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注:本文是少数派 2020 年度征文活动 的入围文章。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少数派对标题和排版略作调整。


去年的万字征文1,通篇介绍了自己所谓的「极简」体系。其中有一个没说透的点,就是如果站在一个局外人的角度去了解这套机制很容易被搞蒙:这么多工具和流程,明明一点都不极简嘛!这正是我一直想说但没能高度概括的一个大前提:所谓的「极简」是一种思维方式──好吧,再次借用 Manu Moreale 的一句话「Because to me, minimalism is not an objective. It's a tool to achieve a goal.」── 意译一下:极简并非一个状态,而是一个过程 2

当代生活中,极简的主要矛盾是日益增加的欲望和迫切渴望简单之间的矛盾。不同阶段的那套体系代表了当下那个时间的最优解。而只有不断尝试、调整、优化,在工作生活的每个环节以及环节之间探索出一种适合自己的运作方式,才能有效调和这种矛盾,逐渐逼近那个稳定的最优解。

过去一年中,随着心境和生活状态的时刻变化,自己的这套运作体系也在不断动态调整。但无论发生怎样的变化,有一点我能明确感受到的是,它在逐渐达到一种平衡,逐渐趋于稳定。

精力管理:摸清边界

前言中提到的主要矛盾体现在日常上就是,想做的事情越来越多,但时间极其有限。所以在 2020 的每日 HandShaker 胶囊规划中做出了一些调整。

2019 胶囊规划

2019 年的胶囊分配逻辑如下:

  • 绿色 - 常规任务:每天按时完成的,如:日语学习、利用零碎时间阅读文章等,根据习惯,数量稳定
  • 黄色 - 生活事项:需要外出去办的购物等生活事项,数量不定
  • 蓝色 - 可选任务:如有剩余时间,可选完成的机动性任务;不过根据经验,只会出现时间不够用连主线和常规任务都没做完的情况,不可能有剩余,所以从年初开始,我把它用来做了规划次日任务
  • 红色 - 主线任务:每天必须完成的,需要长时间保持专注做的重要任务,最多不超过 2 个
  • 紫色 - 灵感速记:默认颜色,用语音或文本速记的灵感,或浏览其他信息时通过「大爆炸」提取出来的稍候处理的信息,数量不定
2020 胶囊规划

2020 年做出了如下调整:

  • 绿色:保持不变,每日必做的习惯等
  • 黄色:保持不变,生活事项等
  • 蓝色:相较于 2019 年有删减,仅保留当天计划要做的几件工作
  • 红色:从几个蓝色胶囊中选出当前正在做的任务,标为红色,完成后记录所用时间并打勾消除,进行下一项任务
  • 紫色:除了灵感速记,也承载了一些短期内待办的任务

当然,每天早上都会把所有胶囊过一遍,将灵感速记及时转到 Notion 归档,将较远的任务转到日历中规划,保持 HandShaker 中胶囊的干净和活性。

做出这样调整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逐渐认识到自己精力和效率的边界──每天能做的事情其实非常有限。贪多就无法保证质量;想要高质量就只能先做好两三件事情。

如此一来,单个事情所需时间就相应变长了。并且也逐渐发现,除非是机械式的工作,直接上手一通操作短时间就能完成(一般 30min 为最小单位);而但凡要进行思考的工作,至少得 1h 起步,因为前 30min 可能刚刚足够熟悉情况进入状态。所以我把这种现实情况也记在了每天早上的规划流程中,时刻提醒自己注意边界。

每日时间规划中的边界

除了精力,还有时间。公司每天上班上午 3.5h、下午 4h,除去上厕所休息的碎片化时间,其实真正工作的时间很短暂,所以在规划胶囊任务时也不能脱离实际。这个边界在规划流程中也有体现。这带来一个好处就是,想要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当天工作,就得保持高度专注,和高效产出。

高效产出:保持专注

想要保持专注,高效产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对手机的沉迷──严格来讲是对社交 App 的沉迷。

2019 手机使用时间记录

2019 年,由于当时用的 坚果 R1 不支持 ActionDash 的完整功能,无法实现 App 限时控制;所以每天会把前一天的使用时长记录在 Numbers 中,做成折线图,并设置 4h 红线来提醒自己。这方法有个漏洞,就是久而久之会忘记那条红线的存在,根本不可能做到一天的使用过程中时刻保持警醒。最彻底的办法还得是 App 限时控制,正所谓「眼不见心不烦」。

ActionDash 限制后,使用时间下降效果显著

终于,在 坚果 R2 上彻底用起来了 ActionDash 的限额功能。以「专注模式」为主,再辅以「应用使用限额」功能,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调整,效果显著。当然,在设置专注模式的日程时,结合了上一部分提到的边界。以 30min 为单位对工作时段开启专注,工作时段之间有 5min 的短休息或 10-15min 的长休息。再配合 Mac 上的 JustFocus 番茄钟,两者基本可以做到吻合同步。

