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大二开始入坑评弹、京韵大鼓,再到京剧的流水,从觉得京剧是老年人的歌曲到开始给大家安利。

如摘要,本文更多的是分享京剧的入坑历程,如果能吸引到大家,只能是京剧的魅力起了作用——文字不足以描述出万分之一。因为自己也是野路子出家,一些戏曲上的知识之后会在学习后再向大家讲解。也希望能抛砖引玉,敬请大家对文章中不正确的地方进行批评与指正。

因为在音乐上没什么造诣,涉及专业术语的地方可能会用通俗的方法来表达,希望不要给大家的阅读造成误会,也希望能够有大佬指正。

入坑顺序是从民国歌曲、经典黄梅戏与昆曲唱段、广西山歌->评弹->京韵大鼓->京剧流水->各类其他戏曲,同时会把自己觉得不错的曲段分享出来供大家欣赏,尽量以视频的形式从b站搬运过来。即使大家只是把这篇文章当做一个歌单来阅读也是欢迎的。

入坑阶段一

民国歌手/歌曲

「金嗓子」周璇

一切的一切都要从 Apple 在 2015 年发布的新年广告说起:

👉Apple新年广告「老唱片」

高二左右,只在电视上听到了「他曾在深秋,给我春光」这句,我又是一个比较容易被老年题材感动的人……被深深地吸引不能自拔。但是自己对于这句歌词由于记忆不清,大概过了一两个月才真正地搜到歌曲的名字「永远的微笑」。首先是觉得音调流转的很自然圆滑,有一种间关莺语花底滑的顺畅感。也不会预料到,这位歌手——周璇的「夜上海」在大二的时候又流行了一把。简单扼要的说,周璇的受欢迎程度大抵类似于梅艳芳与张国荣,被誉为「金嗓子」。

👉周旋 永远的微笑

在大二时,掀起一阵追捧「夜上海」的歌潮,其中的「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个不夜城。」应该会比「永远的微笑」更加脍炙人口,也正是这两次的经历加上自己有一点喜欢这种绮靡的曲风,声音在带着丝丝底噪的感觉下,仿佛经历着当时的舞会,为不能亲历美好的事物坐在旁边的凳子上欲哭欲泣,在网易云的算法下,一步一步的坠入了民国歌曲的温柔乡。

👉周旋 花样的年华 在此也希望能把这首「花样的年华」分享给大家,可能自己向往的就是这种宁静致死的歌会

👉周旋 百花歌 周璇的嗓音简直甜美到不行,像是情人之间在赌气:「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说好爱我的,你怎么还不回来啊?
 

「一代妖姬」白光

如果说周旋是凭借纯真朴实的声音出众(个人比较喜欢的理念可能是大音希声),那么白光的嗓音就可以称为「磨人的妖精」了。嗓音偏向中性的沧桑,每一句都像是诱惑——老鸨靠着床边地卧枕,抽细条香烟,在烟雾缭绕里面勾勾手指,等着听客慢慢靠近被吞掉,成为心甘情愿被吃掉的雄螳螂。(顺便说一下抽烟不好,尽量少抽)。

如果要把杜甫的「琵琶行」翻拍成电影,对于歌妓的人员,脑海里浮现的第一位就是白光。如果要靡靡之音里和爱人跳舞至死,那么白光绝对应该在歌单里。

👉白光 假正经            

👉白光 等着你回来

👉白光 我是女菩萨

时间已经太久记不清最开始听的是白光哪一首歌,但是这几段歌曲,应该可以让诸位看官略微体会到白光那种妩媚妖娆又洒脱不屑的嗓音。

民国歌曲小合集

之所以写这一部分,是因为我并没有去听取他们的大部分歌曲,但是和上面推荐歌曲的曲风应该比较相近,他们也并不是默默无闻的歌唱家,也是那个时代的翘楚,没有为他们提供更好地介绍已经是我的失误,但不希望他们的嗓音继续被埋没。

