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注:本文是少数派 2020 年度征文活动 的入围文章。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少数派对标题和排版略作调整。


日记所为何物?

先聊聊日记。

从时间上来说,人生是线性的,但现实的场景往往互相割裂,和不同的朋友吃饭、在不同的社区冲浪、阅读不同领域的书籍,任何一种交流行为都基于双方此前构筑的共识,而共识的基础并不相同。长篇文字需要在调性上前后一致,日记这样的长期输出又需要统一的语言规则。如果和 A 同学聊天时有 B 同学加入,而 B 同学不像 A 同学那样关系紧密,对话节奏也因此改变,这样的事情记录在文本上时,有必要做出注释,不然日后回看会产生疑惑。一种应对的方法是简化信息,不记录全部的对话过程,只记下某几句话和相应的思考,更方便,也能锻炼大脑将信息压缩为知识的能力。但简化的过程不一定是即时的,也不一定是当天完成,而可能要在对话发生很久以后的某个时间。所以依然不适合写成日记——不然的话你还是要加上一串注释,「今天走在路上的时候想起,正月的某日我曾和某某聚会时聊到某某某」,烦不胜烦。这些只具备微小信息量、耗费精力但实际不生产多少价值的文字,就是我们在构筑文章、遵循规则时产生的内卷。阿西莫夫的著作《银河帝国》里有一个有趣的章节,当帝国的外交官来早期基地视察时,叽里呱啦说了几天的官话;待他离开,符号学家将其语言中所有文本一一对照之后发现,全部都是前后消解、并无实际含义的废话。如果日记里都要写满这种东西,那实在是非常痛苦。

于是,在长期的思考和多次的尝试后,接下来我来为大家介绍我的记录自我的系统的迭代过程。

纸笔时代

严格来说我从没有用纸笔写过日记,因为孩童时期无非就是吃喝玩乐,细腻的情绪和思索就算写也只会用作文笔法,堆砌修辞,但既然写出来又没有人看,那确实没什么好写了。我并不聪明,也不擅长总结归纳生活中的情节,所以即便要写,也更喜欢写陌生化的东西。在思考和表达能力逐步开窍以前,我更常写点诗或者小说。当时并无察觉,事后来看的话,那些创作背后都是对所接触的文艺作品的低级仿写。

作为苏北学生,可以说饱受填鸭式教育之苦,每天在校十六小时,高中更是每月休息一天,强度远超 996。没有娱乐,所以苦闷中的一个消遣就是写写思考札笺。在养成价值观的岁月,我在文具店买到的封皮浮夸、内页粗糙的本子上写下了几万字。内容无所不包,有时写怎么用鸭蛋做披萨,有时写宇宙的存在和消失。而且全是不上台面的胡扯,闭门造车,消磨时光。写不合群的企鹅从南极游到北极,写纸飞跃大火,写一个男孩在三岔路口的选择,而每条路都通向被鱼吃掉的结局。这不算日记,这是创作,对抗虚无的创作。

电脑时代

设计

高一军训时跑操需要扛班旗,旗要各班自己设计。班主任说,谁会做图,可以少来一天。我不会做图,但也不想军训,所以举手了。于是从那时起,我踏上了自学设计的轨道。等到高二,扁平化的 iOS7 发布,我开始学习 UI 设计,并准备艺考。那时我的一大兴趣是学习 UI 动效。老 PC 无力承载各种渲染工作。咨询了一些设计师朋友后,我让家里配了一台顶配 MacBook Pro。贵,也真的值。七年过去了,我现在还是用着它敲出这篇文章。

高中时的班旗制作

MG

从性能捉襟见肘的老 PC 到顶配 MacBook Pro,生产力提升是飞跃式的。纸笔不再能满足我的创作欲望,甚至文字也不能。我盯上了当时小众且火热的领域—— MG 动画,Motion Graphics Design。

