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我们的视角定义「逃离」

2019 年的时候,我听到了一期 GQ Talk 与蒋方舟的谈话,主题是《蒋方舟:我为什么要主动脱离社交网络? 》,这一期中,她详细展开了自己进行的一场互联网脱退实验,她开始用钢笔写作,不再互联网上冲浪,基本上不关注任何的热点事件,跟人的微信沟通基本上保持在最小和最基本的频率里,另外,她也讲述了自己进行这场实验的动机和方式。

老神棍 Durov 在前段时间谈到被高估的 7 件事情时也提到社交网络,他是这样说的:

The incessant flow of junk cluttering our minds from social media decreases our happiness and creativity.

对于这个,相信不少人都有着同样的感受。

Disconnecting from these internet services is the best thing we can do on any given day.

尽管事实如此,但他给出的建议则看起来很极端。我们无法做到完全切断网络,也不能全盘否认社交网络带来的一些便利,比如让异地的两个人跨越地域的限制,可以随时交流。

此处我们定义的「逃离」,也只是找到一个线上社交的平衡,用自己的方式摆脱被社交网络绑架的状态,将在网络上的交流和沟通减小到能承受的最小值。

宇宙浪费指南:专注力被剥夺,尝试用另一种形式表达和记录

「逃离」一个让我失去耐心的状态

其实在我刚听到那期播客的时候,对她说的话虽然表示认同,但却并没有感触很深,一是因为彼时正处在人生低谷期,心理状态不好,需要能分散注意力的东西,社交网络对那时的我来说像是一根救命稻草。二是以前也没有像现在一样强烈地感受到「互联网上话语圈的撕裂」,就像她提到的一样,大家在网上对于不喜欢的东西接受度变得越来越低,我也愈发感受到了「不认可就批判」这种状态,根本无法有一个良好的讨论空间。我开始失去耐心,戾气越来越重。

社交网络还带给我了哪些损伤呢?

注意力支离破碎,专注力被剥夺

很多朋友都不在身边,大家只能靠着网上聊天来维系感情。如果不能常常见面,也不常常聊天,就难免变得疏远,毕竟互相缺席彼此的生活很久,除了追忆过去,好像也没有什么新的话题了。

于是,上班的时候开着微信,边聊天边工作成了我很平常的状态,尤其是有什么社会新闻发生的时候,大家会讨论得多一些,对话框上来自群聊记录的转发、豆瓣小组的帖子、热门微博的信息会非常多,这时候就常常一心三用,边看边聊同时还要处理工作,毫无疑问,这大大降低了对工作的专注程度。

长此以往,当这种「多线程」的模式成为习惯时,即使没有人在对话框找我聊天,也总想着刷刷微博,看看豆瓣之类的社交平台,无法很投入地工作。

另外,因为不太爱主动聊天,所以无论在看电影还是看书,当有朋友发来消息的时候,我总是不想错过,开始边看剧边聊天。人是无法一心二用的,就出现了无数次聊完后发现错过剧情,再不停地按倒退键退回重看的情况,我甚至无法在自己热爱的事情上获得心流状态了,这令我十分难过。

表达能力严重损伤,线上线下状态分离

无疑,即时通讯是会损伤人的表达能力的,当我们越频繁的使用「哈哈哈哈哈」、「哇」、「救命」一类浮夸的词和表情包来替代自己的表达时,当我们把自己的语言零碎到都构不成一句完整的话,比如「我也」「yyds」,当我们越能轻松敷衍地应对这种对话时,越无法拥有一场高质量的对话。

在线上可以自如地应对社交消息,即使不知道怎么回复也可以发个表情包蒙混过关,线下可是要跟别人面对面的交谈,在线上表情包用得有多熟练,线下就有多社恐。

浸泡在社交网络的时间越久,就越无法进行完整的表达。习惯了线上的语言模式,也让我在面对面交流的时候无法利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经常插叙、倒叙,无法简洁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说话之前要铺垫很多,造成了很多交流负担,对我这个经常需要与人沟通的职业来说,确实困扰不小。

大脑被垃圾信息填满

《深度工作》的作者卡尔·纽波特曾在书中这样说,

社交媒体大行其道的一个原因,就是它打破了努力创作有实际价值的作品和吸引到人们注意力之间的正相关关系。相反的,它用浅薄的集体主义式交换取代了永恒的资本主义交换:如果你注意我说了什么,我就会注意你说了什么,不管这话语有无价值。