👉吴莺音「点点雨」适合最近的北京小雨季

👉方静音 「卖汤圆」很像周旋唱过的广告歌曲「五芳斋」,每次都会听饿,也好希望广告有自己独特的歌曲呀……

👉葛兰「叫我如何不想她」和白光的嗓音也好像,但是更多的是洒脱而不是诱惑,原来想念他人也可以很飒,嘿嘿

👉李香兰「夜来香」跳出政治,我认为高潮的「夜来香,我为你歌唱;夜来香,我为你思量」是值得一听的

经典黄梅戏与昆曲唱段

黄梅戏

民国的歌曲可能知名度和传唱的程度低一点,但是大部分读者应该都听过「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这几句,就出自黄梅戏「天仙配」。在小学的时候大家还会用这几句来看玩笑,挪揄玩的好的男生和女生。有些读者可能也听过「中状元穿红袍,帽插宫花好新鲜」的「女驸马」。

「天仙配」无需多言,就是戏曲版的七仙女下凡嫁给董永的故事。「女驸马」讲的是冯素珍与李兆廷指腹为婚,但是后来李家败落,女主继母诬陷男主入狱,女主为了救男主冒名应试夺得状元,在被招为驸马的新婚之夜对公主吐露实情,最后皇帝赐婚男女主的故事。编成言情小说就是,女学霸当了男总理,然后给恋人翻案的故事(无关政治,无关性别)。

之所以要单独拿出这两段黄梅戏来讲,第一是因位知名度高,大家的接受程度也比较高,大部分都能哼上一两句,而且朗朗上口,也带了戏曲的板眼。第二是因为我听的黄梅戏其实并不多……主要还是集中在西皮流水(京剧声腔板式,参考现代的rap),所以可以推荐给大家的剧目并不是很多。

至于这两段戏曲的视频影像,我都强力推荐严凤英先生。毫不夸张地说,如果严凤英老师一帆风顺的传承下来的话,黄梅戏的发展应该会更加好吧。第一次听是严凤英先生的「女驸马」的洞房片段,即下文的第二段「我本闺中一钗裙」选段。

👉严凤英 「女驸马--为救李郎离家园」 黑白亦能看出来神态样貌喜不自胜,这段更偏向于小女儿态,声音甜美

👉严凤英 「女驸马——我本闺中一钗裙」,这一段的嗓音偏向于淳朴真实,哀中有切,诉说出来真真切切,一点点口音更带着乡土人情的真实

👉严凤英 「天仙配」,单单看那段「树上的鸟儿成双对」也能感觉到大师与现在的表演家的区别 

昆曲

如果看过「致青春」,可能还记得王菲唱过一句「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这年华青涩逝去,却别有洞天。」

牡丹亭

说起来比较有意思的是之所以喜欢上昆曲,最开始是因为初中老师让摘抄优美语句,在当时的「句子迷」网站上,看到了「牡丹亭」: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遍青山啼红了杜鹃,那荼蘼外烟丝醉软,那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剪,听呖呖莺声溜的圆。

从那之后就开始疯狂摘抄录「牡丹亭」,但根本没用上过……因为词太美,「霸王别姬」里面也有这一段,所以也在网易云听了「牡丹亭-游园」的片段。由于这一段的节奏比较慢,腔调和板眼都恨不得百炼钢锻成绕指柔,按耐着性子听完也没被吸引上住。也是在写文章的时候才去搜索,才知道这种慢慢悠悠好似泛舟,咬文嚼字千回百转的唱法,因为像江南人吃的用水磨粉做的糯米汤团,所以也叫「水磨调」。特点就是委婉细腻,软糯悠长。

当时听到的第一个版本是赵群先生演唱的,音色透亮清澈,在舞台表演中身段气息极其平稳。

👉赵群先生的「牡丹亭-游园」,即使当场「风儿有些喧嚣水」,依然流畅优美
 

孽海记-思凡

「霸王别姬」应该是现代电影与京剧艺术结合的比较好的一个例子,至于后来的「鬓边海棠红」等电视剧,由于作者并未看过所以不能相提比较。在影片的前半部分,蝶衣错了那一句:「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被烟杆捣的满口鲜血。当他说出「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的时候,也代表着他已经成了虞姬。抛开剧情,单说「思凡」,原出处是「孽海记」中一折,一个小尼姑凡心未了却已剃度出家。电影中因情节所需更改借用。

