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注:本文是少数派 × tomtoc「东西我都装好了」征文活动的入围文章。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少数派对标题和排版略作调整。
想了解如何参与本次征文,赢取各种丰厚奖品,你可以 点此查看 活动规则和奖品清单。
你是否察觉过我们「接收到的外界信息」和「脑海中迸发出的想法」之间的异同?
前者,比如书籍、课程、微博、朋友圈、新闻等等,在下文中我统称为「信息」。
后者,基于外界信息以及自己的知识、经验,我们产生了一些灵感、思考,在下文中我统称其为「想法」。
换言之,信息和想法,对应的就是「输入」和「输出」。以前我会试图将二者区分得一清二楚,外界的就是外界的,我自己的就是我自己的。但是,随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我发现二者的界限其实十分模糊,甚至彼此之间相互交融、互相影响——也就是说,严格区分二者并无多大意义。
由此,我想到了一个描述二者关系的比喻——川流。
川流激荡,信息和想法
让我们将「外界」和「大脑」分别想像成两个江水的发源地,一个喷涌着「信息之流」,另一个则孕育出「想法之河」。
二者都沿着河道奔腾向前,在某一点因为某些外部因素撞击在一起,两道河流碰撞交汇,爆发出强大的动能,二者也因交汇而难分彼此。
在交汇之后,这条川流继续奔涌向前,并随着时间和地势的差异,派生出很多重要支流(任务、待办、日记、记录……),也有很多水分在不断蒸发(被遗忘、失效、过期……)。
之所以产生了这个想法,是因为我在日常学习中,发现自己很难界定输入与输出的边界。比如,当我看到书中的一句话深有感触时,我便会想写一些东西下来,但是我的感想其实与原句有很多共通之处,我便很难将其进行归类。
因此,我认为更好的方式,或许是不对「信息」和「想法」作出明确区分,而是把它们混同存放,统一收纳整理并产出。
那么,作为一个希望提高效率、有所产出的人,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疏导和捕捉这条奔腾不息的川流,并使之从一个「野蛮生长」的状态,转化成为一个能够为我们所用的状态。
如何做到?我们需要借助一些趁手的工具。以下,便是我对捕捉和转化这些川流的一些经验和思考,也响应了本次征文的主题——收纳和整理。
为了方便你对本文内容有一个心理预期和基本了解,我先阐述本文的脉络。我将川流类型分为:细小水流、奔腾川流、轨迹脉络、引导流向和自然触感。针对不同的川流类型,我具体会使用到三个软件:Notion、flomo、滴答清单,以及永远的神——实体的纸笔。
另外,这三个软件有几个共同特性非常值得说道,也是我在本文中做安利的前提条件。首先,三个软件均支持 app 和浏览器网页使用,支持浏览器网页意味着用户可以在任何设备端访问账户并使用。其次,三个软件虽然都有各自的付费业务,但是免费版本足够绝大多数人使用,十分良心。最后,它们的颜值都很高,本人作为外貌协会资深会员都对他们无可挑剔。
一、细小水流,轻量级捕捉
当我们试图观察自己的思维时,我们会发现,我们的大脑不会以「标题、开头、中间、结尾」这种标准文章结构去思考,而是以跳跃、零散、独立的方式产生纷繁琐碎的想法。
因此,我将我们脑海中这些不断产生并不断消散的想法,比喻为「细小水流」,因为它们正如同江水中那些难以被察觉、常常随风蒸散的小水流一样。
对于这一类川流,我们应该采取非常轻量级的方式去捕捉。但是,捕捉到的数据也应该能够被我们二次加工——分析、复盘和利用,否则捕捉本身毫无意义。
在这里,引入我近期最钟爱的应用之一:flomo,本文中有关川流的想法也受其启迪。flomo 的开发者谈及缘何会做这样一款应用时,也是基于这一思考——flomo=flow+memo,捕捉如同川流一般的想法。
杀鸡焉用牛刀:不要用重量级写作软件捕捉想法
在这里需要解释一下,我们为什么需要以非常轻量级的方式去捕捉想法,难道我们日常习惯的各类笔记或写作软件,或者微博、朋友圈不是更好吗?
