人而异。

对工具做减法

工具使用过程中应能给人快乐和满足,而非痛苦。若是痛苦,则须重新审视工具是否趁手了。

多年前我们曾沉迷于寻找「每日限免」,关注了一堆限免博主,感觉万一在某款应用限免的时候,没能下载到的话,将会成为一辈子的遗憾。看看手机里越来越多的应用程序,扪心自问:真正打开过、经常在使用的有多少?

你有多少闲置 App ?

我手机上顶峰时安装过 300 余个 App,经过多次删减,留下了 153 个自认为都会用到的。其实翻看「iPhone 存储空间」中的统计,仍然有一大部分是近一年都未曾打开过的,我对自己的期望还是设定的太高了。

总结

我是从 iPhone 上有 Cydia 那会儿,开始关注效率话题的。最早看 Hum 的「越狱指南」,每天没事就琢磨怎么让 iPhone 界面变得不仅炫酷,操作上更快速简洁。印象最深的两个插件是「SBSettings」和「FolderEnhancer」,一个是将各种常用操作集成到一个界面,让用户快速开关某些功能,类似于现在的控制中心;另一个是突破文件夹内 App 的数量限制,改变文件夹显示模式,提升 App 的点击定位速度。在那个年代,效率是很简单粗暴的。

现在大家说的效率,从面上看跟那会儿已然天差地别,但核心思想仍然是一致的。引用维基百科效率条目中的一句话:

效率本身不是目的,效率不是我们想要的,但效率可以让我们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事物。

真正的效率最终一定会产生额外价值,而非为炫技而生。普通人在追求效率的路上,也不能盲目追求工具的提升,熟练掌握适合自己的工具,才能充分发挥它的价值。

就像摄影领域里,大家都承认,没有经验的普通人很难用高端单反拍出好照片,而优秀的摄影师则可以用普通手机拍出大作一样。效率工具这方面也不应存在侥幸,承认自己的能力才能做出最优选择。

新的一年,趁此机会告诫我自己,做思想上的少数派,而不单是行动上的少数派。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找到数字时代更好的生活方式 🎊

> 年度回顾、好物推荐…… 更多精彩尽在 少数派 2021 年度盘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