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注:本文是少数派 × tomtoc「东西我都装好了」征文活动的入围文章。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少数派对标题和排版略作调整。

想了解如何参与本次征文,赢取各种丰厚奖品,你可以 点此查看 活动规则和奖品清单。


首先需要介绍一下我自己。虽然是一个不相信星座的金牛座人士,但确实是一个消费观念有点极端,乐于当守财奴的人。在超市买可乐时,甚至会在不同包装之间计算对比每百毫升的价格再决定购买哪一箱。

我有点没想到我竟然也会来写一篇关于整理收纳的文章。来过我家的小伙伴可能会知道我并不是家里每个地方都收的整整齐齐,但我喜欢至少划出一部分区域来保持整齐有序。这篇文章所要分享的,就是我「不必强迫自己把每个地方都收纳得整整齐齐」的佛系整理观念。

对我影响最大的并非一些整理类的书籍,而是一部叫做《我的家里空无一物》的电视剧,女主是个超级整理癖,但这部剧的核心却在于控制物品数量,精简生活。“丢弃”是核心。

也受到这样观念的影响,我重新思考了自己很久以前对物品收纳的一些误解。

收纳的意义就是为了不做收纳

说起收纳,许多人很容易陷入把房间里的空间最大可能作为收纳空间的误区。对于租房一族来说尤其如此。

但其实,你至少应该在房间里留出一处空间,不作为收纳用途,只优先以「看上去舒适」为目的而进行布置。这个空间可以是一张你喜欢的书桌,也可以是你铺了地毯,放了单人沙发的小角落。

也就是说,桌子即便有多余的空间,也不一定非要利用起来收纳物品。如果你喜欢这张桌子,可以放一盆花,放一幅喜欢的画,让这个角落变得更舒服。或是干脆就把多余的空间空出来,什么都不放,让桌面显得更宽阔。总之,全凭你自己怎么喜欢怎么来。

收纳要做的最基本的事情就是把物品放在合适的位置,并留出舒适的生活空间。如果你的房间里甚至没有留出这样一片舒适的空间,那收纳的意义又何在呢?

桌面右侧有一个空出来的区域,但是我什么都不想再多放了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家里东西太多装不下,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应该去买个柜子或者架子。因为把东西收起来很简单,把东西数量减少却很难。为了收纳少量物品买了一个柜子,就因此又获得了新的收纳空间,这样即使后续买了新的东西也觉得还有地方放。久而久之,收纳用品多了,物品也跟着变多了。恶性循环之后,收纳空间又重新挤占了房间里的舒适区。

买了柜子,就一定会往里面塞东西的。

要逃出这样的恶性循环,在购买收纳用品之前就应该仔细考量。准备购买的收纳用品占用的空间是怎样的?使用场景是怎样的?能不能对物品进行合理分类?是临时放置还是长久收纳?如果没有必要,就不要新增收纳用品。

对于已有的收纳需求,可以先考虑优化现有收纳空间,减少购买新的收纳用品。

比如说,我的桌子只有一个扁扁的小抽屉,原本可以考虑买一个桌面小柜子来收纳数据线和桌面用品,但确认了我的数据线数量之后,觉得抽屉其实也能放下,但会很凌乱。所以我购买了一些抽屉隔板,把小抽屉划分成数个区域,原本混杂的抽屉分隔以后空间仿佛扩大了许多,正好把数据线分门别类,又方便拿取。

抽屉分隔板让抽屉空间能有效利用
透明自封袋,适合对线材、曲别针、胶带等日常零碎小物品分类

还有许多其他小玩意儿都可以方便你优化收纳空间:

  • 捆扎带:整理线材的好帮手,一团乱的线材是抽屉的噩梦。最便宜的细铁丝捆扎带几块钱能买 100 根。
  • 透明自封袋:任何物品都可以装进去分门别类,还能防止灰尘和一定程度防止受潮。
  • 牛皮纸袋:简单的牛皮纸袋竖起来就可以对柜子里的空间进行整理,把物品分类放置。
  • 衣柜分隔板:衣柜纵向空间常常不能很好利用,衣柜分隔板可以给衣柜分出更多空间,放置更多衣物。

不方便拿取的收纳是无效的收纳

在整理物品时,大家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找一些箱子,把散落的东西放进去,然后把盒子堆起来,认为这样就完成了收纳。但这样的收纳既没有对物品进行归类,找东西的时候也很麻烦。那种藏在换鞋凳里的收纳空间,也属于这种难以拿取的收纳空间。

