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Matrix 机器人:
在疫情的反复洗礼下,2021 似乎并没有我们盼望的那么顺利。我们逐渐明白,与其说「明天会更好」,其实不如多关注当下的自己。这两年数字时代似乎一直在向各种「明天」呼啸飞奔——远程工作、虚拟交流、视频时代、人人主播,但在喧嚣过后,真正重要的唯有少数派们内心的追求和热爱。
和往年一样,在这次的 少数派 2021 年度盘点活动 中,我们也请到了几位你可能认识或值得你认识一下的「少数派」,和他们聊一聊过去这一年的工作与生活。
自我介绍环节
大家好,我是赵赛坡,我把自己定位为一名内容生产者。
过去十年的时间里,我做过记者、参与过公众号的内容创业。2017 年之后,我开始专注使用邮件通讯(Newsletter)的形式,系统输出我的发现与思考。
我所创建的「Dailyio」是一份由读者付费支持的邮件通讯(Newsletter)产品,每周通过两到三封风格不同、主题迥异的邮件通讯(Newsletter),探讨新时代里的人机关系:
- 「iPad Power User」聚焦如何使用机器。以 iPad 为平台,关注使用数字工具(机器)及其背后的方法与逻辑;
- 「AI Insider」以人工智能发展为切入口,记录新技术和技术新趋势带给各行各业的机遇与挑战;
- 「Deep Reading」以反碎片化阅读的形式,推荐一系列聚焦机器如何定义社会的长文与图书。
撰写了那么多期 Newsletter 以后,你对这种内容形式有什么看法吗?
首先,邮件通讯(Newsletter) 并不是新鲜产品,即便是基于互联网的 邮件通讯(Newsletter) 的历史也非常古老。
其次,最近两年邮件通讯(Newsletter) 的火热,其实是建立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强大的社交媒体(比如 FB)与算法分发(比如 FB 和今日头条)平台,改变了内容链条上的创作者与消费者的关系。
某种意义上说,创作者成了「新的农奴」,必须依赖于某个或某些平台的流量施舍才能获得收入。而消费者则变成了一种可以被买卖的商品,无论是在 FB 还头条上,内容消费者以自己的数据「免费」交换被精准定制的信息,同时又成为这些平台未来更精准广告的受众。
了解了这样的背景,我们再去看看邮件通讯(Newsletter)带给创作者、消费者的价值。
一方面,基于通用协议与通用格式,内容创作者们能够重新获得内容制作、分发的权力,同时也能在不依赖于某个平台的背景下构建自己的读者群体。
另一方面,作为读者,每一封发送到读者邮箱的订阅邮件都是读者精挑细选的内容,这是摆脱算法与广告后的私人内容,也是一份永不消失的私人财产。
更进一步,基于付费订阅的模式,邮件通讯(Newsletter)让内容消费又回到「远古」报纸/杂志的时代,并重建了内容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
在消费侧,读者不仅用金钱也用信任购买真正喜欢并属于自己的内容;在生产侧,创作者们获得收入的同时,也在获得属于自己的读者、内容与品牌的「隐形收入」。
这是一场正在发生的内容消费变革大戏,我有幸见证并参与其中,消费者与生产者的双重身份,让我对Newsletter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感触,我也希望把这些散落在各处的经验、教训统一到一个地方,形成一份记录自己心得与见证时代变化的文本,这也是我在今年 8 月推出「邮件通讯制作指南」的原因所在。
但我并不认为邮件通讯(Newsletter)一定比之前的搜索或社交推荐更优秀,在这个内容无限繁荣的时代,多样的内容与多样的内容消费群体之间,理应有不同的工具与渠道。
搜索或推荐,都是工具赋能内容消费的体现,其背后的潜台词是「帮助读者选择」,而邮件通讯(Newsletter),则让内容消费者重新审视自己的选择权,看什么与不看什么、看多少类型 A 的内容,这些问题不再是选择题,而成为填空题甚至写作题,留给读者们去慢慢作答。
从这个角度看过去,邮件通讯(Newsletter)不会也不可能替代之前的任何一种内容分发工具,一如搜索、社交媒体出现的时候,没有「杀死」邮件通讯(Newsletter)一样。这些或新或老、或炫酷或沉稳的工具,共同构成了当下内容传播的不同渠道,丰富着读者的选择。
用一个词概括你的 2021,应该是什么?为什么?
