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苹果家庭、小米米家、华为 HiLink 和天猫精灵说起

iPhone 出现前,全世界都没想明白怎么做好智能手机,我们毫不怀疑手机的最终形态是掌上电脑,却从未下定决心把实体键盘彻底扔掉。

也就从这一刻开始,苹果一次次「重新定义」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产品,除了硬件形态,还有软件和系统生态,从手机到电脑,到每一个 App。以至于苹果每一次切入新赛道,都备受关注。

比如智能家居。

苹果在 2014 年 6 月的开发者大会上正式发布了智能家居平台 HomeKit,大洋彼岸的中国互联网巨头和手机厂商们也早已按耐不住,陆续推出了各自的智能家居平台。

过去几年,全球手机市场在一轮轮优胜劣汰中此消彼长,智能家居也在起起伏伏中迎来了黄金时代。今天,消费者在鱼龙混杂的智能家居平台中不知所措,纠结程度不亚于当年选购智能手机。

  • 过程和结果谁重要?
  • 好看和好用矛盾吗?
  • 做产品还是做平台?
  • 下一个爆款在哪里?
  • 「好」的标准是什么?

本文以苹果家庭、小米米家、华为 HiLink 和天猫精灵为引,揣摩和臆测不同智能家居平台的设计思路和未来布局,希望给大家带来一点思考,他们是怎么做的,我们该如何选择。


殊途同归

如果你有幸使用过以上四个平台的智能家居产品,以结果导向看,它们没有本质区别,无论是音箱语音控制,还是传感器联动触发。

即便以类似方式实现简单的结果,过程也大有不同。同样是首次绑定产品,除了都可以识别在线产品和扫码添加,苹果家庭的第三种方式为输入 HomeKit 代码,小米米家、华为 HiLink、天猫精灵三个平台的第三种方式都为手动在产品库内搜索添加。

在扫码和自动识别中,接入 HomeKit 基本百发百中(连接网关后,其他产品会全部一次性识别批量添加),而小米、华为、天猫三个平台的产品,我遇到过扫码无效只能手动搜索再按步骤逐一联网添加的;也遭遇过需要先在手机 Wi-Fi 中连接产品自建热点才能添加成功的;个别产品甚至需要先下载专属 App,绑定成功后才会被平台 App 识别显示。总之,五花八门,好在基本只需要折腾一次。

但成功绑定不是结束,毕竟单个产品在 App 中使用还算不上智能,智能家居的精髓在联动,即「智能场景」,设置智能场景的过程,又是一次次翻山越岭般的体验。

以简单的传感器触发开灯为例。苹果家庭设置完所有步骤,需要点击 8 次(产品开合状态算 1 次,命名算 1 次,筛选产品算 1 次),小米米家需要 7 次,华为 HiLink 需要 11 次,天猫精灵则需要 13 次。组合数量相同、功能类似的产品实现同一个结果,步骤相差竟然这么多,要不是为了这篇文章挨个数几遍,我真是没想到。(统计截止至写作前,发稿时可能随产品升级变动)

如果说新品绑定方式的差异,是因为不同产品或平台遵循不同的协议,甚至多种协议通过不同的枢纽(网关)组合。那同类场景设置步骤的繁简,必然是各个平台对产品和交互有着不同的思考方向和侧重点了。

还有产品经理的话语权。

既然只在乎结果,自动匹配已接入硬件智能推算全部可用场景供用户挑选和编辑,什么时候到来?


矛盾与统一

不过再繁琐的智能场景,设定好后也几乎不会去动它。轮番轰炸用户的,是五花八门的产品 ID 、形态各异的 UI 和七嘴八舌的语音交互。

 

如果不同 App 有着不同的设计取向。(即便同一款手机上)

同一款产品,在不同平台需要遵循不同的设计规范。

那么同类产品体型差异如此之大,是不是有点费解。

天猫精灵和米家的门磁感应

同一款产品,在 iOS 和 Android 上,以及在同为 iOS 中的米家 App 和苹果家庭 App 中反应速度差异也如此之大,则更是家常便饭了。

 

当然了,只有我这种折腾的人才会有如此割裂的体验,多数消费者圈在一个平台内,外观形态也好,反应快慢也罢,都可以说感知不强,或者说平台的差异没有我们想的这么重要。

只不过,你确定想要在在家里集齐葫芦娃么?

