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少数派的2020年度征文,2020年度总结这一项目就被放进了我的待办list,结果到了2021年的现在,我想起来2020年度总结还没写,想了我去年最重要的事情大概就是完成了毕业论文正式答辩,找到了一份工作,然后就开始放飞自我了,于是翻出了我的毕业论文致谢,感觉我的致谢写得还蛮真情实感的,算是对我在交大这三年的总结了。

[微笑]

2020年的最后一个月,刚刚通过了预答辩,要开始敲下这篇致谢的时候,也正赶上我的人生跨过24岁,不同于本科毕业后仍旧有学上,这次的毕业后也将真正离开校园,彻底完成学生到社会人的身份转变,因此这篇硕士论文的终结格外有仪式感。

回想在交大的时光,虽然只有两年多一点的时间,但是在这期间我碰到了一个亦师亦友的导师,上了许多有趣又优秀的老师的课,认识了一群可以永远一起快乐玩耍的小伙伴,写完了一个自己觉得还算有点意思的毕业论文(至少不像写本科论文的时候那么嫌弃自己),去台湾疯狂体验了一个学期,最重要的是,通过对外的交流与对内的反思更深地认识了自己,虽然对未来的方向仍然有困惑,但是相比于本科毕业时候的我,我确信我的心态和我的自信在这两年都成长了许多。

感谢我的导师■■■老师,在吴老师的带领下读研究生的这两年,我感受最多的是自由与快乐。老师在做学术上严谨认真,从不会敷衍了事,不管是在做学术的方向还是学术风格上都影响了我许多,我性格不是一个严谨踏实的人,但是这两年在吴老师的带领下也能慢慢踏实下来认真做好一件事,写好一篇文章;同时吴老师在日常生活与我们的交流中非常宽松和善,给予我们极大的自由,在我们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困惑时,请自己身处职场的家人同我们沟通交流、排忧解难;在我想要申请去台湾交换时,无条件支持我们并帮助我们联系学长学姐寻求建议;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任何我们向老师反馈的问题总是能得到尽心尽力的回复。在吴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师门从来都是自由活泼、亦师亦友的风格。在这样的氛围里我能够在学术上快乐地进步着。

因为交换和疫情的原因,这两年半的时间里真正在学校上课的时间只有研一一年,但是许多老师精彩的课堂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感谢牟怡老师的《健康传播》和《人机传播》让我领会到了严谨认真的学术精神和开放活泼的课堂氛围和可以如此好地融合到一起,细致详实的课程outline要求我们课前进行严肃认真的文献阅读和问题思考,而最终的论坛形式的结课pre却可以大家一边坐在下面吃披萨一边轮流展示各种充满奇思妙想的研究主题。感谢李武老师和黄康妮老师条理清晰的量化研究方法系列课程,让我得以逐步补足自己研究设计+数据分析的能力;感谢姚君喜老师,选课之前是被老师的论文所吸引,从《母鸡的长相是否重要》到《善行的边界》,量化研究的论文在姚老师的笔下总是写得妙趣横生、文采飞扬,在《媒介批评》这门课上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老师的博学与批判精神。非常感谢姚欣保老师,在《中国评论》的课堂上给我们营造了能够自由探讨各类敏感话题的课堂氛围,在外滩的咖啡馆请我们谈天说地聊天喝咖啡,在姚老师身上让我看到了文人浪漫主义和媒体人客观独立品格的完美结合。

感谢许多我的新朋友和老朋友。我的发小■■■,陪我长大,是我任何时候都可以毫无顾忌寻求帮助的人;感谢我的高中好友■■■,跟我分享在中科院读博的点滴日常,我们互相消解负能量,也互相加油鼓劲;感谢我研究生的室友■■和■■,永远效率满满的■■是我这个拖延症患者的好榜样;表面看起来腼腆文静但其实古灵精怪的■■,带着我们509宿舍解锁了许多交大的吃喝玩乐项目。感谢我同门的小伙伴■■和■■,作为吴老师的第一届中文硕士,我们三个一起报团取暖,互相交流互相分享,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感谢我的可爱、有趣的223+1的本科室友们,我可以毫无保留地向你们敞开心扉,你们永远理解我的沙雕我的热情,也理解我的迷茫我的挣扎,让我可以在任何时候向你们毫无顾忌地吐槽。还要感谢因台湾之行结识的杰尼少女们,每个人都那么优秀且独特,我们一起疯一起野,是你们激发了我性格中最勇敢张扬的部分。

最后,感谢在我背后默默付出的家人,从一个小村子一路走出来,我的家人一直鼓励我在求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他们学历不高不善表达,但给了我最朴素、含蓄的爱,也给我最大的自由和尊重。从小到大的求学之路,我从来没有被来自家庭的压力困扰过,他们永远毫无保留地支持我,希望我快快乐乐就好。我唯有保持努力、保持快乐,一定不让自己失望也不让你们失望。

硕士论文的终结是一个终点也是一个起点,虽然以后并不打算走学术道路,但这个过程也让我收益颇丰,从最基本的针对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去搜寻信息、获取数据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最终形成结论的能力,再到从最普遍的阅读思考中习得的,不轻信,不盲从,保持批判和自省,努力培养一个真正的独立自由的内心世界的能力。新迈入25岁的我要真正地离开象牙塔,迈入人生的下一个阶段了,在这个节点写下这些文字,希望未来回首凝思的时刻,自己没有辜负自己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