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文章 首页推荐

少数派专栏是 Matrix 社区中的一部分,我们会不定期挑选专栏中最优质的文章,展示来自用户和开发者的真实体验和观点。点此 了解什么是少数派专栏,点击 查看全部少数派专栏。

本文来自 掌故新志 专栏,再次端详旧时代的弧光。关注专栏,随时掌握最新资讯。

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


得益于 iCloud 续命,我的 64G 容量的 iPhone 6 ,得以「存储着」近万照片扛到去年,等到256G 容量的 iPhone 12 接棒。如今类似 iCloud 和 Google Drive 这样「无缝嵌入」的云服务真正开始惠及用户,这也是 Chromebook 身为电脑,却能以 16GB 存储起步开卖的底气。

但是完全去本地存储的「网络设备」,即便在今天,依然会让人觉得不安,别说万兆光纤了,你永远不知道隔壁小区修路的挖掘机一铲子挖断的线路什么时候能接上。5G 就更别说了,看看社区的投票吧:你会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5G 网络吗?

经验往往是在被生活持续不断地毒打中建立起来的。但是在此之前 —— 比如需要拨号上网的时代,头铁的人还是很多的:

突然间,当网络变得又快又便宜时,我们必须重新思考我们接入网络的设备类型……当我们谈论网络计算机时,很多人会说那是一个愚蠢的硬件设备……我们真正做的是去掉硬盘。而替代硬盘的,是快速的网络连接,并让其他人负责维护你的硬盘硬件和上面的内容……操作系统应该是匿名的,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并使用相同的版本……我认为将会出现一类新型的电脑,以网络为中心。

——Larry Ellison,1995 年 11 月 27 日,发布于杂志 《Soft-Letter》

Larry Ellison 并不是一个没有名字的男同学。也许你没有听说过甲骨文公司,也不了解苹果董事会成员是啥概念,但是如果你看过《钢铁侠 2》这部电影,那么你一定见过 Larry Ellsion。

Happy:「This is Larry. Hey, the oracle of Oracle.」

Tony Stark:「What a pleasure. Nice to see you.」

Larry Ellison:「Call me! Call me!」

Happy 带着 Tony Stark 穿过人群,在下行的楼梯上和甲骨文的创始人 Larry Ellison 握手,并非常紧凑地玩了双关。同样是出现在《钢铁侠 2》中的科技圈大佬,Larry 的话题性不如 Elon Mask ,至少在社交媒体上是这个样子。

先不说钢铁侠的事情。Larry 在 26 年前对于互联网和硬件之间的关系的看法,其实是足够有前瞻性的,毫无疑问。只是他很大程度上高估了高速网络的普及速度,以及本地存储在此后几十年间的必要性。

Larry 的构想以 2021 年的视角来看,依然是激进的。不过和所有的科技概念刚刚冒头的时候一样,「互联网设备」足够吸引人,至少,1996 年刚回苹果的乔布斯差点就上了 Larry 的这趟车。

在 1996 年 5 月乔布斯回归之前,苹果公司加入了由甲骨文公司(OracleCorporation)和其他 30 家硬件、软件公司组成的网络计算联盟,为基于一个公用网络平台的低价位、无磁盘的计算机设立了标准。乔布斯最好的朋友亿万富翁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格外看好网络计算机在计算机工业的发展前景。并且,作为苹果公司董事会的新成员,埃里森对媒体透露,苹果公司正在研发一款新的网络计算机。甚至,他最近还投资了一家新的网络计算有限公司,想开始在这一领域施展拳脚。

——《乔纳森传》

此时,正是 iMac G3 的设计阶段,硬件配置要如何选取,即将要确定下来。

不过,好在乔布斯还算清醒,最后没有让扭转大局的 iMac G3 变成一台没有硬盘的网络设备:

乔布斯认为网络电脑应该升级成为一个有着更大硬盘和光驱的真正的电脑。为了避免延误,鲁宾斯坦提议硬件的设计应该基于麦金塔 G3 电脑。这种电脑面向专业人士,在乔布斯接手苹果之前就已经开始研发,此时刚刚发布。增加硬盘和光驱意味着要扩大蛋形的外壳,不过这仅仅是比例的放大,因此操作相对简单。

