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注:
本文是少数派 2021 年度征文 活动 #生活
标签下的入围文章。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少数派对标题和排版略作调整。
和往年不同,今年文章的数据表现将很大程度上决定征文活动的最终走向,包括「双倍稿酬(由飞书赞助)」活动奖励、最终票选名单以及征文奖品类型。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不妨通过充电或评论的方式支持作者。
导读 - 魔术进入选修课堂,这或许不只是理想
Hello,少数派的朋友们大家新年好,我是老麦的颜粉,热心网友阿 Park;一直想写一篇《关于我开了一门魔术选修课这档子事儿》,不知道算不算得上生活主题的 2021 年度征文,但这不就来了么?
自 2018 年毕业工作以来,一直致力于素质教育方向的工作,可以说是「双减」政策的最坚定的拥护者之一;迄今为止,学习加表演魔术十余年,更有幸在海口、北京、普利茅斯、伦敦等大大小小的场合,演过一些不成熟的东西。在回海南建设自由贸易港之前,曾在中国科教之城——安徽合肥学习工作过一段时间,作为某私立学校校研发中心的一员(重要),画了不少的关于素质教育的大饼,今天抽一张出来分给大家。
饼不多,一人一口;如今暂时告别魔术教育所以更无广告,安心食用。只希望有生之年能靠稿费买只监工水獭,那我们开始。
前言 - 这事儿是怎么开始的?
2019 年底应该是疫情的第一轮爆发,那时做英文教育培训的公司濒临倒闭,本人为数不多的朋友之一,合肥名媛 Chenzi 想要开店;她需要一个负责骑电动车,迫切想要逃离英文一段时间的人。2020 年四月带着两台电脑、几件厚衣服,风风火火地去了合肥,圆了一个当安徽人的梦。
无所事事的两个月,陪着 Chenzi 走过了创业初期的沟沟坎坎,但依旧不知道自己未来的工作方向,毕竟职业生涯不是 Matrix,没有那么多能让少数派发声的地方。直到有一天晚上心情不好喝完了酒,趁着酒劲给刘谦老师发了条私信,甚至贴心地用了繁体。一觉醒来照常忘了这茬儿,在假寐与现实之间,打开了微博:
同年六月,接到了来自某私立学校的 HR 电话:「我们对你的工作经验,尤其是魔术表演这个特长非常感兴趣。」对于以理想为食的人而言,对于平地盖楼的渴望是无法抗拒的。所以说赵老师对理想看得很透:
理想今年你几岁,你总是诱惑着年轻的朋友。——《理想》赵雷
去的很果断也很安详,入职了当时风头正盛的校研发部,这一年用斜杠青年的毕生所学(指管理学专业,汇报和忽悠的能力,和写稿子的雕虫小技),折腾出了一门值得我骄傲的魔术课。
一、魔术的艺术特征与学科属性
那时候的校研发中心还叫研发部,汇集了来自安徽各地、身怀绝技的神仙同事。和而不同,忙而不卷,是非常理想的工作环境。
由研发部的神仙们自主研发的音乐、体育、美术和戏剧类课程,组成了丰富多彩校本选修课,魔术则理所当然的,可以是戏剧选修课程的一个部分。
魔术的综合、剧场艺术特征
在文化艺术领域,经常用的一个比喻:徜徉在艺术的海洋里。如果,我们将表演艺术比喻为流动的水,那么,魔术艺术就像是落差分明的峡谷瀑布,它的精彩之处就是涛涛江水在其飞落过程中的千姿百态与雷霆之声。—— 王志伟《现代魔术艺术概论》
王志伟 老师给魔术的定义是综合艺术,综合艺术的审美特征具有综合性、叙述性和表演性的特点。综合性简单来说就是魔术虽然可以独立存在,但效果不是最佳;设想一个魔术表演者,在你面前突然拿着帽子,变出一只兔子,对于一个观众而言这毫无意义,毫无美感,毫无艺术性可言:
魔术的综合性指的是,魔术如同电影、话剧一样,是可以通过融入其他艺术表现形式(音乐、舞蹈、美术等),使其艺术性得到提升的一类艺术形式,历年耳熟能详的春晚魔术如果关掉音乐,画面没有特写的话,效果肯定大打折扣。
魔术的叙述性和表演性作者认为包含在综合性这一个大类里。魔术的叙述性特点是指,每一个魔术演出都需要一段故事,而这个故事的来源一定不是:「我要给你变一个魔术」,这只会加强观众的对抗和挑战心理,使得魔术的体验变得很糟糕。正是如此,一个出彩的魔术效果的实现,需要故事情节,也就是人物和事件,优秀的魔术师善于「按照戏剧冲突律法则来结构情节,情节结构上有开端、高潮、结局,其中又大量运用冲突、巧合、悬念等艺术形式技巧。」1
