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rix 首页推荐

Matrix 是少数派的写作社区,我们主张分享真实的产品体验,有实用价值的经验与思考。我们会不定期挑选 Matrix 最优质的文章,展示来自用户的最真实的体验和观点。

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


前言

提到「目标」这个词,我总会想起几年前定下的那些 Flag:明明规划的那么清楚,为什么我没有执行呢?定下目标时的激情是真,三分钟热度也是真,最后不想做了也是真(,像极了爱情里面的承诺)。

上半年和咨询师讨论目标的制定和完成情况,同时翻了少数派站内的其他文章,发现大部分定制目标的文章中是在讲如何制定(职业规划、学习进展)、用什么方法论(OKR、KPI)或是用什么工具(项目管理类、Todo 类)。

我个人认为这个是开始阶段,能让我们更好的定目标,知道目标在哪里,但是对完成它这个事情没多大帮助。结合我本人几年前构想的一个量化项目,以及对目标定制的一些讨论和想法,我来分享一下自己的经验与体会。当然每个人有不同的标准,如果它对你有一点点帮助,那就很好。

本文主旨在于回归自我,目标一词在本文的概念更偏向人生规划,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其他的视角和思考。

下文太长,🍐个框架

目标的核心功能:取悦自我

这里首先要说明的是,目标本身可以与社会评价体系无关:我们可以考虑与社会评价体系之外的分类、可以设定与社会评价违背的目标。

就我的观点看来,不是所有的人都需要设定一个主观目标的,因为每个人的生活态度不同:可以随遇而安、可以与世无争、可以随俗浮沉、遇到问题就解决问题,同样可以幸福的过日子。对于安逸派这类生活态度,强行定一个目标反而会因为倍感压力而降低了生活的幸福感。

我们应该先考虑目标背后的意义,确定是否真的有必要性

而这里的问题在于,意义在大多数时候是一个被社会评价影响很深的概念。迫于家庭、职业、生存压力,我们会将目标和规划的意义最终落地到社会地位、社会财富上,通过对比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些固然无可厚非,但基于对比而确立的目标并不一定让我们过得更好,基于社会评价而建立的目标在个人看来并不是正确的起点,它忽略我们自身的感受,再退一步讲,如果我们自己都不开心,那怎么会把那些目标完成的有声有色呢?

其次,让日子过得开心些,也不是仅仅靠那些一般社会成就就可以的。在我理顺本文的框架之前,我也从没考虑过之前定的目标有什么问题,好像作为学生,考个好分数就是最大的事情、作为员工,为公司创造价值就是重要的事情、作为独生子,传宗接代就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然而,我们的生活不是被别人安排好的,社会对比和约束固然重要,但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理应当要为自己考虑考虑的,只谈上面这些也太焦虑了,好像我们是在替别人过日子,只是一个有姓名的棋子似的。

对于做过目标和规划的读者,可以参照本文后,结合自己的规划看看:把目标按照分类概括一下,对比自己的目标是否覆盖到下面几个方面。一般情况下,像我一样,定目标的时候仅包含以下分类中的几个而忽略了其他:健康、愿望、生活、职业、关系、学习、娱乐(按照作者主观重要性降序)。

按照我收集的经验,容易被忽略的是健康、愿望、关系这几个方面,毕竟这些内容只有自己清楚,他人不好插手,碍于交往的边界,很少有人会提醒我们关心自己

下面我会一个一个来展开说明,即本文第二部分,只涉及分类的描述

本文的框架长这个样子,下面我们一起填

健康

当这个分类被列出来的时候,它的目的就达到了——这是一个社会评价中不会关心到的分类,将它放到目标内,是因为大多数健康的人会忽略身体健康这个前提条件。

身体健康,除了有问题时针对问题,饮食情况、运动情况、睡眠情况,这些都是健康范畴,可能现在不需要关心,但是我们总会老的,它终有一天要被考虑。这些方面站内有许多专业的文章讨论,这里就不在大佬面前卖弄了~