——《乔纳森传》

苹果和万代共同完成的 Pippin

其实在苹果公司面对「互联网设备」或者说「网络电脑」这个「风口」的,并不只有乔布斯。乔布斯回归苹果之前,苹果曾和万代合作推出过一款网络游戏终端 PipPin。虽然产品本身介乎家用游戏机和网络设备之间的模糊定位,加上高昂的价格、不成熟的合作模式,都是导致失败的原因,但是这个失败的产品,依然让乔布斯对于网络电脑的概念有所迟疑,并最终放弃。

想跟着风口青云直上的人很多,但是会判断风口的人并不算多。

「网络电脑」时代的化石 

20 年前,跟 Larry 上了车的人依然不少,而 Larry 也以身作则地搞出了 NIC,虽然 NIC 最终跻身 PC World 当年评选的史上最失败电脑 Top 10 列表并位列第九。同期上车的其他品牌,最终的产品其实也相差仿佛,同样失败。

而「网络电脑」和「互联网设备」之所以能够进入我的视野,还是因为最近到手的这一把老键盘:

这把独特的键盘,就是当年诸多失败的网络电脑产品之一 —— i-Opener 的组成部分。i-Opener 的定位是面向初次使用互联网的「廉价网络电脑」:

独特的 Pizza 按键,将鼠标改成方向键+功能键的模式集成在键盘上,将电脑功能直接做成快捷方式一键访问,缺少 ESC 按键,诸多打破常规又「匠心独运」的设计,是我决定入手这把键盘的主要理由。

99 美元的网上冲浪自由

图片来自 retrogamingmuseum.com

在 2000 年的美国,超过一半的普通人是没有接触过电脑的,带着硕大的 CRT 显示屏的个人电脑依然是一个昂贵的「大件」。个人电脑功能丰富,说明书厚度堪比辞典:

我在旧书店 15 元购得的 Windows 说明书,一直被用来当杯垫
厚度了得

在这个时代,即使是最简单的个人电脑都需要复杂的配置之后方才能够使用。但是在这个所有人都期待能用上电脑,接入网络,开始冲浪。且不说昂贵的电脑硬件,即使你已经拥有,想要接入网络,你还需要跟随说明书进行复杂的设置,找到对的程序,进行正确的配置……对于新手用户,这是一条太过复杂和遥远的路径。

Windows 98 的控制面板

如果,一台开箱即用的「网络电脑」只需要 99 刀,不用纠结文件存哪里,一键下单披萨,一键打开邮箱,一键实现网上冲浪自由呢?这就是 i-Opener 最初的产品逻辑。

上手即用的「简约」

平心而论,i-Opener 的想法也确实很有苹果 i 字头产品的特征(从时间节点上来看也确实在蹭苹果的热度):

这个想法是创建一个带有软件的硬件产品,允许客户在不需要「拥有一台计算机」的情况下上网和发送和接收电子邮件……目标是尽可能轻松快速地「开箱即用」。

拿到早期版本的 i-Opener 的洛杉矶时报记者Ashley Dunn,是这样评价它的开箱体验:

我开箱 i-Opener 的第一步是扔掉说明书……它的快速入门指南仅仅涵盖七个简单步骤:第 1 步到第 4 步是关于如何打开包装的……第 5 步是关于如何插入电话线,第 6 步是如何将计算机插入墙上的电源插座,第 7 步只是通知你安装过程已结束了。

坦率讲,它距离上网本似乎只有一步之遥,不过做成桌面端设备,相对硬件研发成本能够节省不少。

对于「网络电脑」这一概念的极致概括,就是一个「承载浏览器用来上网的硬件」。再无其他。如果需求被简化到这个程度,i-Opener 和同类产品的硬件配置……也可以做得「极致简约」了。

紧凑的硬件搭配方案

图片来自 TargetPC.com

i-Opener 的生产成本高昂的原因之一,是它使用了 10 英寸的液晶显示器,虽然只有 800x600 的分辨率,但是在 CRT 大脑袋显示器满街走的时代,已经是下血本的选择了,尤其当它把市场推广价定在 99 刀 的时候(它的实际生产成本在单台 300 美元以上)。

作为一台 2001 年发售的电脑 ,i-Opener 内置的 200Mhz 的 x86 架构的 CPU,仅仅相当于4年前的奔腾 2 的水准,内置 32M 的内存用来运行程序。另外,这台网络电脑,是没有硬盘的。

主板直接集成在屏幕之后,除了电源和网线接口,主板还有留有打印机和键盘的 PS2 接口。简单来说,它有着同时代笔记本电脑的尺寸,又带来比桌面端电脑更加轻便小巧的使用体验。