最为广泛流传的魔术师守则又叫萨士顿三原则2,据传是为了纪念魔术大师 Howard Thurston 所引述的三个魔术师法则:
《萨士顿三原则》
一、绝不在同一时间地点,为相同的观众表演同一个魔术两次。
二、绝不在表演前告知观众即将发生的魔术效果。
三、绝不透露魔术的秘密(绝不无代价教授魔术)。
萨士顿三原则对于魔术的表演性特征,作者认为是一个较为关键的佐证。王志伟老师认为:「关于艺术创作,我们常说一度创作的核心是文学剧本,二度创作的体现是表演艺术;戏剧类艺术注重的是剧场性,也就是现场表演,因为它是要在舞台上反复地二度创造表演,在这个过程中,演员与观众的情绪情感可以直接交流。」
尽管在目前还没有剧场艺术这么一个专门的门类,但正如萨士顿三原则所述——魔术的不可重复性、不可预见性、以及神秘性(指魔术的秘密如果被揭露,魔术所带来的艺术享受就荡然无存);令人印象深刻的魔术效果一定发生在剧场,当他出现在视频中,互联网上之后,难免会遭到目的不纯的破解者,或者是被反复观看,找到所谓的破绽3。正如英国、欧洲等地有着源远流长的剧场文化,许多魔术表演都发生在剧场甚至是街头,其带来的体验和视频(流量平台、内容平台甚至一年一度的那什么晚会)都大不一样。
「期待、兴趣和悬念元素是戏剧的基本结构组成。」一场真正的魔术表演理应值得一份门票钱,而仅仅不是在流量平台图一乐儿。在一个人们可以无忧无虑地享受艺术的和平年代,走进剧场看一场了不起的魔术也是如今许多人的选择。
综上,魔术具有其独特的综合艺术与剧场艺术特征,这保障了魔术表演足以比肩戏剧表演的理论基础,更肯定了魔术教育的价值,使得魔术学科化变得可能。
魔术的学科属性
如今人们对学科的定义,与作者对学科的理解相距甚远:如今常规的学科与非学科类课程的定义,简言之就是文化课和兴趣班的区别。作者认为魔术可以是兴趣班,但更可以是一门选修课,是文化课之下,但远高于兴趣使然的东西。
市面上有许多关于魔术的书籍,多为魔术的教学(职业魔术师的吃饭用书),作者也支持正版,打报告购置了小五千块偏理论的材料,作为教材设计的参考。其中就包括魔术之神 —— Juan Tamariz 4的 Five Points,the Magic Way5,王志伟老师的《现代魔术艺术概论》6等,以及最重要的 Darwin Ortiz - Strong Magic,是作者心中魔术教育工作者(如果有这个职业分类)最应该看的一本书。
作者在寻找最适合作为课程框架的书时,偶遇了这本达尔文的 Strong Magic,其虽然没有直接讲解魔术的教学,也少有一些适合外行人的引经据典,但其提出:通过效果(Effect)、角色(Characteristics)、表演(Performance)、观众(Audience)四大维度,去实现「令人印象深刻的魔术」,成为了作者的课程活动设计的出发点。
达尔文所提出的几个关键概念,在作者和戏剧教学团队成员的研究下,被加入了课程的主要内容,此处仅作列举:
- 基于「信念感」的确信程度测试
- 集群法 - 魔术的编导思路
- 戏剧编排的峰值理论(Peak Theory)
- 平衡艺术加工与魔术效果(艺术加工阈值)
- ……
魔术表演本身具有非常多的跨学科元素,例如戏剧表演中的「声、台、形、表」、以实现魔术效果的化学(燃烧)和物理(光学、视觉原理)、错误引导时的心理学把握等;这些跨学科的知识探索,正是实现探究性学习(Exploratory Studies)的一条可行的途径。除了理论与学科知识,魔术教育更是项目化教学(Project Based Learning)的天然舞台。为了一场演出去学习魔术表演,尝试独立或通过合作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价值感与经历失败的挫折,更能认识一位优秀、帅气、名字还非常正直的魔术师老师。
正是这些独特的价值,在作者多年的表(张)演(口)魔(就)术(来)所积累的口才和PPT汇报功底,在课程申报中拿下了顶配的预算,最好的教室和时间,并在之后的审批一路绿灯地把 International Magician's Academy (IMA) - 国际魔术师学院特色选修课,于 2020 年秋季学期推上了舞台。