作为一名互联网搬砖工,我所在公司会安排员工一年体检一次,这样很好。作为体检的受益者,比如天天吃外卖被检查的医生说有轻度脂肪肝,因此开始注意饮食问题(我之前完全以为这是个老年人才会有的问题)。所以我强烈建议各位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定期体检,去了解身体状况,即便没有问题,也能通过每次结果对比得到一些生活上的建议。题外话:当然体检报告详情还是保密的好。

除了把生理指标或者检查作为健康方面的一个目标外,心理健康可能常常被人忽略。这一项可大可小,如果自我感觉不太好,可以考虑线上做个简单的评估量表,或者是去精神科门诊做检查,寻求心理咨询。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社会上对心理评估的接受程度并没有很高,读者可以在这方面酌情考虑。

就自身而言,本文的灵感即产生于抑郁和焦虑的咨询过程中,我察觉到自己情绪和状态的问题后,考虑到温和性,以及为之后从事相关行业做准备,就先寻求了咨询的支持,同时为了了解清楚自己的状态也去做了精神科的检查,实际上本文的一部分就是在精神科复查路上完成的。

自己的健康状况一定要清楚,不舒服要及时检查,千万不要把小问题拖成大问题,这也是为什么要把健康放到第一位。

愿望

允许目标随心所欲。

这一节是广义的目标:允许目标不实现、允许它可能要花个几百年才能实现。愿望是唯一放飞自我的分类,缺少这一栏的话,在我看来这个表格会很没趣、太现实了,让我们来点浪漫主义吧,无论它是阳光、阴暗、精神、物质的,比如,世界和平?

我自己的愿望一栏就有一个一区 SCI 一作,我写的时候我都觉得我在瞎扯,但总觉得不写上去枉我看了那么多科普和论文,不过这也反映了我自己的学术倾向和兴趣,说不好是愿望在成全兴趣还是兴趣成全愿望。

另外我还想当一只混吃等死的咸鱼,结果将他具体化后发现这一条实在是难度太高,最起码,它要求被动资产增值速度 cover 住支出,为了这个愿望我要去修改不少职业、生活方面的规划,但我相信这个愿望还是有几率实现的。

不过,环境、社会、自己都是在变化的,可能愿望就突然有机会实现了呢?比如愿望是彩票中 10 个亿,结果看完这段话第二天你就中了,虽然这个概率很低。唯心主义一点说,愿望在脑海中产生就必然有它的意义,这是我们倾向生活的表现,再不济它也是自我实现的一部分,适当的满足一些本我的需求,日子说不定就过的就更轻松了呢。

生活

稳定的生活是发展的前提。

生活分类主要是说稳定的生活环境,像是人生规划,例如定居城市、家庭、婚姻、生育方面的目标。很多人说我要脱单!这就是一个生活方面的目标。

但是,这里的说法可不是一定要脱单、结婚、生孩子,我们先跳出一般的的社会评价,可以选择拒绝,这仍然是一个目标。这是你的目标、你的规划,与他人评价无关,其他人的评价和规则那是另一回事,不要在制定目标内容的时候混进来,这其实是难点的一部分。

我认为这个分类的影响面太大了,生活方面的目标前后会搭进去几十年,所以对于尚不明朗的小伙伴,可以向下级拆分,扩展对某一分支的了解:比如不知道去哪个城市安家,就可以把关注点列一下,衣食住行等等,然后收集资料也好,实地考察也罢,目标可以是确定另一个目标的过程

定居城市选择上,我的一选是上海,次选是杭州和成都。大学毕业前后我在全国大部份城市都转了一圈,甚至有的住了一段时间,着重考察了职业发展和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后,觉得上海比较适合自己。当然了,定居城市还需要考虑未来伴侣的因素,那么现在我已经形成自己的结论后,就可以不管它,留着将来讨论。对于一些同学,如果两个人都没有具体的方向,随缘也没什么问题,毕竟纠结很长时间在一个对自己不是很重要的问题上,太累了。