戏曲中有这样一句话:「男怕夜奔,女怕思凡」并不能从字面意义来理解:夜里道路曲折赶路困难,春心萌动思念男女之情。(因为最开始我就是这样理解的……)。「孽海记-思凡」和「林冲夜奔」指的是昆曲中武生和旦角最难演的戏,只有主角一个人在台上,唱做功夫非常繁重,而且又有杨小楼和梅兰芳这样的大家作为标杆,对演员的要求是很高的。前半剧以唱腔细腻及思想转变的过程为主,后半剧则着重在身段功夫,涵盖了闺门旦(闺阁小姐比较含蓄)及贴旦(生动活泼但地位较低)的领域。

我是在b站的推荐下听到了沈世华老师的这一段,已经是比较早的视频,但是嘴里干净吐字清楚,不紧不慢徐徐道来,能明显地听出娇羞和对佛教清规的娇嗔抱怨,行为活动又恰似清修长大的小尼姑,不做作不夸张,完全符合闺门旦和贴旦的要求。捂脸时的笑声和那句「寻一个年少哥哥」更是点睛之笔,把暗生情愫,不顾戒律的形象演绎得极好!

👉沈世华老师的「孽海记-风吹荷叶煞」
 

林冲夜奔

顺便宣传一下裴艳玲先生的「夜奔」。裴先生被誉为「活林冲」,享有较高的声誉。大家看完后,可能猜不到裴先生是一位女性。入坑的视频其实是他后期的表演,气力已经有些不足。但是身上的功夫一直没放下过,行云流水。下文链接收录了从八十年代一直到现在演出「夜奔」的视频资料,非常推荐大家看P1,精气十足,把林冲投奔梁山的悲愤和无奈刻画的淋漓尽致——想当年也是八十万军教头,却落得如此下场,真真是英雄穷途末路。

有一句评论大抵可以概括这段:

这奔的多么悲惨!这奔的多么悲凉!这奔的多么悲愤!这奔的又是多么悲伤!一身写意,好!

👉裴艳玲先生的「林冲夜奔」,收录了从八十年代一直到现在演出「夜奔」的视频资料

广西山歌

说是广西山歌,其实只是三刷了「刘三姐」这部电影。可能真正的广西山歌在我面前唱也会因为听不懂口音而放弃吧。

1960年上映的「刘三姐」内容大抵是砍柴女刘三姐流落他乡,带领众乡亲借山歌反抗地主的暴政统治。整部电影拍的也比较理想主义,和国外的音乐剧电影是比较相似的。除了必要的念白,大部分都是以山歌来描绘风土人情。影片在刘三姐带领的乡亲们和莫怀人(地主)请来的三位「名士」对歌部分达到高潮,更是衍生出了一系列的表情包,例如出名的「癫 地 天」(表示答案与问题毫无关联)就出自对歌部分。

男乡亲:什么生来头戴冠,大红锦袍身上穿?什么生来肚皮大,手脚不分背朝天?
三位「名士」依次:中了状元头戴冠,大红锦袍身上穿,莫公享福肚皮大,见了皇上背朝天
刘三姐:你发癫,人家问地你答天。

山歌和之前讲的歌曲、黄梅戏、昆曲有明显地不同,笔触主要描写风土人情,而且用词也都偏向口语化,节奏感强而且重复,唱起来朗朗上口,这些都是它的特点。

👉第一个链接里面包含了除了念白的全部唱段,相当于纯享山歌版

👉电影刘三姐中节奏偏快,朗朗上口的片段

ps(冷知识):刘三姐是唐朝时人物,这个故事已经流传了千年了……

入坑阶段二

在经历了第一阶段的词曲、嗓音音质、初级节奏入门后,我的歌曲口味已经开始偏向节奏感强、最好还能带古典意境和优美朗朗上口的词。评弹是凭借独特的口白和旋律,带着坐着往戏曲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但是京韵大鼓实在是,以一种无可睥睨的姿态,哗啦啦的把大家都综合了。