IMA 这一年的成就是值得骄傲的,不仅收获了学员的超高人气、家长的支持(家长让孩子学魔术这个真的有点离谱不可思议)。2021 年 4 月,安徽省文联杂技家协会负责人来我校考察,看完了课程设计,学习成果以及教学环境,2021 年暑假已经在商议正式合作签订建设「省魔术特色学校」,下面聊聊这期间,来自团队的努力。
二、浅尝辄止的项目化教学(PBL)
项目化教学(Project Based Learning)可以说是教育行业的年度热(搜)词,在学科类培训不再允许以营利为目标运营时,所有机构都在冲破头挤进非学科类培训的赛道。一度关于减负、项目化教学和表现型评价的各类概念频出,让项目化教学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但绝大多数机构老师甚至不明白项目的概念。
Project-based learning (PBL) is a student-centered pedagogy that involves a dynamic classroom approach in which it is believed that students acquire a deeper knowledge through active exploration of real-world challenges and problems. —— Wiki
那什么百科的第一句:「项目化教学(PBL)7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涉及动态的课堂方法,其中相信学生通过积极探索现实世界的挑战和问题来获得更深层次的知识。」这里所未提到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设置符合实际的目标情境、培养团队协作、沟通、解决问题能力等关键词这里就不过度提及,项目化教学任何一个概念都是可以单拎出来,水一篇稿子的。
魔术是天然的项目化教学舞台
Kolb's Learning Cycle 8以及 Dr. Kurt Hahn 所提出的 Plan-do-Review Cycle 9,都是作者所坚持的以学期为单位设计课程的底层逻辑:
几乎任何项目都可以遵循「计划-执行-回顾」的流程去循环上升,基于项目经验的学习同样可以在库伯学习圈中得到体现。这并不是什么复杂的流程,也几乎可以在任何一门课中实现,只是相当考验教师和教研工作者的设计水平,且是否能够作为导师去引导、陪伴学生的学习旅程。
以魔术学习为例:
课程手册里对于选修课的学期任务要求,在开课时就已经发布:期中需完成一篇魔术流程笔记,并表演该笔记所记录的魔术流程(作为期末表演的选拔);而期末需要自主组织一场演出,并与其他魔术班级(本学期共三个班级,两个六年级班、一个七、八年级班)合作完成表演。
借鉴了一些个国际学校的课程设置,即布置一些开放式的,鼓励学生自主收集资料、创作创新的作业。课代表李同学10(没想到还有课代表吧)所带领的小队伍的台词设计,值得作者吹到明年,因为除了课堂上讲过的笔记结构之外,全部都是在魔术练习中独立完成。
在不断的练习中,自主记录了一些关键节点的细节操作,尤其是近景魔术的关键环节想到了可以用语言进行错误引导。在练习中发现问题,通过思考和观察找到可行的解决方案,对于一个 08 年出生的小姑娘而言,作者认为实属了不起。可惜高中暂不开设选修课,高中生的思想水平应该能碰撞出更优秀的作品。
2021 年秋季学期项目化活动 - 街头魔术演出
直到期中考核以及演员选拔环节的结束,纸上谈兵环节告一段落,接下来便是长达半学期的排练与演出准备。
突如其来的寒流让原计划室外的街头魔术演出不再现实,始料未及地打乱了所有的规划和布局。此时的导演组在关键时刻扛下了重担,临时协调场地、时间并重新召集观众;虽然只有一间空教室和为数不多的观众,魔术的热情丝毫未减,孩子们赢得了观众发自内心的掌声。
值得一提的是表演期间,作者作为老师不提供任何帮助,仅作为安全监督在一旁观察并记录一些亮点,能够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这场演出已经是非常棒的结果了;甚至在老师们全部没有干预的前提下,学员们出色地完成了演出并按时收拾好场地,几乎没有耽误晚修。