MG 的崛起和扁平化设计潮流关系密切。有设计师大佬说,审美是个圈,拟物和扁平迟早会互相轮回。如今看看 macOS Big Sur 的图标,似乎确实如此。时代总是盘旋进步的吧,可惜母公司没有熬到出头之日。彼时的视频创作还是门槛很高的事情,优酷土豆还没合并,家庭 DV 盛行,大多数设计师还在用 PC 工作,Sketch 没发布,大家都在用 PS 做 UI。MG 这种新兴领域,中文教程匮乏,抠关键帧的繁琐流程十分劝退。据说当年大佬们接 MG 商单的底价是 500/秒。艺考需要作品集,显然,还从未有人用 MG 的方式做过作品集。我捧着时下最先进的 MacBook,摩拳擦掌。最终,靠着翻阅无数教程的自学经历,拿到的成绩还算不错。

一个片段。现在看来当然幼稚,但当时自己很开心。

视频

在无人指教的情况下依靠网上的教程学习,很大程度地锻炼了我处理事务的能力。同时也要认真感谢所有教程的作者们,对苦于摸索的人来讲,教程就是黑夜里的灯塔。

也正由于对教程作者们的敬佩,当掌握了视频制作技术后,我也琢磨着可以制作自己的教程。正好,我对抓娃娃还算拿手,2016 年时有伙伴问我抓娃娃的技巧,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可以做成视频教程。在投入数百元进行实践和总结归纳后,就开始了人生第一部教程的制作。Page 写稿,Keynote 制作讲案和简单动画,iPhone 录音,Final Cut 剪辑,Aegisub 制作时间轴,Submerge 压制。我把视频传到刚注册的 B 站账号上,出乎意料的反响还不错。

 

我的第一个视频教程

再后来,我慢慢改进了工作流程,增加 Xmind/幕布制作大纲环节,Aegisub 变成 Arctime Pro,某宝淘了一盏现已停产的 Blue 尼斯麦克风,如今又替换为播客圈的热门选手舒尔 MV51。原本我在优酷、腾讯视频更新作品,因为没有社区氛围,两家也不重视 UGC 发展,后来便迁移到 B 站。我对粉丝运营不是很看重,也就一直是个踝部 UP 主,但尝试过很多类型,从教程到品牌分析、UI 动效、Vlog、电影混剪、美食、游戏、MV,甚至鬼畜和脱口秀。品牌化或者打造人设从而变现从不是我做视频的初心,记录才是。没有必要局限某一领域,或者往受众多的方向深耕,多探索未知的方向,自己喜欢就好。

如果你有做视频的打算,也可以参考我的制作流程。目前的绝大部分职业 UP 在做动画时都选择 AE,我觉得不适合中小 UP,投入太多,不如试试 Keynote,免费,简单,方便。若有兴趣,可以翻看我的 Keynote 系列教程。

文字

这年头谁还没个公众号和博客呢?况且,媒介再怎么变化,都不能脱离文字载体。毕竟思想就是以语言为基础呈现的,写作是每个人必备的基础能力。说到写作,早期时我的大部分文字都用 Pages 完成,设置自己的模板,自定义工具栏,简单但绝不失强大的写作 + 排版工具。iWork 套件真的一个比一个强大,买了 Mac 但不用 iWork 的人可太浪费了。

自定义工具栏

Pages 虽然好,但总要在 A4 大小的页面上费劲排版,实在不舒服。于是我转投了 Markdown 的怀抱。本文即用 Markdown.app 完成,目前绝大部分长文创作也迁移过来了,留下 Pages 解决一些需要打印的或短文章的需求,Focus Note 解决记笔记的需求。

记日记的 Notion

Notion 的好处无语多言,一言以蔽之就是优雅。然而它也是一个需要花费不少精力投入学习的软件,这其实蛮令人头疼。有不少次我准备认真用 Notion 记日记,却又逐步放弃搁置。而那些搁置的内容,失去 Database 的载体也几乎无处迁移。也许是还不够熟练吧,Notion 对我而言,太容易被形式所累了,不适合日记,倒是用来做某些管理还不错。比如,我用它来制作忽左忽右的笔记,管理付费软件,写诗,也用来记账,稍后会讲。