本来定个目标是为了生活的更好,如果反而要承受一大堆痛苦那不如不搞,不必为了像完成任务一样逼自己。

职业

实现社会价值,维持生活。

好吧,我们总是要生存的。这里的职业就是狭义的,排除兴趣因素的,指用于获得金钱或其他生存必需品的有规律的行为。

个人认知而言,职业的目标稳定性比生活这一项差很多,在初步设定的时候,我们可以笼统一些。例如简单列出发展的行业或者岗位。而对于没有了解过行业和职业规划的读者而言,可以做一些行业调研,关注一下这个行业、岗位日常的工作有哪些,以及 5% 的人和前 50% 的人的工作内容差异

不同职业有不同职业的特点,可以在这个分类上首先对自己从事的主职业有较深理解后,再设定目标。回想一下小时候的梦想,我小时候是当科学家,后面再大一点是当律师,但现在从事的跟他们都没什么关系。

除了主职业,还可以在这一分类上写副职。

作者本人从事的是互联网行业,并且选择的很早,几乎没有在主职业方向(网络安全)上犹豫过,但仍然去了解了互联网其他方向岗位的情况,了解了这些岗位要做什么,竞争的点在哪里,薪资水平怎么样,准入和天花板都是什么。互联网行业有明显的后发优势的特点,先不论是否会因为年龄成长而淘汰,至少给自己留一个退路是没错的,所以作者选择了心理咨询方向作为备选,不论什么时候开始从事这个方向,这是一个资历与从业时间正相关的行业,正好与主职业形成互补。

总之,职业就是先让我们吃饱饭,有了这些才能考虑些其他有的没的。

关系

人是环境和社会的动物。

这一个分类是源自咨询过程的建议,有一定的门槛。我们与父母、朋友、同事、陌生人的关系们,是我们获得支持和陪伴的源泉,当背后有力量支撑我们时,就会敢于面对挑战和失败。但同时,重要关系的质量会影响我们的健康和决策。

有人希望改善和父母的关系,有人希望能和伴侣无话不谈。除了对关系的期许,如果在原生家庭、关系建立、重大决策上有矛盾的,可以着重考虑这一项。我们可以让问题先暴露出来,有一个初步的处理意向,再去寻求专业人士讨论如何去解决它。

弱关系也对我们有所影响或启示,可以考虑把「建立一个怎样的第一印象」这类放在这个目标中。在日常聊天水群中,每个人也会不可避免地被评价被议论,对比较敏感的人群来说,维护一个自己期望的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也是关系目标的一部分,而这份期望就可以成为从事其他活动的动力。

为了避免给自己太大压力,如果在关系上没什么诉求,也可以将该项忽略。

实际上我在这个方面就有点自暴自弃,用咨询师的话说就是「自己关门了」,可能对我个人来说,关门带来的安全感更强一些。毕竟我们要做的是自己舒服的目标,即使它可能有问题,只要不做违法乱纪和伤害他人的事情就好。

学习

终生学习已经是生存要义了。

因为职业发展所需的学习内容暂时不在此列,这也是将学习分类放到靠后的原因。

我认为主动学习的过程还是很快乐的。该类别主要是基于个人兴趣制定的目标或规划。除开单纯为了学而学,它有其功利的部分:作为对抗知识焦虑的手段,获取知识能让我们的生存更有安全感;同时学习到的本身就是技能,可以作为一项隐藏的退路,这一点和副职业异曲同工;往往进入一个领域需要大量时间的沉淀,这个长时学习过程本身是提升我们专注能力和审美品味的过程。

可能这个说法还是让人感觉压力很大,有点无从下手,那不如考虑下写一个「飘忽」一点的目标呢?例如学习唱歌,至于学到什么程度,什么时候,管他呢?我们追求的是自我满足,在此基础上能有收获属于锦上添花。经过努力把 N2 考下来,和偷偷摸摸去 KTV 练歌最后被同学夸赞,都令人开心。

学习和总结是我对抗焦虑的手段,有时候我不去追求记住,而是完成了学习这件事情。我有一项内容是每周翻阅 Researcher 和领研网的论文然后把它们加入到 Papers 中,你说看个摘要和结论它能有多大专业意义呢?从学术上看是没多少的,但这段时间是用于学习,会让我因为学了、了解了形成满足感,最不济它也是个扩宽思路、茶余饭后谈资的内容。

更多的时候,保持学习这个行为比学什么要重要得多

娱乐

没想到吧,这也能当做目标!

