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在文章的开始,若要简单讲述我要叙说的「在地感」关于什么,是不需耗费多少笔墨的:它的核心即为强调人与特定生活场景的联系,以达到「在此地,做某事,生何情」的状态。我们或许听说过「不要在卧室做别的事情,有助于快速入睡」的生活实用贴士,也听说过 「 自由职业的危险主要来自于床和桌子离得太近  」 的段子,常常涉及的「工作和生活分区」就是我要讲述的「在地感」的其中一个部分。

在将近两年有意无意的尝试中,我已经基本建立了自己的一套系统和模式。在我的观念中,「在地感(A Sense of Place)」的营造不仅仅局限于地理空间与空间设置,而有意识地使用设备、注重设备使用方法和频繁自我沟通同样是可行的好办法。

本文将探讨我对于将「在地感」引入个人生活尤其数字生活的缘起和经历。注意:该名称并非本意即指这样的生活管理方法论,而类似于“工作生活分区”这样的思想也早就存在,我试图做到的是用该术语代指更为概括化的此类方法论,从而让其适用更为广泛,形成一个类似于「数字极简」、「低碳生活」等有明确所指的简洁词汇,便于分享与实行。

写作本篇文章时,正处于西安封城期间,在公寓里有限的空间里我通过这种意识,还算没有失去正常生活的节奏:这种节奏感无论于心理健康还是生活趣味都极为关键。我将会在简单阐述这种意识后,说一说我是如何实际操作并且从中受益的。


 

那么究竟什么是「在地感」?

「Sense of Place」在维基百科中文词条显示为「 场所感 」。它在各个学科、不同领域均有相似内核而具备不同细节的内涵,而我最初接触该术语起源于文化遗产管理领域。在文化遗产管理中,人们会对于文化遗产的所在地具备情感、故事、私人联系,以及围绕着场景产生的故事;而在 2012 年,有 学者 提出,在环境心理学中人们通常对于地点具备依恋感(attachment),并且使地点具备其意义。

在我眼中,人与社会具备相对健康的联系和心理关系的情况下,其不同需求是需要对应不同的意义空间的:居住安睡需要家与卧室,艺术欣赏需要各类场馆,阅读书籍需要图书馆、书店和阅读室,吃饭需要餐桌和餐厅,或者街边的小摊。当然,人完全可以在床上吃饭,然而人类发展以来的习惯已经给床、餐厅赋予了意义,人需要这种意义,否则会与文明、传统具备断裂感。

以上的空间是传统意义上的场所。现代社会,电子设备已经不仅仅作为媒介部分取代了旧媒介,更作为一种场所本身:读书应用软件成为了书店和图书馆,即时通讯软件成为聊天室,等等。然而人对于地点的依恋能够通过这种方式解决吗?我认为并不能。由于这种原因,我在文章并没有使用「场所感」,而是切换了说法,是为了避免中文语境的歧义。

数字生活建构不同场所不仅仅通过应用软件,不同的设备本身也是不同的场所。Kindle 和 PS5 显然意味着不同的场所。而之所以说人们对于地点的依恋并不能够通过上述虚拟场所解决,我们可以如此假设:一个人在连续三天床上完成各类日常活动(设备的可移动性让这成为可能),他可能很难感受到健康的体验,他甚至会感到「无聊」。正是如此,仅仅依靠设备是不够的,现实的地点和场景仍然有着独到的意义。

「无聊」同样是人们与地点割裂容易出现的一种精神状态。在本文我将不对该话题详述:人们对于它的感受都为熟知,尽管可能会对其作用和伤害不甚熟悉。在与「在地感」脱离下进入无聊的心境是常见的,而我们需要知道「无聊」本身虽然是激发人们追求更多意义与创造力的部分动力,而它同样对身体、心理健康有着不可小觑的伤害( 研究佐证 )。为了避免这种伤害,追求更加健康的生活,我写下来这篇文章。


 

来说说我的实际操作

我本身有一定心理问题,其伴生问题之一就是注意力缺失症,而我最初的解决方案是使用多设备。我用专门的墨水屏设备读书,手机一台安装工作、学习相关软件,另一台安装各类休闲娱乐和闲杂软件,而由于对拍照感兴趣,我有专门的相机。在我的情况,追求效率常常是徒劳的,因为更它大程度取决于我的客观身心状态,而非我在工作流程、设备等外在追求的便捷——这是我无能为力的客观条件限制,却也是我开始有意识地建立这样一种生活方式的初衷:在生活中追求更为健康的情绪联系。

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我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无意识地实践了所说的「在地感」,而这种健康的感受带来的是联系、专注与健康。故而在完整形成围绕「在地感」的数字生活之前,我已经享受到它为我带来的益处,而使用一个思想角度反思它也便于我理解为何之前的生活情况能够有如此的效用,同时在有更深认识的基础上继续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

在疫情封闭管理下,我显然无法做曾经在不同实体场所会做的事情:在大街小巷漫游散步拍照,带电纸书去咖啡馆读书,尝试各类不同的餐厅……局限在公寓里,乱掉节奏似乎是很容易的事情:抱着电脑在床上远程办公,凳子上坐不过五分钟就想在房间中溜达几圈,而电纸书和便捷相机甚至还放在出门才背的帆布袋里。不到三天,我的精神状况出现问题,焦虑、无聊情绪充斥整个身体,入睡困难浅且容易醒来,平均睡眠时间只有 4 小时不到(而卧床时间达到了 8.5 小时)。

