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为创作者提供第三方服务的Substack获得6500万美元投资的消息重新引发了市场对Creator Economy的关注,借此机会,作为一个长期活跃在内容领域的互联网从业者,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创作者经济的一些看法。

首先开宗明义,我认为创作者经济,将会是未来十年,在社会财富越来越固化情况下的一片蓝海市场。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先来简单回顾一下历史,在网络诞生以前,全家老小坐在客厅一起看电视的情景每天都在发生,我们被动接受要看什么,一个火爆的电视广告(比如脑白金)可以同时影响12亿人,信息的传播掌握在少数的媒体机构手上的,媒体决定了我们看什么,也同时潜移默化影响我们的消费。

一个「少数派」没有发声机会的时代

互联网的兴起改变了这一切,门户网站首先尝到甜头,打破了传统媒体对信息的垄断,新浪网在2000年即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人们不再满足被动的接收信息,上网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更加顺应人性。但这种形式的本质依然是由网站单向发布信息,只是记者和编辑们从电视台来到了互联网公司而已。

曾经有多少人打开浏览器第一件事是浏览门户网站

直到web 2.0时代的到来,去中心化的概念开始出现。人们不满足于单向获取信息,开放、分享、互动成为关键词。博客,论坛,社区,短视频,直播,播客等各种信息分享渠道应运而生,内容的生产不再被公司垄断,同时技术的发展也让个人能以越来越低的成本生产优质的内容,准确地说,你只需要一台手机就可以成为一个创作者,而每个创作者都是互联网当中的一个流量节点。

在互联网时代,流量就是金钱。

社交网络一浪接着一浪,但本质仍然是去中心化

在传统的WEB 1.0中,门户网站垄断了流量从而垄断了利润;但进入WEB 2.0后,每个创作者都有机会成为一个流量节点,从而瓜分以前被门户垄断的利润。每个创作者个体都相当于一家贸易公司,谁能够把商品信息传递给消费者,谁就有机会获取利润。

在大航海时代,伊比利亚半岛的商船垄断贸易;而互联网时代,换成了站在流量中心的人瓜分利润。

流量是互联网的“货币”

有了流量,商业化几乎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比如最直接的广告,或者我们在短视频下面看到的电商链接,或者知识付费,以及贩卖周边商品等。并且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同时,我的B站账号收到了广告分成功能的内测邀请,承诺永久不会插播广告的B站也开始眼红Youtube的广告分成计划,毕竟谁会跟钱过意不去呢?所以即使你是一个商业嗅觉不够灵敏的创作者也不必担心,只要你拥有流量,自然会有第三方来寻求利益共享。

刚在B站收到的广告分成功能内测邀请

可能有些人会说,这不就是网红吗,有什么好新鲜的。

比起网红这个粗暴的定义,我比较认同Influencer这个单词,有影响力的人。你不需要be famous ,人人都知道。只要有在某个领域有影响人做决定的能力就有机会成为创作者,比如我们熟知的李佳琦,他具备的是在商场专柜卖口红的销售能力,他把这种能力通过直播复制到了网络,从而获得了巨大的收益。

但也不是每个创作者都需要成为李佳琦,《连线》杂志主编凯文·凯利在2008年的时候就提出了「1,000个铁杆粉丝」的概念,创作者只需找到愿意为你的作品每年付费 100美元的1,000个粉丝就可以生存下去;而随着AI算法的发展,创作者也不再需要像公众号那样获得大量订阅以及粉丝的转发分享才有机会进行商业变现。推荐算法将让,再小众的领域以及创作者都将有机会被人看到,帮助创作者找到他们的超级粉丝。

对于平台而言,让长尾博主能通过创作赚钱也成为了它们的发展共识。B站、抖音、快手、微博的推荐算法都在为去中心化服务,平台就像商场,他们也不希望顾客来了之后逛逛优衣库、买杯星巴克就走。有大品牌吸引顾客来商场,也有个性化小店满足不同顾客的消费需求,才能让顾客、商场和商家形成三方共赢。

那要怎么参与到创作者经济当中呢?如果你是一个具有创作热情的人,那很明显,思考适合自己的创作形式并大胆执行:文字,音乐,摄影,手工,视频,播客,直播,脱口秀等等,去找到适合它们网络传播的途径,去执行,去试错,毕竟机会不可能主动找上门来。

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你一定要成为创作者才能在其中赚到钱,淘金潮发生的时候,给采矿工人制作牛仔裤的Levis也能赚的盆满钵满。也比如这两年直播热潮,让手机支架、美颜灯等辅助器材的销量也节节攀升;在当下,国外也有越来越多服务创作者的第三方平台也在迅速发展,比如开头提到的Substack。在国内,正如少数派这样长期拥护创作者价值的第三方平台,也在这波浪潮中崭露头角。创作者经济的巨大潜力,已经成为大家对未来发展的一个共识。

Image source: substack.com

当然,内容创业早已不是新兴事物,但随着技术的发展,版权保护的完善,我相信在未来十年内,互联网时代的创作者经济将仍然有广阔的发展潜力,毕竟互联网经济的本质是对用户注意力的争夺,毫无疑问,不论什么载体,内容永远都会是争夺注意力的最佳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