评弹

金陵十三钗——秦淮景|无锡景

大部分读者应该都看过「金陵十三钗」,印象最深地应该是在地下室里烫头时,她们唱的最后一支曲子「秦淮景」,苏州话酥酥的从耳边流进来,像拿着羽毛抚摸耳朵,现在如果说去苏杭听评弹,也多半演奏的是吴侬软语,配的是清茶点心。(ps: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去听听,上次看了朋友发了游赏片段,真的蛮喜欢)。


这段视频本来就是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十二位佳人穿着旗袍往大教堂深处走来,脑袋里闪现过一句话:「美的舞蹈应该是柔若无骨的」。细挑的眉毛和流转的眼波,想到翠禧楼的小栏杆,闭起眼就能在歌舞场里和大家一起纸醉金迷。

在喜欢的人生日的晚上长时间的循环这首歌,水一样的在脑海里,似乎也想着再有机会可以坐下来在街角,弹拨琴弦的间歇抬眼,正好看到他。


扯远了,回到「秦淮景」本身,后来在日推里面听到了「无锡景」,惊讶于两首词曲的相似,才知道「秦淮景」脱胎于「无锡景」,但恰到好处的只取了琵琶,歌词只选了前半段似吞似吐,寥寥两笔把梦里的秦淮河就写了出来。

也是由此开始,对评弹开始迷恋。与说书人很像,观众都是在看一场没有画面的电影,「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如果有机会为视障的朋友推荐,我认为电影是不如说书和评弹的。(当然面对的人群也不一样,表现形式本来也不同,只是个人认为在声音这方面电影有时候不占优势)

👉原片片段 「秦淮景」纯享版 

👉「无锡景」 

血观音——台湾评弹(唸歌)

直到在电影「血观音」中听到了闽南语的评弹,才体会到「嘈嘈切切错杂弹」。开头坐在阎罗殿说书的人,正是国宝级的台语评弹(唸歌)大师杨秀卿。

如果苏州评弹是在茶馆里喝茶饮食,唸歌就是在荆棘地里开荒拓土。用力地弹拨时,「功夫」里无形的兵器就开始冲击耳朵。月琴的声音更像古筝,剧中的念白与评弹都带着浓重的南方口音,不比轻声细语,更多了肃杀萧瑟,有一种歌尽天下事后看破的苍凉与冷漠。

也是这种时候开始体会到戏台的萧瑟凄凉,「台下人走过不见旧颜色,台上人唱着心碎离别歌」,体会到这种感觉,也开始更多的把自己的经历和歌曲去结合(虽然说得很矫情……但其实就是情感上的共鸣啊拜托!)。

👉唸歌「劝世曲」

也强烈推荐大家去看「血观音」这部电影,真真和钱钟书在「围城」里说的一样:

女人原是天生的政治动物。虚虚实实,以退为进,这些政治手腕,女人生下来全有。

蒋调评弹

再后来就听到了蒋月泉先生的评弹,第一首听的是「白蛇-赏中秋」,开口那句「七里山塘景色新」就把耳朵抓住了,嗓音醇厚但不沉闷,飘逸潇洒。恰恰好好的节奏,不紧不慢的琵琶,都把夫妻中秋赏月讲的明明白白。最后一句「我是暮暮朝朝忘不了你白素贞」真的是听哭了……(虽然听起来莫名其妙,但当时的确是在图书馆发着呆,听到这句想到酒变后许仙出家就忍不住难过)。呼应一下前段,大概就是失恋的难过,以及已经知道结尾是悲剧,但两人还恩恩爱爱的反差,把美好东西毁坏掉的悲剧,最能引发同情和理解。

很多时候都感觉到蒋先生的嗓音底气悠长不绝,后来查阅资料看到:

1940年(23岁)是年因倒嗓,蒋月泉把京剧老生杨宝森的唱腔和京韵大鼓的发声方法融化到自己的唱腔中,并根据自己嗓音特点,在「周调」的基础上不断衍变,开始慢慢形成了「蒋调」。