项目的筹备、执行和后续两周课程的回顾,作者看来基本实现了项目化教学的要求;这场演出对于从未走上过舞台的学员,是真正意义上的实际情境演练,更是从零到一的突破。而对于项目化活动的意义,除了让学员亲自体验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一项任务:评价。
三、「重结果,更重过程」的表现性评价(PA)
表现性评价(Performance Assessment)的概念也通俗易懂,是总结性评价(Summative Assessment)和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Assessment)相结合的多元多方、全面立体的评价体系。
PA - 表现性评价
评价是个大事儿,大部分人未曾听过的表现型评价(PA)其实与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我们以雅思 IELTS 为例:
雅思理应算作表现性评价中,总结性评价(Summative Assessment)的一种,例如口语考试要求学员在一个语言的应用情境中去尽自己所能,然后考官根据其流利度、词汇、语法和发音四个维度进行综合评分。
表现性评价与传统的应试评价最大的不同在于,其设置了相当高的操作门槛,如需要创设实际应用情境、评价者需要有对于行业的经验和专业水平等。但这其实是对于学以致用,这个简单教育教学目标的一种尊重,相较于「三短一长选最长、参差不齐 C 无敌」之类的单项选择题11,其考核的更多是应用知识等关键能力、核心素养,而并非投机取巧地取得分数。
小魔术师们的表现性评价
每学期一份的 ECPA 评价报告,下设包括魔术演出表现的四大维度(效果、角色、表演、观众)进行评分12,学期结束后由指导老师为学员打分并撰写评语。原则上评价报告应该通过学员端的系统展示,但那个时候技术团队还忙着补上一个版本的 bug,用互联网名词是不是就叫高空。
痛定思痛,在第二版的评价环节中加入了学员互评的环节,三位指导老师的评分(一位魔术老师、两位戏剧老师)仅占比 50%。当评委的时候,小鬼头们完全是看脸给分,大意了,所以最后偷偷地把权重做了些微调。这说明互评环节应该想得更多,再度证实表现性评价的门槛是相当高的,至少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
需认真考虑的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Assessment)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评价观认为,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这就体现了校园与社会的不同,对学生的评价不能是看 KPI,不是唯结果论,而理应重视其发展过程中的点滴。关于形成性评价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方法,在这不做过多讨论,仅抛砖引玉聊一聊魔术课程中关于形成性评价的一些思考。
扒自英国的城市学院13的一些实行中的课程,和我国《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活动指导纲要》的档案袋方法,在魔术课程设置中,40% 的学期总分来源于上面这本文件夹。期末的时候,文件夹需要交给老师进行检查每节课的讲义是否有认真阅读,讲义后设置的小作业是否有思考并认真完成,以及包括上文提到的魔术流程笔记等作业,是否有认真创作和修订。
学期结束的时候,应该是一本翔实的文件夹,记录了这一个学期的成长和自己的反思;这也是在与学生家长沟通中发现,除了孩子们享受魔术表演的乐趣之外,家长们最想看到的东西。
四、育人环境文化建设
保持长效的兴趣驱动也许是魔术学习最大的挑战,这与任何一门艺术学科和技能学习都一样,勤学苦练的过程往往是枯燥的,更别提那些在排练和表演中遇到的挫折,亦或者是老师的处理失当,都有可能让一个学员永远地失去兴趣。
from Mastery Experience(精通经验) 14to Collective Efficacy(集体效能)