在《娱乐至死》中,尼尔·波兹曼挑战了一个习以为常的观点——实质决定形式。恰恰相反,他认为形式(媒介)决定实质,比如电视这种媒介决定了其传播的内容只能是轻快、浅浮的。
因此,一旦我们选择了重量级的写作软件,如 Notion、Word、Ulysses 等,或者微博、朋友圈等轻量级的社交平台来记录想法,我们便会面临如下问题:
首先,写作软件是厚重的,我们随手记录的冲动和欲望会在无形中被压制。假如我们需要为每一个想法起标题、设置格式、保存等等,我们就不会愿意记录想法,最终「记录想法的想法」就会被搁置。
其次,社交平台会使我们的想法受到局限,一旦我们开放权限给朋友们阅读,我们势必要字斟句酌,甚至有些主题也不敢或不好公开,这又与我们随手记录的初衷相违背。
最后,无论是写作软件还是社交平台,通常都不具备对零碎想法的分析功能,我们的想法只会想滚滚长江一样东逝而去,难以留下痕迹。
看起来,必须有一个软件专门是为了记录零碎想法而设计开发。我认为,flomo 至少在这个细分市场上傲视群雄,而它同样也对自己定位清晰。
零碎想法的梳理和分析
针对前面所提及的几个问题,flomo 都分别进行了针对优化。
首先,你不需要为你的想法起标题、设置格式,你只需直接记录,然后发送保存就好了。发送保存的同时系统会自动记录当前时间。不仅如此,根据我的实际体验,联网状态下的编辑器内容也是实时保存的,即使你不小心关闭软件或刷新网页,都可以继续记录。另外,为了满足一定程度的分类需求,只需要一个「#」就可以为想法打上标签。
其次,flomo 具有如同社交软件信息流一样的记录和浏览体验。记录时,你可以选择浏览器网页、手机 app 或者微信服务号进行记录,尤其是使用微信记录时,就像在和朋友聊天一样就把想法记录好了,一定程度上也变相满足了我的社交分享欲,又不至于太打扰我的朋友们。浏览时,就像在翻自己的微博或朋友圈一样浏览过往的想法,又不必担心被别人指指点点。
最后,flomo 最打动我心的是两个分析功能。一个是「每日回顾」,你可以设置时间和筛选规则,系统将会根据你的要求,每日随机抽取一条你曾经记录的想法,通过微信服务号推送给你。另一个是「随机漫步」,当你记录了超过 50 条左右的想法,系统便会分析所有想法中常常出现的高频词汇,你可以通过点击这些词汇来快速筛选。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是,flomo也能够阐释出我前述的观点:信息和想法是紧密相连的。当我们根据某条信息(比如一条微博)产生了一条想法(比如一些感悟)时,我们可以先在 flomo 中复制粘贴微博内容,打上「#摘抄」标签,再点击批注,添加我们的想法,并打上“#感悟“标签,二者相互关联,却也保持了一定的独立性,岂不妙哉?
总结一下,如同细小水流一般的零碎想法,用 flomo 来收纳整理。
二、奔腾川流,数据库管理
有一种写作类型,最让我们生畏,那就是长篇写作。很多人会把它看得很重、很难,或者直接认为自己不会写作、不适合写作。
其实,这些想法都是我们所经历过的中学语文教育制度的弊病。模式化的写作规则和要求,打击了很多人一辈子写作的兴趣和自信。
实际上,我们冷静下来,思考写作的本质,无非也就是在分享和表达。只不过相比起聊天,多了梳理逻辑和吭哧打字的步骤。
另一方面,写作确实很重要。无论是学生时代还是工作后,良好的笔下功夫都对自己的发展大有裨益。如果你本身就热爱表达和分享,那么写作甚至能成为你重要的成就感来源,甚至为你带来经济收入。
当然,写作能力也非可一蹴而就,不必为现在的难以下笔而感到羞惭,把目光放长远,把压力卸下来,试着开始写点自己感兴趣的文章,慢慢锻炼自己的文笔,似乎有百利而无一弊。
当然,本文中,我想详细介绍的是 Notion 针对「大部头写作」的如同数据库一般的收纳和整理功能。至于为什么需要写作管理,这就跟我们为什么需要收拾和整理房间一个道理。
一方面,当我们任由自己的作品在电脑或软件中随意摆放,我们最终寻找它的难度和丢失概率将会大大增加,而这也从侧面让我们感觉自己的作品无足轻重。另一方面,在写了一段时间后,我们便需要从一定高度对过去作品的主题、字数、深度、广度进行分析,并据此作出改进。而一旦文件散乱放置,我们便根本无法对它们进行上述管理和分析。
如果你还不太了解 Notion,可以参阅我此前的另一篇 Notion 入门文章「写给所有需要做笔记的你:为什么我推荐你一定试试 Notion ?」。
写作管理五要素
回到今天的主题——对写作这道奔腾着的、裹挟着海量信息和想法的川流的管理。那么,当我们谈到「写作管理」的时候,我们在谈什么呢?