ActionDash 专注模式设置

这种模式带来几个好处。一是迫使你要及时打开番茄钟,以做到和专注模式的时段对应,进而促进自己珍惜短暂的 30min,因为想玩手机只有那 5min 的空窗期。二是当番茄钟结束后进入屏保的这段时间,可以起身接杯水,活动活动。三是可以强制你定期换换思路,在进行高强度脑力劳动时很容易钻牛角尖,越陷越深,走入歧途──这样效率并不高,很多时候把时间浪费在了无关紧要的东西上;而屏保无情地打断正好提供了一个跳出思维困境的机会。当然,它有时也有副作用:当你思如泉涌时,突然打破了心流;不过也无大碍,只不过是停止休息,直接进入下一轮番茄钟。

JustFocus 短休息屏保

说来说去,归根结底还是要让自己手上有事做,让自己忙起来。但很多时候我们明明知道有很多任务要去完成,却还是忍不住想要沉浸在数字洪流中虚度一下余生,这就是人性。而这也恰恰是 ActionDash 这类工具存在的意义──提高虚度光阴的成本──当我在专注模式下忍不住打开社交 App 遇到阻拦时,一想要解除这种限制还得操作好多步,相比微乎其微的愉悦感,还是放下手机继续干活儿吧。

信息过滤:取舍有度

由于对 RSS 有一种痴迷,Feedly 中的订阅越来越多。这带来一个问题:不变的时长内要阅读更多的东西,相应地阅读质量就会下降。其中一个体现就是每天规划在 HandShaker 中的阅读胶囊完成度越来越差,Read Later 中堆积得越来越 later 。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做出了一些调整。

Leibal on Feedly

以 Leibal.com 这个订阅源为例。它是一个建筑设计和产品设计相关的 curation 网站,更新频率是每天两篇。之前都是每两天读一次,每次读 4 篇,全文阅读;在阅读频率不变的前提下,后来逐渐把阅读习惯调整成了先粗略浏览全文(主要是建筑或产品照片),如果并非特别喜欢则只读第一句话;反之则全文精读,详细了解。另外一个 Foster + Partners 订阅源也是一样的道理:之前每篇都读,如今只打开看一眼标题和配图。因为说实话曾经的一些阅读执念并不能给你带来多大提升;这样就有更多的时间去阅读那些质量更高、更有帮助的内容。

像微博这种信息流形式的就更不用多说了。不可否定从关注列表的转发中确实能汲取很多新内容,但其实很多内容不去接触也不会损失什么。只需要刷微博过程中稍作停留,思考一下这条内容对自己有多大帮助。碎片化信息的摄取要节制有度,用更多的精力去阅读一本纸质书这样完整的内容。而且,这种取舍也是不断提升输入标准,拉高自己品味的过程。

归档清零:模板和套路

在这套「极简」体系中,从时间维度来讲,有每天(日日清 & 日规划)、每周(周记 & 周计划)、每月(月记 & 月计划)和每年的归档清零(年度总结 & 年度计划);但从内容角度来讲,一直缺少对项目的归档清零。

无论是一次拍摄,还是一篇推送,无论是一次观影,还是一次阅读 ... 其实每项活动都会逐渐形成你自己的习惯和方法。尤其对于内容创作者,如果只是不停地创作,并不会从过往的经验中得到教训和提升。所以就像那句台词说的那样 ──「有时要冲,有时也要停」── 适当停下脚步,总结复盘,把习惯和方法转化提炼成模板和套路。

Notion 中的模板和套路

受软件开发流程的启发,在完成 2020 的年度总结后,我把完成任务的方式都进行了流程化和模板化。创作有创作的流程,归档有归档的流程,备份有备份的模板。无论是学习输入,还是创作产出,都可溯源,可复用。这样就能更多地投入到内容本身,而不必在管理内容上耗费过多的时间精力。另外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及时紧凑;否则旧东西只会越堆越多,杂乱无章,无迹可寻。毕竟,最高的效率就是做一个结一个。

文章有结束,极简无止境

2019 年,摸索形成了自己的「极简」体系;2020 年,不断调整删减,寻找体系中的边界和平衡。就像文章开头提到的──极简是一个过程──也就是说极简的探索永无止境。

之前把所有资料内容都搬到了 Notion 里,事实上也只是放了进去;文档之间并没有形成结构和关联。因此后来再往其中添加新内容时,为了偷懒也只是快速丢进去不管,想着以后再说。长此以往,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所以在 2021 的开端,关于 Notion 已经有了几个 flag:

  • 实现目标和进度的全面量化
  • 对资料全面数据库化,明确层级,捋清结构
  • 形成「灵感产生 - 目标制定 - 学习输入 - 成果化输出 - 总结归档」的完整闭环

除此之外,新一年还有几项要改善:

  • 调整优化时间和精力管理
  • 探索更健康的创作和总结节奏
  • 多社交多线下,寻找数字生活和真实世界的平衡

这篇文章一拖再拖,终于在截止前的最后一天搞完。这种拖延在计划上体现得更加明显:2021 年已经过去六分之一,而计划还没有苗头。不说了,得做计划去了。相信明年的这个时候又会产生很多新的感触和灵感,一年后见。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 、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 ,了解更妙的数字生活 🍃

> 想参加年度征文活动,申请成为少数派作者?冲!