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rix 首页推荐

Matrix 是少数派的写作社区,我们主张分享真实的产品体验,有实用价值的经验与思考。我们会不定期挑选 Matrix 最优质的文章,展示来自用户的最真实的体验和观点。

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


23 年前,Apple 发布初代 iMac,一体式的简洁设计,糖果般的彩色机身,大获成功。所以今年 Apple 在发布会上公布新款 iMac 有七种不同配色时,很多人都把它看作是对初代 iMac 的致敬。

这种说法可以说是得到了 Apple 官方的证实,当你打开新款 iMac 的包装时就会发现,Apple 把这种确认,印在了屏幕保护贴上。

hello again,多彩机身

iMac 的外观一直都有很强的装饰属性,摆在那里,它不仅是一台机器,也是室内装修风格的一部分,这也是经常会在酒店、公司前台以及商场看到 iMac 的原因。

这一代 iMac 回归了彩色设计,背面的高饱和度配色加上比之前大了一圈的标志本身就像一句「hello」一样,很难让你忽视它,而面向使用者的部分——正面的「下巴」和机身底座的颜色则要浅很多,搭配白色屏幕边框,将注意力的焦点让位给屏幕。

Apple 甚至为不同颜色 iMac 的内置系统出厂预设了不同的强调色和壁纸,菜单按钮、输入法选择框等地方都采用了和机身颜色相同的色系。这种出厂预设让你从开机设置直到进入系统桌面的整个过程中感觉都非常统一。

配套的电源线、键盘、鼠标 / 触控板,甚至是附赠的 USB-C 转 Lightning 充电线都采用了和主机相同的色系。这些配件目前都没有单独销售,想要购买新配件的人应该不少,一些人是因为新颜色,另外一些应该是因为妙控键盘上的触控 ID。

自 2016 年 MacBook Pro 配备触控 ID 开始,「为妙控键盘增加触控 ID」的呼声就一直存在,而现在这一愿望总算是部分实现。

触控 ID 的使用体验大家早已熟悉,可是在妙控键盘上好像有点不同,MacBook 键盘和机身一体,而无线连接的妙控键盘却可以配对多个设备,已经存储的指纹信息该如何处理?

对此 Apple 的解释是,指纹信息会和电脑硬件及账户匹配,其它人可以用它配对新电脑,并重新录入指纹,但他无法删除你的指纹信息,除非你自己在对应的账户下操作。

之所以说「这一愿望总算是部分实现」,配备触控 ID 的妙控键盘目前只能在配备 M1 芯片的 Mac 上使用,如果你的 M1 芯片 Mac 更新到了最新系统,当使用触控 ID 妙控键盘连接时,会弹出提示告知你可以用妙控键盘解锁电脑,录制指纹前会让你先双击 MacBook 上的触控 ID 验证,之后就能在妙控键盘上录制指纹并解锁电脑。

我知道很多人喜欢用 MacBook 外接显示器,搭配妙控键盘来合盖使用,我曾经也是其中一员,妙控键盘支持触控 ID 后,在合盖使用电脑时就可以继续享受指纹解锁的便利了。当然还有一个前提就是,它能像 iMac Pro 配套的黑色键盘、鼠标、触控板一样,在新设备开售几个月之后上架 Apple Store 单独售卖。

新款 iMac 真的非常薄,薄到我不需要拿硬币什么的来类比展示,单是看数据,11.5 毫米,就会觉得非常薄。即便你见到它,也不会想到去和电脑或者显示器对比,而是会拿起你的手机、iPad 放到它旁边,看它到底有多薄。因为放在电脑的维度下,这无疑是最薄的一体式家用电脑了。

随之而来的还有外观设计上的多处变化,这些变化在我看来有好有坏。

底座变小了,好,现在的 iMac 底座看起来就像是大号的 iPad 支架,在桌面上仅占用很小的一部分空间。

背部的接口只剩下了雷雳 / USB-C 接口,不太好,我猜应该还有很多人需要 USB-A 接口和 SD 读卡器,不过精简接口已经是 Apple 的「传统艺能」了,幸好和 MacBook Pro 改用 USB-C 接口的 2016 年相比,现在它的普及度已经非常高了,扩展坞的价格也比当时低了不少。而这样一改,现在 iMac 背面的所有接口都不用担心正反插的问题了,包括电源接口。

电源接口改用磁吸式设计,特别好。电脑主机和显示器这种隐藏在角落,但总是让人保持「眼神接触」才能插好的电源设计终于有人愿意改一下了。新款 iMac 的磁吸式电源线用起来和之前 MacBook 上的一样方便,无需仔细瞄准就能准确吸附,不过考虑到 iMac 必须要插着电源线用,磁吸力度远比 MacBook 上的要大,不会轻易脱落。

iMac 不只带来了 MacBook 的磁吸充电线,把 MacBook 的充电头也一并带来了,新款 iMac 电源线中间出现了一个不小的电源适配器,虽然明白这样设计大概是为了机身的轻薄,但处理方式在我看来过于简单粗暴,电源适配器放在桌上不够简洁,放在地上又容易刮花,这应该算是新款 iMac 上我最不喜欢的一处设计。

