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流媒体与创作者经济观察简报「逆流Upstream」的年终盘点。

本文将推荐今年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71项内容工具产品和文艺作品,从 Figma 、Matter 到《小霞2.0》和《继承之战》。

2021年,世界持续燃烧,文明更加割裂。如此大背景下,中英文内容产业的图景,却在以前所未有的速率更动:Web 3.0 诞出新的内容生产与消费范式;流媒体大战在美国白热化、在中国走入僵局;各国均将内容监审与隐私政策调严;TikTok 全球访问超越谷歌,开启流量霸主时代……

过去两年中人类共同的祈愿——「让一切回归正常」——正沦为少数人的痴心妄想。鉴于此,我在文末翻译了一首教我乐观的小诗,祝「逆流」的读者们新年一往无前,拥抱必然的剧变,杠杆激荡的年代,去探索文化与科技的更多可能。

I dwell in Possibility. — Emily Dickinson

我在可能性中栖居。——艾米莉·狄金森

👇年度十佳及提名一图通览

Part 1. 工具产品类

年度内容创作工具:Figma

💡 一句话点评:全世界的设计师、PM 与前端们,联合起来!

提名:Descript, Notion, 小宇宙 Studio, Flomo, Craft


2015年,Figma 时年23岁的创始人 Dylan Field 曾放出狠话。「Adobe Creative Cloud 只是『名义上的 Cloud』。」说这话的同时,他即将一飞冲天的产品,已经隐身研发了五年之久。Figma 后来的故事,SaaS 界无人不晓:6年时间里内,攫取60%的 UI 设计市占率(UX Tools 2020 调查,n=4,100),完成 A-E 轮融资,估值涨到100亿美金。21年超过1.5亿美元的年经常性营收下,它仍未实现盈利,但资本的频频下注使其账面资金足以再烧个几年,巩固寡头地位。

公司的客户不仅覆盖了 BMW 和拜登竞选团队,更有80%位于国际市场,Figma 已成为了高效设计系统的同义词。想当年,它的口号是「Figma 之于设计,如同 Google Docs 之于写作」,但其当今产品的复杂度和灵活度,均已经远远超过了它旧日所致敬的对象。

协作,是云产品必须攻下的堡垒,而 UI/UX 设计可以说是协作性最高的内容创作(之一)。对于一个自学设计(没成才)、前后做过数百屏 UI 的人,我直观的感受是公司从本地系统换到 Figma 后,评图环节的效率火箭般蹿升。以往使用国内某终稿协作产品时,其网页端低级错误不断、经常丢评论也就忍了;在该软件提供支持 XD 的插件前,评图产生的细微更改,是需要我打开 Adobe 重做重传一遍的——改图本身只需15秒,开软件却要1分钟、上传新图还要2分钟——此中无用功之多令人发指。而 Figma 时代的评图,就是即评即改,设计师讲页面时,全员都可实时跟踪他的视角、参与0延时的编辑与批注;遇到小问题,立即当着团队的面秒速解决。

采访 UI 设计师朋友们发现,Figma 提供的 Auto Layout(自动排布)和 Component(组件化)这两个功能,相对本地化软件内同类功能的优化之巨,达到「用了就再也回不去了」的水平。

当我的角色转化成产品经理,需要一大早捧着咖啡、开着腾讯会议,向用户介绍即将上新的功能时,我能够确保每次打开的页面,都是前一天晚上讨论到半夜12点敲定下来的最新设计;通过 Figma 轻松地翻出某功能的历史版本、回看来时路,也常常有新的启发。

随着白板产品 FigJam 的上线,软件的设计管理从全员脑爆、到工程交付,再到设计系统管理,都可在 Figma 一站式完成。「高效率地保持稳定,稳定地保证高效率」,很好地描述了 Figma 带给我和数以万计的设计师、PM 和工程师的爽点体验。期待资本宠儿即时设计或蓝湖的新产品 mastergo 能快速追赶——追不上,也至少做得好看点,毕竟都是做设计工具的公司呀……♦️

 

