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rix 首页推荐
Matrix 是少数派的写作社区,我们主张分享真实的产品体验,有实用价值的经验与思考。我们会不定期挑选 Matrix 最优质的文章,展示来自用户的最真实的体验和观点。
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
言及文艺,很多人会联想到一个抽离于生活之外的漂浮形象,长年浸染在诗歌、摇滚乐和黑白电影中,极少主动与当下及周边建立联系。而如果我们查找「文艺」的定义,会发现它的意思不仅是字面的文学和艺术,它被更广泛地定义为「人们对生活的提炼,升华和表达」。
在高度商业化的社会里,一种文艺的生活方式被视为是小众和边缘的。我们快速投入日常中,与其贴身相拥,却总是在消费、处理生活,并无暇去真正观察、表达生活。
1976 年,波拉尼奥在墨西哥发表了「现实以下第一宣言」,他提出「现实以下」概念,试图用文学、艺术的生活方式浇灌年轻人,为他们指出另一个「进入生活的门 」。现实以下主义者认为这样的途径本身就早已存在,它们在生活的每一个细小的现场中,只是需要我们带着一种审美的、自省的视角进入。
用「现实以下」的方式进入生活,需要我们提升对生活的敏锐度,需要积累和自我教育。我将这个学习和感悟的过程简单抽象为一个进阶的三层模型:最基础的是「认知」,再往上是「理解」,最上一层为「表达」。以电影为例:
如果有机会,我会在接下来的几篇从如何理解、如何表达的角度谈一谈现实以下的生活方式。而本篇,我以近半年的生活为素材,以北京为活动范围,先带大家从电影、音乐、戏剧、画展和脱口秀中找一找文艺生活的可能性。
电影
中国电影资料馆
片量大,选片质量高,票价高
兰波有一句名诗「生活在别处」,受困于疫情和日常,我们很难真正进入别处生活。此时,看电影就成了一种让我们的灵魂身处别处的方式,很简单、很环保。
就我所知,目前国内比较大的艺术影院主要集中在北京和上海。一般艺术影院会有一个负责团队,日常放映一些国内外艺术价值比较高的电影,也会定期策划一些主题影展。
中国电影资料馆在北京有两家,一家在小西天(海淀区文慧园路 3 号),一家在百子湾(朝阳区百子湾南二路 2 号)。主要由葛格团队(微博@奇爱博士)策划选片和放映,和负责北京电影节放映的是同一个团队。
你可以在这里认识不少(也不多)同样喜爱艺术电影的朋友。影迷中流传有一个笑话,每次一有新的放映活动拉个 500 人的新群,进去一看却发现几乎都是从旧群里过来的,来来回回的总是那几百号人。
而对于喜爱电影的朋友,这里真的有来自社群的归属感。每一次我通过换票/求票加的好友,看看大家的朋友圈内容,几乎像是自己日常生活的复刻。
选片
资料馆一般会在月底发布下个月片单,比如 12 月份的电影,11 月 25 号左右,你就可以在公众号和微博上看到最新发布的片单,12 月的前一天( 11 月 30 号)中午 12 点就会在淘票票开放抢票。
此外,资料馆会不定期举行各类影展,比如前段时间就举办了阿巴斯电影展,在 17 天内放映了 34 场阿巴斯的作品。电影展中,偶尔会有一些学术大咖来作映后访谈。我在北京电影节的时候去看了两生花,当时就请了戴锦华来作交流。
目前资料馆的电影全部采取网络售票方式,可以从淘票票上购买,也可以从「中国电影资料馆」官方APP购买,但APP是新开发的,还是比较不稳定,建议大家先在淘票票上买。
选座
小西天影院有两个放映厅,1 号放映厅比较大,2 号比较小。如果想看 2 号放映厅的电影,建议不要买后排的位置,如果太后面,看到的荧幕真的非常小。
一般排片都在 1 号放映厅,我个人认为最好的座位是 11 排,因为前面有比较大的空位。座位编号越小的越是中间位置。如果手速够快,建议大家优先选择 6-15 排,10 号以内的座位,能够有不错的观影体验。