对于我这种日常焦虑的人来说将它列到目标中是一个缓解情绪的好办法,无意义的消磨时间固然轻松,但负罪感指数很高,往往演变成:玩也玩了,但越玩越焦虑的状况。

我在这一分类首先关注的是需要大块时间的部分。毕竟人生是需要有享乐的时间的,如果不专门分配这一项,最后的结果大多是来不及、没时间,先不论目的是什么,错过本身就是一种让人负面的情绪。比如我想去重庆旅游几天,那么就需要明确的时间划分,用于和同行人确定时间、为出门做规划等等。

另一方面,不止个人的娱乐,和朋友、伴侣、父母等一起玩耍的时间已经越来越奢侈了,认认真真了解与 TA 的共同兴趣,设计和完成一项娱乐活动,对关系的发展也有益处,可能感情的升温就差这一个契机呢?

毕竟我们制定目标的意义就在于让生活,包括现在和未来,都更有幸福感,所以尽可能地列出曾经所有的心动,然后一点点看着它实现吧。

如果实在没什么长时远门的打算,也可以把经常放松的活动拿出来列出来,比如打打游戏、刷刷短视频,然后安排一个条件,比如 App 时间限制或是达到什么游戏内的成就,这些限制或挑战引入了紧张和成就感,能让我们更沉浸在这个活动中,这会比漫无目的的将时间一股脑分配要更有体验感的多。

我之前对对剧本杀无感,到现在去的还是挺勤快的,按照上面的逻辑,其实我本来对剧本杀这类就是当作一个 kill time 的活动,但自从我打算记录一下踩过的坑,比如每次写一句总结,某某店家隔音不好、某某家 DM 不合格之类、某某家别的都好就是地方不好找、哪个剧本逻辑硬伤之类的,无形中把我从单纯的玩家变成了一个对这段时间过得有更高要求的评论人,有这份结论性质的输出,让我意识到这个时间过的是有意义的,而这就会让我认为:这段时间值得

谁去关心生存、健康、关系..……只有你自己

用量化将目标变得可执行

现在表格中应该有不少粗略的目标了,下面我们对它作出一些补充解释,对表格内容做一些横向扩展:通过时间、拆解、标准等方式把抽象的目标变成任务,而不是一个宏大的概念让人无从下手。

时间:什么时候做

首先,我们的目标要有一个预计完成时间,包括愿望在内,将希望它开始和期望完成的时间写在表格的再右边。

设定时间是一项仪式,告诉我们这件事情需要花时间去规划、完成。

之前在量化时我喜欢只写完成时间,这样设定完后会发现事情太多,所以这里可以按照 Todo 任务的方法,把事情分为现在就要开始的、未来某个时间要开始的、不知道什么时候要开始的,按照这个规则填写开始和期望完成的时间。

这里可能会遇到几个较复杂的情景:

一是不好标定时间,好像什么时候都可以。例如它是个一次性非紧急事件,这种需要关注下它的演变,随着时间流逝它的紧急程度、重要性程度是否会变化,寻找拐点给它标定时间,比如我有个蛀牙一直都懒得去处理(虽然检查机构一直催)。

二是不知道标多久的时间,无法评估它多久能完成。例如一个目标需要较长时间积累,甚至连进度条都没参照物的情况,这种情况我会去考虑它功利的部分,即我想什么时候体验到这个目标带来的益处。比如作者准备的副职业心理咨询师,17 年实习的时候错过了最后一次考证,现在它是禁考状态,另一方面它不需要现在就交差,所以我有足够的时间去安排上课、体验体验,最后我希望它能 2030 年后成为收入的一部分,所以这个时间就出来了。