立刻闯进我脑海里最重要的五个元素是——
- 选题,是指文章的大主题,如果我们用一句话能概括这篇文章,这句话就是这篇文章的选题。选题的来源很广,可以是老师或工作的要求,可以是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可以是当前的社会热点或焦点。在具体的管理上,我们要注意的是,选题和文章并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一篇文章理应只有一个选题,但一个选题可以指向好几篇文章,它们可以是内容不同,如上中下篇,也可以是形式不同,如文字稿件、视频脚本等。
- 素材,是指日常慢慢积累,写文章时直接检索并派上用场的内容。推荐使用 flomo 管理素材。
- 文章,即你创作的具体内容本身。
- 图片,即文章使用的配图。互联网时代,除非是出版书籍,否则一篇缺乏生动配图的文章,是很难激发读者阅读欲望和喜爱的。
- 参数,即文章的字数、写作日期、写后自评、发布平台等你关注的指标。
以上五个重要元素,其实都可以使用 Notion 一站式管理。但是为了方便自己随时随地记录和搜集素材,我更推荐使用 flomo 采集素材,后期调用的时候直接检索即可。
因此,除了素材以外,选题单独自成一库:「选题库」,而文章、图片、参数统一管理:「文章库」。由于 Notion 支持打通两个数据库之间的关联性,所以这两个库在本质上又是融合统一的。
选题和文章的数据联动
我日常的写作流程中,会进行三步走。
首先将所有可能写文章的灵感,都记录在 flomo 中,并打上「#灵感」标签。
其次,当我真的觉得某个灵感可以着手形成文章的时候,我会将选题转移到 Notion 的选题库中,并在对应页面内撰写文章大纲。
最后,等到开始写文章的时候,我会进入文章库,将文章与选题关联,并开始写作。写作时,所有的文字和图片都会在 Notion 中保存。写作完毕后,直接全选复制就可以将整篇文章及其 Markdown 格式一并一波带走,或者选择将图文一起导出。
再之后,我会根据相关信息添加参数,比如写了多少字、什么时候写完的、自我评价如何。
值得一提的是,Notion 具有自建图床,无论你选择选择本地还是链接上传,最终都会通过 Notion 的服务器进行存储。这一点保障了图片存储的稳定性。
另外,在 Notion 多次迭代后,现在导出时,不再像最早期版本那样只能导出文字,而是会将图片和文字同时打包导出。这样子会更方便我们将包含 Markdown 格式的文字和图片的整篇文章发布到其他平台上。
另外,Notion 的视图便是让我觉得常用常新的功能之一。很久以来,我都没有发现:原来每种视图都可以创建多次,而且每个视图之间只共享数据,而不共享筛选(filter)和排序(sort)规则。这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视图来进行分类收纳!