此外,为了不错过电影相关的活动消息,大家可以添加一些影迷群。在北京的有需要的朋友可以私信我,我来拉你进群。
中国电影博物馆
地理位置偏僻,票价低
不同于资料馆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博物馆所处的地点(朝阳区草场地南影路 9 号)就比较偏僻了,而且附近没有地铁和餐饮。我一般会坐地铁到将台站,之后打车过去。
也许是因为其偏公益放映的属性,博物馆的电影票价一般都很低,比如 10 月份举办的巴西电影展,我看了讲切格瓦拉的《摩托日记》,票价只需要 10 元。
博物馆的片量不会像资料馆那么大,不过 10 月份举办的芬兰电影展和巴西电影展的选片其实还不错,侧重选择了那些具有国家代表性的且相对不那么小众的电影。
法国文化中心
小程序购票
除了资料馆和博物馆,还有一些机构会举办电影放映活动。法国文化中心算是放映活动比较多的一个机构,主要放映一些法国电影。大家有感兴趣的可以通过小程序购票。
法国文化中心的放映厅主要是由多功能厅改造的。购票时不需要选座,建议早点去可以选择个好一点的观影位置。
此外,韩国文化院 B1 放映厅有时也会免费放映电影。但是频率不高,且选片多是一些耳熟能详的经典电影。
文惠券使用说明
喜欢看电影的朋友如果还不知道北京文惠券,那真的错过了一个亿。北京文惠券里有电影券、买书券、通用券。电影方面主要有满 90-30,满 50-20,满 30-10 几档,折扣力度还是很香的,一年能省下好几百,院线电影也可以用。
具体怎么操作可以看一下北京文惠卡官方服务号的这篇文章:一文玩转文惠券!
画展
如果把电影看作是动态流动的艺术,那么各种各样的展就是一种静态的「切面艺术」。
我主要在「在艺」APP上看一些展会的信息,因为界面相对简洁,内容也比较集中。
这个app有几个选展的方法:「分类看展」,根据展览不同特性分类选择,比如可以通过书画、油画、瓷器等选项来筛选;「热门展馆」,根据展馆地点来选择,比如直接看故宫博物馆近期有什么展览来选择;「日历行程」,根据日期来选展,比如就看 12 月 1 号有什么展览正在展出。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朝阳区花家地南街 8 号
每年 5、6 月份中央美术学院都会举行毕业展,有本科生毕设展和研究生毕设展,价格在 10-15 元左右。虽然是学生作品,但质量都还挺好的,商业化程度不那么高,很多是一些自我的探索和表达。
这个装置艺术是当时全场最吸睛的,乍一看到非常震撼,可以说自带焦点属性。不知道用的是什么材料,主体对肉感的模拟非常逼真,两侧是不停张开、闭合的捕肉器。
欣赏一幅作品,我会先关注它带给我的感官上的刺激,接着我会试图从视觉、主题和实现方式等方面进行发散思考。当然解读的结果其实没什么定论,作者写的作品诠释也仅是一种参考。重要的是这件作品与你的思绪进行勾连的过程,我认为怎样解读它都可以。
这个作品只是远观,仿佛就能体验到清凉的肌肤触感,走近看,会发现它的材质并不是传统的竹木,而是「香」,这几乎在一瞬间填满了我的嗅觉想象。一个封闭空间里的静置作品,让人联想到了开着窗的夏日午后,清风日光、草木檀香,光脚踩在地板上。
有时候我会很喜欢拍一些看展的人。我看着一对父女在看画里的人看着天空。人类的一些套娃行为。
798 艺术中心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 2 号
798 艺术区可以说是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汇集了很多画廊、设计工作室等。园区很大,有时候不是为了去看某个特定的展,在里面逛逛、拍拍照也不失为打发周末的好选择。