也有确实什么信息都没有,单纯一个想法的目标。这时不忘初心,随心所欲定个时间放那里吧,又不是不能改,这些东西可不是向别人交差的,我的 SCI 目标开始和完成时间都写的 ∞。

具体:清晰明确的结果

表格右边继续添加两列:标签衡量标准,意思到了就好,字段名什么的自由取啦。

做过项目管理的同学知道在制定计划时,一般会自上而下地将大目标拆解成里程碑。通过拆解和量化,几年目标就可以指导每周的工作。对一个笼统的目标而言,我们也需要将它用可衡量的指标具体的描述出来,让他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

这一节的核心一方面是考虑如何完成这歌目标,另一方面有点在劝退那些可以不做但会带来压力的目标,毕竟高追求是人的共性。因此,本节中的标准定得越低越好,在制定过程中如果感觉到目标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可以删掉或是把时间拉到很长,压力太大时我们更容易产生放弃情绪,至少我是这样子的,咸鱼多舒服哇。

回到表格上来。

标签的作用是对目标进行初步细分和补充,这是我从文件管理类 App 中抄过来的做法,同一个目标在不同人眼里也有不同的倾向性。

比如就健身这个事情而言,标签可以是健康、快乐、好看、打发时间、攀比等等,它表现的是目标的倾向性,这是单一分类做不到的;标签也对目标做了补充解释和表明态度,比如它的前置条件是什么,是否需要出门、是否需要制定规划,都可以在标签上体现。

衡量标准确定了进度条该怎么走。难点在于它需要对目标所属学科有个初步的认识,或是自己有一套可量化的衡量标准。我们还是用健身举栗子:先搞清楚自己的预期,即上面的标签所代表的倾向性,比如我健身的目的就是为了减下来小肚子,因为我觉得胖了走路会累;之后需要去了解或者有自己的一套评判体系,单纯笼统的身材好是没法判定的,因为好这个标准太过于主观,我选择的是体脂和体重(实际上更科学的是腰围),再加上我自己坐下来的直接视觉;最后形成一个客观的尽量精确的描述:坐下来肚子没褶,当然它有点难,所以如果半年减 5kg 也能达到我的预期标准啦。

一般来说,不要定过高的标准,比如想半年把日语从 0 学到 N1,除非有迫切的需求和保证充足的时间,不然这会变成一项负担,而负担就会让人想直接放弃,没错,我就是说我自己,我甚至为了逼自己一把还想先把 N1 报名了。

不过,太过于具体的目标会增大压力。有一些目标可以把过程而非结果定为判定标准,即做了而不是做到,我们就不需要为此设定一个及格线:比如我要去 10 个地方旅游,那去了就好了,不需要为任何人交差和报备;减肥了一点点和减肥了 20kg 都是减了。这样心理上感觉就轻松了许多。

同理,娱乐、学习、兴趣等方面都可以用做了与否作为判定而不是达到什么效果交了什么作业。

评估:它的难点在哪里

本节对目标进行可行性分析和难度预估,需要先完成对目标完成的判定标准。

继续在表格右侧添加两列:可达性难点

可达性是 0% 到 100% 的一项评分,替代平时的易到难的描述,也可以理解成主观认为能达到的完成程度,0% 就是觉得完成不了,但是想做的,100% 就是必须做或者一定能完成的。

这一点初衷是防止目标判定标准太高而导致中途放弃,通过主观 × 标准两者联合的方式,再打个分数,进一步降低这件事情带来的压力;另一方面是考虑到优先级和时间分配问题:如果表格中可达性的数字分布非常集中,可能说明这些目标定的不太有指导生活的效果;有些内容就是存在客观困难的,通过降低可达性的方式告诉我们:想做但可以先放放。至少 SCI 这一项我写的就是 0%。