为「忽左忽右」撰写笔记

移动时代

虽说是代际变化,但当然不是朝暮之间,电脑仍是我输出主力,只是慢慢在把某些大而全的工作消解掉,作为碎片信息在手机上完成。我想这是很合适的,因为正如前文所说,碎片化输出是很自然的事情,而手机天生就是干这个的。

即刻

即刻是我很喜欢的社区,也颇有因缘。从最早做「即刻镇」概念图,到后来的一系列围绕即刻的小创作,记录即刻的变化,也记录我自己的成长。越来越少发朋友圈的同时,又常常在即刻发些有的没的。尤其喜欢「浴室沉思」这个 tag,可以碎片记录平时的想法,并得到即时反馈。虽然最早使用即刻是为了猎取信息,但转型社区化以后,我又在上面交到了不少朋友。同温层的朋友真的值得珍惜。几年来辞旧迎新,我也混成了一个常驻民。用它某一年的 slogan 来说,记录我,遇见你。嗯,我确实是这么用的。

很喜欢即刻的氛围,就围绕着做了一些概念图

我的很多信息摄入渠道都是即友推荐的,比如听播客。

播客

我在少数派的第一篇稿件,也是去年的征文,就和播客相关的。播客是一个很有趣的媒介,私密又公开,不好安利,但爱的人就是深爱。目前的中文播客圈还在等待破圈的产品,有的人分享故事,有的人分享知识,有的人分享生活。我也主理了一个播客,原名「偶尔读书」,后来改叫「入侵耳朵」。说来可惜,由于定位不同,本该分别托管,但托管费用也不低,只好用后者覆盖了前者。我的播客和视频一样,依然偏向于记录自我。像是 21 岁生日时的自我思考,以及家庭中的故事。去年我看了一部电影,讲述爱迪生和特斯拉故事的《大发明家》。其中一个情节印象深刻,就是卷福饰演的爱迪生在发明留声机后叫上妻子来参与测试,不久后妻子得病死去,他悔恨中总在夜晚拿出留声机,反复听着妻子留下的声音。这个片段结结实实地击中了我。不论是人还是事,不论是美好还是苦难,我们有必要定时记录它们。记录的行为本身就是某种表白。文字、视频、音频,记录、改编、再创作。在历史洪流里,我们留下自己存在的证据,留下我们所爱之人存在的证据,留下我们所怀念的无数瞬间。诚然,这就像在河流中掬水,不得到些什么。但只要存在过,虚无便不伤我身。

播客就是这样一个绝佳的载体。视频太重,文字太主观,不如记下家人朋友们的声音,也记下他们的故事,开心、善良、失意、痛苦。一个漫长的小时下来,你就记录了 ta 人生的一部分。

我目前最满意的一期播客,就是邀请大姨夫讲了他知青时的故事。五十年前,春节刚过,十七岁的他收拾好行李,从无锡到苏北下乡。他的一生就此改变。采访那天大姨夫讲了两个小时,我中间几乎没有插话。大半辈子的喜怒哀乐,趣事逸闻,这样的事情很难用视频记录,文字也表达不出,唯有亲自讲述,才有重现旧日的魅力。这种类型的播客并不多,推荐大家多多尝试。

我的播客制作流程是,舒尔 MV51 前期录制,GarageBand 剪辑,Keynote 做头图,托管在 Typlog,收听在小宇宙。

 
由大姨夫口述的播客

Flomo

人是碎片的。

倘若把世界比作代码横流的电子场域,那生活其中的我们就是由无数数据构成的有机体。绝大部分的数据阅后即焚,随着记忆的消失升入比特桶之中;少部分留下了的,便成为信息。记录是防止信息流失的方法,也是防止自己流失的方法。既然如前文所说,共识是分裂的,场景是分裂的,思考是碎片的,信息是碎片的,那么记录也应该是碎片的,故而自己也是碎片且分裂的。当然如此了,人有不同的成长阶段,从长相到认知都可以翻天覆地,自然是分裂又碎片了。于是,日记也应该碎片输入。