我也曾在张潇雨的播客中听到过企鹅理论,大意是说人的记忆系统是一片冰川,每个记忆点都是一只企鹅,冰川面积有限,每有一只垃圾企鹅进入到大脑的冰川,冰川上原有的企鹅就会被挤掉。这些垃圾信息就好比肥胖的、年老色衰的企鹅,不要让他们挤掉健美的企鹅。

现在获取信息的方式简直太多了,有些信息是跑着来我眼前的,甚至并不曾看过哪部综艺,却清楚地知道有哪些人参加,精彩瞬间是什么,产生了什么金句和梗,今年的冠军是谁,我没看过某个演员的任何一部作品,却对他的私生活了如指掌,可是,我为什么要知道这些?有什么意义吗?

这些事情很无聊,挤占了我头脑中有价值信息的空间,无形之中削弱了我的思考能力。

信息记录开始变缓

利用公众号写日记

在自己尽量不被社交网络绑架的同时,也不能放弃和朋友的联结,毕竟还没什么出家的想法,不想变成一个孤岛,但我已经对「在对话中更新自己的状态」这件事情感到疲惫,于是想了一个折衷的办法——用公众号写日记。

我会把每天的想法和见闻写下来,这样就无需再用零碎的语言在对话框中向朋友说明,有什么想展开讨论的点可以直接展开对话,针对性的聊天代替很多闲聊,尽管我也很同意朋友就是在一起说很多废话,但可以适当减少线上废话的频次。

尽管之前朋友圈、微博之类的,我都当日记本用,不在意是否有人回应,但这也会打扰到其他人,还会有一些不必要的麻烦,目前来看,这是我找到与朋友保持联结又不很打扰的完美方式

用长邮件代替细碎聊天

去年有尝试开始跟朋友发邮件,但最后也没有变成固定项目,今年当我实在深受困扰的时候,重启了发邮件的形式,试图用其修复被即时通讯软件损伤的表达能力,也摆脱一些回复的压力和等待对方回复的期待感。

我们尝试在邮件中有主题的讨论一个话题,不一定是多有见解,可能就是正好最近感兴趣,分享日常的时候顺带展开讲讲,但也借此机会,我们两个人能够认真地分享和交流,带着自己的思考交换意见,彼此也会更珍视每一次对话的机会,而不是在聊天中总「哈哈哈哈哈哈」的画风了。

调整查看信息流频率

我本就很少关注陌生人,也没什么窥探欲,并不想看别人的日常,也不会看 B 站和抖音,常去的就只有豆瓣和微博,控制起来还是相对容易很多。

给自己设定了几个时间点去查看社交平台,一是上下班的通勤时间,二是午饭时间,关注的人不多,这些时间已经足够刷完了。下班后的几个小时是我难得的完整的私人时间,距离十点半睡觉有三个半小时的时间,我不愿出让给任何人。

目前「逃离」是否满意?

虽然现在没有达到我很满意的状态,但可以看到自己的几个变化,让我有一些满足感,并决心要坚持下去。

首先,我节省出了很多原本用在社交网络上的一些时间,开始有时间看更多的电影,下班后能看一部完整的电影后再早早睡觉,谁不喜欢这样的状态呢?

其次,尽管和朋友的聊天变少了,但感觉彼此有了更紧密的 bonding ,我们有机会讨论更认真地讨论一个话题,也看到更多对方的表达和看法,互相的了解加深了。

最后,我好像有一点点实现了「交际自由」,以前一旦开始一场对话,如果没有明确的 Ending 比如「我去洗澡啦、去睡觉啦」等,我就默认这场对话没有结束,会等待对方回答,也一度因为有些人可以随时离开对话而苦恼,明明是他开启的话题,为什么可以聊着聊着人就不见了,几乎所有日常聊天的朋友都可以做到,只有我不行。如今,我也能随时离开对话而不用专门告别了,当然,这不是很好的做法,但能实现这种自由,没有心理压力,对我来说是种成长。

后续还会继续「逃离」吗?

离内心的理想状态还差一些,所以还是想要去尝试更多方法。

更极端的断网手段

上面也说了,下班后难得拥有属于自己的完整时间,不想出让,于是会逐步尝试在下班后采取断网的手段,我现在是会开始勿扰模式,但难免还是忍不住点开信息,只不过不那么即时。

断网会让我变得不容易联系得到,能更好的利用这段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希望能够恢复专注工作的能力,甚至可以深度工作。

尝试冥想

抵御社交网络的诱惑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对谁来说都是如此。即使我的联系人屈指可数,即使我的关注动态五分钟就刷完,控制自己在排队、等车之类的场合不看还是很难的事情,于是未来也决定尝试一下冥想,随时随地开启五分钟冥想,让碎片时间也摆脱掉社交网络!