年度内容容器工具:Matter

💡 一句话点评:以创作者为中心的收集器 × 以完读率为核心的阅读器。

提名:小宇宙, 飞书多维表格, Cubox, 即刻 Yellow Page & 小宇宙播客名片, Neeva


Matter 最大的贡献是「一站式」,允许你查看你所想象得到的任何阅读源。在这里,媒体和 PDF 均可 Save for Later,你也能查看通过第三方邮箱免费/付费订阅的 newsletter 或收纳推特风暴。它的序列功能,让我对当前各篇文章的阅读进度一目了然,不再被「囤积癖」所拖累,更彻底告别动辄开出30个标签页的 Chrome 阅读方案。

Matter 的高亮功能尤其天菜,单指操作、即选即亮,没有二级的弹出菜单;并且你高亮的内容会在你的个人页展示,最大化文本的社交性。同样值得说的是 Matter 已做得极其接近真人朗读的文字转语音,以及正在研发队列中的、对交互指标好的文章进行语义分析的功能——10月份,从 GV 融到的700万美刀 A 轮,总得派上用场吧~

在 Matter,不论你是 New Yorker 还是 Ben Thompson,都会被称为「Writer」。这是一个两边讨好的称谓:读者能确保自己不错过来自他最关注的创作者的新文章;作者也无需担心她的出品被卷入一个「流(Feed)」中,而损失了其应有的影响力。我沟通了解到,尽管 Matter 公测还不到3个月,轻芒余部(即本月掀起波澜的「阅读室」团队)已注意这款产品有一阵子了。他们的作品,我会与国内的深度阅读者们一同拭目以待。♦️

 

年度内容付费制产品:Every

💡 一句话点评:一个内部管理模式有开创意义的作者公社。

提名:Mirror, Circle, Maven, Substack Pro, 小报童


Every 击败文字作品 NFT 发行平台 Mirror 和 社群付费轻量创新工具 Circle 取胜。原因为何?显然,它承载了高质可读的商业分析长文章,不过这是次要的。Every 在内容付费模式上的探索性,才是我推选它作为年度付费产品的关键——它创造了一个「作者集体(writers' collective)」的工作结构。

多位同属商业类目的作者们各写各的,再由 Every 拼盘,这听起来好像和出杂志没什么区别。但 Every 的创始人书信指出:该平台是一种「介于 Substack 和 New York Times 之间的存在」——

首先,它鼓励独立创作,保护作者的创意愿景和专属受众关系,而非将厂牌的选题旨趣或写作「Style」强加于写手身上。这份自由同样属于订阅者们,他们可以优先订阅某个专栏,也可以直接订阅 Every 旗下的全部专栏。如果有作者离开公社,她可以将自己的邮件订阅列表带走。

与此同时,它也会和传统出版商一样,为作者们提供独立、专业的编辑服务和财务上更大的安全感:由作者 A 的专栏所带来的订阅收入,Every 会分50%的利润给 A ,以奖赏其付出,而一份新专栏暂无订阅收入时,平台还会给予作者预付款,确保早期增长阶段不那么难捱。

虽然 Substack 也在推进「首年工资预付」的方案来锁定更多创作者(Substack Pro),但 Every 的「合集(Bundle)」模式,在我看来仍胜一筹。因为它不仅向创作者付钱,还为创作者减轻了「交付」的心理负担——他可以花更长的时间,产生更有质量的、互动指标更好的文章。他的创作空窗期里,其他的 Every 专栏还在稳定出产,以巩固读者们与公社的信任关系——如我之前在即刻的发言,「质量稳定在预期线之上,会被持续打开;质量顶尖,才会被主动推荐分享。」Every 作为写作者集体,是爆款的高频制造机;作为公司,是独立创作者的坚强后盾。♦️

Part 2. 图文类

年度新闻简报:The Information Briefing

💡 一句话点评:行文谈话感尤佳的晨间商业报道。

提名:Matthew Ball, Pekingnology by Zichen Wang, What’s New Under the Sun by Matt Clancy, Benedict Evans, Dancoland by Alex Danco, The Point Magazine, Aeon + Psyche, Rest of World, Dan Wang


Martin Peers 执掌的 TI Briefing,是一档工作日日更、还能让我的打开率保持在30%以上的新闻简报。

TI Briefing 值得学习的点:

  1. 内容主次清晰,开篇问好后,直接进入总长不超过四段的头条新闻,且头条新闻是没有标题和简介文段的(因为已在邮件标题中写了),视觉感知上,读这条新闻和读一条朋友或同事发来的 Email 无异;头条读完,往下划才是标题性的快讯+说明。与常见的媒体标题+导语列表形态的简报相比,这种设计减低了工作日早上信息摄取的压力——它读者的心态是,「我只需花三分钟读完这头条四段就好」,因为 Peers 认为其他讯息都没有这条重要
  2. 对内容平台和媒体公司有着重关注:2021年是内容产业大年,单是下半年就见证了 BuzzFeed 的 SPAC 上市、流媒体竞争白热化、Times 重启对 The Athletic 的收购谈判、OnlyFans 的 PR Drama、TikTok开启全球流量统治时代,以及全媒介媒体内容的 NFT 化——而 TI Briefing 将每个新闻都聊到了;此外,如此高频的简报,还能不时提供一些有趣的视角,将文化类议题和科技类议题巧妙地桥接,比如10月的这个标题:「Dave Chappelle 新单口掀起的舆论风波,反映了 FB 和 Netflix 在内容监管上的差异」
  3. 行文的谈话感极强(conversational),读这份简报,仿佛是在和 Peers 聊天——我执着地认为,谈话性是行业媒体的写作应有的追求,毕竟充满数据点和技术名词的内容令人昏昏欲睡;谈话感不意味着俗气,而是用更平实的语言,创造一种平等、积极交流的文字氛围,帮助读者有效地吸收内容;无独有偶,NYT 旗下的日更早新闻播客 The Daily 亦是谈话式新闻报道的弄潮儿(The New Yorker)

过去一年,我为 TechNode 供稿的过程中,它的主编 David Cohen 给过我的第一句表扬就是「Ted, I like the conversational tone you’re writing in.」——这也是他给我的少有的表扬之一……多亏了他和我的文字编辑 Susan Cunningham,我的观点写作才能在过去一年中快速进步。Hats off to David and Susan! ♦️

Part 3. 音乐类

年度华语流行/摇滚专辑:黄绮珊《小霞 2.0》

💡 一句话点评:年度华语流行之光,你大妈还是你大妈。

提名:许钧《美梦公司》、达闻西乐队《人间姓名》、诺尔曼《再见黑鸟》


概念完整、叙事真诚、0收听门槛。

人声清唱进入,加上第一首正歌《无聊的》完全的不插电,这张专辑的开场晶莹到让我以为在听00年代的刘若英,混上《19》时期的 Adele ,丝毫不带榜单歌曲因过度制作而产生的压迫感。当然,《小霞2.0》的叙事线紧凑得很:第三首「思念一种爱,满是暧与碍」这浓墨重彩的表达,打破了纯真干净的「挚爱」,歌者很快就陷入了盲目极端的「痴爱」境地,以至于短暂分离,就要「翻出多年前的白色上衣」。

中段完成了从对爱人的依附到找回自己的转变,也是人声听感最为舒适的部分。《我的美丽》、《蠢货》展示了小霞的标志性唱法:大跨度跃迁的音符以及越靠真声顶部越椎心的哑嗓高音。两首痴情琶乐中,前者一听就是为她的音域和咬字量身打造的,网易云的评论也预示着它将会是年初的冲榜大单(你家最近的理发屋已经预订了1年的单循)。而后者结尾处的编排明显染上了《Creep》的痕迹。《雨停了》是痴迷散去后的清醒独白,挤进今年华语的歌词 Top 级。词人武婧把一个被用了上千年的朦胧派意象用出新意,「白昼太短,思念太长,悄然开始」是全专最戳中的一句,可惜平淡无奇的 B 段拖累了整首。

这张专辑里有太多元素的编织,新奇到令人耳朵发痒,凸显了金曲奖得主秦四风的功力。放克的《尤物 II》,前8小节使用的老式唱片机音效,与副歌少女感十足的歌词,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呼应过场段落中大量使用的环境声采样——落地飞机的轰鸣、午间食堂的喧嚣、庭院孩童的叽喳——《怀疑女士》的轻快节奏带来了蓬勃的「都市感」,收束处四重和声与鼓点的 call and response,给观众造成了正在访问 Glee 片场的错觉。器乐选择上,古典钢琴多次占据 C 位,稳稳锚住了成熟、不跳脱的情感基线;倒数第二首《梦》里,采用时长足足两分钟的吉他、贝斯应和收尾,干枯的金属音色,蒸腾着从爱情战场溃败后的余存硝烟。

