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与少数派 2020 年度征文 + 高效行动派

2020年,对所有人都是不会被轻易遗忘的一年。对我来说尤其如此。若干年后想起这一年,除了新冠疫情,还有锻炼、读书、写作三件事,这三件事长久以来我一直在做,但是2020年做得尤其好。这篇短文,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心得,希望能帮到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

第一,读书

2020年我总共读完五十多本书,平均一周一本,总量不是很多。现在网上读书达人动不动就一百本起步,多得一年能读两三百,平均一天多就能读一本。我读不完那么多。工作不忙的时候,一周读一到两本,忙的时候两周一本,一年五十到一百本还可以完成,再多就得偷懒了,比如有些书只听不读,甚至不听原著,只听解读版。把这些也算上的话,一年也有300+,但只是限于了解大概内容,或者为了写作查资料。

说到读书, 现在很多训练营教授阅读技巧,尤其是速读技巧。每年出版的书太多,人又总是虚荣,读得快点、读得多点才有得炫耀,于是速读成了刚需。为了提升一些看不见、表现不出来的东西而读书,为了消遣而读书,单纯喜欢、为了兴趣而读书,少了。没有目的的阅读就是在浪费时间,读的过程中,焦虑慢慢在心底滋生。读书不再是获得乐趣的途径,读书人更信奉的是“书中自有黄金屋”,所以一旦发现某本书无法带来利益相关的成长,就会焦虑。

社会发展太快,把生活节奏也带的老快,读书这么个慢活,竟然也被冠以“速”之名。

2020年,我在读书上最大的进步就是,重新让它慢下来,除了目的性阅读,专门找了一些书(主要是小说随笔,尤其是我最喜欢的村上春树,2020年重读了他所有的随笔集)归入兴趣阅读,并且保证两者齐头并进。

罗素说,你能在浪费时间里获得乐趣,那就不是浪费时间。2020年,我重新在阅读中找到了乐趣,一天中至少一个小时,沉浸在虚构的世界中,随着作者编造的故事,或悲或喜。

读书,本该如此。

另外想说一点,很多人抱怨没时间读书,我用这个办法解决:连续一周准确记录刷手机和刷电脑的时间(所谓“刷”,就是看也可不看也可),然后从下一周开始,匀一半给读书。那些时间一定能保证每周读完一本书。

第二,跑步。

我一直有个偏见,跑步能治愈一切。

我打心底认为,不跑步容易累。有时工作特别忙,或者单纯因为懒不想动,一两个月没跑,恰好有些地方不得劲,比如吃得多撑得慌,坐得久腰乏,长时间盯屏幕眼睛酸涩,颈椎僵硬,我都会用跑步来解决问题。老婆说我迷信,我说这是信仰,我信“跑步教”。

一个人信什么,他就会去做什么。这可能是我坚持跑步的内在动力。

2020年之前,主要在夏秋两季跑。春冬两季户外太冷。后来为了想跑就跑,我买了个便携式跑步机,小金k12,可折叠,不用的时候收起来靠墙放,用得时候展开,对小户型很友好,非常方便,推荐喜欢跑步或者想要长期坚持跑步的朋友入手(现在出了升级版,不一定非要这一款,类似的都可以)。

 

小金k12pro
小金k12pro

 

另外,很多人觉得跑步很难长期坚持,这里提供我的解决方案:

  1. 早起之后,不管是不是马上开跑,直接穿速干衣,先装备好;
  2. 每次在智能手表上定时,不要太长,十五分钟以内,但是每天都跑,并且固定时间跑;
  3. 跑得时间长了,身体自然而然会调整时长和距离,但时间还设置为十五分钟,预期不要太高,这样更容易坚持,所谓小步子原理。

第三,写作。

2020年,基本做到周更,并且除了平台公开发布的五十多篇,还写了大量不成篇的笔记、日志,总字数应该突破20万了。

写作这回事,很多人难于开始,还有一些人坚持不下去。我有两个秘诀:一是从日记入手;二是记住一句话,初稿都是狗屎。

日记,因为读者只有自己,想怎么写怎么写,想写什么写什么,想写多少写多少,哪怕写成流水账,也不用有心理负担,作为写作的入门类型,非常合适。我自己每天写一千五到两千字的日记,就是从头到尾叙述,间杂一些观点、评论。不要小看这些文字,时间一长,我和日记、文字之间,慢慢建立起一种奇妙的关系。刚开始写的时候,我要努力去回想一天的经历:发生了什么事,看到听到了什么,脑子里产生过什么想法,有些事情怎么也想不起来,甚至不记得一件事是昨天发生还是今天发生。

写得时间长了,一些重要的事情和场景,在发生的当下就会被我刻意记下来,甚至在脑子里文字化。简单说,就是写日记倒逼我去记忆去观察去感受。有一种说法,小孩子对什么都新鲜,所以他们觉得时间漫长,因为一天接收的信息量很大,成年人对什么都漠视,每天就像机器人,按照设置好的程序工作、生活,时间就在浑浑噩噩中倏忽而逝。流水账日记感觉很好写,其实一旦年过三十,人的记忆力、理解力都急剧下降,流水账也没那么好组织;坚持记流水账,让我的观察力、记忆力、感受力、反思力都变得比之前更好。

