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注:
因为原作者希望匿名,所以这篇文章由我代发。
我们鼓励大家就文章内容积极讨论,但仍然希望大家秉持善意,互相尊重,不仅对作者,也对逝者。
近日,Apple 的 iOS 15.2 Beta 增加了「数字遗产」处置的选项,用户可以在生前决定将自己的「数字遗产」展现给谁,他可以在用户身故后继承账户及相关数据。
这个功能重新将我所经历的一段往事提出来,我不禁问自己——如果我去世了,我的「数字遗产」谁来处理,又由谁来继承。
逝者有秘密,也有权坚守秘密:我处理「数字遗产」的故事
在他因意外去世后的第 2 周,我的朋友圈收到了他的一条动态。
那是一张是他一年前健身时的照片,我当时在下面评论吐槽了;而在这一天,他给自己点了一个「赞」。
那也是他走后我第一次哭。强忍了那么多天,这一瞬间突然觉得「他并没有走」,我哭的停不下来。随后我们共同的朋友打电话给我;想必他们也收到了同样的提醒,都在试图在弄清楚这是怎么回事。
许久后我冷静下来,这应该是他母亲在翻看他过往的朋友圈状态,用点赞表达追忆。但接下来几天,事情变得愈发失控:我不断收到朋友圈类似的提醒,他母亲甚至还回复了他的某条状态。
我理解一位母亲在失去儿子后的痛苦,以及迫切想追忆他的过往。但这个「点赞」的举动,不论是对我、还是对他的朋友,都是一种巨大的打击。不得已之下,后来我通过他亲戚,委婉地转达他母亲:这样做可能会给大家带来更多的伤害。终于,他的朋友圈回归了平静。
但这并不是他的微信在身后第一次被人登录。过世后没几个小时,他的微信朋友圈就发布了一份讣告。一瞬间所有的朋友都被他的突然离世所震惊,众多关心他的人,通过电话、短信、微信联系我,试图弄清楚这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
原来,他的亲属取下了他的手机卡,通过短信验证码得以登陆微信,发出了讣告。之后很长一段时间,这个微信账号全在他某位亲属掌控下。接下来的日子里,他的朋友圈陆续发布了追思文、追悼会通知等等,直至他下葬。
但当时,我并没有发现他「数字遗产」可能带来的危机,直至他的家人在他的微信「朋友圈」中开始点赞及回复。
作为性少数群体的成员,我们在他身前就已决定不对父母公开,至少短期内没此打算。他母亲只是认为我们是最要好的朋友——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他的突然身故,给我们的关系画上了一个句号,但我还有没完成的任务。
按照他身前的决定,我们要将关系隐藏下去,保守这个秘密,不能给他母亲带来更多的打击。但在他母亲登上他的微信账号、翻阅和操作朋友圈事后,我不禁越发心生不安:他手机里的相片、电脑中的数据、购物交易的记录,每一条都能清晰的揭示我和他的过往。如果他的家人继续翻阅而有所觉察,恐怕只会对他们造成更大的打击。我相信这是他所不愿看到的,便开始着手处理他的「数字遗产」。
然而,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他的电脑和手机都不知所踪。
几经辗转,我得知电脑和手机在他某个亲戚手中,都经历了暴力破解而未果,正准备把硬盘卸下来直接提取数据。我联系了这位亲戚,提出我可以找人在不破坏机器的条件下提取数据。没想到,我强烈的要求适得其反,使得他亲戚对我十分戒备。迫不得已下,我将我们的关系告诉了他,取得了他的理解和支持,同意将我们的关系继续隐瞒下去,并帮助我成功拿到了电脑和手机。
这时我发现,他的手机因为 iOS 的防破解系统,在暴力破解下自动抹掉了数据。而电脑也因为尝试 PIN 码错误次数过多而被锁死。同时,硬盘设置了 BitLocker 加密,需要通过他的邮箱密码解密,我并不知晓。好在我记得他的 Microsoft 账号密码。经过两周的等待后,成功更换成我的邮箱,继而解开了 BitLocker 锁。