行至尾声歌曲收敛,却并不束手束脚,文本充满反思性。尤其《那时错,这时对》,无论是翻飞的头声,还是「你竟未曾 让我有报复的意思」的坦诚,都仿佛《黑色幽默》的中年翻版。主人公的命题变为向实际的回归(妥协):「要学会自己放轻松,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想往事不要再一次涌上心头,那只是我们未完成的梦。」

总体看,《小霞 2.0》化繁为简,词、曲、编全面登上华语顶流。黄绮珊用出色的技术控制匹配精确的情感诠释,交付了属于她的《阿密特》。内地流行的闪光一专。♦️

 

年度音乐综艺:The Voice (US)

💡 一句话点评:连做10年仍可激发万众瞩目?美国唱片工业扎实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基石。


走到第21季的《美国好声音》,是今秋黄金档中唯一一档尼尔森指数破1.0的公共广播节目。它的季终总决赛,更是引来了728万美国人的目光。从高中宿舍的被窝里,我完整地追了第六季;进入大学后时间太紧,只能断断续续看些片段;可本季选手们的平均实力着实令人侧目,致使我再次不落一集地跟完了比赛。当 Kelly Clarkson 战队摘下十年来首个颁给组合而非个人的冠军奖杯时,绕在我心头的问题,早已与比赛无关——我们的歌者储备,何时才能撑起一档可相媲美的常青综艺呢?

以下是我在《美国好声音》听到的最好的5场声乐表演:

以上两位黑人女歌手在 F5-G5 区间的强混输出之稳定,让台下 Vocal 系的评委都自叹不如

  • Blackbird by Thunderstorm Artis (Season 18, YouTube)

民谣歌手是最难在选秀节目中走远的:流派小众、情绪轻盈、旋律平缓。在对现场效果要求极高的真人秀中,他们占绝对劣势。然而,一副如天籁般的嗓子,也能帮助 Artis 这样的歌手笑到决赛

灵魂乐歌者的跨界 cover,将转音和怒音带入乡村经典——编曲和演绎的双重胜利

  • Cry to Me by Cody Ray Raymond & SandyRedd (Season 15, YouTube)

化学反应爆棚的一场对唱,质感醇厚却野性十足的女声,被磁性的抒情摇滚嗓稳稳撑托,两人的怒音和转音技巧势均力敌,看头十足♦️

Part 4. 播客类

年度中文播客:《不在场》

💡 一句话点评:中文播客里的世界级单口。

提名:《声东击西》、《故事FM》、《文化有限》

  • 我为播客小镇的投票:《不在场》 9、《商业就是这样》 4、《消费新知》 4、《疯投圈》 1、《别任性》 1、《故事FM》 1、《基本无害》 1、《东亚观察局》 1、《三五环》 1、《维生素E》 1、《井户端会议》 1
  • 拓展阅读:播客小镇中文播客 Top 20(52名主播和50名听众用 QV 投票制决选而出)

《不在场》是一档拒绝被定义的节目,是对音乐及其周边媒介的一堂通识课。但音乐只是一种叙事的引子——假使溜号3分钟,我们就会发觉,主播重轻已从对李宗盛作曲风格的讨论,换台到「当代人原子化的独立生活,令我们与乡土脱离」的现代性思考中。

为了「在一些看似没什么关系的事情上勾连,呈现出比较值得玩味的意义」,《不在场》每集的制作需50-100小时,选题则要酝酿数月到数年。Shownotes 里,20行插曲标题+30行引用文献屡见不鲜,可其听感却更接近制作精良的有声非虚构,而非慕课式的讲座录音。