至于怕写不好,只要开始写就一定要在心里暗示自己,再牛逼的作家也要经过多次修改才能出精品,不要怕写不好,谁也写不好,好东西都是改出来的。海明威说:初稿都是狗屎。我相信这句话是他自己每天都在经历的事。前几天听贾行家的一篇文章,《麻将速成攻略:打完这圈再说》,说打麻将的人有句口头禅:打完这圈再说。听到这句话,我突然受了点刺激,因为那几天正被一篇约稿困扰,没有头绪,不想动笔,那一瞬间心一横,马上开始动手,心想:写完再说。于是想到什么写什么,很快列出了详细的大纲。写完之后,我把我的写作座右铭完善为:初稿都是狗屎,写完这篇再说。

俗话说:君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关于阅读和写作,我还想说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利器,二是工作流。

利器。

硬件方面:

  1. iMac,MBA,iPad,iPhone,iWatch。苹果全家桶带来的便利真是无与伦比,我经常用到的有三个功能:一是iWatch解锁MBA和iMac,不用总是手动输入密码;二是写完文稿后保存在桌面,iMac、MBA、iPhone三端自动同步,出门在外需要调用或者修改,直接用MBA或者iPhone打开,非常方便;三是跨端复制粘贴,iMac上写稿,MBA或者iPhone上查资料,有需要的直接复制,iMac上直接粘贴,方便。
  2. 海信 A6,文石 MAX Lumi。平时看书、码字比较多,随着阅读电子书的数量增多,跨平台阅读增多,笔记管理成为刚需,单一的电纸书阅读器比如Kindle、京东JD read、多看阅读器、得到阅读器,已经不能满足阅读需求,偶然的机会,知道了海信A6,活动时分期购买,阅读神器,值得拥有;MAX Lumi 完全是为了码字,工作量大时,一天盯着电脑屏幕的时间超过12小时,眼睛干胀涩,虽然有海露滴眼液和乐范眼部按摩仪,但毕竟不是长久之计,电脑屏幕对高度近视太不友好了。之前因为Max2没有背光,忍住没买,Lumi改善了这一短板,虽然分辨率不高,但13.3的屏幕,远距离观看,可以接受。码字配合印象笔记,时时同步,需要插入图片或者需要复杂排版的文章,转移到MAC端,完美。
  3. Sony wi-1000xm2。降噪效果好,主要用于日常通勤途中听一些音频专栏。唯一的不足是耳压有点大,超过一个小时难受,需要拿下来休息。

软件方面:

  1. 工具类:印象笔记,Mweb。家里用iMac,后来置办了MAX Lumi,纯文字都在上面输出;手机有两部,iPhone和海信 A6;单位电脑是Linux系统。所以我需要一个全端能时时同步的APP,查看和修改输出内容。之所以选择印象笔记,是因为印象笔记独立运营后,输入体验越来越好,加入了markdown和超笔功能,基本能满足日常输入需要,开了会员后,可以登陆十台以上终端,够用。至于Mweb,因为用它编辑完内容后,可以直接发送到印象笔记进行保存,直接发送到少数派发表。
  2. 内容类:少数派,打开频率最高,文章收藏最多,购买iMac、MAX Lumi、Sony wi-1000xm2时,都是在少数派上看的测评,很多东西都是少数派编辑部推荐后种草、购买;得到,财新,三联中读,知乎,收听一些音频专栏,充分利用通勤时间。

工作流。

工作流的改善往往来自工具的改变。

  1. 先说阅读。购买Kindle和JDread之前,主要阅读纸质书。千好万好,不方便管理笔记和不方便携带是硬伤,通勤路上或者工作之余,或者出门在外等待的时间里,想接着读点什么而不可得,很难受。至于用手机读电子书,半个小时之内还行,时间一长眼睛受不了,后来购入Kindle、JDread,再往后购入海信A6,在阅读这块基本实现阅读自由。
  2. 然后是写作。本质上,涉及的还是屏幕时间。对于高度近视,用眼习惯差,用电脑时间长,定好的写作计划往往因为眼胀眼涩而作罢。从iPad到MBA,再到iMac,随着写作越来越频繁,时间越来越长,一块水墨屏显示器成为刚需。查来查去,瞄准了文石的MAX和Note系列(因为主要目的不是阅读,所以排除了poke和nova系列),除了屏幕大小和显示器功能,Note完胜MAX,但经历了iPad到iMac的进化之路,我深信大屏出奇迹,最后选择去年新出的MAX Lumi。
  3. 到此,我的工作流有了全新升级。早上六点半起床,五分钟后开始在MAX Lumi上写作(软件用印象笔记,多端同步,方便在电脑上修改完善),一个小时后开始跑步,跑十五分钟,吃早饭(一般是美式加切片面包加煎蛋),然后带着MAX Lumi去单位(不需要来回切换的文稿一律用MAX Lumi处理,最后在MBA上修改,包括排版、添加图片等),下班再带回家(单位是MAX Lumi + MBA,家里是MAX Lumi + iMac),晚饭之后陪家人两个小时,十点到十一点写两千多字的日志,都在MAX Lumi上完成。对于长时间码字 + 高度近视者,MAXLumi 绝对值得入手,省眼神器,自从入手之后,我所有的日志都在它上面完成,再没有因为眼睛难受,在纸质本上奋笔疾书过。

以上就是2020年我坚持下来的,以及未来还将继续坚持的三个习惯,希望提供的解决方案,对大家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