此时,拿到电脑和手机也是他母亲迫在眉睫的事情:她手上并没有满意的一张照片作为他的遗照。我简单重置了一下手机,去除了 PIN 码和 Apple ID;又将电脑中我和他的部分抹除,小心地重置了部分数据。然后,我将电脑和手机一并还给了他母亲。
接下来要处理的「数字遗产」是他的各种网络账号。好在我记得他大部分的网络账号密码,顺利清理了包括微博、百度网盘、淘宝购物记录在内的内容。
但微信却是我没有办法处理的:他的手机卡仍在他母亲那里,而且一旦我异地登录,她母亲立马就会知道。但木已成舟,既然他母亲已经阅览完他所有的朋友圈,我觉得也没有进一步清理的必要了。
至此,虽然仍有部分网络账号存在且无法销号,但我觉得应该也没有太大问题,毕竟她母亲不会主动登录不熟悉的网络平台。我为他处理「数字遗产」的工作算是告一段落了。
这些年过去了,我仍能在网络上轻易找到他的痕迹,曾经属于他的另一面依旧活在网络中。我也渐渐忘了他那些复杂的密码,他的「数字遗产」躺在我系统里面最深的目录,我再也没打开过。
怎样守护你的「数字遗产」:我的探索心得
上面这段故事属于我,但又不仅仅属于我。我们每个人都有仅存在于数字世界中的财产。这或许是一个社区帐号,一个游戏装备,一篇在线创作;其中或许还有着自己不愿在现实中展示的一部分:夜深人静时在网络日记中的只言片语,一张张悄然旅行的照片........
这些数据,在我活着的时候无争议地只属于我自己,在逝世后也理应得到持续的保护。这种保护不仅仅是存档或转给近亲属了事,而是应该像对待实物遗产那样,遵从用户本人的处置意愿,保护用户的人格尊严不受侵害。因此,即使表面上是公开、自由访问的数据,如公开微博、参与讨论的帖子、回复的评论,可能就是用户曾仔细隐藏的小自我。如果一刀切地将其暴露给作为用户生前隐瞒对象的家属,那么是对于逝者意愿的违背,对于其他的攸关方也是一种伤害。
遗憾的是,数字遗产的问题目前在法律和制度上都没有定论,技术上也并没有完备的方式保护自己的「数字遗产」安全。尽管如此,这些年我还是一直在探索处理数据的方法,将属于自己「数字遗产」保护起来;万一哪天我突然去世,希望我的另一面不会再给爱我的人更多的伤害。
保护好你的手机号
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把网络账号绑定了手机,某些网站甚至只认手机号注册。一是方便用户牢记和找回,二是可以通过手机号进行信息传播。
但这也就导致,对于任何可通过手机号找回或重置密码的平台,你的「数字遗产」均会被迫继承。
微信就不用说了,简单的手机验证码就可以成功登陆,最多增加几个亲友认证。因此在处置他的「数字遗产」时,微信是最先被攻破的程序。虽然重新登录后,没有聊天记录了,但是你的朋友圈、收藏、相册均能被继承人完全访问。你所屏蔽父母的状态,将会被一览无余。如果恰好你有备份聊天记录的好习惯,那么找到你的备份文件后,恢复聊天记录也不是什么难事。这个问题目前无解,只求自己活着的时候在朋友圈管住自己的嘴。
支付宝和淘宝也可以通过手机验证的方式找回,更换设备后可能会有多重验证,对于熟知本人的亲属来说,问题不大。但对于没有深到知己知彼的亲人,支付宝和淘宝大概率是无法简单找回的。淘宝需要验证近期你买过什么,支付宝可能会调用人脸识别。这都给找回账户增加了不少难度。同时我电话咨询了支付宝遗产继承的问题,支付宝方面明确提出:账户资产是可以顺利继承的,但是交易记录、转账记录以及偏好习惯等,在支付宝被认为是属于逝者隐私的部分,不会提供给继承人详细的交易记录,仅提供进出账交易总额等模糊信息。若其交易记录可能涉及的案件或法律纠纷问题,则需要由法律部门取得。
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手机验证码」是提取「数字遗产」最方便的途径。我曾经想过给手机卡设置PIN码,这样当手机卡被转移至新设备后,是不能直接激活移动网络的,可以保证「数字遗产」在最初的几日内相对安全。