之后如果有更多的时间也会希望把杨宝森先生的一些唱段和资料补充上来,那个时代真的是造就大家的时代。

这样算来接触京剧甚至比自己认为的时间还要早一些,毕竟已经算是吸取了杨宝森先生的音宽、厚、响而不笨重。

👉蒋月泉先生的「白蛇-赏中秋」

马上又去听了先生的「剑阁闻铃」,这一段讲的是唐明皇逃亡西行途中夜宿剑阁,在冷雨凄风伴随叮咚作响的檐铃声中,思念惨死马嵬坡的爱妃杨玉环,一夜未眠到天明。蒋先生的声音更是如同更漏,点点滴滴娓娓道来。虽然是明皇软弱,但是这种追忆却更难过,通篇没讲软弱与无能,只有不住的哀怨,畏畏缩缩不敢进一步讲自己,所有的感情永远都功亏一篑。最后只能在这些词曲里面寻找自己的庇护所,欺瞒自己还是个深情的人。

有时候真的分不清说的是明皇还是自己。

👉蒋月泉先生的「剑阁闻铃」

喜爱的评弹派别在心中大概可以分为两类:婉约派与豪放派。之所以按照不同的人来分,可能是因为自己的私心希望能够有被大家认可的歌曲;另一方面也是不同的人区别还是蛮大的,心中同属于豪放派的杨秀卿先生和蒋月泉先生的乐器不同,呈现出来的感觉就完全不同:杨先生如快刀斩乱麻,蒋先生如卖油翁漏油进钱孔,各有千秋。

京韵大鼓

其实已经记不太清什么时候和怎样入坑京韵大鼓的了,但可以说一接触立马就迷上了!综合了念白、唱腔、强节奏感,没有一样不爱,而骆玉笙先生又没有一样做的不好。

如果有比较年长一些的读者,可能看过老舍的「四世同堂」的电视剧,主题曲「重整山河待后生」就是骆先生演唱的,其时已年逾古稀,但只看了一遍伴奏,第二遍就完整的录制了唱片!视频中可以清晰地听到掌声。

👉「四世同堂」主题曲「重整山河待后生」

除了这首知名度可能比较高的,骆先生还有「俞伯牙摔琴」「剑阁闻铃」「赵云截江」等一众曲目,之所以此处只写三首,实在是太具有代表性,前两首真的是在图书馆听着听着不能自己,突然流泪。骆先生也是以演唱悲曲见长。

「俞伯牙摔琴」的高潮在于俞伯牙见墓之后的「堆土焚香朝墓一拜」,娓娓道来,把两人的虽然仅有一面之缘但是互为知音,理解至深至切的故事拖出,到了「俞伯牙跪在了坟前,不住地抚瑶琴」,整个情绪突然就爆发上来。睹物思人,但人已不再,那种手掌在琴弦上抚过,内心哀痛欲绝反而流露不出情绪。现在真的是一边写一边在哭。就是很难过,整个人完全被带入进去,不管是后来的演绎还是有夸张的成分,声色皆能操纵观众的悲喜,文艺作品到了这种地步我认为便已经是心目中的顶端。

在写到蒋月泉先生的时候也写到了「剑阁闻铃」,再次再次推荐,原因无他:蒋先生的评弹更偏向于叙事的悲哀,像是恋人刚刚分手,着重在剑阁这个地方,条件凄苦,所以愈发思念玉环,更像是触景生情。骆先生的大鼓更倾向于抒情,像是恋人分别许久还是无法走出来,着重在雨声铃声,仿佛妃子的哀怨啜泣,久久不绝,更像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整篇更着重在「从古来巫山曾入襄王梦,我何以欲梦卿时梦不成」。又为梦不见自我安慰:「大概是下雨了,所以不能前来吧」。一代君王哀怨至此,又怎么不让人心碎欲滴。

之所以将「赵云截江」也列入代表曲目,实在是一扫前面的阴霾情绪,里面那段「盔甲赞」利利索索,从头到脸,从盔甲到武器都详细的描述,颇有「水浒传」中描写神韵。即使白发苍苍也能想象到骆先生年轻的时候身上功夫,这段在搜索的时候,还搜到了小岚云、孙书筠、骆玉笙先生年轻时候唱腔的对比,个人可能更喜欢骆先生老年时候这种「轻重缓急」的处理,颇具大将之风,反而会觉得之前的颇有过分夸饰之嫌。