我选择一个词来形容 2021,那就是「重建」。
2020 年疫情带来的影响,不仅极大影响了我的生活、工作,也对我的内心产生了巨大冲击,过往那些习以为常的生活习惯、工作方式以及对世界的认知,几乎在一夜间面临崩塌的危险,而反复无常的疫情又让人时刻处在紧张的边缘。
到了 2021 年,我发现自己在逐步接受这样的现实。一方面,世界不可能回到从前的样子,至少短期内完全不可能;另一方面,生活还要继续,「重建内心对世界的爱」成了我在 2021 年所有事情的终点。
这一年,我尝试去一座新城市开始生活、尝试回到初学者的心态去看待自己熟悉的领域、尝试改变过往习以为常的生活习惯(比如开始半深酮饮食)。
与此同时,我不再过度关注社交媒体,转而重新阅读传统报纸(PDF 版本);我不再迷恋流媒体的播放列表,关闭随机播放功能,转而以专辑的顺序播放一首首专辑里的歌曲;我也不再通过所谓点评或其他的评价来选择一家餐馆,转而希望以偶遇、自我判断的方式决定吃什么……
上述这一切尝试时而艰难时而有趣,痛苦中还带有一丝兴奋,如果说 2020 年是「终结」,那么 2021 就是一个新的开始,重建的开始。
过去一年中工作上有什么变化吗?
就像我在上面所说的,我做了很多事情「重建对生活的热爱」,工作作为生活的一部分也包含其中。
首先是心态的变化,我不再抗拒出差,每一次出门,我都随时准备成为隔离者。
其次,作为居家工作者,我不再局限在自己的书房里工作,也不再追求外部咖啡馆的工作氛围,我开始尝试把太太的书房、客厅也变成可以快速工作的地方,每个区域放置不同且不移动的计算设备,比如书房放置的 iPad Pro 几乎不会移动(除了出门),太太书房的 MacBook Pro 很多时候也是一台「静止」设备,而工作成为一种可以「流动的数据」,我走进哪个房间,打开任意一台设备,都可以快速捕捉这些「流动的数据」。
第三个变化是引入了语音记录的流程。语音很难直接变成文章,因为语音所传达的思维逻辑和文字完全不同,两者的语言组织形式与语言体系也是不同的。
但语音可以成为新的笔记形态,为什么?
- 笔记的目的是记忆某件事与整理某些事,并不需要书面化的语言呈现;
- 整理笔记是一种与自己「对话」的过程,语音之于文本,更快速也更便捷;
但语音笔记也有几个问题:
- 语音作为非结构化数据,无法检索;
- 编辑整理难度大;
- 复用率低;
因此需要把语音与文本结合起来,实现语音与文本的灵活转换。我不建议直接使用语音输入法或语音输入转文字,原因在于当「说出来的文字」脱离了声音的情景,会变得非常奇怪,很容易失去意义。
我自己使用的两个免费工具:第一个工具:录音工具+云端的语音文本转换服务。
- 录音:iPhone 语音备忘录
- 整理:导出音频文件
- 转换:使用云服务(腾讯云、阿里云)免费额度转换为带有时间轴的文本。
另一个工具:飞书里的「飞书妙记」
- 直接在手机上语音输入;
- 实时识别;
- 上传到云端后快速生成文本
- 文本和语音在同一个文件,方便以后查看;
上面三个方面,涵盖了从心态到工作流程的变化,也构成了我对工作的「重建」。
对即将到来的 2022 年你有什么想说的?