比如,我个人最常用的视图是列表视图(Table view),一般而言,其中一个列表视图(Table view of All)我只设置排序规则,这样我就能在这个视图中看到所有的数据。另一个列表视图(Table view of New)我还会新增一个筛选规则,让我只看到我最需要的几条数据,比如尚未写完的文章、新近添加的几条数据等,另外,由于减少了页面需要加载的数据量,这种做法还能「曲线救国」地改善 Notion 在境内访问速度较慢的问题🌝。
总结一下,如同奔腾川流一般的文章,用 Notion 来收纳整理。
三、轨迹脉络,生活需记录
为了过去而记录
愈长大,时间好似流淌得愈快。有些时候,我坐在书桌前想想前天干了什么事情,却愣是想不起来。记忆的流失,似乎也被社会加速了节奏。之前听理想国电台的时候,有一句话,我非常喜欢:
麻木不仁的日子里,记录,即是抵抗。
记录生活,在大约一年多前逐步成为了我的习惯。坚持记录的主要原因,在于我觉得记录本身就能让我感到愉悦和安心,有一种将高速、繁杂的生活积淀下来的心安感。
具体到记录内容,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无所不包——吃过的饭、拉的便便、睡眠时间、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甚至连「为爱鼓掌」的时间也记得一清二楚🌝。记录内容的掌控权在你手上,你关心自己的哪一方面,就试着开始记录哪一方面的内容。
最早当我还没开始使用 Notion 记录时,我使用过在线问卷、Excel 表格等各种方式收集这些数据,但是都太麻烦且不美观了,最终还是觉得 Notion 真香。
显然,记录本身并不难,难的是坚持记录。至于如何坚持,建议把「记录」这个动作与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比如早晨如厕时,顺手用手机记录一下昨晚的睡眠时间和如厕时间。
当然,除了可以被数据化的生活之外,我也还写日记。除了最常见的如流水账一般的常规日记,我还会写专题日记、压力日记、回忆录、反思、给别人的信等。通过各种方式,为自己留下痕迹。上述日记都可以放在同一个数据库中进行管理,只要做好区分即可,毕竟同一天我们一般也只会写一种日记,统一管理更便利。
为了未来而记录
上述记录,都是为了「过去」而记录。还有一种同样重要的记录,是为了「未来」而记录。简言之,其实就是记录我们的一些心愿,或者想留给未来做的事情。
比如,心愿清单。总有一些我们很想买的东西,或者很想体验的事物,出于资金或时间的考虑,我们不得不暂时搁置。那不妨列一个清单好好地做个记录,看看几个月后、几年后我们是否还会像当初那么渴望。如果仍旧如此,那就买下来吧。
再比如,待读、待看清单。疯狂安利时代,总有些书籍、电影、电视剧是我们想看却暂时没时间看的。同样列一个清单,留给日后翻阅,让到时候的自己能够将闲暇时光充实、愉快地度过。
以及比如,梦想画册。这是《财务自由之路》作者提供的建议,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理想中的生活是怎么样的,然后去找到对应的照片,冲洗出来张贴在自己的房间里,激励自己。这一步也可以简化成为 Notion 中的一页,没事打开看看,让自己更有动力好好努力,好好生活。
总结一下,如同轨迹脉络一般的河网,用 Notion 来收纳整理。
四、引导流向,待办与提醒
抛开一切记忆负担
除了前述几种,还有一类最重要的信息和想法,便是待办事项。生而为人,我们常常需要完成外界交代给我们的各类任务:学业、工作、生活杂事等。此外,还有很多我们自己想完成的事情,兴趣、理想、习惯等。这些待办事项如同河道,引导着我们的川流向着我们理想的方向前进。
但是,人的脑容量很小,一旦我们将各种各样的杂事都堆在脑海中,不仅会阻碍我们学习、思考,还会让我们产生烦躁和畏难情绪。
因此,在《搞定 Ⅲ》中,作者戴维·艾伦强调,要将所有的记忆负担,都移转给外部工具。注意,是所有的记忆负担,不仅包括学习和工作,也包括我们的生活杂事。
这其实也是我长久以来的一个误区,以为只有学习和工作中的重要事情,才应该交给外部工具。诸如买菜、还书、回电话等生活杂事,我总是只凭脑袋去记,这样做不仅让我的心里总惦记着什么事情,而且记忆效果还不好,关键时刻我还总是选择性失忆,耽误事情。此外,我发现,压倒我的最后一根稻草,往往不是学习或工作中的难事,而是生活中细碎繁乱的杂事。