👉小岚云、孙书筠、骆玉笙三位先生的「盔甲赞」片段 

因为听过了很多次骆先生的录音,慢慢地注意到先生之所以能成名,大概是因为情景描写处,声音也在随着改变,比较明显能听出来的是「子期听琴」里面的古琴的取材「上节清,下节浑,一取中节用」,清浊和中间都是不一样的音调,其余各处,数不胜数。

👉骆玉笙先生京韵大鼓合集 

有意思的来了!不查资料不知道,骆玉笙先生早年是唱京剧的,早年学的是老生,直到17岁才开始唱京韵大鼓!真是有一种,原来京剧真的不着急,好像命中注定一样,就一直在慢慢地接近他,只是自己还不知道。

入坑阶段三

终于来到啦最后的京剧环节啦,之前自己从来没想到京剧和这些曲艺是有这么密切的联系的,好久之前忘了是哪里看到的一段话,好像是某位京剧院院长说的:「京剧不怕等,他已经等了两百多年了。」

大部分人可能都是被京剧的拖沓、冗长所累,感觉没有什么精彩的片段,就好像是春天和夏天在树底下等了半天,苹果也没掉下来就否认了万有引力,秋天的时候说不定就可以被砸到啦。

西皮快板与流水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理解,快板和西皮流水之于京剧整体,恰似rap之于缓慢的抒情的歌曲,资料中也写道:

西皮的曲调活泼、欢快,唱腔刚劲有力、节奏紧凑,非常适合表现欢乐跳跃、坚定、愤懑的情绪。西皮流水板的叙述性强,适合表现慷慨激昂的情绪。
从看的比较多的生旦来说,很多时候不但要唱的紧凑,身上功夫也要好看,超级适合作为京剧的入门戏迷。

京剧中有四大名旦,分别是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王瑶卿(四大名旦都拜过的老师)把他们的特色概括成一个字:

梅兰芳—— 「样」

梅先生主攻「花旦」,多唱贵妃、仙女一类的角色,唱腔举止较为雍容华贵,观赏性强。而且梅先生的嗓音也是嗓音高宽清亮、唱腔醇厚圆润,虞姬的「剑舞」更是出神入化。所以是担得起这个「样」子的。
想起多年前李玉刚先生的一曲「新贵妃醉酒」火遍大江南北,却很少有人听过完整的戏曲,所以特地将视频也放在这里。

👉梅兰芳 快板、流水唱段合集 

👉梅兰芳 贵妃醉酒选段 

程砚秋—— 「唱」

程先生主攻「青衣」,因为后期「倒仓」(变声)的原因,结合自身条件,创造出一种幽咽婉转、起伏跌宕、若断若续、节奏多变的唱腔(不是我写的但是我发誓这描写的很到位),也被称作「游丝腔」。到后来电影的「荒山泪」中,连原板(正常速度的唱段)都非常有韵味,大概就是娓娓道来,不慌不忙的感觉。

程祖还是一位身高一米八五的大汉,所以在台上大部分时候是存腿(屈膝盖),但动作依然流畅地不行,可惜的两点是:第一,拍电影的时候程祖想唱「锁麟囊」,但是因为政治原因改成「荒山泪」;第二,在电影中把程祖的水袖剪短了,看不到精彩的水袖行动。

(ps:现代的程派艺术家中,张火丁老师的水袖可以算得上一绝)

我宣布程砚秋先生的唱腔永远的神,真的是美到无与伦比,现在最爱听的就是程派!

👉程砚秋先生流水、快板唱段合集 

👉程砚秋先生的「荒山泪」选段 

👉程派的名场面——莲华步、水袖…… 

荀慧生—— 「浪」

荀先生主攻「花旦」,多扮演丫鬟一类的角色。「浪」子真的是对荀祖最好地概括。嘿嘿嘿,大家如果听了就知道荀先生的声音有多甜了,简直像放了两斤白砂糖!!!「花旦」的角色多是活泼天真的少女,有时候还要故意向台下「讨彩头」(鼓掌喝彩),会做一些比较放浪的动作。

