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rix 首页推荐
Matrix 是少数派的写作社区,我们主张分享真实的产品体验,有实用价值的经验与思考。我们会不定期挑选 Matrix 最优质的文章,展示来自用户的最真实的体验和观点。
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
2017 年,我买了三星 S8+,当时也算经历了一番波折。第一次入手的是 G9550 4GB+64GB 的版本,并不流畅。然后换了 6GB+128GB 的版本,一直使用到 2019 年 1 月更换了 iPhone XR。这 18 个月的体验,三星旗舰硬件和 One UI 的搭配,带给我的快乐大于痛苦。在欧洲,还留下了那么多出色的照片。
不过,当时心心念念的遗憾之处在于:
- S8+ 没有多摄像头系统(这也是后来我从 XR 换到 iPhone 11 Pro Max 的重要原因);
- S8+ 不支持 Spen(之前我已经在使用 GalaxyNote Pro 12.2,虽然当时三星的跨设备联动几乎没有,但是 EMR 技术手写笔的好用无需多言)。
同时,S8+ 所使用的这一套全视曲面屏的 ID 设计,在 S9 没做变更、S10 之后变成 infinity-O 全视屏的过程中,没有发生太颠覆性的体验变化。这几年,Note 系列和 Tab 系列确实越来越成熟,在购入 Note 10+ 5G 作为备机之后,我甚至在和 iPhone 的交叉使用中没有太多的实际感觉:同样的三摄影像系统、相似的屏幕尺寸、12GB 内存带来的流畅顺滑……
不过,同年 Galaxy Fold 的发布仍然让我在意。初代 Fold 的可用性和耐用性存在不小的问题,而 Fold 2 迅速成熟了起来。到了 Fold 3,能被消除的短板减少不少,还增添了 Spen、防水的功能亮点。价格也日趋合理,首发购入还包含 Samsung Care+、12 期免息和保护套,以及 Spen、Buds2 耳机等丰富的赠品,14999 的销售价格折算下来可能就 13000 元左右。相较于同年的 iPhone 旗舰,甚至可以归为同一价位段了。
所以,32 个月后,我回归三星。
一、参数解析
这里想借助两张图标来说明 Galaxy Z Fold3 的参数配置。
首先是市面上已推出的四款较为主流的横向宽屏折叠手机:
品牌 | MI | HUAWEI | SAMSUNG | SAMSUNG |
---|---|---|---|---|
型号 | FOLD | X2 | FOLD 2 | FOLD3 |
CPU | 骁龙 888 | 麒麟 9000 | 骁龙 865 | 骁龙 888 |
存储 | 12 / 16+256 / 512 | 8+256 / 512 | 12+256 | 12+512 |
/ | NM 存储卡 | / | / | |
后置摄像头 | 一亿像素 广角 ƒ1.75 | 5000 万像素 广角 ƒ1.9 | 1200 万像素 广角 ƒ1.8 | 1200 万像素 广角 ƒ1.8 |
1300 万像素 超广角 ƒ2.4 | 1600 万像素 超广角 ƒ2.2 | 1200 万像素 超广角 ƒ2.4 | 1200 万像素 超广角 ƒ2.4 | |
液态镜头 30 倍长焦 3cm 微距 | 1200 万像素 长焦 2.4 | 1200 万像素 长焦 ƒ2.2 | 1200 万像素 长焦 ƒ2.2 | |
800 万像素 10 倍光学变焦 ƒ4.4 | ||||
前置摄像头 | 2000 万像素 广角 | 1600 万像素 广角 ƒ2.2 | 1000 万像素 广角 ƒ2.2 | 400 万像素 广角 1.8 屏下 |
电池 | 5020 mah | 4500 mah | 4500 mah | 4400 mah |
充电 | 67W 有线 | 55W 有线 | 25W 有线 | 25W 有线 |
/ | / | 11W 无线 | 10W 无线 | |
sim卡 | 双 SIM 卡 | 双 SIM 卡 | 单 SIM 卡(W21 双卡) | 双 SIM 卡 |
5G+5G | 5G+4G | 5G | 5G+5G | |