希望 2022 年可以在一个不正常的季节(冬季)看一届正常的世界杯。
推荐一本书
推荐这本 This Is Your Mind on Plants(亚马逊 Kindle 商店,13.99 美元),作者以三个对人类大脑产生刺激作用的植物为切入点,这三个植物分别是鸦片、咖啡因、麦司卡林,每一个部分,作者都将自己试用感受以及这些植物的历史故事整合其中,写得非常精彩。
在我看来,这些植物或成分构成了人与地球关系的一部分,人类之所以钟爱这些植物或成分,很大程度也是在希望更好地认识自己。
更进一步,这些植物又是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幕后黑手」,鸦片自不用多言语,以咖啡因为例,为什么英国政府一直打压咖啡而扶持茶叶?咖啡与资本主义早期发展的关系是什么?英国工业革命进程中,茶又扮演了怎样的作用?这本书都有详细的叙述。
在订阅服务/应用/Newsletter
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订阅服务:
- 两台腾讯云轻量服务器/两台 AWS Lightsail:这些云服务器上托管了我的网站以及一些开源服务,比如 Tiddlywiki、Wallabag 等;
- YouTube Premium:去广告、可以后台播放以及附赠的 Youtube Music 都是订阅的理由;
- Spotify Duo:这个订阅是 Spotify 针对情侣(夫妇)的产品,只能两个人使用,比家庭计划划算;
- Dropbox Family:我开了几个家庭账号,这也是 Dailyio Pro 终身读者的福利之一;
- Drafts Pro:Drafts 是我主力文本写作工具;
- Devonthink to Go:这是我现在的文件管理器,基于 Dropbox 在各个平台同步;
- Workflowy 高级版:这是我经常用来头脑风暴的工具,也是整理大纲的利器;
- Google One:我的照片都存储在 Google Photo 里,并利用 Google 的 AI 助理进行「管理」,需要照片的时候快速搜索即可;
- FT/WSJ:这是去年开始订阅的两份财经类媒体,我主要看每天的电子版报纸;
- 《经济学人》:这是我订阅多年的杂志,每年都在续订;
推荐一个年度产品
Tiddlywiki 是一位名叫 Jeremy Ruston 的英国开发者开发的开源软件,它定位于个人 wiki,其官网定义的口号为「a non-linear personal web notebook(一款非线性的个人网络笔记本)」,第一版发布于 2004 年 9 月 30 日,你可以在 Github 上查看该项目的源代码。
2021 年,我不仅将个人笔记完全迁移到 Tiddlywiki,还在做几件事情:
- 分享基于 Tiddlywiki 的个人笔记流程与思考,可参见「现代数字笔记指南」的部分章节;
- 制作基于 Tiddlywiki 的电子书以及付费内容存档;
这些不断的探索与尝试让我再次感受到 Tiddlywiki 的强大,一方面,它足够灵活,整个「应用」不过是一个 HTML 文件,却封装了内容、样式与功能;另一方面,它又足够强大,从标签、嵌入、过滤器到宏,满足用户不同层次的需求。
更重要的一点,Tiddlywiki 足够通用,它不会被某个特定程序绑定,无论是内容生产者还是消费者,我们无需再去搜索或购买其他应用,也不用担心应用停更之后导致数据丢失,桌面平台任意一个浏览器、各个平台的 Dropbox 都可以打开访问,你还可以将其部署到 PHP 或 NodeJS、Docker 的环境里。
基于这样的优势,我通过 Tiddlywiki 构建了这样一个 付费内容存档,利用标签形成分类,并将「笔记原子化」的理念纳入其中,通过「嵌入」聚合内容,最终呈现出来的,是一个灵活、可扩展同时又兼具高效信息检索能力的内容数据库。
读者在这里可一站式浏览过去几年所有已发布的邮件内容和电子书,既可以通过浏览器在线浏览,也可以将其下载到本地,它足够小巧,目前只有 9M 大小,即便是使用智能手机也能够流畅浏览。与此同时,这样的设计也为读者提供真正意义的订阅内容所有权——你付费订阅的内容,永远属于你——即便你因为某些原因不再订阅,你依然可以继续查看这些内容。
> 少数派 2021 年度活动页面现已上线,点击 前往 查看更多「少数派们」的年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