或者说,消费者没要求,厂家也无所谓吗?

其实各个平台都有着严格的设计规范和接入标准,试图给用户呈现统一的视觉和交互体验。从 UI 设计规范到硬件模组接入,再到平台认证,就差没手把手教了。反倒以精细化服务著称的苹果,HomeKit 页面啥也没有,给人一种「我们这玩意儿本就要求高,需要手把手教的说明不够格,就别来浪费时间了」的感觉。

事实上想要进入 HomeKit 体系就需要先通过 MFi 认证,而 MFi 认证的严苛和低通过率,则让一大帮以苹果周边为生的企业叫苦不迭。

最终,幻想着统一产品、一统市场的平台们带给了我们四分五裂的惊喜。

如果智能家居的初衷是省心,那在繁琐的调试过程面前实在很违和,也难怪今天价格高昂的方案定制服务仍然吃得开,没点耐性和动手能力,还真不如不智能。

有人追求从 0 到 1,有人探索 1 到 100,前者是他律,后者是自律。

如果非要找个背锅的,一定是「制度问题」。


至上而下还是软硬兼施?

封闭(且优秀)的生态,决定了苹果对接入 HomeKit 设备的绝对控制权和约束力,筛选出优质硬件,提供统一体验,一切尽在掌控,所谓至上而下。

家庭 App 在 Mac、iPad 或 iPhone 上一致得甚至有些乏味。

接入苹果家庭的绿米不再是绿米,小燕也不再是小燕,它们只是一个个「灯、开关和传感器」,不是「当 Aqara 人体传感器检测到人体移动时打开 Yeelight LED 吸顶灯」,而是「当餐厅传感器检测到动作时打开餐厅灯」。不在设置里往下翻几页,你都不知道产品来自哪个品牌。

抛开硬件和品牌聚焦功能本身,对用户来说不能再棒,但对接入 HomeKit 的厂商而言就是喜忧参半了。用户在产品间无缝切换感受不到差异(哪怕一个名称的区别),只会把功劳归功于平台,意味着平台可以随时让你出局,或者说,你将为此时刻保持敬畏。

不提供硬件(除了 HomePod),却掌握了所有硬件的生杀大权,这是苹果独一无二的路。

开放平台的「小米们」只能选择另一条路,既做裁判,也做运动员。

软件上,要横跨不同平台、适配不同终端,包括竞品平台。所以视觉割裂,稳定性参差不齐。

硬件上,有时投资控股,偶尔设计代工,设计和品质也难以统一把控。

甚至还得帮忙在发布会带货,虽然下个月就可能发布一款类似产品抢合作伙伴饭碗。

不能什么都做,又什么都得做,不管不行,管死了也不行。

基于 PLC-IoT 的华为「一机两网」智能家居方案或许是另一种新探索,在苹果和小米模式之外,将硬件和软件真正打包为「解决方案」而非「接入平台」。只是不够接地气的终端价格和尚不明确的产品库,还有待市场进一步检验。

更多小玩家们根本认不清自己的位置,产品没做好就开始做平台梦了。

顶层设计对智能家居平台玩家来说不是根本问题,每个平台都知道顶层设计的重要性,但不是每个平台都有资格站在顶层。

先做好一个单品,还是先布局一个平台才是问题,尤其那些有平台潜质又尚未全面入局的玩家,比如小米华为以外的国产手机厂商们。


中枢和爆款

一段时间内,各个平台都在努力打造一款能握住智能家居命门的玩意儿,即「中枢」。仿佛抓住了它,就抓住了整个房间。

捣鼓过路由器,折腾过网关,曾经觉得一切都离不开手机,又转身押注到智能音响。

最终,路由器只是一个 Wi-Fi 发生器,zigbee 网关被蓝牙和 Wi-Fi 绕开,手机经常换来换去,音响最常用的是查询天气和给孩子放儿歌,谁都没干死谁。

智能家居需要核心,但我们讨厌被「不可替代」绑架。

苹果家庭也缺少不了 HomePod(或 iPad/AppleTV),不是因为 HomePod 作为中枢的不可替代性,而是苹果生态的不可替代性。

中心就是集权,集权对非苹果平台和用户来说都是走刀口,稍有不慎得不偿失。蓝牙 mesh 或许是一个新思路,带来的不只是去中心化,还有远低于 zigbee 设备的价格。