因此,我利用滴答清单,大幅减轻了我的生活方面的记忆负担。比如,我设置了家人、朋友的生日,会提前一周、提前一天和当天提醒,让我有足够时间准备礼物。再比如,我在起床后和临睡前都有一套比较冗长的流程,靠脑子记容易忘,我就用清单来记录。再比如,一些更加琐碎的事情,比如牙刷每三个月要更换、一些开封后保质期很短的护肤品、每天提醒我刷牙等等。
实际上,待办与提醒工具的意义就在于,帮我们减轻所有可能的、潜在的记忆负担。因此,即使只是下班后去超市购物的清单,或者明早需要关心之前来诉苦的朋友状态如何,或者十分钟后要记得去厨房关火,都值得交给大脑以外的工具来记忆和提醒我们。
滴答清单为什么好用
在这方面的工具选择,我是滴答清单两年的忠实用户。虽然去年为爱发电缴费成为高级版用户,却发现自己用得最多的还是免费版功能。
在实际使用中,最值得称赞的是以下几点功能:
首先,智能识别日期。你不用再花时间不断翻日历和时间滚轮来选择日期,只需要在输入的时候连带输入即可,比如「明早九点图书馆还书」,滴答清单便会自动识别日期和时间。
其次,全平台支持。你能想到的平台,滴答清单团队都进行了开发——甚至包括 Apple Watch。有了这个功能,手机就可以安心地放在一边,使用 iPad、电脑开展生产力操作时,各项提醒也会如期而至。如果你手持安卓手机和 Mac,或者 iPhone 和 Win10 等多平台组合的设备,用滴答清单来跨平台传送一些文字和资料也是不错的选择。
以及,笔记功能。滴答清单不止可以管理待办事项,其实还可以记笔记。当然,我只会将一些需要经常翻阅的笔记记录在滴答清单中,比如我的账号密码、银行卡号等。
最后,多体系管理待办事项。你可以使用清单列表、标签、优先级三套体系管理你的待办事项。不过,我为了在添加时不那么麻烦,仅仅使用了清单列表这一套体系。
当然,还有很多好用趁手的待办清单类软件,如果你已经习惯了某一个,便没有必要立刻作出更换。毕竟,我们的目的是减轻记忆负担,而不是为了找一个完美的工具。
总结一下,用以引导流向的河道,用滴答清单来收纳整理。
五、自然触感,纸笔的执念
即使本文的主角是现代化软件,我也无法掩饰自己对纸笔记录的热爱(绝对不是因为我写的字好看)。
就像我坚信纸质书无法被替代一样,我同样坚信纸笔记录无法被替代。好看的字随着笔尖跃动而出,这个书写的过程本身就让我愉悦不已。
在实际生活中,我会在两个地方用到纸笔进行记录。一个是每日计划,另一个是随手草稿。
使用纸笔手写每日计划,主要方法论来源是子弹笔记(bullet journal)。一方面,现在手机和电脑都承载了太多功能,我们很容易在列计划的途中就被各种弹窗消息干扰了思路,最后不知不觉就去做别的事情了。另一方面,在纸上用笔打勾的成就感,是电子软件无可比拟的。因此,重要的每日计划我会交给纸笔,而其他次重要和不太重要的待办,我都选择交给滴答清单。
另一方面,总有一些时候我会需要随手写一点什么东西。比如别人临时打电话来的吩咐,比如书中人物的关系图,或者就是纯粹的手痒想写字。我是一个比较喜欢收集自己写过的纸张的人,那么与其让大小不一的纸张散落在各处,不如统一用一个本子做草稿本。
附带一提,这两个本子都来自无印良品,前者为 2021 计划本,后者为素皮双环笔记本,均为 A5 大小。两个本子均为打折时入手,前者耗费 30 大洋,后者 14 大洋。除了永远的神无印良品文具以外,最近觉得苏铁时光的笔记本和得力 0 系列(LA570)笔记本质量也很不错,推荐入手。(好像这一段有点跑题但是作为文具狂魔一定要疯狂安利给大家才满意)
总结一下,渴望自然触感的记录,用实体纸笔来收纳整理。
愿你我的川流永不停歇
互联网时代,信息引起的焦虑被成倍的放大,导致我们常常误以为信息即价值。
可是,没有经过我们自己加工和消化的信息,只是一条东逝而过的滚滚河水,不留下任何价值。只有我们建立起了自己的「水电站」,我们才能将这奔腾的力量,转化成自己内在生长的积淀。
因此,无论是来自互联网铺天盖地的知识,还是来自课堂、书籍、对话中精炼高质量的知识,当它们与我们自己的想法融合碰撞时,我们有必要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系统,将它们收集、整理,转化为我们自己所用。只有在这种时候,我们才能说自己有所收获。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愿你我的川流似黄河长江水一般,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