数据连接 | WLAN Wi-Fi 6 | WLAN Wi-Fi 6 | WLAN Wi-Fi 6 | WLAN Wi-Fi 6 |
蓝牙 5.2 | 蓝牙 5.2 | 蓝牙 5.0 | 蓝牙 5.2 | |
USB 2.0 | USB 3.1 GEN1 | USB 3.2 GEN1 | USB 3.2 GEN1 | |
防尘防水 | / | / | / | IPX8 |
手写笔 | / | / | / | Spen |
NFC | 支持 | 支持 | 支持 | 支持 |
屏幕 | 6.52' OLED 2520x840 90Hz 刷新+180Hz 触控 | 6.45' OLED 2700X1160 90Hz 刷新+240Hz 触控 | 6.2' OLED 2260x816 60Hz 刷新 | 6.2' OLED 2260x832 120Hz 刷新 |
8.01’ OLED 2480x1860 60Hz 刷新+120Hz 触控 | 8’ OLED 2480x2200 90Hz刷新+180Hz 触控 | 7.6' OLED 2208x1768 120Hz 刷新 | 7.6' OLED 2208x1768 120Hz 刷新 | |
尺寸 | 173.27x(69.8-133.38)x(7.62-17.2)mm | 161.8x(74.6-145.8)x(4.4-8.2/13.6-14.7)mm | 159.2x(68-128.2)x(6.9-16.8)mm | 158.2x(67.1-128.1)x(6.4-16)mm |
重量 | 317g | 295g | 282g | 271g |
从上表可以看出,各家都将折叠屏定位高端,搭载当年的旗舰处理器。相对来说,HUAWEI Mate X2 的麒麟 9000 是最优选择。
影像系统上,X2 仍然最佳,直接选用了和 Mate 40 Pro+ 接近的配置;Mi Fold 则不算差,使用了近似于小米 11 的配置。而三星的 Fold 系列——坦率地说——基本就是 S10 开始的固定三件套(倍率不变 0.5X–1X–2X,像素几乎不变)。
显示屏幕上从外屏来看,X2 再次最佳,配置依然接近 Mate 40,三星则连续两代专注于「遥控器」造型,而小米还停留在 Fold 1 的水平。内屏上,拉胯的是小米;华为和三星则属于神仙打架。
至于 Spen、防水、无线充电和重量,这些加分项全是三星 Fold3 独占鳌头。
再来看看 Fold 3 和 Note10+ 以及 iPhone 11 Pro Max 的对比:
品牌 | SAMSUNG | SAMSUNG | APPLE |
---|---|---|---|
型号 | FOLD3 | NOTE 10+ 5G | 11 PRO MAX |
CPU | 骁龙 888 | 猎户座 9825 | A13 |
存储 | 12+512 | 12+256 | 4+256 |
/ | MicroSD (至高 1TB) | / | |
后置摄像头 | 1200 万像素 广角 ƒ1.8 | 1200 万像素 广角 ƒ1.5、ƒ2.4 | 1200 万像素 广角 ƒ1.8 |
1200 万像素 超广角 ƒ2.4 | 1600 万像素 超广角 ƒ2.2 | 1200 万像素 超广角 ƒ2.4 | |
1200 万像素 长焦 ƒ2.2 | 1200 万像素 长焦 ƒ2.1 | 1200 万像素 长焦 ƒ2.0 | |
/ | / | / | |
前置摄像头 | 400 万像素 广角 ƒ1.8 屏下 | 1000 万像素 广角 ƒ2.2 | 1200 万像素 广角 ƒ2.2 |
电池 | 4400 mah | 4300 mah | 3969 mah |
充电 | 25W 有线 | 45W 有线 | 18W 有线 |
10W 无线 | 15W 无线 | 10W 无线 | |
sim卡 | 双 SIM 卡 | 单 SIM 卡 | 双 SIM 卡 |
5G+5G | 5G | 4G+4G | |
数据连接 | WLAN Wi-Fi 6 | WLAN Wi-Fi 6 | WLAN Wi-Fi 6 |
蓝牙 5.2 | 蓝牙 5.0 | 蓝牙 5.0 | |
USB 3.2 GEN1 | USB 3.1 GEN1 | Lightning | |