其实大家早已经无数次验证过,家居类产品,只有价格足够亲民才能占领客厅,而占领客厅的前提,又是客厅有需要。

最终,不可避免的回到古典互联网思维里,发现有价值的产品都是在消耗用户时间,除了容易被替代的手机,电视成为天选之子。

你很难找到电视这种集合了「屏幕大、感知强、每家都需要且不容易被替换」的产品,它还有一个更妙的特点,是通常情况大众对它的价值判断只看尺寸。

小米敏锐的抓住了这点,小米电视成为手机之外横扫传统家电巨头的最大功臣,很多连小米手机都没听过的人发现「小米的东西好像还不错」,然后逐渐扩散出圈,辐射带动更多产品,进而实现「消费升级」,用时下流行的话形容叫做「影响了用户心智」。

甚至影响到同行心智。

然后在内卷严重的中国市场引发一个问题:没有苹果的不可替代性和华为的全套解决方案,还有什么产品可以做?最好能做到小米电视这种量级。

给冰箱和空调加上屏幕可不行,虽然它们也是必需品。

但类似小米电视的爆款思路依然奏效,且被小米验证过多次,只是厂商们仍在绞尽脑汁挖掘一个「刚需、高频、可替代性不强」的产品。

如果电视被证明可行,做成行业老二行不行?毕竟还有一众传统家电厂商在排队等人去干掉。

也许是大家时间不多,耐心不够,也许都是吹泡泡,很多人宁愿吹大点。


什么是「好」,怎么做「好」?

从智能硬件到智能家居,从物联网到车联网,我们听到过很多概念,遇见过无数风口。

市场上有不少解决方案,但只有那些真正成功、有一技之长的产品才会进入大众视野。它们要么好看,要么好用,要么二者兼备。

我们很难对「什么是好的智能家居」的下一个精准定义,厂商定义的「好」和用户理解的「好」也并不完全重叠,好看好用的很可能好贵,好卖好评的可能好亏。

但它至少应该具备一些人尽皆知的特性:

  • 价格亲民
  • 审美在线
  • 连接稳定
  • 把一个功能和卖点做到极致
  • 持续迭代
  • 不要急着放广告

关于如何开始,我有一些不成熟的思考:

  • 初创品牌,如果没有独创产品或痛点功能,有竞争力的价格是最大利器,甚至是唯一优势,以尽可能吸纳新用户建立用户基数。没有用户规模就谈不上消费电子,而是奢侈品。强如苹果都得在 HomePod 反响平平后推出廉价版 HomePod mini,你何德何能卖高价?
  • 足够大的中国市场,私人订制永远有需求,只是需要清醒的认识到,在华为这种同时兼具「技术实力和忽悠能力」面前,能走多远?
  • 有品牌和粉丝基础的品牌,只要按部就班做好一套审美在线、价格合适的基础套装(中枢、开关、传感器)就成功迈出了第一步,然后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规划拓展大小家电;
  • Wi-Fi、Zigbee、蓝牙,还是 PLC 或者 Thread,当然要先想清楚,但凡事没有绝对,更不可能唯一。不管什么协议,一定是基于产品功能和特性去吃透它,用好它,而不只是因为开发起来更省事儿;
  • 手机厂商们,放过需要连接 App 的电动牙刷吧;

不过正如前文所说,其实消费者不关心「智能家居们」是谁生产,又如何连接,我们只在乎它能不能用,好不好用。

买得起,又恰好需要。

好产品自然有人买单,这点,已经有不少国产品牌在持续证明。


关于智能家居,你有哪些想法?欢迎评论区友好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