凳子上为什么会长衣服?当然是因为凳子方便放,也方便拿。因此,容易拿取是收纳物品时很重要的考量点。

就以挂衣服举例来说,如果实在有这个需求,买一个能够随意挂取的立式衣帽架,不仅不至于让衣服在凳子上挤作一团,还可以挂更多数量的衣服、包、帽子。

用箱子整理物品时,常常需要堆叠放置,但是底部箱子里的物品就很难取用了。所以,可以侧开门的整理箱实用程度会远远高于只能顶部开盖的整理箱。这样的整理箱即便是多个堆叠起来,也可以很方便地从侧面拿取物品。

即便是那些不合适的收纳空间,用前文所述的分隔板、小纸袋等小道具进行改造,也能让物品归类整齐,方便拿取。

总之,在收纳日常用品和购买收纳用品时,千万不要优先考虑能不能用来装东西,而是优先考虑方不方便拿出来用

对物品的执念根本无法放下,那就对物品的数量斤斤计较吧

你一定有很多想买的东西,这样的欲望控制不了吧?

一直买东西会陷入这样的困境,物品太多,收纳难度很高,空间也变小了。要从根本上减少收纳的问题,不如开始减少物品的数量。

那想买东西怎么办?首先,提高自己想要买的商品的品质,选耐用的,最好看的,贵一点也没关系;其次,给自己的同类物品数量定一个上限,这一点很重要。比如说规定自己只能最多同时拥有 2 个水壶。如果想买新水壶,那必须转让或丢弃一个旧水壶。做不到?不舍得丢?那说明你不够喜欢你的新水壶,那就别买了。你可以尝试着每次买新的东西都这样斤斤计较一下。

至于如何减少现有物品的数量,在《我的家里空无一物》这部剧中介绍过好几个令人映像深刻的方法,对我帮助很大。

期间限定远距离法

iOS 有一个功能:自动卸载不常用的 App。对于那些不知道该不该丢弃的物品,你也应该把它们当做不常用的 App 卸载掉。期间限定远距离法就是指把物品先收到一个角落,过一段时间看看是否需要用到它。如果很久都没有用到,就证明这件物品是无用的,是可以丢弃或转让的。(当然,某些必须要使用的日用品不适用于这个方法。)

推进式替代法

对于某些很喜欢却数量太多的物品,如果不愿意丢掉,可以尝试赋予它们第二个用途。比如有了太多喜欢的玻璃壶,可以尝试把用不到的玻璃壶改做花瓶,并制止自己购买新的花瓶。有用不到的玻璃杯,可以拿来作为漱口杯,然后丢掉劣质的塑料漱口杯。

推进式替代法并不是万能的,重点是物品被赋予的新用途应该是让你的生活品质有所提升的,而不是倒退的。比如,用 Kindle 盖泡面,对 Kindle 来说就是一种倒退(误)。

实在丢不掉就好好使用

有的东西就是没办法狠下心丢掉。但如果能好好使用和保养,那它也发挥了自己应有的价值。好好使用旧的物品,而不购买新的商品,其实也是一种有效的「收纳」哦。

当然,并不鼓励大家像日剧里那样很极端地直接把用不到的东西都丢掉(笑),还能用的物品卖掉或者赠送给朋友是最好的。让物品能继续发挥价值也是好事一桩。少数派也曾出过二手物品如何处理的专题(《购物节快递收不停,被淘汰的物品应该去哪里?》),可以帮到大家。

谨慎购买功能复合型产品

家居店常见的一物两用的道具:既能用来坐人,内部又有收纳空间的小凳子。看起来很棒吧?最后却可能因为里面的东西既不方便拿取,也不是一把好凳子而成为闲置物品。甚至会陷入前文所述的「买了柜子,就一定会往里面塞东西」的困境。这种拥有多功能,但两种功能都一般般的商品,建议大家谨慎购买。

对于功能复合型产品的另一个典型例子就是底座可以进行无线充电的台灯。这种商品看起来好用又方便,实际用起来你会发现你想要使用无线充电器会受限于台灯的摆放位置。台灯可能不会太常经历更新换代,无线充电技术却可能一直升级,或者由于与你的手机充电功率不再匹配而变为鸡肋功能,你却没办法单独更换台灯上的充电底座。(台灯底座上的无线充电器功率只有 5W 的那批买家现在可以开始哭了)。

总之,在购买功能复合型产品之前应该仔细思考两种功能的使用场景是否冲突,两种功能对应的产品更新频率是否一致。对于经常换代升级的科技数码类产品来说,应当更加注意这一点。有时候,把不同需求拆分开来反而是更合适的。

还是拿灯举例子。智能型的床头灯或落地灯,普遍价格较贵,换新也很浪费。但如果是自己购买一个普通落地灯座,再加上一颗智能灯泡,一样能实现手机控制、调色、调光等功能。而且,你后续还能自由更换你喜欢的灯座,改变灯的形态,或是更新换代新款的智能灯泡。