手写笔 | spen | spen | / |
NFC | 支持 | 支持 | 支持(仅限apple pay) |
屏幕 | 6.2' OLED 2260x832 120Hz 刷新 | 6.8‘ OLED 3040x1440 60Hz 刷新 | 6.5' 2668x1242 60Hz 刷新 |
7.6' OLED 2208x1768 120Hz 刷新 | / | / | |
尺寸 | 158.2x(67.1-128.1)x(6.4-16)mm | 162.3x77.2x7.9mm | 158x77.8x8.1mm |
重量 | 271g | 196g | 226g |
防尘防水 | IPX8 | IP68 | IP68 |
是不是可以这样说,Note10+ 除了缺少高刷之外,参数上完全不弱于 Fold3,甚至在重量上还更加舒适。而 iPhone 11 Pro Max 过渡到 Fold3 的换机之路,似乎也不存在太多可见的大幅提升或者缺陷(重量增加了45g,但是 iPhone 13 Pro Max 也要 240g)。
唯一的转变,就是那块折叠屏了。
二、外观开箱
Galaxy Fold 3 的包装盒扁平,是因为手折叠屏采取展开的方式存放。
手机本体下方还提供了星粉俱乐部的兑换卡,可以用来领取首发购买的礼品。不过我领取的时候发现赠送的 Spen+ 保护套已经增完了(全国限量 6500 份,莫不是说明这次吝啬的三星遇到了庞大的客群?)。
配件标配的是卡针、数据线和 25W 快充充电器。没有耳机。
在经过 iPhone 和 Note10+ 的体验后,这次我还是选择了芳纶纤维的手机壳。装配之后的贴合度和保护度都比较不错,主要的遗憾是没有抹平摄像头凸起的高度,这就造成了手写绘画的不便(下文还会详述)。
外屏亮度和色彩都很不错,最大的问题还是深耕「遥控器」造型带来的尺寸不足(比如,根据内屏配置好的 One Hand Operation+,在外屏使用因为宽度太窄很容易误触;更别提这外屏对全键盘使用者的无情处刑)。
内屏屏幕在照明反光下可以看出平整度相当一般,我指的甚至不是中间的折痕,左右两侧的展开区域也存在形变。
不过亮屏状态下,显示未受到影响。
广受吐槽的、实验性质明显的屏下摄像头,我几乎不用,也不是很在意。
听筒位于左侧,外屏那部分的上下部,这就造成看视频的时候如果是纵向放置,声音都在左侧。
电源键兼做指纹识别,在疫情时期体验比 Face ID 好太多了(非引战,我也有 Apple Watch)。
转轴经过三代的改良,体积仍然不小(也算某种意义上的品牌辨识度了?)、阻尼感很强,支持 0–180 度的悬停。
三、拍照体验
三摄倍率 0.5X–1X–2X,像素均为 1200 万的这一套影像系统,在 Fold3 上按道理应该属于可用的范畴,预期呢,也就是 DXO mark 109–124 这个分数段,或者 SOOLMAL 体验榜 111–109这个分数段。自然相较于目前主流厂商豪华影像系统,属于满足生活记录基本需要的标准配置。
分了几个场景来做体验。
3.1 焦段
首先是三焦段的对比:
这三枚摄像头,三星处理得很均衡。从 13mm–24mm–52mm 色彩风格和解析力水平高度一致。在最后一组夜景模式中,Fold3 虽然是三摄均支持夜景模式,但是暗光条件下有几率会触发主摄裁切 2X 长焦成像,样张的长焦便是一个例子(和 iPhone 11 Pro Max 的策略一致)。
3.2 广角黄昏对比
从这节开始,我选择 Fold3(即图片标注 F9260)、Note10+(N976N)、S8+(G9550)、iPhone 11 Pro Max 进行对比。因为四款手机中,S8+ 是单摄像头,且无夜景模式,所以只能在有限的场景登场。为方便比较成像细节,广角黄昏补充了样张 5 倍局部放大的对比。
白平衡上,除了 S8+ 外,三款手机表现一致,这也是符合现场情况的呈现。S8+ 明显偏暖。放大后可以发现,除了有着更低的 ISO 取值,Fold 3 和 iPhone 都有着更好的解析细节。
事实上,但凡在光照较为充足的条件下,iPhone 的 ISO 取值都要比三星更加激进。不过,Fold3 倾向于高对比锐化,所以在栏杆格栅这样的纹理上表现更好。