多参加线下活动

一个人的社交是平衡的,在线上交流越多,线下就会趋于自闭,至少我自己是这样的。所以,增加线下活动,让自己变得更现充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去跟朋友面对面交流,去拥抱和感受真实的生活,是最有效也是最能平衡社交网络生活的,在线下生活,在线上记录,是我最理想的状态,未来也会朝这个目标努力的!

胖鱼要进步:不想被「社会情绪」牵着鼻子走,更想专注自己

太容易胡思乱想,所以选择「逃离」

情绪易被支配

我在大学快毕业那会,有过一年左右的抑郁情绪,整个生活状态和遇到的事情都有所影响。后来恢复正常后我也反思过,为什么自己非常容易陷入那种情绪和状态里。

简单来说就是太闲和易攀比。现在社会节奏下,我们的零碎时间都在被电子信息充斥着。醒来第一时间,摸手机刷消息;进地铁第一时间拿出手机开启低头模式。我们不知道要干什么的时候,大家就会打开手机,去刷微博或者看抖音。然后在浏览中获取到别人又怎样怎样了,下一秒突然脑子里就开始考虑,哎自己这方面是不是不如别人,如果我也这样我是不是……

这种场景太熟悉了,这不就是以前的我嘛。因为我自己是不刷短视频平台的(没有原因,就是觉得无意义),没事干时就会打开微信点开朋友圈,一刷一看又知道身边哪个朋友买了新手机,哪个朋友又在秀恩爱等等。因为当别人有的体验你没有的时候,人就会莫名产生一种无效攀比,但是不自知,反而容易陷入其中。

后来为了避免这种被迫焦虑的情绪产生,我开始通过一些强制办法让自己去远离「小红点」提示,更多的是观察生活,而不是活在手机里。

无意识行为,让生活也开始无意义

现在很多时候我打开手机时,都开始有点犹豫要点击哪个软件了,社交网络的动态对我的吸引力好像开始下降了。

但我还是会在工作中,无意识地拿起手机熟练地划拉,是有必要的事情在手机上做吗?好像没有。

那为什么我要拿起手机?好像就是想让大脑缓一缓,然后再继续进行工作。那为什么缓一缓的途径不可以是远眺、出去走走或者是吃点好吃的,就非得是面对冷冰冰的手机。

这种没有思考养成习惯的「浪费时间」动作,让我觉得需要去纠正。

只想做个没有感情的「网友」

关闭朋友圈入口

在我决定开始控制情绪和胡思乱想后,第一个进行处理的就是微信朋友圈。有些东西,或许网友之间的攀比很有距离感,但是朋友圈里的人却不一定有距离感。人都是有欲望的,看了就会产生多余想法,所以索性就不让自己看。

我在微信通知里把朋友圈的小红点显示关闭了,同时在发现页管理中,把全部项目都关闭隐藏了。这样我的微信就变成了一个纯交流软件。

现在打开微信的目的,就是有人发来消息,或者是去少数派作者群里摸鱼,其他无。

浏览按需所取

其他社交属性的渠道,比如小红书。那种我只有在购物需要对比多品牌时,会去搜索一些攻略,其余时间都是在手机文件夹里待着,不会点开。

微博我更多是用来看热搜,用最快速的方式去了解当下所谓的「正发生」。正是因为有了热搜的存在,也减少了我完整刷剧的行为,好多精彩时刻都通过网络 cut 传递了出来,那我就不需要再花时间去看剧了,尤其是那种速食剧。一年能完整追两部剧都是我的极限了。

每日邮件交流

很荣幸参与到了豌豆的邮件交流项目哈哈哈。我俩从 8 月 17 日开始互发邮件,到现在已经两个多月了,除了休息日和节假日,我们保持了每天互发一封邮件的习惯。

我个人对于这种邮件交流依旧是偏向生活化,更多的是交换两人一天遇到的有趣的事或者发生的事,哪怕是非常琐碎的东西。或者互相安利东西,也会来点女生间的小抱怨与互相安慰。没有很细节也没有很急迫的交流需求,放缓反而开始让我们更注重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小细节。