评估的重点是发现这个目标的难点和挑战

当我们确定了目标、设定了时间、写好了标准,斗志昂扬准备开工的时候,那我们会面临什么困难呢?通过解决困难和挑战,这件事情的进度就在增长,同时也通过评估过程能进一步了解到这件事情我们的时间和标准设定是否合适。当产生拖延或者负面情绪的时候,我会把时间拉长或者把标准降低。

在难点的分析中,我一般不提主观因素,比如个人无法评估好时间分配、自制力不够强,或者是单纯的我不想做。主观因素必然会存在,但是重复阐述对自己的主观定性描述会加强这一信念,且人们会通过放弃主观上难以实现的目标来保护自己不受到失败的影响,所以在一个为了完成的表格中,我尽量不写自我否定方面的内容,毕竟我是想完成的,不是越看它越不开心的。

把目标具体描述和确定标准后,可以更方便的拆解出客观的难点,这里推荐读者将明确的问题列出,这一定对我们解决它有帮助,因为我们不能根据现有的条件就判定它未来的发展,可能这个难点。即使现在我能轻易解决或者根本无法解决它,我都会把它列出来,万一哪天遇到了对解决这个难点有帮助的情况也能及时想到。

除了为了完成目标带来的问题,还需要考虑到目标和过程本身带来的问题,出于自尊的考虑,有些目标可能难以启齿,或者被大多数人不理解,或者被亲友不理解,过程需要保密等情况。

这个小节我也思考了很久该怎么下手,举个例子,我想定居的城市是上海,而我觉得定居是要买房的,这里最大的问题就是我在深圳而不是上海落户,就算落户也要交满社保期限才可以,我需要衡量这个方案和其他备选、需要调研注意事项、需要评估资金情况做各种取舍。这期间一些想法会产生:在讨论买房的时候了解到某家网后台中有几十项参数,如果能把这些参数通过主观权重加权后对所有房源做个排序就好了。能体会到这个目标的进度条,起码我在这方面就有确定性的认知,就不会有什么买房焦虑了。

支持和奖励是促使完成的动力

计划和执行是两码事,做了计划未必会去执行它,没有计划也可以实现自己的想法,下面我们讨论对执行计划有益的事情。

各位读者一定听说过各种各样的监督手段去促使我们完成既定的计划,像朋友圈、打卡记录甚至是花钱请人监督自己,我个人认为它们是在压榨意志力,并不是最优解。

过于严格的实施路径和监督会劝退执行者,明确可以支持我们完成目标的人、可获得的帮助,比单纯的监督有效的多(支持比监督重要,两者结合也很重要),同时在目标进度增加后给予自己一定的奖励,就像是游戏会在你完成阶段任务后给你代币或道具一样,正反馈同样会让我们更乐于持续下去。

下面我们在表格中再增加两列:支持奖励

支持

不要做孤单的个体。

这一条目的核心问题是:如果你有需要,哪些人可以对你实现目标,解决挑战提供帮助

上面一节将目标具体化后,你有被劝退吗?毕竟目标和难题听起来不是一个愉快的事情,但对于那些被劝退的目标:无所谓,这说明我们本不是很想完成它。

人是环境和社会的动物,孤零零的向着目标努力势必有想过放弃,加上我们写下的难点和挑战,我觉得最有效的方案是向环境和社会寻找支持了(在心理学的研究中也有类似结论)。

一些人可以提供客观上的帮助。比如亲友帮助筹集资金、专业人士帮忙去克服困难或者优化方案。

一些人可以在精神层面提供支持。亲友可能对你寻求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支持的,他们会鼓励你,强化你的信念,在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告诉你做的很不错,努力终有回报;某个关系较好的沙雕网友偶尔会阴损你一下让你想放弃的时候燃起斗志。