音乐
MAO Live house
现在看LiveHouse和抽电子烟一样,几乎成为了年轻人的社交货币。区别于演唱会,LiveHouse的观众和艺人距离非常近,而区别于一般酒吧, LiveHouse一般都有更为优质的音乐器材、音响设备和视觉MG。
一般一场LiveHouse会有三到四个乐队,通常是几个成熟的乐队带一两个新的乐队,时长在 90 分钟以上。
国家大剧院:古典乐
其实听古典乐是一件特别有性价比的事:一群顶尖的专业乐手,在规格最好的场地里,用最上乘的乐器,为你献上一场视听盛宴。这在古代,似乎是帝王将相才能享受的待遇。
何况国家大剧院里音乐会的票还很便宜,我记得当时买了一张小提琴的票,只需要 50 元。
很多人可能觉得听不懂,我认为倒也无妨。听不懂弦音,可以去放开感官,就让自己置身于震撼、置身于美。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展馆:北展剧场是比较安静的场地,音乐类型主要以流行、民谣为主,一般就是不插电或者是没有那么燥的音乐;五棵松体育馆一般是大艺人的演唱会;Blue Note以爵士居多;DDC则以独立音乐为主。
戏剧
蜂巢剧场
我在蜂巢剧场看过两次话剧,窄小的过道和略显拥挤的舞台,观感并不是很好。但中途我拍到两张非常喜欢的照片,和大家分享一下。不过看剧时候是不应该拍照的,只是当时的场景确实让我有些情不自禁。
天桥艺术中心
📍西城区天桥南大街 9 号楼
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主要以音乐剧为主,近期有《赵氏孤儿》,还有一些舞剧如《永不消逝的电波》、话剧《我不是潘金莲》等,此外还有演唱会、芭蕾及交响音乐会,可以说是一个综合性剧场。
鼓楼西剧场
📍西城区小八道湾胡同 6 号
相较于天桥艺术中心,鼓楼西剧场的一些演出显得更年轻化,很多是一些新的实验性剧目,也有更多的年轻演员。
脱口秀
单立人喜剧
无需多介绍,建议大家都去线下听一次单立人脱口秀。
多说几句攻略外的,其实我认为脱口秀作为目前最时兴的艺术表达方式,在国内的舆论环境下,还是显得太轻了。如果喜欢这种“被冒犯的艺术”的朋友,可以找找国外脱口秀演员的视频,看看他们是如何以喜剧的方式谈论性、政治、死亡这样的严肃议题。
喜番开放麦
开放麦是脱口秀演员练段子的场所,因此很多开放麦是免费的,只需要在场地随意消费一瓶啤酒就可以了。虽然未经打磨的段子有些确实比较粗糙,但是开放麦的氛围相比商演更加轻松,很适合工作日结束后放松一下。
结语
欣赏电影、戏剧等影视艺术能够丰富我们的生命经验,看画展、听音乐能够锻炼我们的感官审美,脱口秀能让我们“把玩”生活。
当然,在认知层面的一切文艺作品消费行为,践行的只是一种「现实以上」的生活方式。不同于我开篇所提及的「现实以下」,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兴盛的「现实以上」思潮倡导一种浸泡在文学、电影、音乐中,不问世俗和日常的一种生活方式。
但其实,现实以下并非是现实以上的对立,相反,它是对现实以上的重建与升华。我们是物质,是肉体,无法永远停留在现实以上。
波拉尼奥揭开的现实以下主义运动,无疑在各个层面都更进一步,他号召人们来到现实以上之后,应当再次投入生活,感受日常生活之美。
事实上,我们在现实以上的一切认知活动,最终都会沉淀为一种直觉和智慧。我们要做的,就是带着对现实以上的哲思,前往现实以下,再次进入生活,真正投入生活。
> 下载 少数派 2.0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让你的生活更精彩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