现在中文互联网里充满结论。各种论断、总结、模式、规律,力图揭示一个本质——对抗这『干货』的气氛,是不在场的初衷。——《不在场》开篇辞

我观察到,不少节目的忠实听众,对《不在场》以音乐史和声音工学为主要题材的内容其实并不感冒,也听不懂重轻拿着吉他弹拨时信手拈来的和声走向分析。(很难相信,重轻其实从未接受过音乐专业训练。)但他们仍会被他细细研磨的文本和无可挑剔的声音设计所折服。

《不在场》是绝对意义上的「独立」播客,是来自一位文化与技术精英的「作者播客」(相对于「作者电影」说的)——选题不随大流、视角不追求「公共」、制作不陷入程式——即便如此,这位精英也拒绝低估其受众的感悟力。得益于此,它带给我们的听觉奇旅,从未沦为居高临下的说教。

我只希望这个播客能符合如下描述:它内容最零碎、逻辑最不严密、立场最模糊、取材最缺乏代表性、摘不出任何 takeaway,从而做到另一种「听了和没听一样」,无聊得耳目一新。——重轻接受《三明治》若冰的采访

如 Jonny Thakkar 指出的,最令人敬佩的精英遵循了一则「贵族强令(noblesse oblige)」:他们会为「公共善好」做出「直接、个人的贡献」。而《不在场》即是重轻遵循此强令的结果。尽管他指出这种遵循背后也带着一种警惕:「对艺术的感受和对好坏的分辨」,这两件事要去细心调和。「比『它是好的』更重要的是,『它是各种各样的』。」

广大的播客创作者们从《不在场》中听到的,则是它对原初播客精神的完美体现:我爱故我讲。毕竟「感召力的源泉,是热忱的自然流露」(Patrick Winston)。向那些不应被倍速体验的、「对无用之事的痴迷(obsessions)」,摘帽致意。♦️

 

年度对谈/阐释类播客:《商业就是这样》(一财)

💡 一句话点评:机构媒体团队的下场打野之作。

提名:In Our Time with Melvyn Bragg (BBC), 70 Over 70 (Pineapple Street), The Ezra Klein Show (NYT), 东亚观察局 (JustPod), Rabbit Hole (NYT), Not Past It (Gimlet), Spectacle: An Unscripted History of Reality TV (Neon Hum), 消费新知, 声动早咖啡 (声动活泼), 三五环


如果说GGV的《创业内幕》注重用聊天套出顶级创业公司创始人们一条条的深度「洞察」;如果《泡腾VC》凭借投资人主播间无法复制的化学反应,将硬知识不断聊出「锵锵」感……

那么,来自第一财经的《商业就是这样》,无疑找准了它的差异化定位:

背靠权威媒体采编团队的调查力,提供充分、好消化的事实增量,半小时的单集成品,可能压缩自长达半年的采访资料加案头研究,这显然是连专职的播客厂牌都做不到的

两位主播文杰、冰清你来我往的言语过渡,使用电视新闻节目里常见的「提词式」对白(互动也会预先写好逐字稿),既榨干了几乎所有水分,又向音频自带的亲近感属性做了妥协;稿件中安排得恰到好处的语气词,也对内容块做了有效逻辑切分

节目注重去术语、去「黑话」地解读商业现象,关照非领域内人士的听懂诉求

这是一档具有标杆意义的正规军播客。(来自「逆流」周刊1号)♦️

 

年度调查/叙事类播客:Heavyweight (Gimlet)

💡 一句话点评:是心灵鸡汤,但它在叙事探索上的野心、诚恳和幽默,对得起每秒的注意力。

提名:Embedded: Capital Gazette (NPR), No Compromise (NPR), Canary (WaPo), Blind Landing, Nice White Parents (Serial), Cautionary Tales with Tim Harford (Pushkin), 噪音开始了 (时尚先生/JustPod)


一档我所听过的最暖心的播客节目,适合冬日与热巧克力一起食用。

Heavyweight 探索的,是人们一次次卸下「心头重担」的过程:与闹掰的旧友重归于好,或把一段众口不一的家庭往事探明究竟。作为 Gimlet 旗下情感垂类的王牌作品,Heavyweight 取得了收听量和好评的双丰收,被列为《大西洋月刊》2016年50档编辑推荐播客的第1名

这档节目的杰出,至少在于以下三点:

从 This American Life 和 WireTap 制片人岗位上毕业的 Goldstein,深谙音频叙事的核心方法论,能游刃有余地在各种身份和视角「POV」中转换:他既是每集故事的挑动者(instigator),也是节目主持人,还全程跟踪采访,并时不时地提出扎心的问题,仿佛是个不太称职的心理咨询师。他常在一段火药味十足的对话之后切入旁白,举重若轻地加深或消解现场对话的紧张感。Goldstein 坦言,「麦克风好像是一张安全网,它允许你打破第四堵墙,面对观众发问:你们瞅瞅,我处理的事儿多棘手啊!」

Goldstein 的幽默,自成一派,不仅融合大量美式的自嘲笑话(self-deprecation),还注重精当用词,兼顾笑料的文学性,使节目的语言水准与更加「路人友好」、充满「屎屁尿」的流行单口相区别。尤其是在抖出喜剧包袱的环节上,Jonathan 可谓「择时」的天才。《纽约客》评论者盛赞:「他言语中的幽默,好似一锅滋滋作响、将开未开的水,不经意就沸腾起来。」

这个仅有5人的节目组,对好故事的耐心令人诧异。Goldstein 在第四季媒体见面时向 The Verge 透露说:新季里好几个单集的录制,已持续了数年之久。譬如他的童年好友 Marie-Claude,做了多年全职主妇后可算闲下来,萌生了去做房产经纪人的想法。但为拿到执业证书,她得先去考试,其中数学科目的难度和美国高中二年级相同。这意味着,一个四十来岁的中年女性,要重返课堂学习她这辈子最讨厌的学科——此中可供拖延的借口之多,实难想象。但 Jonathan 还是硬生生地等了她两年,待她考出了理想的成绩,让这一集得以以她和女儿为圆梦而击掌庆贺的场景收尾。

Robin Williams 有句话:「孤独,是灵魂生了病」。Goldstein 这碗为疗愈孤独而特调的播客药汤,常常先向他自己或和他最亲近的人开灌——虽然这意味着要牺牲受访人群的多元性——从 E1 帮他父亲和大伯在几十年的疏离后实现暮年和解,到 E28 讨论年轻的自己参与心理治疗,却被医生劝退的「糟糕」体验……即使全然抛开制作不谈,Jonathan 在节目中流露的脆弱、真诚和不经意的无力感,已经足够令人动容,甘愿卸防去深度聆听。

花几小时的尴尬,为余生解一个心结」,这就是 Heavyweight 的创作初衷。Heavyweight,一档连口播广告都情绪充盈的音频纪录播客。(来自「逆流」周刊2号)♦️

Part 5. 电视类

年度剧情类电视:Succession

💡 一句话点评:过去10年带来最多次颅内高潮的剧情类。没错,超过《权游》。

提名:The Expanse (2016-, Syfy), Unbelievable (2019, Netflix), The Mandalorian (2019-, Disney+), Scenes from A Marriage (2021, HBO), Bir Başkadır / Ethos (2020, Netflix), Unorthodox (2020, Netflix)


2016大选夜,曼哈顿,试播集读本圆桌会。剧组和卡司聚在执行制片和首集导演 Adam McKay 的家中,准备好迎接克林顿胜选的消息。Matthew Macfadyen,剧中二女儿的丈夫 Tom Wambsgans 的扮演者说,「选情逐渐明晰后,注视着电视的我们便散入深夜中:这是故事讲述者的大幸,也是全人类的厄运。

《继承之战》所记述的媒体帝国 Waystar Royco 内部争权之事,与美国当下政坛中涌动的敌意、贪欲和混乱高度契合。将本剧切中时弊的天才浓缩于一场戏中,便是臭名昭著的「Boar on the Floor」。这是一场于 Waystar 高层的匈牙利派对上发生的、令人隐隐作呕的讽刺戏:Roy 家族的大家长 Logan ,为阻止管理层向媒体泄露内部讯息,将身怀重大嫌疑的宴中人拎出来,令他们在地板上匍匐穿梭、似野猪般地争食沾满尘土的香肠——「嚎得用点心!」他威严地命令着,数十名公司高管捧杯围在桌边,注视地上狼狈的三人。慌张的快速缩放镜头中(snap zoom),每个人都面无表情。场面无比肃杀,滑稽却溢出屏幕——一场不能更典型的 SUCESSION 戏。

