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Flomo一个月多下来,或许听起来有点玄,但我切实感受到自己在逐渐变成一个更好的人,「相见恨晚」、「久处不厌」大概就是目前为止我对于Flomo的使用感受总结。

 

为什么要通过Flomo做个人知识管理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简单整理一下关于为什么要做个人知识管理的一点思考:

1、提升信息沉淀效率

日常的阅读和思考,应该是一个不断积累信息沉淀成知识的过程,但如果只是停留在读完和想过,就好像把自己的大脑变成一个水管,任由信息流过而无法得到有效的过滤和沉淀;

2、信息之间的链接需要借助工具

不断摄入信息的过程中,会遇到点状信息之间产生链接,从而逐步形成线性、网状结构。而这个过程,如果只依赖大脑,随着知识体系复杂度的不断提升,无疑会是个很重的负担;

3、提升知识使用效率,向过去的自己学习

当信息沉淀的足够多,逐步形成规模后,就有了自己的智库,后续遇到类似问题,可以通过检视过往知识,在此基础上增强认知,避免重新花费很大力气到处搜索的「无用功」。

 

作为一个曾经的印象笔记爱好者,随着产品功能越来越强大,也越来越「重」,我逐渐发现工具提供了便利性以外,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1、剪藏功能加重了信息囤积癖

印象笔记的各种功能为信息收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对信息的摄取的贪念不知不觉变得越来越强,「胃口大开」的后果是逐渐有了「不择食」的倾向。随之而来的是一股脑的剪藏、马克,但终究难逃「Read Later = Read Never」的命运,Inbox越堆越多,大量待办未完成感引发的焦虑,让我不自觉的想逃离这个灰尘满满的仓库,反而违背了初衷;

2、文件夹型的管理方式对精力的消耗

见过很多知识体系管理的大神的最佳实践案例,开始效仿分级方式的同时,逐渐发现很多知识似乎既可以属于A,也可以属于B的时候,就会开始反思自己的分级是不是设置的不够合理,不够「MECE」,忍不住一次次重新迭代分级系统,也因此消耗了大量本应该用来整理回顾的精力和时间。

3、产品运营风格的转换(此处省略200字吐槽)

 

直到我遇到了Flomo以后,这一切发生了改变,先来说说Flomo的优点:

1、零门槛

几乎没有任何学习成本,可以快速上手,且支持多端(iOS/Android客户端、网页版、微信服务号、PWA版),可以实现随时随地记录

2、轻量

小小的输入框,而不是一大张等待填满的白纸,心理上更容易毫无压力的记录,极大的降低了输出门槛,我也是通过这种方式,开始逐渐养成了从前一直求而不得的「先完成,再完美」心态;

3、克制

功能上几乎不支持任何复杂格式,有序/无序列表、加粗、下划线、图片,就是目前为止的全部。支持API功能,但每天通过API的发布上限是100条,避免未经筛选简单粗暴的迁移和导入;

4、开放

虽然Flomo本身功能非常克制,但是通过API开放,可以借助其他开发者搭建的各种Chrom插件、iOS快捷指令等小工具实现轻量化剪藏提升信息记录的便捷性

5、真诚

入坑之前看到这段介绍的时候,被这种「把自己所有不具备的特质暴露在他人面前的勇气」以及背后的真诚所打动,是款能反应造物者灵魂和态度的一款产品。(虽然当时也免不了产生了一丝丝劝退之意,还好体验之后顿时「真香」。)

来自Flomo的导航页 大产品小细节

 

我的Flomo使用方式

起初只是把近期的笔记和思考从其他笔记软件做了一次小规模迁移,简单打上了几个标签,后来随着记录的不断增加,慢慢新增了一些标签分类之后,刚好看到了服务号推文里建立索引的方式,于是就按照自己的使用习惯建立了一套索引系统,单独作为一个引导式标签。

