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rix 首页推荐
Matrix 是少数派的写作社区,我们主张分享真实的产品体验,有实用价值的经验与思考。我们会不定期挑选 Matrix 最优质的文章,展示来自用户的最真实的体验和观点。
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
今天是我记账的第 3055 天,八年时间,从大学时候开始,到现在工作,记账早已没了最初的兴奋,但也没有中间的倦怠,更多的是生活中的一个习惯,每到月底看下表格中变化的数字和向上的曲线,心里更多了一份踏实,似乎过去的这一个月,至少从「钱」上,我有认真地生活。
一、记账的起点
1、想知道赚了多少,花了多少
最初想记账的原因非常简单,大学后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也比以前多了一些收入,虽然每月依然「月光」,但还是想知道自己到底赚了多少钱,花在了什么地方,所以开始了记账。那时候更关注每月收入,支出的变化,有没有比上个月多赚一些,是不是比上个月少花一些。后来工作后,收入来源,支出去向也更多一些,开始关注不同来源的占比,占比的变化等。整理下自己的需要,绘制了下面的表。
收入:
- 每月收入的变化,月环比,年同比;
- 不同收入来源的占比、变化。
支出:
- 每月支出的变化,月环比,年同比;
- 不同支出去向的占比、变化。
后来发现收入支出有年周期性,用年同比表示变化更好一些。支出的图表和收入类似,推荐下 Numbers 的「交互式图表」功能,本来需要好几张图,现在只要一张图就可以表示了。
2、希望存一些钱
每一个「月光」的人都有一颗存钱的心,我也不例外。大约在记账一年多后,突然觉得应该存一些钱了。存钱要解决两个问题,即:
- 还能花多少钱:计划支出-实际支出=剩余可支出
- 希望存多少钱:目标储蓄-实际剩余=储蓄差距
还能花多少钱,就是用以前的数据提前对自己的支出进行计划,并用预算来约束当前的支出。当时已经有了过去一年支出的数据,对今年每个项目大概需要花多少钱也心里有数,留出适当空间,就制定了今年的预算,一旦前几个月花得多了一些,后面几个月就少一点。
希望存多少钱,先定一个小目标,刚开始严重高估了自己存钱能力,在经历过几个月的「失败」后,才开始正视自己。现在发现用「去年收入×预期涨幅-去年支出+个人存钱能力=目标储蓄」可以制定出一个还算可以完成的目标。
注:目标与现状的差值表示用簇状条形图表示更好一些,但是 Numbers 目前好像还不支持。
二、记账的过程
回想起来,刚开始记账是凭着最初的那股兴奋劲,很快就因为枯燥而倦怠,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记账,后来重新优化了自己的记账方法,才得以继续,后来也陆陆续续遇到各种困难,也间断过好几次,所幸在不断调整中总结了一些有益的经验才得以继续,直到现在每次月底记账都是一件快乐的事了,因为可以看到自己过去一个月「生活的证明」。
发现有两个点非常重要:
- 找到自己喜欢的方式非常重要
可以不是为了节省,也可以只是记着玩,但是需要找到自己喜欢的方式,这是动力的基础。刚开始我并没有想着能用记账约束自己的支出,实际上也没有,我只是单纯地想看看钱去哪了,后来根据自己的需要才有了目标。刚开始做的表也很乱,好多表只是为了好玩,因为自己很喜欢用数字来记录和表达,时间久了,才逐步优化让自己的表越来越「好看」。
- 一切优化应该朝着减少工作量的方向
记账毕竟是一件单一且枯燥的事情,长时间坚持重复单一动作,这本身是枯燥和反人性的,靠意志力很难坚持下来,所以需要尽可能减少工作量,这是坚持下去的保障。产出不能增加的情况下,大幅减小投入,ROI 也可以变得很大,帮助自己坚持下去。
1、记账的方法
1)找到自己喜欢的工具
我一直用的是「挖财+Numbers」,挖财用来日常数据的记录,Numbers 用来数据的汇总和分析。