而为了尽可能精简输入的硬件设备,i-Opener 并没有配备标准的键盘鼠标套件,而是将鼠标的方向控制、左右键直接精简到键盘上,思路还是相当宽广的。

极端精简的系统

i-Opener 所采用的系统其实也不是生面孔——它使用的是高度定制版的 QNX 系统(之后黑莓的平板电脑,同样是基于 QNX 来进行开发的)。

「我们希望让 85 岁的老奶奶同样能够流畅使用它。」

从它的愿景上来看,非常有白居易的味道了,这种对于用户体验的追求……并不算低。

只是,这种功能和体验上的「简约」还存在另外一面,也就是它不得不把功能彻底固化:没有第三方应用,几乎没有其他的任何拓展性,每一个功能和键盘上的按键都一一对应,足够具体,足够简单……没有其他。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它在原来 Windows key 的位置所设置的 Pizza 键,简直充满灵性!单击它可以直达 连锁 Pizza 品牌 Papa John's 的网站,直接下单外卖!当然,用户也可以通过设置,将它更换成其他连锁品牌的 Pizza 快捷方式。

i-Opener 并没有将自己定义为一个单纯的硬件厂商,而是一个「定制化服务综合体」。这个定制化系统之下,系统内置的 Web Guide 导航页会将用户直接引导到天气、金融、体育、购物、邮件等对应的页面,这些通常是固定的服务供应商,不过用户同样可以输入网站地址直接访问特定的网站。

虽然这是台「网络电脑」,但是非常实际地考虑到离线的问题。虽然硬盘被干掉了,但是其中内置了一个16M 的闪存芯片作为缓存,是用来存储每 4 小时更新一次的订阅信息 —— 系统会在后台将新闻、体育、金融信息等离线下来,供用户离线阅读。

当收到新邮件的时候,显示器旁边的 LED 灯会亮起。

「与其说这是电脑,不如说这是一台家用电器……特别适合摆在床头或者咖啡机旁边。」

对于动手能力比较强的用户而言,他们并不这么看。

硬件玩家的逆袭

将成本在 300 美元以上的设备卖到 99 美元,即使是在推广期,这也是很大胆的事情。Netpliance 敢这么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基于这套定制的软硬件以及购物服务,收取每月 21.95 美元的「网费」。这种订阅机制,我们听起来并不陌生。逻辑上,只要整套体系运作得没有大的问题,一切都好说。

但是 Netpliance 低估了 i-Opener 用户对于本地存储的需求,以及硬件爱好者的动手能力,尤其是后者。

有一位名叫 Segler 的硬件工程师在主板上发现了有硬盘位的标识,这意味着他只需要制作一条对应的转接线,即可外接硬盘,将它变成一台标准的台式机电脑。随后他在相关的 Linux 社区上发布了他的改装成果,随后他迅速接到了 200 多份制作改造线缆的订单,而他收取每条 35美元,而这也意味着,只需要 134 美元即可拥有一台颇为不错的完全体的个人电脑。

随后,即使 i-Opener 把零售价拉到 199 美元,也没能阻止蜂拥抢购的用户。随之而来的,是 Netpliance 的股价崩盘,而这台 i-Opener 也成为了「网络电脑」这一类产品中的反面典型。

「网上冲浪自由」最终还是没能实现,至少是在 i-Opener 上没能实现。

没有 ESC 按键,时代的挽歌

第一眼看到这个键盘的时候,最戳中我的事情,是 i-Opener 的键盘上没有 Esc 按键。

在那个《黑客帝国》横扫市场的时代,电影中带着暗色调的未来隐喻,和全民争先上网的现实,构成了有趣的对比。这个将 Win key 换成披萨的键盘,似乎在用消失的 Esc 按键来期待一个「永远在线的美好时代」—— 立等可取的商品、随性自由的网络冲浪自由,永远不用离开。

穿新衣吧剪新发型呀

轻松一下WINDOWS98

以后的路不再会有痛苦

我们的未来该有多酷

——朴树《New boy》,《我去2000年》专辑

彼时安装 Windows 98 需要厚厚的一搭软盘

而今天,我们似乎正生活在一个曾经无比期待的时代,万兆光纤,5G 网络,每一个实体键盘上都有 Esc 键盘。但是这个标配的按键更像是一个装饰,7x24 在线的工作/协同,工作生活互相入侵,人生焦灼。

目标达成,但一切似乎并不是我们期待的那个未来。

缺少 Esc 按键的时代我们期待网络, Esc 按键无处不在的时代我们无法断开网络,我不知道哪个更讽刺。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