没有消失,仍熟知每日热点

关于朋友圈

看了一下,我的朋友圈停留在了2020 年 2 月,最后一条状态是过生日。之后再也没发过朋友圈,也没有再刷过朋友圈。微信成为了我个人而言真正意义上的交流软件。主要用于平时家人联系、偶尔工作交流和少数派作者群内摸鱼聊天。

因为快两年没有任何朋友圈,前段时间还有朋友专门来私聊我,问我是不是消失了🤣我只是不发朋友圈了而已,并不是说完全切断了与外界交流。我目前的聊天途径是在微信和 Telegram 里切换。

我不刷朋友圈也只是想切断最接近自我生活中的一些无效焦虑,并没有说是全部切断网络信息。微博热搜也会天天看,tg 频道也会定期查阅,所以也并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

关于每日邮件

我其实在情感或者情绪表达里不太是一个主动的人,虽然最近一两年有了沟通表达欲望,但是整体上还是趋于被动状态。

所以包括跟豌豆的每天邮件互联,也基本是她先发来我再回复(还好她是一个主动的人哈哈哈)。我会对她表达的生活细节进行回复,同时带上我的想法,然后才会加一些我自己的生活琐碎细节。

我确实不太主动去表达我的每日细节,但是如果别人提到了这些话题,我也很乐意去分享。所以还是很感谢豌豆的每日邮件,让我可以有个途径去参与和分享不止我自己的生活。

而且平时的交流我自己都是纯生活向,我不太喜欢在这种日常环境中去讨论很严肃话题的一些学术向。包括我自己平时写的文章,看过我几次文章的读者应该都能感受到我的文风基本就是接地气届的天花板了,土且写实🤣

我觉得记录本身,其实就应该是一件轻松且活泼的事情,包括聊天。

后续还会继续「逃离」吗?

当然。我很享受当下所做的这些,让我减少焦虑的同时,也还在关注着社会。但目前做的还是不太够。

减少社交动态的被动输入

我个人的话,朋友圈目前没有再开启的打算,估计以后也不会。聊天渠道也开始逐步转向 tg,微信更多都是群内交流了。每日邮件目前整个节奏和交流频率我觉得是完全 OK 的,后续还是会继续保持下去。

根据我自己的情绪状态和调节情况而言,我还是会强迫自己少去看身边人的社交动态。因为越是亲近熟悉的,会更容易产生一些无意义想法。

倒不是说不关心朋友,有些关心其实可以通过直接对话的方式进行获取。

适当「隔离」手机

虽然开始选择「逃离」,但我好像还是总拿起手机。这点我自己其实已经察觉到了,未来希望自己可以与「手机」更物理隔绝一点。比如每天让自己在某个时间段内不拿手机,去完全享受其他事情(比如健身、看书)或者单纯的发呆晒太阳。

因为只要一拿起手机,我总是不自觉的去点开一些我用不到的应用然后乱翻。这些动作在我看来就是浪费时间以及无效做功。说到底还是时间太闲,多给自己找点事情做,就没那些功夫总刷手机了。

希望自己可以在物理逃离社交网络的同时,手和意识能真正地开始与「手机」产生一点点距离。慢慢来吧!

我们选择合写是因为

我本就是一个很难在社交中获得能量的人,比一般人能承受的社交范围小很多,长时间的社交对我来说是一种消耗。回望从痛下决心远离社交网络,到如今找到了与之和谐相处的方式,这其中的改变良多,不只是找回注意力、修正表达能力,对与这个世界的联结、与朋友关系的思考等也有了一些结论。大家也真正意义上拥有了在人际关系中的自由和相对完整的自我时间。

看起来,在上述文章中,我和胖鱼的某些方式是相反的,但事实上殊途同归,比如她选择用热搜快速获取信息,而我则是关闭了接收类似信息的入口;她关闭了朋友圈入口,我则是用刷动态来减少零碎聊天。实际上我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减少在「接触社交网络」上的消耗时间

两个人虽然拿着不同颜色的旗帜,却通向了同一个终点,在逃离社交网络途中相遇,以各自的节奏与方式互相分享与交流,还有点从前车马慢的浪漫呢(bushi。

之所以没有采取单篇作者发布,是因为我们觉得一个人的「逃离」视角可能会有些极端或者单薄,多人视角或许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给大家提供更多的选择。

当然,这篇文章的初衷也不是在呼吁大家去逃避社交网络,而是说希望大家在冲浪与吃瓜的同时,保持好自己的「输入节奏」。是我们在使用互联网,而不是被互联网「利用」。

题图:www.freepik.com

> 下载 少数派 2.0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解锁全新阅读体验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