我很快意识到,我有必要将我的需要依靠外界地点的生活方式塞进公寓里。

我并不需要更多实际的物品或设备,我目前拥有的设备就是我原本就拥有的,我缺少的只是地理意义上的场所。所以我很快通过「房间分区+设备使用」的方式来为自己打造更加可持续的生活运作方式。我的基本思路是找到自己对于场所需要的关键因素并且试图通过这样的方式打造低配版的「地点」,从而找回自己对于现实社会地点的联系与感受,而非沉浸在自怨自艾的死循环。当然,在试图建构这个系统之前,我需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

在认识到药品对于心境状态的改造效果后,我已经明白了与其自己一个劲地追求「想通」,不如借助科学的外力。比如运动。运动对于调整心情状态的作用是极其显著的,所以第一步,我准备好的即为运动场所:客厅中央。搭配的设备主要为 apple watch 和游戏「健身环大冒险」。事实上,我最享受的运动仍然是在大街走路,健身游戏与健身房并非主要途径,但是鉴于没有大花园,小瑜伽垫即可满足需求。

在建构场所的时候,其实也是能问自己「我喜欢它,是为什么呢?」的好时机。平常日子,我通常阅读非常碎片,地铁、走在无车小径、饮品店等单,我都可以拿出我的 SONY 电纸书来读——不管它体积是多么地庞大,而手机是多么地便利。而真正长时间集中精力阅读,我一定要去咖啡馆。这当然有朦胧的某种气氛幻想在,但我纯粹是喜欢喝咖啡而已。而咖啡馆频率固定的噪音实际上有助于集中注意力,以及专门去咖啡馆是一件有意识的事情,有助于告诉自己「我是来看书」的。于是我选择了阳台的沙发作为阅读地点:我需要准备好咖啡(家中有基础的意式咖啡机),以及播放咖啡馆声音的白噪音。阳台这个沙发实际上我很少光顾,而既然将它选择为阅读角,这里一定不能接受别的活动:尤其漫无目的地刷手机一类。

我的阅读空间

工作和学习仍然需要占据一天的大部分时间。客厅中部是一张长桌,在这里我完成绝大部分需要电脑的私人事务,包括新闻阅读(由于正在学习不同语言,新闻阅读会占据一定时间)、社交媒体(为了有意识地刷社交媒体,选择网页版而非手机版)、照片文档整理,包括写下这篇文章。我正在从事的工作早已转为远程办公,工作密度较低,我同样需要在这张桌子完成。我一直希望工作生活分开,即使之前在公司坐班需要使用个人电脑,我也希望通过视觉语言来区分:工作时我的电脑是深色模式。我通过极其简单的快捷指令来调整电脑亮度、进入深色模式并播放音乐。

为什么会选择长桌作为私人数字生活和工作地点?首先我需要陪伴,长桌可以容纳两人共同使用电脑。而由于个人使用电脑占据大部分时间,坐着也相对比站着更能集中注意力,同时有手表的久坐提醒,也不至于一坐几小时。长桌起到的作用就是普通书房的书桌的作用。

我的另一个地点是餐具柜子的吧台。吧台为高台,在这里我通常是站立使用电脑。我站立主要处理学习事务。在教室上课时,通常在感到困倦我就是站起来听课(我的座位在最后排),所以站立对我来说也算学习状态的一种组成部分吧。我不希望将工作移到吧台有一个原因是不希望工作的疲惫影响我个人学习的心情:我不能讨厌上这个地方。

 

长桌之前放的是之前购置的两个懒人沙发。沙发面向电视。它们的作用很简单,规定娱乐范围。坐在这里看电影追剧,打开 PS4 或者 Switch 游戏,诸如此类。

在我的正常生活里,走上街道并且拍照是建立与地点联系的重要方式。我对于地点的记忆以及良好的方位感大概也来自于这点。其实有点讽刺,家对于我来说更多像是常规的休闲而不能够外出,在此之前,很多活动我不爱在家里做。反而,如今我需要使用一种类似于在大街闲逛与地点建立联系的思路,来重新寻找我对于居住空间的感情与联系。我的朋友曾分享过摄影师上田义彦拍的家庭日常照片,它并不需要有什么特别的视觉表现和手法,我想如此纯粹自娱自乐也是好的。于是我也愿意拿出相机来拍一拍家中的日常:自今年八月搬家过一次,我其实再也没注意过自己的家居环境。

在外时候闲逛留存的照片

 

这样,卧室仅仅是睡前阅读和睡眠的地方。习惯之后,在进入卧室大脑会发出睡眠的信号,这样一来入睡也更为轻松。唯一的遗憾是,由于在家吃得实在随便,而我没有设置餐桌,就餐的习惯正在被消解。嘴上吃着,眼中可能看着的是电影,忽略了对于食物本身的视觉联系,故而吃饭变成了「哪里都可以」的行为。失去了对于实际地点的联系,我对待吃食也越发随意,它带来的不良后果包括:我不再对吃什么有期待,我也不愿意花时间做饭,我的吃饭周期变得随便,我的饮食结构不能满足健康需求。


 

结尾

这篇文章,说到底还是希望通过「在地感」这个概念来帮助理解数字时代人的生活。尽管设备,尤其手机,让人许多活动不再需要实际的地点,可是心理学角度来说,这样或许是不健康的。写下这篇文章时,我由于客观限制只能在家中通过这种感受来生活,而相信经历了这段时间,往后对外界的地点心中感激也会多几分。我很希望大家能够出去走走,如果一定要呆在家里,哪怕是手机读书,也不要坐在与刷短视频同样的位置。

对了,上面的描述似乎忽略了我的手机。由于我的拍照、阅读、游戏、影视功能都被别的设备分走了,手机于我而言就是便捷的通讯设备,而不是要既能做这又能做那的万能产品。我在使用的的是 Iphone 12mini。目前,我的每天手机屏幕时间低于 1.5 小时。

  • 本文图片来自个人拍摄
  • 本文引用内容均标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