2)确定自己记账的频率
记账的频率直接决定记账工作量的多少,我现在是两周一记,月底汇总。
3)拟定自己的收支指标
根据自己的需要拟定相应的指标,比如我的支出目前为:房租、饮食、购物、文娱、其他五大类,不需要太细,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即可。
4)根据新的需要逐步完善自己的图表
数据积累得越多,就可以得到越多有益的分析。每年都会根据自己的需要优化图表。
2、记账的经验
- 不要太关注工具
有非常多的记账工具以及测评内容,其实我觉得只要自己喜欢就行了,不用太关注工具。我认为工具「既重要又不重要」,重要的是不喜欢的工具会影响自己记账的热情,不重要的是工具带来的只是效率的提升,还是需要自己动手去操作的,而频繁地更换,熟悉新的工具,不仅带来了新的工作量,还以为着以前工作量的损失。其实一张纸一支笔可以实现,只是纸和笔可能没有随身带,而 App 是装在随身携带的手机中。以前朋友说要找那些大厂做的工具,如果是小厂的,一旦倒闭,数据的回溯,工具的更新等都会是问题。确实是这样,但是对于我,挖财只是作为数据记录和传递,一旦我汇总到 Numbers 上,这些明细数据对我已经没有太多价值了,就算第二天换另一个记账 App 也不影响。
- 找到适合自己的记账频率
找到适合自己的记账频率非常重要,因为这直接影响记账工作量的多少,也意味着能否记下去。最初有点强迫症,希望尽可能准确,一有支出就马上记,但老是其他的事情打断或忘记,一旦「欠的账」多了,就更不愿意记了。后来发现什么时候花了这笔钱对自己也没有用,我只关注支出多少,并不关注支出发生的时间,就开始调整自己记账的频率,开始一天一记,还是忘记,就改成一月一记,但是月底积累的数据太多了,也会有好多会忘掉。后来发现两周一记,不会忘掉,工作量也合适,就确定下来了。
- 尽量减少使用中的账户
和朋友聊天,她说自己记账老是记不下来是因为有太多卡了,不是忘掉这个就是忘掉那个。我其实没有这样的苦恼,没有信用卡,支付一般都是用支付宝,所有支出基本一个账户就可以看到。账户多少也会影响记账工作量的多少,除非列一个账户的清单,每次按照清单一个一个的记录,或者不同卡错开,这周记账号 A,下周记账号 B,月底汇总。
三、记账的终点
我是围绕着一个圆圈而行的,越接近终点也就越接近起点。
——狄更斯
记账也可以是一件没有终点的事情。刚开始只是想着记录下开支,可以看到钱从哪来,又到哪去了;后来想着应该有一些积蓄,就用记账开始做规划,做约束。工作后,不像读书的时候有定期的考试,虽然也会有一个个项目告诉自己最近有没有成长,但可能已经习惯了以前数字的确定感,总没有分数来得那么直接,尤其是不确定的事情越来越多的时候,这让我焦虑。我需要一些确定的东西给到我正向的反馈,帮我赶走焦虑,记账的表格又有了新的内容。
每年收入的增长也算是进步和成长的体现,当然也要认清工资还是收入占比的「老大」,不能轻易任性。工作后的焦虑还来自于收入过于单一,所以增加了第一收入占比这个指标,占比下降说明收入抗风险能力更强。
当然衡量进步的标准有很多,不一定用收入,或者说甚至都不用去衡量进步,只是对于自己更喜欢数字,而用数字表示进步可以减少焦虑,仅此而已。
记账八年后,我获得了一张生活的记录表,而这张表还在继续补充。它不仅帮助我了解我的财务状况,开源节流,更多的是提供了一个观察生活的角度,每一笔消费都记录着生活的痕迹,而这些痕迹也组成了生活本身。每次汇总整理,总有新的裨益,新的发现。既是终点又是新的起点,因为记账所记录的生活那么多姿多彩,除非想象力受阻,不然怎么会有终点?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 、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 ,了解更妙的数字生活 🍃
> 想申请成为少数派作者?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