一方面可以作为一张快速传送的地图,另一方面也能够便于整理思路&合并同类项。

每次记录的时候,如果已经明确标签,选择标签后会跳转到对应标签合集页面,这时候可以选择直接记录,也可以先回顾一下之前的内容,在已有内容上做批注,自然而然的完成一次次回顾。

有些当下引发思考,但因为理解还不够深入,所以回答到一半的问题,可以先打上相关的标签做记录,等待未来逐渐完善。或者就像这篇文章的写作,也是在Flomo里完成的,通过一个个碎片的积累,排列组合的过程中进行反刍。

同时,这种可视化的方式也能很好的帮助自己控制关注的领域,不会过于发散。

 

手机端输入部分我会通过iOS快捷指令来完成(需要Pro会员),同时Flomo最近推出的每日回顾桌面小组件也能够更好的帮助我随时回顾。

Flomo对我的影响

1、Flomo本身的克制,也帮我避免了掉入「过拟合」的陷阱,把精力用在思考,而不是用工具把个人管理的过程打扮成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同时,因为过程足够愉快,所以坚持思考和记录就变成了一件毫不费力自然持续下来的事,真的很美妙;

2、作为一个好奇心旺盛的mini杂学家,我感兴趣的领域有很多,但精力和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只能把大块时间聚焦在几个甚至1个领域,那么其他领域就只能通过碎片化学习来慢慢沉淀,在有Flomo之前,这些碎片基本处于无处安放,所以看过就忘的状态,通过Flomo,我可以更便捷的随时记下新的知识,一闪而过的观点和灵感,并定期整理回顾;

3、非常自然的帮我戒掉了收集癖,Flomo的轻量化会迫使我停止把大段未经过「咀嚼和反刍」的信息简单粗暴的收集进Inbox里,而是边读边整理,从接受变成吸收消化;

4、搬砖工作繁忙的情况下,很难找到大片空白的时间用来深入思考,所以过去只能片段式的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Flomo很好的帮助我解决了这个问题,批注功能使得我关于一个问题的思考可以是连续的,也能够一目了然的看到自己在某个话题下思考的不断深入,把葡萄酿成酒,是一个很有成就感的过程;

5、记录只是开始,Flomo更注重知识的整理、串联和回顾,通过自带的每日回顾、随机漫步功能,逐渐引导我定期整理,体会知识连线结网的快乐。

 

个人知识管理的一些心得

1、很多生产力工具背后都隐藏着一套方法论,比起把工具用的炉火纯青,我更倾向于真正把工具背后的方法论内化后灵活为自己所用,比如GTD的Inbox、Someday/Maybe,Anki背后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Roam Research背后的卡片式笔记法,Flomo背后的一元笔记理论等等;

2、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做决策的过程,无论大小,都会产生精力的消耗,所以要尽可能减少无意义决策,把有限的精力放在更重要事项的决策和行动上,而不是设计一个精密的流程或结构,甚至是产生「利完器,就等于善完事了」的负面效用;

3、作为曾经的GTD爱好者,起初也尝试过各种各样的工具或理念,但效果最好的时刻,往往是把工具放的很轻,而重点放在行动上;每次想要进一步精进或完善工具的时候,常常会因为过度完美主义而逐渐丧失行动力。所以先做,在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不断迭代自己的系统,对我来说是更加有效的手段。

 

结语

不管印象笔记、Notion,还是Flomo等,找到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我用Flomo,李雷用Notion,韩梅梅用Roam Research,我们都有美好的未来。

同时不要忘记,使用效率工具的出发点都是作为第二大脑为我所用,不要被工具绑架。

最后,感谢Flomo在推动集体智慧上做出的努力,感谢@少楠。

 

PS:通过邀请链接注册Flomo,你会获赠28 天 PRO 会员,同时我也会获得 7 天 PRO 会员

PPS:Flomo和「白描」搞了个联合活动(双厨狂喜),可以更方便的把书面内容,汇聚到 Flomo 里,有助于生产力提升。双方会员原价 144 元,联合活动期间优惠价格为 108 元,强烈推荐,入股不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