由中生代方法派顶流 Jeremy Strong 和莎剧老戏骨 Brian Cox 领衔,SUCCESSION 这出众人戏(ensemble)在台本和表演层面,几乎无懈可击。无论是剧评人,还是因它口碑持续发酵而带来的观众们,都为之疯狂叫好。其第二季几无悬念地横扫了 2020 年艾美奖最佳剧集(剧情类)、男主(Strong)、导演和编剧奖。

不过,这绝不是因为剧中人物多么令人产生好感,「编剧 Jesse 从来不会去讨好粉丝。」实际上,除了 Cousin Greg 这一妄想从大家族「薅羊毛」的角色之外,剧中人物丝毫不值得观者共情。他们无一例外地都是道德沦丧之人,学不会妥协,也不具备同理心。他们和公司旗下的电视台 ATN 一样,「像坐过山车似的疾速地播报 Hate Speech。」

Roy 家族的四兄妹,或为争夺百亿帝国的统治权不惜手足反目,或为自我保存无情地伤害挚爱。作为「反英雄」,剧中角色们从来没法于自己的错误中吸取教训,人物成长更是无从谈起。这个家族里人人都擅长的,是在财富、权力和血缘的缠斗中持续陶醉与沉沦。举一句台词为例:第二季中,身为家族外戚的 Tom 对妻子 Shiv Roy 袒露说:「我很好奇,与你分离的悲伤,是否会比与你在一起的悲伤更少一些。」

《继承》大获好评核心的原因是,它不太像传统电视剧——它更像是一部戏。「你如果是个舞台演员就能感知得很清楚,它戏剧台本的文学性很强,」公司首席法务 Gerri 的扮演者 J. Smith-Cameron 说,「普通影视中,两三句连在一起的台词,就已经让观众感到繁冗了。《继承》的台词则往往成段。说它是莎剧式的,也并不为过,它讨论的是恒久而打击面甚广的主题,其构造的冲突是如此普世、宏伟。」

正如那让人百听不厌的、将808鼓机和欧洲宫廷时代的弦乐组完美融合的主题曲一样,「《继承之战》的创意过程,一边看向广义的历史、家族遗产与传统,一边看向个人选择及其造成的结果,两者的缝隙之中,即为神秘的人性。」因本剧大红大紫的主创 Jesse Armstrong 如此概括。编剧们对笔下的角色毫无怜悯之心,让他们一次次地差点踢出自我救赎的临门一脚,又一次次落魄回我们熟悉的屎德行。积习难改,是每个人不可避免的成长课题,也是《继承之战》尽力去把玩的母题。

特朗普们仍在叽喳,疫情仍在肆行,生活也仍在继续。剧里剧外,SUCCESSION 的槌心之问便是:我们是否始终会在新的时空坐标上,快速地找到舒适,然后,重犯以往的错误呢?(扩写自「逆流」周刊5号)♦️

 

年度喜剧类电视:The White Lotus

💡 一句话点评:观感新鲜、余韵无穷的阶级落差讽喻剧。

提名:Hacks (2021, HBO), Louie (2010-2015, FX), The Good Place (2016-2020, NBC), The Other Two (2021, HBOMax), Enlightened (2011-2013, HBO), The Chair (2021, Netflix)


初看上去,《白莲花》似乎只是一堆富裕白人来到夏威夷的度假时,发生的种种细碎小事的拼接,似乎缺乏中心主旨:一会儿介绍女二号嫁入豪门却迷失了自己的身份,一会儿又去讽刺富家闺秀对少数裔的密友有着病态般的妒忌心,希望能占有后者所遇到的一切美好,甚至不惜向她施加奴役感。乍看上去,这只是个讽刺小品版的「wealth porn」(以 Billions 和 Wolf of Wall Street 等作品为代表),观众为了意淫上流人士的生活而选择打开电视机。对酒店服务人员的描述,只不过是对上流生活窥视的一部分。