3.3 长焦及极限放大黄昏对比
2X 长焦对比可以发现,Note10+ 的发色较为呆板,显得玻璃幕墙不够通透。在大家都没本事(全都没有潜望式光学变焦头)的情况,胡乱拉到最大数码变焦看看极限情况。iPhone 早已压不住的噪点,发色也彻底沦为不正常的死灰;S8+ 则解析力垫底。
3.4 长焦夜景对比
Fold3 的长焦夜景模式似乎没能正确对焦,或者出现了不小的堆栈错误,除了鬼影憧憧的月亮外,水面也显得格外油腻;iPhone 则没有夜景模式,多少造成了噪点和细节鱼目混珠。相比之下,Note10+ 算是表现最好的了。
3.5 超广角黄昏对比
三星一度在超广角上接受了很多的赞誉,而 iPhone 11 代的超广角无疑是一个明显的薄弱之处。Fold3 和 Note10+ 可以用更低的 ISO 数值和更加优秀的解析力赢下这局,在炫光和色散的控制上也要理想很多。另外,Note10+ 的 1600 万高像素相较于 Fold3 也没有带来显著的优势。
3.6 超广角夜景对比
在超广角夜景的比烂环节中。iPhone 因为没有夜景模式,所以只能拿出曝光正确但是毫无细节可言的样张。而三星则陷入「堆栈–锐化–细节丢失」的恶性循环,相对来说 Note10+ 是最好的,合焦清晰、保留的细节纹理也是三者中最好的。
3.7 手动长曝光对比
手动长曝光是手动情况下影像系统所能提供的极限操作结果:对于 Fold3 和 Note10+ 而言,二者最大可以设置的曝光时间为 30s、ISO 为 50,而 iPhone 则在第三方 app 中的极限值为 10s、ISO 为 25(根据 SOOLMAL 测试,极暗情况下原生相机夜景模式可以 30s)。三星的手动模式不支持长焦,iPhone 在第三方 app 中则没有限制。
相对来说,如果有三脚架、结合后期堆栈,三台手机还是可以输出一些品质较高的暗光夜景的。
3.8 样张展示
四、应用体验
Galaxy Z Fold3 搭载了基于 Android 11 的 One UI 3.1.1。自 Android 7 发布、One UI 面世(Android 9)之后,Android 系统和 iOS 系统一样进入了平稳期。而 Fold 历经三代,现在基础的系统逻辑也日趋固定。在 Fold3 的使用中,经过实验室设置和 Good Lock 调整,所能达到的系统交互便是目前三星所能实现的最好水平。
4.1 手写和绘画
Fold3 的手写绘画依赖于 Spen,而且 Spen 和其它设备并不通用。为了保护相对来说更脆弱的折叠屏,Fold 上只能使用 Spen Fold Edition 和 Spen Pro 这两支笔。在外观上看,主要的区别是笔尖从 0.7mm 的楔形尖头(从 Tab S6 之后开始普遍采用)变成了 1.5mm 圆头,且笔尖回缩弹性明显。
Spen Fold Edition 的长度超过了历代的 Note 版 Spen,但是因为直径更小,握持感无法达到 Tab 和 Book Pro 360 配笔的理想程度,笔尖的臃肿也造成光标遮挡的问题。而 Fold3 的机身尺寸大小既无法容纳书写的手掌(可以容纳的例子:Tab)、又不适合手掌完全停靠在机身外(可以停靠的例子:Note10+),不平坦的机身加上折叠屏中间的折痕更加剧了书写绘画的不适。
型号+搭配设备 | 重量 | 笔身长度 | 笔身直径 |
---|---|---|---|
Spen Fold Edition + Fold3 | 6.3g | 132.1mm | 7.7mm |
Spen + Note10+ | 3g | 105.1mm | 5.8mm |
Spen + Tab S7+ | 8g | 144.8mm | 8.1mm |
Spen + Galaxy Book Pro 360 | 8g | 144.8mm | 8.1mm |
目前我在用的手写和绘画软件包括以下几款,评价如下:
软件 | 来源 | 功能体验 |
---|---|---|
Samsung Notes | 三星预装 | 书写流畅,支持压力感应,笔触捕捉较为准确。提供的工具(笔刷、套索、调整功能)标准好用 |
OneNotes | 通过 Google Play 安装 | 云笔记是主业,支持书写是附加属性。支持压力感应,提供的工具简陋 |