但这样依旧不能保障自己的「数字遗产」不被继承。我致电联通客服后得到这样的回复:直系亲属携带死亡证明后可告知PIN码,且可直接补卡或过继手机号码。我尝试说明希望拒绝亲属补卡或过继手机号后,对方给出的唯一方案是——逝世前主动销户。因此,不论在手机号中设置何种障碍,亲属均能够获得手机验证码,从而登陆各平台获得你的「数字遗产」。
针对号称全网最安全平台的支付宝,我进行了进一步的咨询:亲属过继逝者的手机号后,支付宝是否会对手机号背后的机主进行实名认证,从而规避过继承人使用验证码登陆的情况。支付宝客服表示:只要手机号不变,验证码就会发送至账号所对应的手机号码。但这个过程会触发更高级别的客户验证程序,阻止号码持有者登陆逝者账户,仅能通过法定的继承文件取得逝者支付宝的资产,而不能取得账户控制权或直接继承逝者账户。
最保险的地方是「本地」
在处理「数字遗产」的过程中我发现,网络储存并不能保证你的「数字遗产」不被暴露。例如 Apple ID 可以通过手机找回,因此可以在其它端口访问 iCloud 数据。但 Apple 新出的「数字遗产」授权方案将会如何评判家属登陆,仍有待iOS 15.2正式版出来后咨询。而各家在线网盘,多数可通过手机验证码即可登陆找回。
但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用网盘存储隐私数据,在上传隐私数据前打包加密即可,尤其是微信聊天记录、照片等,使用独立、复杂的密码打包后上传,就能保障你的「数字遗产」基本安全。
在 Windows 环境中,对「数字遗产」进行打包加密仍是最简单的方式。更进一步可以使用 BitLocker 对整块分区进行加密,记住使用独立密码,且不要把备份密码放在可以轻易获得的位置。在没有密钥或备份密钥的情况下,解开 BitLocker 是不可能的,即使把硬盘转移也没法窥探你的数据。
多用邮箱注册
使用独立邮箱注册网络账户是保障「数字遗产」安全的有效方法。上文已经讲了:手机号是突破我们「数字遗产」的溃口,留给我们的只有邮箱注册这一条路,前提是该邮箱不能绑定手机,且可用于找回邮箱密码的备用邮箱也不能绑定手机,否则依旧会陷入验证码找回的危险中。
虽然使用邮箱注册后,我们的网络账户可以不被轻易找回,但是一旦牵扯到需要实名认证的网络平台,绑定手机仍是必须的步骤。至少在我所知的需要实名的网站中,没有不需要手机的实名认证,完善手机号登记是该操作必要的部分。不过一旦通过实名认证,以国内互联网公司的常规操作,法定继承人仍可以通过一系列手续取得账户控制权。因此,目前只有可非实名认证的、使用邮箱注册的平台是安全的。
结语
「数字遗产」对现代人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具有隐私属性的数据,有可能会导致用户逝世后叠加「社会性死亡」的风险,更别提敏感隐私数据暴露后,对逝者家属的进一步打击。
目前来说,没有完美的方式保护自己的「数字遗产」,多数互联网公司所涉及的遗产处置仍仅限于有价值的「资产」。而对于逝者在平台上的精神世界仍缺乏保护,亲属可通过简单操作即可获得逝者的网络数据。希望今后互联网平台能出台「数字遗产」保护的相关政策,让用户在生前即可决定他的「数字遗产」能否被继承,以及能否可被指定人继承。
不过,即使互联网公司制定了「数字遗产」的保护政策,互联网公司又如何及时识别用户的生存状态,这又牵扯到法律法规层面的定性和规定。同时,怎样衡平地处理维护个人隐私和尊重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保障亲属知情权和逝者个人意愿之间的关系,也都是有待从法律层面开展讨论的。
总之,目前没有完美方案处置「数字遗产」的方案。当下最可行的方式,可能就是主动行动起来,与家人提前:生前就告知家属在逝者去世后不希望家人尝试或获得「数字遗产」,并得到家人的尊重及理解;亦或者指定一位家属或朋友处置「数字遗产」,适当过滤后公开,用以缅怀及追思。
缅怀已逝的曾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