如果叠被子无法让你快乐,那就不要叠被子

无法让你愉悦的事情就不要做,对于整理和收纳,我的观念也是如此。

如果叠被子无法让你快乐,那就不要叠被子。

简单来说,你如果觉得自己已经做得很好了,并且能忍受了,那就不需要再更进一步了。这样的说法看似很佛系,但干脆这样放下整理的包袱,说不定反而能慢慢享受到整理的乐趣。

有一类人把自己称为“间歇性整理癖”,他们并没有定期整理物品的习惯,但常常会因为「自己都看不下去」而去整理房间。看着整理后的房间,甚至是一个小角落,就能得到极大的满足感,这可以说也是享受到了整理的乐趣。长此以往,你对混乱程度的忍受力也会慢慢降低,在习惯整理后也能自发地经常去整理物品,并把这当做一种乐趣。

从整理衣柜开始练习整理技巧

在了解一些整理技巧以后,就能让整理变得更得心应手,从而变得愿意去整理。对于还没有整理习惯的人,要开始练习整理技巧,最能简单上手的事情就是叠衣服。网络上有许多如何叠各类衣物的教程,有些方法可以让你非常快速叠好衣服,多练几次就能完全记得。即便是实在学不会,用叠衣板也没问题,把衣服整齐分类直接挂起来也没问题。而且衣柜本身是较为独立于房间的一个小空间,如果大的房间暂时不知道如何整理,可以先开始练习如何整理衣柜这个小空间。

通过这样的练习,如果能从中体会到愉快和减压,再尝试去整理更多的物品吧。总之,记得要让自己从整理中获得快乐。

T 恤是手叠的,长度略微不一也没关系;长袜其实直接对折整齐叠放就可以了;内裤和短裤都可以叠成这样的小方块。叠衣服的方法在网上搜索一下有很多。看到叠得整整齐齐的衣服觉得好开心啊~

如果学不会放弃,那就学不会收纳

「也许未来会用到」这样的想法并没有错,但是…

但是,你需要审视的是你喜不喜欢去用。对,我说的是喜不喜欢而不是会不会

打个比方,你收集了许多塑料袋,预备以后把它们作为垃圾袋来使用,这其实是好事。但大部分人其实是把塑料袋堆在角落里或柜子深处,忘记拿出来使用。这就是“不喜欢用”,你根本不记得要去使用你自己收集的塑料袋。那这样的囤积就是毫无意义的。

「收」与「放」正如硬币的两面。对于此类无意义的囤积,如果能及时放弃掉,那你其实就已经在进行收纳整理了。(整理是无时无刻的!)

应该摒弃掉所谓的收纳只是把物品放到容器里的观念,转而追求收纳是为了获得更舒适的生活状态的理念。你可以通过看书学会收纳物品的方法,但囤积和胡乱购物的观念不改变的话,再怎么整理家里也还是个「仓库」。这就是为什么日本的整理书籍和本文都写得像心灵鸡汤一样的原因(误)。

不过,就算是大师们的整理类书籍里的内容也不要全盘相信。近藤麻理惠在书里说「把袜子打成卷收纳会让袜子变成不开心的状态」我觉得这是只有在喝麻了的情况下才会讲出来的话。

想必有人会说「你一定是为了写这篇文章又重新整理了一遍房间吧」。是啊,说得没错。但是就像我想要写文章一样,你偶尔也会自发地有“我的房间好不舒服我想要把它整理一下”的念头出现吧?一旦这样的念头产生,无论动机如何,你已经开始注意到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状态了。

比起方法论和具体实施,这篇文章更希望让大家理解「我为什么要去整理物品」。总之核心是,你自己舒服最重要。

同理,我认为不必像某些书里说的那样逼迫自己养成必须按时整理的习惯,那样会让自己讨厌自己的。兴致来了整理一下,把每次整理当做独立的仪式,也没有问题。每一次对物品的整理和收纳其实都是对生活状态的重新审视,仅此而已。

用自己觉得舒服的方式来整理吧。

P.S. 多说一句(段)。每个人心里其实都有一块地方是属于自己的「囤积癖小天地」,再喜欢整理的人也是如此,在你看不到的地方,他可能有超爱收集的小玩意。看似轻喜剧的《我的家里空无一物》,当中却有一话是关于「遗物整理」,并引出「人总有一些东西是无法丢弃的」。既然不需要追求升入「断舍离天堂」,那遇到这样的时刻还是请顺从自己的心吧,完全断却执念的人是不存在的。接受这件事本身,其实也是一种放弃和自我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