Squid | 通过 Google Play 安装 | 老牌的手写 app,很早就针对 Spen 进行了优化。功能简洁好用,专注笔记(比如,笔刷只有两种,却可以选择是否启用压感),免费用户只能使用本地备份略显不便 |
Clip Studio Paint | 三星版需切换外区三星商店安装 | 桌面平台久负盛名的绘画软件,迁移到 Android 之后和三星深度合作,选择三星作为首发。在 Fold3 上压力反馈明显不如 Tab 或 Book Pro 360,断墨和笔触突变让人觉得不够稳定。 |
我的总体判断是如果让我认真笔记绘画,我一定还是选择 Tab。Fold3 可以拿来速记速写,干活儿还是算了。
4.2 折叠屏兼容性
在讨论折叠屏应用的兼容性时,最首要的问题其实是——内屏和外屏分辨率尺寸不同,开阖涉及到 app 的刷新显示。一种最简单的处理方式是内屏外屏的 app 切换以屏幕开阖区分,即合上手机时相当于锁屏。更复杂的处理方式则是在外屏继续,Fold3 经过设置后,可以为所有 app 开启后者,且实测比较稳定。
不过,除了内外切换,Fold3 非常规的屏幕比例还带来了麻烦。外屏的「遥控器」长宽比 2.71(约合 19:7),相比 Note10+ 的 2.1(约合 19:9)狭长许多,,拿到手后的早期系统版本( F9260TBU1AUI1)部分 app 存在显示长宽比问题,更新后则比较正常了,缺点就是显示内容偏少。
而来到内屏,其长宽比 1.25(约合16:13)相比 TabS7+ 的 1.6(合 16:10)方正不少,再次破坏了不少 app 的显示长宽比(而且还存在显示面积损失的问题,视频 app 详见下一节)。
三星提供的折衷解决办法是所谓的分屏视图(类似于华为的平行视界),目前支持分屏视图的 app 如下:
但是分屏视图绝非灵丹妙药,在某些 app 上甚至还不如原生的缩放拉伸。比如微博开启平行视界后,信息流在左侧,微博详情(文字、图片、视频)在右侧。这个看似合理的方案,当时尝试全屏视频时,就会发现视频只是从纵向半屏转换为横向半屏。而想享受完整的屏幕,只能采用关闭分屏视图。
另外,分屏视图下,滑动退出 app 会出现右边滑完了还要继续滑左边;甚至右边正常显示而左边加载了新的开屏广告(难道买了折叠屏就是享受双倍的广告时间?)。
4.3 看视频体验
如果我说,Fold3 最后获得的视频显示面积和 iPhone 一样大,不知道这代购机者的心理是否会感到一丝不平衡?
这是因为在视频普遍为 16:9 的比例的情况下,制约全面屏手机视频显示面积的主要因素就变成了手机的高度,而 Fold3 的高度和 iPhone 11 Pro Max 几乎一致,这就让看视频这件事儿上,折叠屏相较于大屏旗舰几乎毫无优势。
B 站和 YouTube 是我最常用的视频软件,在整体适配都比较好的前提下,YouTube 更胜一筹。因为其同时支持横、竖全屏,还分别在两个方向给出了相当舒适的适配(比如都可以调节视频播放参数);反观 B 站(虽然已经比 Tab 等平板使用舒服了不少)只支持竖屏的一级页面、只支持横向全屏(竖屏无法调节视频参数)。
五、生态链体验
三星作为业内几乎唯一的可以完成全链路硬件制作的厂商,提供丰富的生态链产品。从 Fold 3 (手机)出发,比较常见的扩展生态链包括同时发布的 Galaxy Watch4(手表)和 Galaxy Buds2(耳机)。手表作为苦等 8 年(2013 年,初代 Gear 发布)终于汇入 WearOS 怀抱的新作,似乎可以充当 Apple Watch 的替代产物。Buds 2 则是目前三星 TWS 耳机系列中的主流继任者,无疑可以认为是 AirPods 2 的替代产物。
另一个容易联想到的选择,是去年发布的 Tab S7+(平板),出色的配置面对 iPad Pro 不遑多让。后续我大概会专门写一篇评测。拥有了手表+耳机+平板,所谓的 iOS 四件套就有了对应的选择。但是,切莫忘记 Mac。三星对应的产品中,Flex 和 Book Pro 算是这两年吸引眼球的两代产品。Galaxy Book Pro 360(笔记本),最大提供 15 寸的 OLED+Spen 支持,是 MacBook Pro 的对标产物。至此,整套三星生态链已经在我手中。
5.1 软件的生态