所以我很自然地被 Flomo 吸引了。轻巧适宜,碎片输入每日想法,定时回看,标签管理,简直打满痛点。很多人都有用微博/微信置顶的文件助手/备忘录记录想法的经验,而 Flomo 全无门槛,只要把服务号置顶,绑定后就可以将输入内容同步到账号里去,还可以随时随地编辑。同时也支持导出,毫无疑问的宝藏软件,我几乎逢人安利。

2020年的宝藏软件

记账的 Notion

人也是统一的。我们需要在碎片中寻找秩序,用以构建自我。这个秩序就是时间。

我们用「长大了」来形容一个人前后的变化,用「先来后到」来作为世界通用的资源分配方法,用「日历」来安排工作生活,都是遵从时间的秩序。这几乎是世间最底层的法则。但它并不完美,此时又会衍生一些「算法」来帮助社会更好地运作,比如公交上的让座行为,通过道德修正先来后到规则照顾不到的人群。

日记也是这样的,很多人之所以写日记,目的就是记录自己的变化,若是不打上时间,那就成了长篇纪实写作,不管好不好看,似乎对自我就不再有什么参考价值了。而如果碎片化地记录日记,时间在其中的作用也很难体现。

我需要一些线性的视角来观察自己。日记坚持不下来,我苦思冥想后的方法,是记账。

小部分账单截取

我用 Notion 把过去一学期的每一顿饭都记录了下来,配合拍摄的照片,形成了非常完整的数据。为什么不用记账软件呢?因为除了价格,我还想记菜名、饮品、属性(校外/内,早/午/晚/宵夜,堂食/外卖)、店名(已记 42 家,加上自制共 43 个)、评价(将就、一般、不错、好、绝了)、同行人、备注等。这样详细且高度自由的数据,即使大名鼎鼎的 MoneyWiz 也不能完成,如果用 Airtable,或者国内的对标产品 SeaTable、HIPA、treelab、明道云等,虽然可以实现,但价格、便捷度、数据安全都需要考量,不如使用教育期免费的 Notion。但这并不是记账软件的缺陷,因为这份账单的目的本就不是纯粹的财务记录,而重在以多元的标签构建我对当天的线性记忆。因为三餐的顺序是固定的,时段也基本相同,所以可以很好地配合 Flomo、即刻,让我回想起某天做了什么。

我会在每天晚上抽出一点时间完成当天的餐饮记录,有时会延迟一些,但总体控制在三四天内。为了方便管理,餐饮基本使用微信支付,这样在检索时也更方便。

账单每个月导出 CSV 格式,在 Numbers 中备份,做基础的平均价格计算、总价计算、平均评分等。若有余力,可以使用 SPSS、Tableau 等软件进行数据可视化展示,我比较推荐的是用 Numbers + Tableau 完成简单的图表,再使用 Keynote 做细致的图片。若你还有搜集健康数据的习惯,那么通过分析,你就可以了解自己的夜宵频次与体重的关系、运动种类与饮水频次的关系、不同店面和口味的外卖对健康状况的影响等等。

十一月份饮品选择的种类与频率

总结

从初中时花花绿绿的小本子算起,用创作来记录自我的日子已有十年。

文字、诗歌、音乐、视频、动画、设计、播客、账本;纸笔、Pages、Xmind、幕布、Keynote、PS、AE、Final Cut、Sketch、即刻、Magicavoxel、GarageBand、Markdown.app、Notion、Flomo ……媒介数不胜数,软件也一茬接着一茬。本文只摘录出漫长十年中的一部分,其中视频制作、Keynote 演示、动画制作、诗歌写作、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制作等等,日后有机会都可以详细介绍。从厚厚几沓的本子到空间告急的硬盘,世界的变化是很快的,每个人的日常也被嚼碎在了科技进步的牙齿缝里。有时,我尝试记录些什么的时候,总觉得所有事物最后还是会走向终结,所有挽留都是徒劳。然而,谁可以拒绝用手指划过银河的浪漫呢?没错,最终一切都会消失。但我存在过。记录下的东西,围绕自我的那些创作也不一定要被他人发现和理解,因为记录本身就已是自我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