早在上个世纪提出的社会认知理论 The Social Cognitive Theory(1997)与社会学习理论 Social Learning Theory(1960)就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佐证了大部分人需要在集体中学习的行为模式。
也是近期,作者通过一次偶然的线上学习,对于这个概念有了新的认知,如标题中的两个难以直接翻译的词儿:
作为线上教育(小学到初中)15最忠实的抵制者之一,作者的论据永远离不开育人环境这几个字,得益于初、高中乃至大学一直参与社团活动和学生组织,对 Mastery Experience(精通经验)和集体效能(Collective efficacy)16这两个概念有相当深刻的理解。
用人类的语言:集体的成就以及个人在集体中的成就所带来的效能感、价值感,是实现从「个人、集体活动」到「个人、集体行为」转变的强力驱动。也就是马斯洛老师需求层次理论中所指代的,高层次需求所产生的驱动;这对于教育教学情境中,暂不存在生存需求挑战的学员17们而言,也许时保持长效兴趣驱动的一种有效方法。这其实也是项目化教学,让学员自主完成演出的一个目标,这种集体的效能感也的确让孩子们更加热爱魔术和我们的课堂。
归属感之下:荣誉感、仪式感
归属感这个词儿像极了公司年会,一些个不那么时尚的公司法人(土老板)经常嚷嚷着的话术;这就和被抖音附魔的音乐一样,可以有好歌但是画面感已经大不如前了。归属感或许是集体效能的一种体现,在作者粗浅的理解中暂时被解读为,魔术师的荣誉感、仪式感。
在下粗浅地认为,荣誉感来源于正向激励的价值,其实只要用一些比小红花贵重,但又不显得太过于物质的奖励,就非常管用了。在课程设置中,道具箱是属于期中考核达标的学员的专属权限18,这是最高的荣誉,因为他可以被带出教室。这意味着该学员是一位被学院认可的少年魔术师19了。
仪式感可能是导师和学生之间的一种纽带,作为一个情感其实不是很发达的导师,对于哭泣中的孩子我至今找不到解决方法。但或许一位老师用心地去给孩子们准备惊喜,这种最终得到的回应,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童年,更在某种意义上治愈了大人。
仪式感和环境建设的实例,就得说到 2021 的那一场毕业演出了。
2021 春季学期 - 小剧场魔术展演
临近毕业,孩子们的课早在一个月前就停了,但每天课后饭前都能看到他们,整整齐齐地在教室里练习和讨论关于演出的细节。
值得一提的是,一年后导演组和场务工作组的学员几乎都来自魔术三班,他们是一群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一个月只能回家一次的六年级孩子们,与住在学校宿舍的作者有更多的相处和排练时间。演出在作者的要求下,导演组、后台、主持人、摄影师、以至于邀请观众,申请采购物料,协调场地,都交由学生完成。
开场后,作者就一如既往地往旁边一坐,除了技术和安全问题之外、一律不提供任何帮助。从头到尾的演出,几乎没有空场,收获了许多表示惊讶的脏话与掌声,当然也看到演砸了的孩子们跑到门口去大哭。
说回仪式感,作为一个魔术师也自然为孩子们的毕业准备了惊喜。甚至动用了好几位同事和朋友晚上加班,需要把蛋糕和甜品藏在食堂冰柜,路上还得提防被孩子们发现,在演出结束前偷偷溜出去把教室布置好。
后记 - 这事儿是怎么暂时结束的
去年 9 月份还是选择了辞职,一个是因为战友们纷纷离开,另一个也是用爱发的电终究不够生火做饭。或许我们对素质教育的畅想仍旧属于概念产品,暂时不属于这个发展中的时代;亦或是魔术的本质是表演者和观众的不平衡,他的归宿永远是少部分人(像极了微博每次星星点点两个赞的老麦)。
文章里总把生活描述得太过苦涩,圈内的一位魔术前辈说过:「魔术不能停下,一旦停下,生活就来了。」毕竟有咖啡、有米饭、有健康的身体,不再有无处安放的情绪,才能继续悠闲地把故事写完。
写在 2022 年的元旦,祝各位新的一年,这些都有!
关联阅读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找到数字时代更好的生活方式 🎊
> 年度回顾、好物推荐…… 更多精彩尽在 少数派 2021 年度盘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