不过六集过后,当剧中每个人物的弧光被完整划出时,你八成会冒出一身冷汗:每个富人都获得了某种意义上的成长或觉醒,每一个佣人的生活都变得更加惨淡无光——甚至,一条性命被歌剧般地夺走对奥斯卡最佳影片得主《寄生虫》所描述的「地上/地下」的主仆关系,White Lotus 给出了有更多侧面的黑色幽默解。虽说卡司们的表演无功无过,但音乐、摄影两个部门的表现有许多出其不意之处,为今夏最具创造力的剧本锦上添花。(扩写自「逆流」周刊1号)♦️

🎇「逆流」杂货铺开张啦 🎇

杂货铺内所有商品营收的30%,捐给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旗下的「女童保护」项目。这是我所知范围内抵制性侵犯影响力最大、最长久的公益项目。

作品1

一张表读懂三大创作者变现工具 Patreon / Ko-Fi / Gumroad — 39.9R (点击此处 或 截图去微信扫码)

作品2

顶级播客厂牌 Gimlet 的叙事进阶课笔记 — 9.9R (点击此处 或 截图去微信扫码)

支持独立写作

喜欢这份榜单?欢迎转发长图或粘贴这段话给你的朋友:

内容产业年度十佳:工具/简报/专辑/播客/美剧(附60项提名)

来自流媒体简报「逆流」的盘点 👇

https://zhiy.cc/upstream

👇年度十佳及一句话评语通览

订阅「逆流 Upstream」

逆流Upstream 专注观察中美流媒体与创作者经济赛道。每周/隔周原创更新,解析1个创业公司、推荐2档优质节目、传播3个行业观点。偶有刊发深度或长篇观点文章。「1-2-3」简报每周或隔周的周二送达。

简报订阅者来自以下机构

  • 企业:腾讯、字节、即刻、京东、小红书、VC/FA若干
  • 媒体:晚点、一财、声动活泼、RADII、凤凰、极客公园
  • 学府:北大、清华、密歇根、康奈尔、UCLA、南洋理工

点击这里或扫码免费订阅

往期指路

深度长篇

进击的寇爱哲 (故事FM创始人特写 | 首发于SupChina)

中国创作者经济的破局点 (在嘉程流水席的直播讲稿)

双周刊

靠四线明星起家的独角兽, HBO的顶流电视剧, NFT赋能创作者经济 (周刊5号)

Patreon的数据披露, NPR的跨文化播客, 在信息丰盈时代取胜 (周刊4号)

Substack头牌写手复盘, MasterClass的百年基业, 开源文化/粉丝文化 (周刊3号)

喜马拉雅招股书, Netflix史上最佳原创电影, 中文世界的满分播客 (周刊2号)

在流媒体,内容为王:HBOMax, 一财播客, 戴锦华谈「迷」文化 (周刊1号)

「逆流 Upstream」主理人简介

陈沫 (Ted) 是一位长期关注创作者经济的创作者,已与数十位国内外头、腰部的内容创作者、厂牌、产品创始人及 MCN 做过一对一交流,对播客和 Newsletter 的产业化有深入研究。是在线教育行业连续创业者,在慕课/AI课、校内服务 SaaS 赛道耕作4年。以往受邀发布的评论文章,见于芥末堆、TechNode 与 SupChina 等媒体,并曾受华尔街日报 WSJ、彭博 Bloomberg 等媒体采访。北京大学哲学学士。

友情链接

王龙行 (知园创始人)

创业经验+商业思考,解读所关注的创业故事、解释想到的创新机会、介绍新发现的好产品

The Quibbler by 李奇 (竹白创始人)

专注互联网、科技领域内容创作,每月一次深度解读

地心引力 by 大核桃

关注效率工具与生活方式,一起脱离重力束缚

 

沫沫

即刻ID:陈沫_Ted

领英 | 推特 | Yellow Page


「逆流Upstream」是自媒体,其内容中所含的 推论、认为、理解、解读、思考、讨论、引申、意味、暗示 等字样,是在标识作者的个人观点,且均不构成投资建议;简报列举的事实信息和数据都是在保证中文可读性的前提下,由信源直翻而成;除机构媒体发布的内容外,简报内容暂无第三方编辑参与修订,舛误在所难免,请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