特别的来说,在身体不舒服时寻求医生帮助的这种公共服务,也是支持的一种;情绪有问题的时候,去体验心理咨询也是寻求支持的一种方式。

除了他人对自己的支持,另外可以考虑现有的哪些资源可以支持自己帮助实现这个目标,每个人都有优势的地方,而看似无关的知识底层都是相通的

奖励

建立正反馈。

为什么游戏让人沉迷?热门游戏背后往往有恰到好处的刺激逻辑,不仅仅是及时反馈,在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提供帮助,飘飘然时将任务定到努力一下就能摘到位置。我本来希望能用游戏背后的逻辑引导人去完成日常的任务和目标,不过很快就发现它的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我在大概 5 年前的时候设想了一个基于游戏的量化方案,即把个人所有生理指标、行为、社会活动、目标等内容都量化记录,把人当成游戏角色,根据游戏学里面的奖惩策略对角色进行任务分配。核心目的有两个,一个是数据化可以让我有安全感,二是奖励可以让我更有动力。可惜这个项目处于长期搁置,到目前来说我还是无从下手。

但是可以借鉴游戏中的逻辑,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去构建及时反馈、奖励和差不多的挑战,构建完成目标的仪式感。

在目标完成一个阶段或完成时,我们就可以对此设置奖励,它可以是你在纠结是否购买、是否去做的事情,但不要给自己带来太大的负担。

这里有个题外话,这篇文章实际上也是拖稿很久,而完成一定量的投稿也是我的目标之一;平时我用于判定是否去做去买的一个判定逻辑:如果可做可不做的时候那就不做。那么现在干脆两者结合,我决定这篇如果上首页了我就组套 NAS 奖励自己,毕竟馋了很久了。

结尾

本文不少地方需要其他工具辅助,也需要经验积累。

例如整体上列目标作者推荐 Airtable,它支持标签和多平台,而且看起来很高级。表格基本定完之后(它可能需要很久),没有进度条,对于即将做的事情,可能还需要另外的 Todo 工具作为提醒,因为表格本身不具备提醒和进度跟踪能力。

在拆分目标为具体的执行内容和分析难点的时候,需要读者对目标有初步的调研和理解,也需要项目管理的知识,实际上具体化就是在划分里程碑和关键路径;还需要一些思维工具,让我们把内容简短明确的说清楚,便于理解。

在时间评定方面,希望读者也不要有太大压力,我们对自己的认知是不断进步的,没有人能一次性把计划列的清清楚楚按部就班实施完成,否则监督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这篇稿子如果没有某爱吃汉堡的路中南催稿,怕是还要拖很久。

工作上的 KPI、OKR 也好,背后都是有奖惩机制的,5 星也好,3.75 也罢,明确的奖惩措施一方面让我们认真对待这个事情,另一方面也是监督和动力,所以希望我们定下的目标也有类似的方面。

目标也好规划也好,都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更好。

如果我们在主观评估时认为这件事情收益价值小于投入,那大概率我们就会放弃。收益价值包含金钱、时间、感觉、情绪等各方面,投入包含了所有负面的内容,比如压力、成本、焦虑等等。借鉴爱情经济学的说法,有时在明知道这个人不适合自己也不想退出,是因为回到一个人这个状态比现状更不能接受,反之亦然。当完成目标的「爽感」价值很高,人们就乐于为此投入,所以大家在制定完整规划时,需要考虑清楚是否会因为做、完成这个目标变得更快乐。

毕竟,我们定下目标时的想做是真心的,放弃时的不想做也是真心的。

让我们共同努力。


回顾整个内容,感谢编辑北鸮提的不少建议,从原文的 7k 字改到现在约 1 万字,从原本这是一个工具性的文章,变成了一个工具和自我解释的长文,加上我的写作功底确实不咋地,也不知道有什么图可配,读起来可能不是很友好(在努力了)。我个人认为长篇工具性描述是很劝退的,但是这些是我近期感觉为我带来最大收益的方面,我也希望分享出来能帮到更多的人。

对于本文内容,各位有建议意见欢迎在评论区指出,如果认为有帮助也可以鼓励一下。

最后,我们在按着上面的思路执行的时候,也需要去思考当前这个框架是否能高效运转,是否还有改进,没有任何一个方法论是永恒不变的。共勉。

关联阅读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了解更妙的数字生活 🍃

> 想申请成为少数派作者?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