荀派比较出名的就是「红娘」,主要讲的是「西厢记」里红娘如何在张生与莺莺之前牵线搭桥,堪比现代的cp狂魔,把对张生急不可耐的戏谑和对小姐假装正经的调侃演的淋漓尽致。唯一可惜的是荀祖没怎么留下影像,现在多半是孙毓敏先生配像,但是由于得过荀先生亲传,所以能拿捏得好拘谨与放浪的界限。

👉荀慧生先生流水、快板唱段合集 

👉孙毓敏先生的「玉堂春」选段,一瞥荀祖放浪的风采

尚小云—— 「棒」

尚先生主攻「刀马旦」(女侠女英雄),开始学戏时初习武生也为他后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说来惭愧,由于平日里对尚小云先生的关注度不够,所以摘录文献「京剧尚派」中对于尚派的评价,希望大家可以在链接的视频中发现尚先生的铿锵之美。由于影像资料比较少,所以也搭配了当代比较出名的孙明珠老师的唱段合集,一睹尚派的风采。

尚派唱腔的特点,讲究攻坚碰硬,都以实音、真力转折,决不稍懈;同时又以板头的变化运用,打破唱腔的固定节奏,展示唱腔的丰富内涵;又以斩钉截铁的断和错综有力的顿挫,使唱腔错落有致,往往在平易简约、坚实整齐中呈现峭险之处,显得力透纸背。而其快板、流水以及散板等处,则表现为酣畅淋漓,满纸云烟,和专尚纤巧者不同。

👉尚小云先生快板、流水唱段合集 

👉孙明珠老师的流水唱段合集 

结尾

其实本来还有一段「多戏种与京剧整本」、「四大须生」、其他的行当要写,但之前立了flag说要今天写完,现在已经11:25了还没有改图片和细节……在写作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对于京剧的很多地方还是不甚了解,继续写下去可能就不是露馅儿是要被拉出来痛批了……

开始写这篇文章的日期已经很晚了,错过了比较火的「白蛇传·情」,也错过了毕业典礼的时候画的白蛇的妆。搜了一下少数派好像也没有太多的戏曲方面的推荐,就「厚颜无耻」一下,抛砖引玉,希望发现更多喜欢戏曲的朋友了啦。

纵观整个听歌的历程,很多时候都是先听到了优美的旋律,慢慢习惯后,偶然听到更加坚毅刚强的版本便是意外的惊喜,继续往里走才发现不同的歌曲并没有那么清晰的界限,在不断地融合与借鉴的过程中,不同的流派与艺术形式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即使世界上有第二个我且有同样的心路历程,也并不能代表我们的歌曲口味是完全相同的。

我推荐的基本都是比较老的戏曲,其实是因为感觉现代戏词曲并不出色,但是比如陈少云的「宰相刘罗锅-一支笔权做了十万铁甲」也是比较出色的现代编排,唱作俱佳。

虽然我对京剧的发展是抱怀疑态度的,但现在也有一些古风或者歌曲里面添加戏腔或京剧的唱段——比如vava的「我的新衣」,新乐府的很多歌曲等,都是很惊艳的组合。还是抱有发展的眼光吧,说不定我就是那种需要被打倒的「顽固派」呢。很多关于戏曲的电视剧或者书籍也都对京剧演员的生活描写的很好,例如毕飞宇的「青衣」书籍与电视剧,严歌苓的「白蛇」,还有获得过茅盾文学奖的陈彦的「主角」,都是京剧文化组成的一部分。大家如果想更深入地了解京剧或者其他的剧中,也没有必要按照我的入坑经历来,直接从京剧的快板流水听起并且喜欢的话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每个人的歌曲口味都是比饮食、性格更加多变与私人的,如果某些乃至所有歌曲都不能令您喜欢的话,也很希望能够将您喜欢的歌曲分享出来,同时也感谢大家的口味不同,才能够有这么多音乐的种类共我们选择。

ps:最后po张毕业典礼的化妆照片作为结尾啦,讲起来也很搞笑,通篇的京剧大佬们都没有照片,最后却放了自拍,真的要笑掉大牙。但是京剧妆真的好好看,毕竟往脸上抹了半斤粉!但真的会感觉超美!如果有朋友有类似的想法请一定要去拍照片尝试!

只画了脸面|扮完后原相机怼脸
舍友手机镜头下的3/4身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