随着屏幕尺寸从 21.5 英寸升级到 24 英寸,iMac 的分辨率也再次提升,其实 21.5 英寸 iMac 的分辨率已经达到了 4K,而市面上常见的 4K 显示器尺寸都已经达到了 27 英寸,所以 24 英寸的 iMac 本可以继续使用 4K 分辨率的屏幕。但 iMac 素来有「买屏幕送电脑」的说法,Apple 为了保证细腻的显示效果,新款 iMac 24 英寸的屏幕分辨率已经达到了 4.5K(4480×2520),如果你想买到一台素质相当的显示器,23.7 英寸 LG UltraFine 4K 最为接近,售价 5356 元。

iMac 这次还配备了高保真六扬声器系统,并且支持杜比全景声视频和空间音频功能,搭配显示效果细腻的 4.5K 屏幕,可以获得非常好的影音体验。

设计最精巧的地方,是 M1 芯片

新款 iMac 能够如此纤薄,M1 芯片功不可没。正是因为 M1 芯片将此前电脑中的 CPU、GPU、内存等部分合于一处,并且很好地控制了散热和性能,才让 iMac 有机会抹平后背,将此前放在机身背部的大部分元件都压缩进屏幕下方。

也幸亏 iMac 的设计因 M1 而迎来了如此大的改变,不然关于 M1 的优势,我们只能像之前体验 MacBook Air、MacBook Pro 和 Mac mini 那样,重复第四遍了。

在 MacBook Air、MacBook Pro 和 Mac mini 的体验中,我们已经知道它运行速度很快,睡眠唤醒和应用启动的时间真正接近「秒开」;

知道它功耗控制优秀,让两台 MacBook 的续航时间都增加了将近一倍,并且让散热风扇在大部分时间变得可有可无;

它的兼容性很好,发布初期,那些基于 Intel 开发的应用经过转译大都也能在 M1 芯片电脑上完美运行;

同时由于使用了和 iPhone 芯片相同的架构,很多 iOS/iPadOS 应用也能直接在 Mac 上安装,你可以在 Mac 上用饿了么点外卖,打开 NOMO 修个图,或者用 Overcast 继续收听你在手机上没听完的播客,甚至可以丰富一下原本在 macOS 上匮乏的桌面小组件。

以上所有的这些,除了续航之外,你都可以在 iMac 上体验到。新款 iMac 依旧配备了两种版本的 M1 芯片,售价 ¥9999 的 iMac 搭载了 8 核中央处理器 + 7 核图形处理器的减配版 M1,而 8 核中央处理器 + 8 核图形处理器的版本则要 ¥11499 起售,如果只是考虑芯片性能问题,但这 ¥1500 元的差价不止体现在 M1 芯片上,¥9999 的 iMac 背部少了两个 USB-C 接口,电源适配器上少了网线接口,最重要的是,它标配的触控键盘没有触控 ID 功能,想要升级需要外加 ¥350,这样算下来,直接购买 ¥11499 的版本应该是更划算的选择。

当然 M1 芯片并非毫无短板,它只支持外接一台显示器,只支持两个雷雳接口,只支持最大 16GB 内存,这对于性能要求更高的专业用户来说都不够充裕。

从目前使用 M1 芯片电脑的产品定位也能发现,它们要么全线定位为消费级,要么也是处于整条产品线售价的左侧,属于入门款,在这一部分,M1 芯片可以说是拉高了「入门级」「消费级」Mac 的体验。

而向高性能、专业领域冲击,从一开始就不是 M1 芯片的任务,作为第一款 Apple 自研电脑芯片,它的亮相几近完美,现在的传闻也都提到 Apple 将会在今年公布性能更强的新款自研电脑芯片,而正因为 M1 芯片的优异表现,让我们对这些新产品充满信心。

M1 芯片的出现,也成为了架在 iPad Pro 和 Mac 之间的第一座坚实桥梁。这次和新款 iMac 一同发布的 iPad Pro 同样配备了 M1 芯片,在 iPad Pro 上用 Mac 芯片,在 Mac 上提供 iOS/iPadOS 应用的运行环境,尽管 Apple 一再表示目前没有两平台融合的计划,但未来 iPad Pro 和 Mac 之间的联系,肯定不会停留在现在这种程度。

我的家用电脑第一选择

让我们再次回到 23 年前初代 iMac 发布的时候。

当时 iMac 的定位是一台家用电脑,外形设计上,它看起来亲切友好,不会让人觉得这是一台不敢触碰的精密仪器;操作逻辑上,当时使用 PC 连接互联网步骤复杂,而使用 iMac 则只需两步,插上电源线和网线即可。

「莫博士」莫斯伯格(Walter Mossberg)在当时的介绍文章中写道:「它看起来就像你家居装饰的一部分,而不是从某个技术员工作室来的入侵者。」(It takes up very little space and looks like part of the decor in your home, not an invader from some techie's workshop.)

在之后的 23 年,iMac 设计几经变化,但一直延续着初代 iMac 的设计哲学,精美、简洁、易用,它一直是我眼中理想的电脑形态。

尽管家用电脑的定义早已不是最初的「互联网冲浪工具」,它的相当一部分功能被手机、iPad 取代,人们在家中用电脑的目的逐渐从消费内容向创造内容转移,远程办公、自由职业兴起,我们会在家中开视频会议、做表格、写文档,剪辑视频、播客,作图或编程。而这些需求,新款 iMac 上也可以轻松胜任,看视频,它有细腻的屏幕和震撼的音效,在家办公,M1 芯片的性能也足以应对日常办公场景。

iMac 依旧是我的家用电脑第一选择。

> 下载 少数派 2.0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解锁全新阅读体验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