在 OneUI 中,从手机到平板、手表,无论是交互逻辑还是软件生态都高度一致(颇为讽刺的是,因为 Android 平板端 app 的缺乏,相当多 app 其实就是混用的)。
而在 Windows 下,三星开发了一系列独占或者通用的软件,其中有助于生态链使用的软件,包括下面几款:
软件 | 独占 or PC 通用 | 功能体验 |
---|---|---|
Samsung Dex | PC 通用 | 把 Dex 模式的应用场景大大扩展,让 Win 系统成为三星 Dex 的投影平台。不过让人觉得无语的是,都已经在用 Win 10 了,我宁愿直接用电脑。 |
Samsung Buds | PC 通用 | 支持 PC 配对 Buds 耳机,并实现 One UI 下的几乎全部功能,这点上绝对比 AirPods 配对要舒服不少。 |
Samsung Flow | PC 通用 | 让三星 Android 设备链接手机的软件,和微软手机链接解决方案相比,深度与 One UI 定制,支持投屏、传输文件等多种操作,不过有了 Dex 之后三星对于 flow 也没有很热心 |
Samsung Notes | PC 通用,但需要手动下载 app 安装 | 三星笔记,从手机、平板到各种电脑实时云同步就是爽啊。因为 Notes 对 Spen 的支持已经慢慢达到甚至超越了各类第三方 app,加上可以和 OneNote同步,相当实用的工具。 |
Samsung Setting | 三星 PC 独占 | 提供了蓝牙轻松连接的功能,简而言之,相当于定制版的 Buds 配对功能;另外还包含针对三星笔记本大量的自定义功能,如屏幕模式设置(色域)、电池和性能设置。 |
当然,对 Book Pro 360 还包含相当多的独占软件,但与生态链关系不大,不在这里讨论了。
5.2 耳机的切换
能够考验生态链的一个典型例子,是 TWS 耳机的切换。这点上苹果确实优秀。三星 Buds2 也提供了一套相似的解决方案:只要登录同一个三星账号,Android 设备便可以在蓝牙配对列表中看到同一对耳机,并快速连接。
在核心功能点上,Buds2 能做的如下:
功能点 | 功能体验 | 和 AirPods Pro对比 | 备注(搭配体验 app) |
---|---|---|---|
自动暂停 | 双耳耳机取下音乐自动暂停,单耳无效,音乐无法自动恢复播放 | 双耳、单耳耳机取下,音乐自动暂停;佩戴,音乐自动恢复播放(这个方案的优点是自动化,缺点是极端情况,比如耳机临时放在口袋里也可能会误播) | QQ 音乐 |
无缝切换 | 耳机同时手动确认链接手机平板后,播放视频、音乐自动切换设备,来回切换时存在失效现象 | 播放视频、音乐自动切换设备,不过经常需要在媒体播放控制手动选择耳机播放 | QQ 音乐+YouTube |
降噪 | 支持降噪和三档环境音,降噪力度略微不如 AirPods,相应地负压感也少一些 | 支持降噪和通透模式 |
六、总结
还记得多年前,我第一次看到 Sony Tablet P 时的惊讶和好奇。从智能手机到平板电脑,从 iPhone 到 iPad,并非完全如乔布斯所说是「全新的发明」。新材料(比如 UTG 超薄柔性玻璃)和新工艺(比如 UDC 屏下摄像头)的层出不穷,让已有的品类不断产生从造型到交互的豹变。因此,折叠屏手机或者折叠式设备也并非全然的新产物。
时至今日,到 Fold3 的推出,折叠屏似乎已经很靠近一个临界点,即杰弗里·摩尔所说的,从创新品到大众消费品的临界点。这几年始终小修小补的 iOS 和 Android 似乎也到了这样的紧要关头:物理形态的变化亟待软件层面的新突破,来实现一种新的产品价值。
国内国外,可以寻找到这个临界点的设备制造商,必将能够掌握掌上消费电子市场的一下个十年。到时回头,Fold3 正是起点之一。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 、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 ,了解更妙的数字生活 🍃
> 想申请成为少数派会员?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